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炎帝与炎帝传说的南迁

来源: 2022-11-24 10:42:00 人气:
字号: 小号| 大号
【内容导读】古籍中言及炎帝的材料很多,我以为最有价值的当首推《国语·晋语》。该篇文字说:“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 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少典与有娇氏应为互通婚 姻的两个氏族,“生”

 炎帝与炎帝传说的南迁炎帝与炎帝传说的南迁

  古籍中言及炎帝的材料很多,我以为最有价值的当首推《国语·晋语》。该篇文字说:“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 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少典与有娇氏应为互通婚 姻的两个氏族,“生”字也非指“亲所产”。但由此至少可以断 定,黄帝、炎帝族都是由少典、有娇两氏族分化出来的,不过,后来各自独立发展,又活动于不同的地区,便形成了不同 的德。

  德是什么?《易·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庄子·天地》篇曰:“物得以生谓之德”,《韩非子·解老》曰:“德者所以建生也。”这些解释都颇为古拙,德之初义便是生,指种的蕃衍,也可以引中为族群的性质。黄、炎虽与少典、有娇两氏有渊源关系,但一个蕃衍生息于姬水流域,一个蕃衍生息于姜水流域,久之,族群的性质便自然有了差异。

    “同姓(生)则同德”,同德之人同风同俗,具有为大家一致认可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心理状态。“太上以德抚民”,就是说远占时期的酋长们依靠传统习俗来维持内部的秩序,进而保证了族群的健康发展。相反,“异姓(生)则异德”,对不同族群的人不能用同一种习俗来治理,但他们却可以通婚,并往往借婚姻关系相互结为联盟。在《诗经》等占籍里,周祖后稷的母亲叫姜螈,古公直父的妻子是姜女,帮周武王打天下的又是姜太公,可见姬姜耳婚互助的传统源远流长。《国语·晋语》说:“二帝用师以相济也”,韦昭读“济”为“挤”,释为灭,我们以为这是一种误解。《国浯·晋语》所记为司空季子劝公子重耳为婚于秦之语,他举出黄帝、炎帝是要说明异性结亲的好处,因而“用师相济”也应依字之本义理解为互相救援。若依韦注,异姓相婚还有什么好处可言呢?至于黄、炎曾战于阪泉之野,则应是野蛮晚期阶段战争范围扩大的结果,联盟一度解体,并不能否定姬姜两族长期保有联盟的关系。

  那么,黄帝、炎帝两个互婚的同盟部落最初活动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且看《水经注·渭水》条下的一段记载。郦道元说:一岐水又东,经姜氏城南,为姜水。按《世本》:炎帝姜姓。 (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于姜水,是其地也。”据此,则岐水流过姜氏城后的一段便叫姜水。岐水在岐山的南面,当今陕西岐山县之东,就是地图上西出岐山,东过武功,折南流入渭水的小水。若谓今陕西境内渭水上游一带便是炎帝氏族的发祥地,想必不致有错。在该地区内,多有关于姜族的传说及遗迹,近年,扶风刘家等处又发现了以洞室墓为其主要特征的所谓姜戎墓葬,这自然又为我们的推测提供了佐证。

  至于黄帝族发祥的姬水,我们虽不能确指其所在,但有几条线索是很值得注意的。《诗经》明谓姬姓的周弃就住在有邰,邰地传统认为是在武功,后来,自公刘到古公宜父,他们又长期活动于关中盆地北部边缘的豳地。姬姓的始祖黄帝死葬桥山,桥山,近代的书全说是在今陕西省黄陵县。又黄帝的传说多与空同一名相关,如《庄子·在宥篇》载黄帝见广成子于空同之上,《史记·五帝本纪》说:元鼎五年冬十月,  “行幸雍,祠五峙,遂逾陇,登空同”。《新唐书·地理志》原州平高原下有崆峒山,当即此地。平高在今甘肃镇原县境内,距离陕西省界不远。《水经注·渭水》条引南安姚瞻的说法,以为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邙城东七十里轩辕谷”,黄帝号轩辕氏,由此也足以使人产生把轩辕谷水同姬水联系起来的猜想。综合诸种线索,我们不妨确定黄帝族起源于陕西省北部和甘肃省东部,因为离炎帝族的居处并不太远,所以便互婚互助,用师相济,结为联盟,到古公■父率领姬姓族人至于岐下,两族的联系更进一步加强。武王伐商,有姜尚为其筹划,牧誓八国中含有羌人,西周分封的异姓诸侯也以姜姓最多,都应视作姬姜同盟闩益发展的表现。黄帝、炎帝的事迹原本并不复杂,但自战国以后,却不断发生变化,终于扑朔迷离起来。

  这里仅谈一下最可注意的两三个地方。

   首先应该提到的是帝系的出现。直到春秋及战国前期,还没有关于五帝的说法,在《左传》、<国语》、《沦语》、《墨子》、《孟子》等书中全不见有五帝的名称,《周礼·春官·外史》虽说有“掌三皇五帝之书”的记载,但《周礼》并非“周公致太平之书”,它顶多只能算战国的一家之言,有人甚至认为其成书年代应晚在西汉。总之,五帝说绝非源白远古,是十分清楚的。然而,时代却在不断发展,观念形态上的东西也会随之日新月异。自春秋到战国,一些诸侯通过兼并由方百里变得有土数圻,不同部族的人民被置于一个政权的统治之下,与此同时,各族崇奉的英雄也被统治者列入统一的祀典当中。齐鲁地理位置在东,却是西来华夏集团的文化中心,因而这里出现的帝系便以姬姓远祖黄帝和据说为周祖的帝喾为主,又加上以帝丘为中心的高阳氏和为儒、墨所景仰的尧舜,依次排列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一共五位,故号五帝。秦人僻处西垂,却出自东夷族的少昊氏,后来占据岐丰,收周之余民而有之,便陆续做了鹿峙、西峙、吴阳上峙、下峙,既祭少吴、太昊,又祭西土华夏族尊信的黄帝、炎帝。最初只有四位,到《吕氏春秋》书成,又加入了颛顼,也配足了五帝之数。秦汉天下一统,兼包东西南北,于是,出现在《汉书·律历志》中的古帝次序便是太吴氏、共工氏、炎帝、黄帝、少皓帝、颛顼帝、帝喾、帝尧、帝舜了。我们不难看出,帝系的扩大正是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同步进行的。只是这种做法过于粗糙,把不同部族的祖神强拉在一起,必然会使原来不清楚的占史变得更加混乱。

  其次不妨谈淡炎帝与神农氏的合一。像五帝说出现很晚一样,春秋时代载籍中也没有见到过神农。神农说的大盛始自战国。其本意不过是“主于稼穑”的“土神”,但电常用以指示一个时代或氏族。战国人已意识到人类物质生活的进化有明显的阶段性,他们分别以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作为各阶段的标征,并大致以为神农氏属于黄帝之前的—个时期。即便有部分学者把神农氏视为氏族,这时及以后很晚也还不曾将其与炎帝合一。如《史记·封禅书》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十有二家中既有神农,又有炎帝,其为二人甚明,焉得谓炎帝即神农氏?炎帝与神农氏并为一名,合称炎带神农氏的事,大约发生在汉代,合并的原因或谓出自刘歆有意改作,或谓是两汉的学者既知神农为黄帝以前的一个阶段,又知黄帝独强之前,炎帝族在中原影响甚大,遂误以为炎帝便是神农了。总之,我们今天应当明白,炎帝与神农原本非一,他们的合并是学术思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此外,炎帝与神农合一以后,连带着还发生了另一起合并。  《国语·鲁语》曰:“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殂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又说:“有烈山氏之子口柱,为稷,白夏以亡祀之;周弃为后稷,自商以来祀之。”烈山氏的柱能植百谷百蔬,显然对古代的农业发明作出过贡献,于是,东汉的郑玄注《礼记·祭法》,三国的韦昭注《国语·鲁语》,便直截了当地宣称:“历(烈)山氏,炎帝也”,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神农……本起烈山,或时称之”,宋朝罗泌作《路史》,则更进一步断言:  “炎帝柱,神农子也。”二位一体终于变成丁炎帝、神农、烈山氏三位——体。古代学者善于综合的本领也委实令人吃惊。

  最后再谈谈炎帝传说的迁徙。这当然与炎帝、神农、烈山氏的合并密切相关。烈山氏又称历山氏,其发祥地据说就是湖北随县的厉山店,学者们既然认定烈山氏就是炎帝,炎帝的传说岂不就迁到了南方?不过,我认为炎帝传说的南迁更得力于阴阳五行说的广布。

  《国语·郑语》记史伯之语曰:“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早期的五行说并无若何神秘色彩,它只是强调金木水火土是人类的日用生活资料,又是制造工具的必备之材,对于人类具有极为根本的意义。但到战国后期邹衍的手上,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位出白儒门的齐学专家在五行说的基础上建造了五德始终说,首次宣布说,黄帝是以土德王天下,夏是以木德王天下,商是以金德王天下,周是以火德王人下,而土、木、金、火、水又是相生相克,循环不止的。战国七雄的国君们都怀着由自己取代周天子的妄想,早已等得不耐烦了,现在既有新德可以战胜旧德的理论,如何不使他们为之雀跃,为之欢呼呢?从此,邹衍一派便出奇制胜地打开了市场,使五行说成为秦汉时代最有势力的学术思想。秦始皇统一海内后急忙宣布自己代表着克周火的水德,并以水德确定制度,汉初为改德问题几度掀起政治风波,到了武帝,终于认准了克水的土德,又依土德推德定制,都反映五行说影响于当时统治者甚剧。而在秦汉人的闩常生活中,也几乎一切都五行化了。五色与五行相配,青为木,赤为火,白为金,黑为水,黄为土;四时与五行相配,春为木,夏为火,六月为土,秋为金,冬为水;五方与五行相配,东为木,南为火,西为金,北为水,中央为土,等等,不一而足。

  炎帝从字面上看就从着两火,说炎帝居火德最为方便不过。而在五行说中,火又代表南方,于是炎帝也就乘风而去,被配为南方之帝,成为南方人民崇祀的大神。接着,在湖南,甚而有了炎帝崇拜的物化表现形式——炎帝陵和炎帝庙。这:与少昊氏本居东方,而西岳华山却称少吴之墟一样,都是五行说广为流布后发生的新气象。道理明白如画,有何难解之处?

  可是,目前一部分不懂古代学术流变的人,为古帝的发祥区域困扰不已,而一些深知个中奥秘的专家,也故意小将奥妙揭破,违心地要为自己的省份争到尽可能多的名人。任这种与“诸侯经济”遥遥相应的“诸侯文化”发展下去,将会带来什么样的恶果,难道不值得深思吗?—孔之见,不敢白必,书以就教于同行。

  • 大禹复仇史

    大禹像 大禹治水图 远古的大禹以防汛总指挥的身份得到舜帝禅让,继任华夏民族的CEO。记得对大禹治水的评价,常有一句“三过家门而不入”。但细翻《史记》才发现那是误读,原文是“过家门不敢入”。因为“不敢”二字,这就耐人寻详情>>

    2022-11-24
  • 炎帝与炎帝传说的南迁

    古籍中言及炎帝的材料很多,我以为最有价值的当首推《国语·晋语》。该篇文字说:“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 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少典与有娇氏应为互通婚 姻的两个氏族,“生”详情>>

    2022-11-24
  • 《金瓶梅》被封神的真相

    且说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在阳谷县卖了多年炊饼的武大,突发恶疾,死了。这可急坏了三个人:武松、潘金莲和西门庆。一听说哥哥出事,“打虎英雄”武松随即丢下手中所有公务,回家料理后事。而武大的妻子,貌美如花的潘金莲,着急的却不是详情>>

    2022-11-24
  • 一块盐田如何让黄帝获得“中华始祖”的崇高地位

    冬日,河东盐池一片近200亩的水域中,出现了美丽的“硝凇”奇观。白色针状结晶的芒硝晶体从水中析出,凝结在一起形成一簇簇晶莹剔透的“玉树琼枝”。河东盐池:引发了黄帝与蚩尤、炎帝之战中国的盐湖中最著名和历史最悠久的当数河东盐池。关于河东盐池详情>>

    2022-11-24
  • 炎黄尧舜时期的战争:早期国家形成的机制之一

    尧帝 舜帝 关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机制,我曾提出宗教祭祀与战争起过重要作用[1]。越来越多考古遗址中的宗教遗迹的发现,一再证明早期国家的统治和支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宗教的形式进行的。对此,笔者准备另外撰文加以深论详情>>

    2022-11-24
  • 人神之爱:王母娘娘与周穆王的风流情事

    西王母画像 《瑶池》唐·李商隐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七绝,是一首以神话传说为背景写成的诗。诗里写到了两个很不一般的人物,一个是西王母,也就是中国老百姓熟知的王母娘详情>>

    2022-11-24
  • 炎帝传说与上党地理及民俗

    炎帝是湖南人吗 现在,各地都在打文化牌,都想通过文化宣传加大旅游的文化含量,提高文化品位,于是被冷落了千百年的炎帝神农氏的籍贯问题,突然变成了南北争夺的热点。湖南方面说:炎帝是我们这儿人,这儿有炎帝陵,有神农洞,还有神农出生详情>>

    2022-11-24
  • 西王母是华夏民族之母吗?

    西王母 莫高窟第249窟窟顶南披 洪荒、荆棘、坎坷。 苦难、挣扎、跋涉。 这一连串华夏民族诞生之初的记忆,似乎依旧讲述着那个久远年代的沧桑。西王母的出现,无疑是一种温暖。 沧桑中,华夏民族巍详情>>

    2022-11-24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