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社会日益动荡,百姓不得一日之安宁。在如此社会之中,人民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因此,成百上千计流民的出现,对东汉王朝造成了灭顶之灾。 一、 流民考源 “流民”这个词,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当时的释义是流动的人民。“禁迁徙,止流民”(《管
郭女王
三国中迷住曹式两兄弟的美人,竟也未能善终,难道真是红颜薄命?
三国乱世里,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勇猛非凡且刚毅果敢
三国演义里眼泪最多的刘备,到底是真仁义还是假道德?句句诛心啊
三国中有4大“汉贼”,都是谁,他们最终下场如何
以演义为依据,蜀汉五虎上将围殴项羽,有几层胜算?
汉武帝“巫蛊事件”死了多少人?
流民一怒汉难安,东汉时期的流民问题,为何如此尖锐?
“方说曹操,曹操就到”,事实上还有下半句,只是无人敢提
关羽不满黄忠的封赏,为何对魏延的封赏沉默不语?你看魏延干了啥
传秦朝名将蒙恬发明毛笔
三国毫无忠实度五大将军排行,三姓家奴吕布仅第二,第一无人不服
美媒:基因研究揭开匈奴社会结构之谜
盗墓奇谈:刘备的大墓,居然盗墓贼都不敢进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法正到底有多厉害?
周瑜
正解三国冢虎司马懿,为了一家人的平安,也是实属无奈
诸葛亮如此器重姜维,为何临终前不向刘禅举荐姜维,做蜀汉丞相?
曹操为什么对马超的实力感到颇为忌惮呢?
阿斗为保命在门上写了三个字,司马昭看后马上退兵?究竟为什么
东汉时期社会日益动荡,百姓不得一日之安宁。在如此社会之中,人民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因此,成百上千计流民的出现,对东汉王朝造成了灭顶之灾。
“流民”这个词,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当时的释义是流动的人民。“禁迁徙,止流民”(《管子·四时》),意思是禁止人民跨区域无定所的运动,以此来让他们致力于农事耕耘,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
明朝时期,已经有了对“流民”更贴切的定义:“年饥或避兵他徙者曰流民”(《明史·食货志》)。明朝时期对流民的概念,已经认识到了灾祸战乱对人民的伤害,以及对流民产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层面。
古代士农工商四阶层,除去做官的读书人,最重要的就是农民。所谓“民以食为天”,而农民又是“从土里刨食”,所以土地就是农民的根。
人口居无定所地流亡,必然会影响农业发展,破坏经济支柱。因此,历朝历代都在绞尽脑汁地阻止流民的出现。
今天的我们,早已接触不到流民的存在。但是,面对这些在历史上切实存在过的苦难群体,我们有必要对其生活的艰辛加以了解。忆苦思甜也好,前车之鉴也罢。警醒后人,未来再不可以出现类似的现象。
苏秦曰:“使我有洛阳二顷田,安能佩六国相印。”(《史记·苏秦列传》)寻常百姓,衣食但求暖饱,不敢奢望什么非分之想的恩荣,一辈子也就这么过去了。如果没什么不得已,谁会愿意背井离乡做流民呢?
1、苛政猛于虎
在封建社会中,领导资源分配的统治阶级,手中掌握最强悍的剥削工具,就是严苛的税赋政治制度。
汉朝的征税,在整个封建王朝的历史长河中,都可谓是“轻徭薄赋”的典范。然而,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宽松的税赋制度下,漏洞不胜枚举。
(1)、田税利不下庶民
孟子认为“十一而税,是王者之政”,汉代田税一度达到了“田租三十税一”(《晋书·食货志》),其比例更远低于孟子的理想政治。
然而,既然实现了如此理想,为什么东汉百姓还会在税赋方面受剥削呢?这要提到一个封建土地制度不可回避的问题。
土地兼并,这一直是历代统治者头疼的问题。田税的比例越小,地主的获利就会越大。如果只是一味地减小田税比例,最终获利者只是那些地主乡绅,而普通百姓却难以在其中体会到真正的爱民之心。
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制度,仅实现了统治者对自己爱民苦心的自我满足幻想,落于实处则尸横遍野。
(2)、人头税更苦百姓
除去田税,还有一种平均摊派到每个人身上的税赋制度。叫作“人头税”。征税的对象不分男女老幼,无论他是否有劳动能力,都要平等地缴纳一定费用。
古代传统讲究“多子多福”,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再加上古代医疗卫生水平不发达,孩童存活率不高,从数量提高概率更成了百姓的首选。为了延续香火,普通百姓会选择多生孩子。
小农经济需要大量劳动力以供发展生产,兵丁徭役也缺乏青春热血的新鲜力量,统治者自然是鼓励生育的。
普通人家更需要劳动力接替自己生产,避免年老体衰后丧失生存的权利。
因此,常有生育子女众多者,孩子就会形成数量很庞大且无生产活动的担税群体,也就给普通百姓家庭带来了沉重至难以承受的人头税。
当家庭认为,从数量庞大的后代身上难以收获足够价值,反而要超负荷压榨自己现有储蓄时,百姓就会开始“摆烂”,导致生育率下降。
一直到清雍正时期实行“摊丁入亩”,找到更合理的制度代替了人头税,才使人口出现爆发式的增长。可叹的是,统治者终于在清朝找到了正确方式,殊不知封建王朝在历史长河中也几近了尾声。
2、民用维艰,难济生存
东汉时期流民众广,政治压迫只是一方面,更艰难则是全社会范围内不可避免的天灾人祸。
如果说高强度的税收是封建经济制度,那么天灾则是深入各角落无法逃避的劫难,而人祸就纯粹是由自私和欲望为王朝掘了坟墓。
(1)、凶饥之因
“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农政全书》)。作为封建社会支柱性经济产业,农业活动本就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如果自然规律发生震动,产生了自然灾害,那就势必会波及到农业活动的收成效果。
一些学者认为,在东汉时期,世界遭遇了一场小规模的冰河时代。“六岁一饥,十二岁一荒”(《盐铁论·水旱》)形容的丝毫不过分,真实情况也许有过之而无不及。
更可悲的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行船又遇顶头风”,水、旱、蝗,往往会同时发生。东汉王朝短短195年里,有史可循的蝗灾就有38次之多,平均每5年就爆发一次蝗灾。
蝗虫的繁衍速度非常快,因此常被古人视为“多子”的象征。《诗经》中“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描述的便是古人对蝗虫繁殖能力的崇拜。
然而,也正是因为蝗虫的繁衍和顽强生存能力,再加上其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使得农民避蝗虫如洪水猛兽,谈之色变。
由于天时有恙,就注定了经济震动有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不稳定,最终必然导致王朝政治的覆灭。
灾荒剧烈,也许根本不会影响“朱门酒肉臭”的达官显贵,普通百姓能得到的却永远只有“路有冻死骨”的悲凉。
(2)、饥人相啖
魏晋时期,流传下来的不仅是名士风流。同时存在的,还有人们不愿承认但又真实存在的惨烈现象——“饥人自相啖食”(《晋书·食货志》)。
虽然史书工笔将流离混乱的起始归罪于董卓,写作“汉自董卓之乱,百姓流离,谷石至五十余万,人多相食。”(《晋书·食货志》)
但其实,饥荒灾祸不应归结在一人身上,而是早已隐藏在虚假的繁荣盛世之下,借着董卓之乱的导火索彻底爆发,将丑恶明晃晃摆在了历史的桌台之上。
什么“百姓流离”、什么“人多相食”,史书上简简单单八个字,把这惊悚可怖的场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其中的辛酸,未经之人哪能感同身受!
及至“炊断粮”时,“百官饥甚,比屋不见火烟,饥人自相啖食”(《晋书·食货志》)。哪有人愿意吃自己的同类呢?都是碍于生存而低头,迫不得已罢了。
食物出现短缺,沦落到要“易子而食”地吃人肉。气候本就有问题,细菌滋生,再加上古代医疗卫生水平条件不发达,必然产生瘟疫。
“人相食啖,白骨盈积,残骸余肉,臭秽道路”(《晋书·食货志》)。这一段,分明是冷冰冰的文字,读来却触目惊心。如此骇人的场面,若不是对生活绝望,谁会愿意离开自己的故土呢?
3、战火未尽,虎狼又扑
除去那天灾人祸,还有令人发指的统治阶级,为了一己私欲而大举兴兵,对人民百姓逐层盘剥。如果说灾荒是流民的成因,那么战火和墨吏就是灾荒的推进因素,直接导致了百姓流离。
(1)、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林俊杰的歌曲《曹操》中,有一段歌词:“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东汉时期战争不断,几乎可以称作历史常识。
关于战争的危害,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道德经·第三十章》)的论述。
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攻城”(《孙子兵法·谋攻篇第三》)。即使是专业进行战争学术的军事家也不得不承认,战争是“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孙子兵法·作战篇第二》)的高额消耗行为。
打仗要费钱粮,“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消耗品便要从百姓身上盘剥。孔子曰:“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论语·先进篇》),将其中的因果逻辑赤裸裸地暴露在阳光下,真可叹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
(2)、硕鼠先吞,莫我肯顾
封建社会,官吏侵吞人民百姓利益的例子屡见不鲜。底层人民曾呐喊过“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可依然解决不了腐败的现状。
史料记载,汉献帝派遣御史侯汶给灾民放粮,结果死亡人数日益增多。这种诡异的情况,引起了皇帝的怀疑,觉得是有官员窃取了本应属于百姓的生存物资。
于是,皇帝亲自下至民间监督派粮。饥饿的难民百姓感激涕零,说道:“终于拿到手了!”
“今始得之耳”(《晋书·食货志》)五个字,反映出了巨大的信息量。这说明百姓知道朝廷有粮米在下放,却几乎完全没有到真正应得的人手里。
百姓势单力薄,又碍于腐败的官官相护,无法向皇帝上达天听,只能眼睁睁目睹悲剧的发生,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百姓只能背井离乡,流离逃亡去寻找能活命的生路。
4、树挪死,人挪活
中国有句老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总要自谋生路来活着。
老舍先生的《茶馆》中,王掌柜有一段台词:“改良,我老没忘了改良,总不肯落在人家后头……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办法,不过是为活下去”。
其实这种人口迁徙流动的行为,历史上并不少见。闯关东、走西口,都是因故乡生存已万劫不复,只能逃离而另寻出路。去追求更富饶肥沃,或仅仅是适宜生存的土地。
穷则思变,古今皆然,“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德经·第十四章》)。
闯关东、走西口,是因生计所迫而逼不得已。同样,东汉时期的穷苦百姓为了生计,也会向适宜存活的地区流动。
在逃亡的路上,“流离分散,随道死亡”(《晋书·西羌传》)。可百姓们别无选择,只能拼死赌一把,放手一搏。
流民,亦是不得已而为之。
人口跨区域的流动,必然导致社会经济的动荡,产生大范围的影响。东汉时期如此典型规模的流民运动,影响于经济必定势如破竹。
1、人民为盗
水泊梁山有一百单八将,每个人都是被逼得走投无路,只能选择起义造反。但凡他们有条活路,又有谁愿意背负骂名铤而走险呢?
东汉那个虚晃萧条的时代,人民大规模迁徙。靠乞讨寻营生计,许就不如盗贼之流活得富贵。看着别人昧良心喝酒吃肉,自己守道德规矩却食不果腹,又怎能甘心?
“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谁都不想做坏人,但真到了危及生命的时刻,有几人能守得住本心?最后,都变成自己讨厌的模样。
2、经济高压
经济学中有一条定理:“物以稀为贵”。土地和物资数量固定,分这块蛋糕的人却如潮水般拥挤过来,平均每人所得就越来越少。
饶是富庶之地,也经不起源源不断的难民涌入。在如此高强度的压力下,富饶地区的经济也会逐渐崩溃。崩溃的地区也沦为贫困,流民数量会呈几何倍增长,东汉王朝的经济被彻底拖垮。
东汉王朝的流民问题,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归根结底,统治者没有将人民放在第一位,只刚愎自用地行王霸之业。
如果统治者视百姓为至重,多关注民生以利国本,早点认清“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或许也不至于覆亡得那样迅速。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读史越深,愈加珍视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当将东汉流民以警世人,切不可重蹈覆辙。
故宫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央,能够算患上上是天下上现存的最年夜、最完全的古修建群,更是一座汗青代价歉薄的专物馆,正在那内里收藏着文物168万件,从字画、碑本、金银器抵家具、修建等包罗万象!究竟故宫是我国明浑两代的皇宫,于明成祖墨棣于西元1406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一、德国是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元凶。每次发动战争前,德国都有一系列的外部客观理由,比如要争取生存空间、抢夺阳光下的殖民地等等。但战争的背后是经济,德国经济是怎样崛起的,又是怎样逼迫国家发动战争的,甚至决定了德国的外交政策和战略战术?这些德国发详情>>
五位枭雄依名望项羽自号西楚霸王五位中最响亮排第一,成就最大清洪秀全自创太平天国号天王威震一时居第二,明未李自成自号闯王和张献忠自号蜀王短暂辉煌很快为清军击败并列第三,唐黄巢自封冲天大将军名望成就都位居最后。第五名:项羽,自封西楚霸王,目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