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中山国: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对中国的贡献

历史上的中山国: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对中国的贡献

()
中文名:
历史上的中山国: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对中国的贡献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在战国七雄秦、楚、齐、燕、韩、赵、魏之后,还有一个第八雄,即中山国。这个中山国可能不为大伙所熟知,但是他谱写战国时期诸侯国起起落落不屈不挠的篇章。中山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国土嵌在燕赵之间。建立者是中山武功,中山国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也是

春秋战国名人推荐
在战国七雄秦、楚、齐、燕、韩、赵、魏之后,还有一个第八雄,即中山国。这个中山国可能不为大伙所熟知,但是他谱写战国时期诸侯国起起落落不屈不挠的篇章。

中山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国土嵌在燕赵之间。建立者是中山武功,中山国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也是这三个阶段也是中山国汉化的过程,虽然中山国是少数民族,但是其国君却姓姬,与周天子同姓。

由于中山国的特殊地理位置,被中原各诸侯国视为心腹大患,常常发生战争,后来被晋国所灭,如果不是发生了三家分晋,说不定中山国就到此为止了,中山桓公趁三家分晋的混乱时期复国,由于是国土是四战之地,所以中山恒公励精图治,国力鼎盛,有战车九千乘。可以说名副其实的第八雄。

虽然中山国一度强大,但是中山国的国土面积实在太小,而且强国林立,加上后来中山网最新孔儒之学,全国上下腐化,农夫“惰于田”、“战士怠于行阵,最后为赵国所灭。

虽然中山国存在时间并不长,但是却为我们留下一个国宝: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

他的来历还有些故事,一天夜里,中山王被自己的王后阴姬惊醒,原来是阴姬做了噩梦,阴姬梦见一个小鹿在河边喝水,不料后面来了个老虎,一口就把小鹿咬在口里,于是阴姬惊醒了,普通人做梦还要解梦呢,中山王的王后做了这么一个不同寻常的梦,必然事出有因,是上天的指示,在阴姬的诱导下,中山王第二天找来了国相司马喜解梦。

司马喜听了这个梦之后沉吟半天,说目前天下不太平,诸侯国相争,我们中山国就好比是这个小鹿,如果穷兵黩武,那么势必会引起其他诸侯国的注意,免不了被老虎咬死的命运,我们现在要休养生息,做出人畜无害的样子,大国们就不会太关注我们。

于是在司马喜的建议下,中山王不再励精图治,而是转向享乐,他还命令工匠铸造了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本来是小国,如果不励精图治,很快国力衰弱,于是中山国被赵国灭了。

殊不知,这只是司马喜和阴姬的阴谋,目的就是让国家太平,他们好享乐,不要忘记阴姬的这个王后还是司马喜帮忙拿下的。有好奇的朋友可以看《战国策:阴姬与江姬争为后》。

而这个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却随着中山国王的墓而保留下来,目前是河北博物院的十大珍宝,也是镇馆之宝。因为十分罕见,也被定为国宝。

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长51厘米、高21.9厘米、重26.6公斤。器座以虎为主体,虎双目圆睁,两耳直竖,正在吞食一只柔弱的小鹿。小鹿在虎口中拼命挣扎,短尾用力上翘,始终无法脱身。虎后肢用力蹬地,前躯下踞,整个身躯呈弧形,虎的右前爪因抓鹿而悬空,座身平衡借用鹿腿支撑。 整个器形构思巧妙而自然。虎、鹿皮毛斑纹均用金银镶错而成,生动逼真。

错金银虎噬鹿屏座是一件孤品,全国乃至世界只有这么一件,作为中山国的代表文物,经常走出国门展出,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骄傲。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朱棣报复建文帝旧臣(朱棣为什么要杀建文旧臣)

诛九族来自于秦商鞅变法之后的“夷三族”。“九族”的包括内容有不同的内容,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仍孙(古时称从本身下数第八世孙为仍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苏轼号东坡居士的由来

苏轼,字子瞻,号称东坡居士,世人常称之为苏东坡。苏轼在中国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全才,通才。在诗、词、书、画和散文都有很深的造诣,所写诗作可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所写的词,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的代表;善书法,是宋书法四大家之一;在散文圈里,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常人的成详情>>

探索古建保护和城市生态和谐相生,呵护北京雨燕在正阳门筑巢——专访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文保专家袁学军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是很多人儿时对燕子的最初印象。而对于“雨燕妈妈”袁学军而言,黑褐色羽毛、胸腹有白色细纹的北京雨燕则倾注了她满满的热爱。身为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的研究人员,袁学军和团队在国内开创性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