盘点中国历史上兔死狗烹的五大人物

盘点中国历史上兔死狗烹的五大人物

()
中文名:
盘点中国历史上兔死狗烹的五大人物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一、文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一雪前耻,将吴国打败,期间范蠡和文种功不可没。他们一起咸鱼翻身,走上人生巅峰。在这个时候,范蠡选择了深藏功与名,他散发弄扁舟,最终成为巨富。在他走前,曾经写信告诉文种“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并警告他越王只可共患难,不可

春秋战国名人推荐

一、文种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一雪前耻,将吴国打败,期间范蠡和文种功不可没。他们一起咸鱼翻身,走上人生巅峰。在这个时候,范蠡选择了深藏功与名,他散发弄扁舟,最终成为巨富。在他走前,曾经写信告诉文种“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并警告他越王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文种听说以后也感到了杀气,从此不再上朝。但是勾践还是赐给他宝剑,并说:“你之前教我伐吴七术,我用了七分之三就把吴国灭了,现在你身上还有四种方法,你去教给先王吧!”文种只好自杀。

二、韩信

可以说,刘邦一生从来没有打败过项羽,他能坐江山,八成靠的是韩信。在韩信左右着中国历史的走向之时,他没有听从三分天下的建议,毅然选择了帮助刘邦。然而在刘邦胜利之后,他最终被吕雉和萧何杀死在长乐宫钟室,并被夷三族。虽然下场非常悲惨,但是对于一个没有对手而且饱受限制的人来说,无聊地苟活可能不如死了痛快。

三、彭越

韩信、英布、彭越并称初汉三大名将,项羽失败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韩信与彭越的垓下会师。西汉建立之后,彭越被封为梁王,后来被手下诬告谋反,刘邦将其废为平民并流放到蜀地。本来他可能在贫困与平静中度过余生,但倒霉的是他在流放途中遇到了吕雉。他向吕雉哭诉,并希望她能够在刘邦面前替他求情。吕雉假惺惺地答应之后,力劝刘邦除掉后患,最终彭越被灭族。

四、李善长

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而且被人称为当代的萧何,明朝建立之后,他被封为太师、韩国公,位极人臣。胡惟庸就是在他的推荐之下才平步青云,后来成为明朝的宰相。公元1380年,胡惟庸谋反被镇压之后,李善长也被诬告,朱元璋亲自下诏书免其死罪,可是李善长并没有走谢主隆恩的套路,朱元璋因此而怀恨在心。公元1390年,李善长再次被诬告以大逆不道,朱元璋处死了他们全家七十余人。

五、年羹尧

年羹尧从中进士之后一路被破格提拔,并帮助康熙击败了入侵西藏的准噶尔部,然后高效地平定了西藏与青海,可谓为后世立下了不世之功。后来他被封为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太保、一等功,他功高震主而且飞扬跋扈、目中无君。雍正列出他九十二条大罪,其中死刑罪名三十多条,最终被“仁慈地”赐以自裁。

兔死狗烹在中国古代封建时代是必然、稳定和反复出现的,历朝历代都有这种情况,只是有的统治者处理地低端一些,像文种、韩信都是近乎无理由地被杀;有的处理得高端一些,统治者做一些欲擒故纵的把戏,在他的势力范围内逼着你不得不反,然后一网打尽。

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了给人看,越是美好的东西被打碎,其悲剧性就越强。同情弱者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兔死狗烹实在无情、实在残忍。但是换位思考的话,为了维护长期有效的统治,功高震主者实在不得不杀,毕竟你不想把兔肉分给狗吃,而狗饿极了又随时可能咬你一口。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朱棣报复建文帝旧臣(朱棣为什么要杀建文旧臣)

诛九族来自于秦商鞅变法之后的“夷三族”。“九族”的包括内容有不同的内容,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仍孙(古时称从本身下数第八世孙为仍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刘邦被称汉高祖而不是汉太祖的原因

作为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本来是“太祖”,应该被叫做“汉太祖”。但是,后世在称呼刘邦的时候,往往称之为“高祖”或者“汉高祖”,这是为什么呢?一首先,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庙号是皇帝死后奉祀时的名号,用“祖”或“宗”字,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中的“太宗”,明太祖朱元璋详情>>

探索古建保护和城市生态和谐相生,呵护北京雨燕在正阳门筑巢——专访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文保专家袁学军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是很多人儿时对燕子的最初印象。而对于“雨燕妈妈”袁学军而言,黑褐色羽毛、胸腹有白色细纹的北京雨燕则倾注了她满满的热爱。身为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的研究人员,袁学军和团队在国内开创性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