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眼泪最多的刘备,到底是真仁义还是假道德?句句诛心啊

三国演义里眼泪最多的刘备,到底是真仁义还是假道德?句句诛心啊

()
中文名:
三国演义里眼泪最多的刘备,到底是真仁义还是假道德?句句诛心啊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你如果看三国,必须深刻理解这小段文字,才能理解刘备这个人。 这段文字的来历是这样的:当时刘备有夺取西川的机会,庞统力劝刘备进兵。刘备却非常犹豫,“独坐沉吟”。 然后,他单独对庞统说了这样一段话: “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 操以急,吾以

三国名人推荐

你如果看三国,必须深刻理解这小段文字,才能理解刘备这个人。

这段文字的来历是这样的:当时刘备有夺取西川的机会,庞统力劝刘备进兵。刘备却非常犹豫,“独坐沉吟”。

然后,他单独对庞统说了这样一段话:

“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

操以急,吾以宽;

操以暴,吾以仁;

操以谲,吾以忠。

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

若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

这一段话,是刘备的真心话,也可以说是他一切政治行动的总的指导思想。

意思很明确,就是我和曹操一切都反着来,曹操急,我就宽,曹操暴,我就仁。如果偷了西川,我会毁了招牌,失信义于天下。

平时刘备说话总好像是戴着面具的,而这一段话却几乎没有面具,完完全全是对庞统交底了。我们从这里面能读出刘备的“仁义”的真正内涵。有三点:

第一,刘备的“仁义”,是完全有意识的。

从这话看得出,他并不是稀里糊涂地在仁义,并不是凭借着本能在仁义,而是有意识地在行仁义。

或者说,他不是被动地施行仁义,而是主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仁义”确实是一种精心打造、精心维护的人设。

第二,刘备的“仁义”,是完全有目的的。

他说得很直白,“仁义”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和途径。他另有目的,就是“事乃可成”的这个“事”。

什么事?兴复之事,王霸之事,并吞天下之事。

第三,刘备的“仁义”,是有对照物的。那就是曹操。

回到之前的问题,这是不是人设?答案很明确:是!

那么刘备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个人设,或者说选了这样一条道路呢?

两个原因,第一性格使然,第二别无选择。

首先说性格使然,刘备他本身就是这样一个性格。

要知道,政治家也好、企业家也好,做事是不能完全违背自己的天性的,否则他就会失去那种内生的原力,反而不能成功。

你让刘备去学着曹操做奸雄,也去玩什么梦中弑臣,什么借粮官之头,他能玩得过曹操吗?绝对不能。他只能做好他自己。

其次再说别无选择。刘备也是没有别的办法,在无数的诸侯、无数的世家豪强之中,他只是一个“织席贩屦小儿”。他没有别的资本,只有道德资本。

就好像一个毫无背景的小娃子,来到一个权贵俱乐部,如何才能被接纳?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好人。他不可能一上来就拉帮结派,煽风点火,否则先被玩死的肯定是自己。

注意,咱们一定要体会下刘备这一句:每与操反,事乃可成。

意思是每次我和曹操的做法相反,就能够成事。

真的吗?他真的每与操反就成事了吗?根本没有。

在此前刘备一切和曹操对着干的过程中,只有赤壁一次是赢了,其他的几乎都是惨败。奉衣带诏杀曹操,无果;小沛一战败了,还丢了下邳;攻打许都又败了,还顺便丢掉了汝南;长坂坡又是大败仗,老婆孩子差点都没了。

所以刘备说“每与操反,事乃可成”,其实是不成立的,他的事啥时候成了呢?根本没有。

在我看来,与其说刘备这句话是经验之谈,不如说是他的一种信仰,一种直觉。这是一种政治家的直觉。他真正的意思是:每与操反,事都未成,但必定可成!

他是凭借着直觉,选择了这条艰辛的、压抑的仁义之路。他知道,天下已经不需要第二个曹操,不需要第二个奸雄。哪怕他刘备把自己打扮成曹操,互相玩阴的,也绝对不会是曹操的对手。

他认为,自己必须改道超车,另辟蹊径,才有可能成功。这条新路就是施行仁义,“与操反”。既然不能学曹操,那么我就和曹操反着来,并且时时、事事、处处都刻意拉大和曹操的反差,放大曹操的缺点,让天下人都看到除了曹操之外还有另一种选择。

就好像下围棋,曹操取地,刘备便取势。曹操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算无遗策,刘备正面刚不过。所以他干脆横下一条心,“与操反”,脱离局部的战斗,要靠着外面一个子一个子积累出来的“仁义”,形成滔滔外势。

有效果吗?有。徐庶、庞统、张松,乃至刘琦之流,他们都是有机会投靠曹操的,却都选择了刘备阵营。这就是刘备的外势。他是成功的。无数比刘备奸、比刘备狠的人都没成功,连曹操也终其一生都没能吃掉刘备,这就是成功。

你说他仁义是不是装?他哭鼻子是不是装?我想说如果他哭了一辈子,那就不是装了。

事实上,政治家的动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作所为。哪怕他出于“虚伪”的目的,却施行了一辈子仁义,让人民得到安定,那他就是仁。而倘若他出于崇高的目的,却施行了一辈子的杀伐,让人民陷入苦难,那他就是戾。

刘备的思路,也给我们今天很多启发:当对方优势很大,你又学不了别人的时候,不如反其道而行之,事乃可成。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