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德国是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元凶。
每次发动战争前,德国都有一系列的外部客观理由,比如要争取生存空间、抢夺阳光下的殖民地等等。
但战争的背后是经济,德国经济是怎样崛起的,又是怎样逼迫国家发动战争的,甚至决定了德国的外交政策和战略战术?这些德国发动世界大战的内部主观因素,很少有人关注。
于是我就准备用一篇文章的篇幅,把德国的经济史捋一遍,来聊聊经济是如何影响德国命运的。
德国经济是19世纪崛起的,那我们就从19世纪初说起。
德国的最初形态和春秋战国似的,是破碎成玻璃渣子一样的的德意志邦国,各邦国之间关卡林立,货币和度量衡也不统一,根本没办法一起生活,直到1834年全德关税同盟成立,德国才有了国家的雏形。
所谓关税同盟,就是在德意志邦国在政治军事层面放松戒备,在经济层面达成共识,以后要团结合作,一起做生意发家致富,争取在短时间内“超英赶法。”
到了1852年,德意志邦国废除内地关税,承诺各邦之间的贸易免税,并且以普鲁士为标准统一外贸税率,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也就是说,中国都爆发鸦片战争了,太平天国都要起义了,德国才完成中国两千年前秦始皇的成就。
关税同盟只是起点,德国经济想要崛起,还必须克服交通的问题。
当时德国的煤矿集中在鲁尔和萨克森等地,铁矿分布在东西边境地区,纺织业则在南部和中部等地区,可以说,德国想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打通经济内循环,必须有便捷的交通设施。
但是我们都知道,货物运输的成本非常高。
据流传下来的资料显示,19世纪初的德国公路只有12888公里,费用是航运的3—4倍。那德国用航运交流不就可以了吗?可问题是,德国只有20艘汽船,总吨位不到5500吨。
这么贵的公路运费,这么少的航运载重,根本负担不起德国经济内循环的重任。想顺利的做生意赚钱,必须修建驰道,啊不对,必须修建铁路。
于是,修铁路成为德意志邦国的共识。
1835年,德国建成第一条铁路,从起点纽伦堡到终点福尔特,全场仅6公里,但短短5年后德国铁路里程便增长到470公里,再过10年已经达到5822公里,此后20年都以“十年翻倍”的速度增长,运货量也达到每公里40亿吨。
即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德国修铁路的速度,也是相当快的。
而修铁路需要钢铁,炼钢需要煤炭,于是在铁路的需求下,德国钢铁、煤炭和机械制造出现爆发式增长,有各种厂矿近四百家。
铁路、钢铁和煤炭又需要大量资本,于是德国的资本也快速集中起来,形成一系列巨无霸企业,出现了一批资本寡头。
等铁路修成以后,德国的商品贸易更加频繁,于是纺织、零售、餐饮等产业也繁荣起来。
此外,德意志最大的邦国普鲁士,始终有统一德意志、称雄欧洲的军事野心,便在修铁路的时候,政府以军事订单的方式,扶持起大批军工企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克虏伯发展成欧洲最大的军火企业,雇佣1.6万名员工。
所以德国的经济崛起,其实是以铁路和战争为龙头,带动一系列中下游产业蓬勃发展。
二、
19世纪初的德国是落后国家,要人才没人才、要技术没技术,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修铁路建工厂呢?
其实答案也简单,英国就在旁边蹲着,薅羊毛非常方便。
1830—1840年代,德国建工厂需要的机器,几乎都是从英国进口来的,甚至1842年使用的245台火车头,只有38台是德国制造,其余火车头有166台进口自英国,29台来自美国,12台来自比利时。
除了直接进口机器以外,德国还搞了人才招引和招商引资。
人才招引的对象是技术工人和工程师。
德国出台政策,允许外国人在本国定居,但必须指导德国人使用设备和维修机器,比如但泽的一家冶铁工厂,共有职工104人,但14名领导干部都是英国人,厂长还定期返回英国,用德国资本购买英国的技术资料。
招商引资的主要对象也是英国,德国各邦的政府允许外国企业直接办厂,并且给了免税或减税的优惠政策。
能正大光明的减免赋税,英国企业就不用费尽心机逃税了,那还不是美滋滋?于是德国的外企越来越多,到1857年,以英国为首的外国资本,在德国拥有近1亿马克的股份。
虽然德国人民吐槽说,英国资本绑架了德国,但德国在吸引外资和人才的过程中,学到了英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这种大规模的“技术转移”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而且德国学到英国的技术和经验以后,很快就能模仿复制,生产出质量低劣却不影响使用的“伪英国货”,卖给德国底层人民,或者出口欧洲抢占低端市场,企业回笼资金便能投入下一轮的研发生产。
在这样的正循环过程中,德国企业逐渐成长起来,到1860年代初期,德国钢铁产品的进口量,便下降到30%左右。
所以说,闭门造车是搞不出工业化的,必须在内循环的同时打通外循环,让资本技术和商品流通起来,各项产业才能一步步的迭代升级,国家才能完成进口国到制造国的转型。
德国的这条转型之路走了30多年,1870年便由英国产品的倾销市场,成长为自给自足的工业制造国家。资本和资源也被整合起来,煤产量是3400万吨,钢产量是126万吨,以整体生产力来说,已经达到英国的一半左右。
也就是这个时候,德国又赚到一波大红利。
1870年7月,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对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爆发。
法国出兵22万人,准备先夺取法兰克福,逼迫普鲁士投降。普鲁士动员起47万人,短短半个月便击溃法军,进入战略反攻阶段,9月1日的“色当会战”更是包围法军,法军统帅拿破仑三世被迫投降。
在这场赌国运的战争中,法军损失12.4万人,普鲁士仅损失9000人,普鲁士大获全胜。
战争结束以后,法国的拿破仑三世退位,巴黎公社成立,而普鲁士则完成德国的统一,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皇帝,德意志帝国成立。
其实这场战争对德国来说,最大收获是法国的50亿法郎赔款。
这笔巨额赔款,大部分被德国投资到工业和军工产业,以至于“普法战争”结束以后的三年里,德国修建的铁路、厂矿、军工企业数量,比此前20年的总和都要多。
仅在1872年,德国就新成立了500家企业,拥有15亿马克的资本。而在铁路方面,德国准备修建柏林—巴格达铁路,要通过陆地交通线,把国家的势力范围延伸到中东,和英国一教高下。
9000人便换来国家工业化起飞,德国血赚。
后来斯大林评价说,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发展道路有三条,英国道路、沙俄道路和德国道路。所谓德国道路,就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进行军事破坏,以及索取赔款的道路。
以我们现代中国人的眼光来看,德国的崛起模式和日本差不多,都是小国在生存的压力下,走上扩军备战之路,然后用一场大战的战争赔款,刺激国内产业改造升级,进而形成一种不正常的道路自信,变得更加渴望战争,也更有挑起战争的意愿。
德国道路其实也是日本道路,是发动世界大战的轴心国道路。
所以到了1913年,已经是欧洲经济第一的德国,国防费用是18.22亿马克,占财政支出的25%,在财政倾斜和道路自信的加持下,缺乏殖民地的德国,发动世界大战便是不可避免的。
可以说,发动战争是刻在德国骨子里的基因,毕竟19世纪初搞工业化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和打仗。
德国非常自信,一定能把英法挑下马来,得到和经济实力匹配的世界地盘,以及国际影响力。
但德国的问题和日本一样,就是实力强大而战略纵深不够,依靠爆发力打突击战没问题,但是持久性太差,经不起持久战的消耗。
为了将战争持久的进行下去,德国政府开动印钞机大量印刷马克,导致德国的货币供应量从战前的72亿马克,暴增到1918年的284亿马克,结果就是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的日子相当痛苦。
不管德国制造多么精良,陆军多么善战,都不能挽救战略纵深的硬伤,德国和周边的哪个国家打仗,都是体量相当的国战,几乎不存在以大欺小的概念。
所以我觉得,德国发动世界大战是必然的,四年后战败也是必然的。
三、
做为“一战”的战败国,《凡尔赛和约》让德国失去6.5万平方公里土地、700万人口、以及高达1320亿马克的战争赔款。
原本按照法国的意思,发动战争的德国就不要存在了,直接肢解算了。
但是英国想啊,肢解德国的话,法国就成欧洲大陆唯一的强国了,那英国以后怎么在欧洲混?
于是英国坚决反对肢解德国,要留着德国来制衡法国。
而美国在战胜国的刺激下,初步有了称霸世界的野心,便也想在欧洲安插棋子,用来制衡英法这种老牌强国。
选来选去,美国也选中了德国。
就这样,有了英国和美国的干预,战败的德国成了一颗棋子,避免彻底失败的命运,保住将来重新崛起的根基。
既然是制衡欧洲大陆的棋子,战败的德国显然有些弱,不能满足美国的要求,那么美国要达成目的,必须重新武装德国。
巧合的是,20年代初的德国超级通货膨胀,给美国提供了介入德国的最佳时机。
那场超级通货膨胀给德国造成巨大的伤害,1921年11月,马克兑美元的汇率是330:1,两年后便成了4.2万亿:1。马克的快速贬值,让德国人的财富缩水严重,以前有几十万马克就是中产阶级,可现在连1美元都兑换不到。
德国数十年积累的财富被洗劫一空,中产阶级沦为赤贫的无产阶级。
而就在德国经济跌落谷底的时候,美国资本趁机到德国抄底。
一方面是美国在1924年启动“道威斯计划”,把德国的战争赔款削减到370亿马克,然后向德国提供326亿马克的贷款,让德国偿还英法的赔款并且恢复工业实力。
另一方面,美国的资本随着贷款进入德国,大量收购或入股德国企业,控制德国工业的半壁江山。
有了美国资本的输血,德国恢复了欧洲最先进的工业体系,但整个20年代也呈现出一种畸形的繁荣。
为什么是畸形的繁荣呢?
因为德国经济确实复兴了,制造业不仅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并且逐渐有了和英法竞争的能力,但不管哪家企业,或多或少都和美国资本有关系。
如果你是20年代的德国人,会怎么想?
恐怕也是一边享受经济恢复的红利,一边吐槽美国和犹太资本都是些王八蛋,这种憋屈的感觉,想想也是很难受的。
如果日子就这样继续下去,德国应该和现在的日韩一样,不仅是美国的经济殖民地,同时也是美国安插在欧洲制衡英法、苏联的棋子。
但是世事无常啊,20年代末的大萧条,让世界走向偏离原有的轨道,战争狂人希特勒也趁势崛起。
四、
早在1923年11月,希特勒就在慕尼黑啤酒馆发动政变,准备一举夺取政权,结果还没走出村口,政变就被一举扑灭。
此后6年的时间里,希特勒都过得非常消沉,宏图大志得不到伸展。
毕竟20年代的德国经济蒸蒸日上,谁跟着希特勒玩命啊,好好经营小日子不好么,干嘛要打破现有的秩序。
但是1929年美国的经济危机爆发,受美国资本影响颇深的德国,迅速被经济危机拖下水,到1932年失业人口便飙升到600万,而德国的总人口也不过六千多万。
失业就没有经济收入,没有经济收入就不能养家,所以明面上失业人口是600万,实际上受经济危机打击的德国人,远远不止这些。
这样的人,在现代是走上街头的反政府者,在古代中国是失去土地的造反流民。
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表明,当人们的生存受到威胁时,任何道德约束都变得一文不值,为了生存下去,他们愿意尝试任何机会,哪怕这个机会非常偏激。
于是德国人选中偏激的纳粹党和希特勒,尤其是受经济危机影响严重的白领、手工业者、小店主,成了纳粹党崛起的第一批燃料。
1933年,煽动民粹情绪的纳粹党成为德国议会第一大党,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执掌德国政局。
希特勒是依靠失业者起家的,那么恢复经济消灭失业,便是希特勒执政的合法性所在,所以他刚做总理就承诺:
“四年之内一定要消灭失业。”
在欧美国家参加选举,喊口号很容易,要落实口号就很困难,但希特勒还是做到了,短时间内便恢复经济消灭失业,让德国重新回到欧洲第一大国的位置上。
这段历史一直被网友们津津乐道,说希特勒是伟大的政治经济学家,像变魔术一样再造德国。
我们都知道,经济不是无缘无故恢复的,失业不是无缘无故消失的,即便是变魔术也需要一些道具,希特勒能带领德国复兴,一定有原因的。
第一个原因依然是美国资本的输血。
美国控制了德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德国出现经济危机,美国资本也要受到伤害,所以稳定德国秩序,挽救德国的经济危机,很符合美国资本的利益。
在《华尔街与希特勒的崛起》里写到,希特勒上台前便收到洛克菲勒、福特、摩根等美国资本家提供的3200万美元赞助。
这是恢复德国政治秩序的赞助。
而且据后来的资料披露,美孚石油向德国法本转移2000多项专利技术,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曾给德国盖世太保捐款,杜邦公司把橡胶和飞机技术卖给德国,亨利·福特由于提供技术和投资20亿美元,被授予铁十字勋章。德国的军工企业中,美国资本控制的就有60家以上。
这是挽救德国经济,方便美国赚钱的投资。
(这段在世界大战的文章里写过,这里为了文章完整,重新贴一下。)
其实纳粹德国吸纳美国资本,和普法战争前吸纳英国资本没什么区别,曾经的德意志帝国能借英国资本壮大,希特勒相信,自己的国家也能借美国资本壮大。
无非是互相利用一下,迟早要和前辈们一样,把美国资本踢出去的。
希特勒振兴德国的第二个原因是搞大基建。
1933年6月,希特勒和政府通过一项修建高速公路的法案,而且要沿着观光路线修建,因为这代表着德国伟大的建筑成就。
3个月后,高速公路的工程开始动工,希特勒铲下第一锹土,到了1938年,德国已经建成3500公里的高速公路,质量非常过硬。
其实当时德国人的汽车保有量并不高,平均100个人才有1辆汽车,修建高速公路也没什么人去开,常年空闲在那里。
要是算经济账的话,这是一项赔本的生意,顶多算是希特勒的面子工程。但要是算政治账的话,这些高速公路的意义就大了。
在修建高速公路的时候,政府可以提供近60万个工作机会,再加上为修高速公路服务的建材、服装、餐饮、制造等行业,能提供的工作机会不下百万个。
而且在修高速公路的同时,希特勒推出购车减税的方案,减轻了德国人购买汽车的负担,于是德国人的买车热情高涨,1933年的汽车销量就比1932年翻一番,1935年在这个基础上又翻了一番。
汽车能卖出去了,汽车企业便能扩大生产规模,这就提供了就业岗位,有利于消灭失业恢复经济。
一战前的德国通过修铁路带动产业链,二战前的德国通过修公路带动产业链,可谓是要想富先修路,一脉相承啊。
当然了,最大规模创造就业岗位的是军工企业。
刚做德国总理的时候,希特勒便以“消灭失业”的理由,开启了重整军备的计划。
在这个计划的指导下,政府财政大量向军队倾斜,以至于陆军控制了2800家企业,生产了德国过半的钢铁和汽车。空军列出制造1.7万架飞机的计划,创造了7万人的就业岗位,而克虏伯工厂开始以拖拉机的名义造坦克。
这些军工企业及其中下游产业链,把相当部分的失业人口都吸纳进来。
对于希特勒来说,重整军备是很划算的政策,平时可以消灭失业带动经济,战时可以输出产能重振国威,简直是一举两得。
至于那些依然失业的人口,希特勒也特别有创造性:“你们都当兵去吧,吃上国家的军粮,国家就彻底消灭失业了。”
于是德国的军队从10万人,扩大到二战前夕的75万正规军、100万预备役。
至此,德国彻底消灭失业,国家经济蒸蒸日上,人人都有工作,大街上跑着崭新的汽车,每个德国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脸。
五、
有很多人说,如果希特勒突然去世,他将是流芳百世的领袖。
但这种说法是不实事求是的幻想。
希特勒的经济政策是春药,刚吃下去的时候药效猛烈,等药性过去之后,就会变得非常疲软,根本没有持久性。
因为不论是修高速公路,还是重整军备,都需要大规模的政府投资,而政府在不健康的经济环境下,财政税收能力是不足的,那么德国政府只能贷款和印钱。
1932年的德国政府财政,除了花销以外还有一些盈余,算是比较健康的。1933年开始搞大基建,德国政府就出现8亿马克的赤字,1938的财政赤字直接飙升到95亿马克。
这些钱,希特勒是还不上的。
更严重的是,随着重整军备计划的推进,很多生产民用消费品的企业,被迫转型生产军用品,导致德国的民生受到影响,15%的粮食必须依赖进口。
如果进口不到粮食,德国人就要饿肚子了。
而且民用消费品的产量减少,导致出口量的减少,军用品的产量增加,导致相关原材料的进口增加,赚不到钱还要不断花钱,这种经济模式怎么可能持久?
所以赤字难以削减、粮食短缺、财政收入不佳,就是希特勒面临的经济困境。
经济大师沙赫特警告希特勒:“希子,你再这么瞎搞,经济危机很快就来了。这里的水很深,你把握不住,让我来吧。”
希特勒告诉他:“沙子,你不适合为伟大的国家服务了,回家去吧。”
当然了,希特勒知道自己面临的经济困境,但他不着急。
这些年重整军备,就是把国家资源都all in到军事上,等经济危机出现的时候,用战争一次性解决问题。
他的原话是:“要保持德国的经济安全,并且长期保持复苏的态势,就必须到东欧开拓生存空间。”
所谓开拓生存空间,其实就是把东欧的人口赶走或消灭,用东欧的粮食来供养德国人,用原材料和产业抵消德国的财政赤字。
可以说侵略东欧乃至发动世界大战,原本就是希特勒恢复德国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他的一切行动,都是为最后梭哈一把做准备。
而由于严重的经济问题,德国军队不适合打持久战,必须用有限的资源赢得最大的战果,德国便出现“闪电战”的概念。
所以“闪电战”倒也不是什么创新战术,而是德国经济困境下,被逼无奈的选择。
在这样的背景下,二战也就从德国闪击波兰开始了。
六、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希特勒的经济困境”,其实只聊希特勒的部分就可以了,但我还是想从源头说起,把希特勒的经济困境,放在整个德国的经济进程中去观察。
然后就有了这篇可能有些标题党的文章。
我们现在重新审视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就能发现德国在工业化和经济崛起的起点上,其实是有问题的,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维度的。
德国是中欧的陆权国家,西边的英国和法国,在大航海以后积极出海开辟殖民地,依赖庞大的海外殖民地,这两个国家都辉煌过一段时间,不仅能繁荣国内民生,还能在世界范围呼风唤雨。
东边的俄国原本是土包子国家,偏偏西伯利亚是广袤的无人区,俄国不费吹灰之力便能占领,开拓了国家的战略纵深。
德国不羡慕是不可能的,不是有句话么:“我出生之前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所以在德国人看来,夺取殖民地是德国的历史使命。
这是德国发动世界大战的天时。
德国是被英法俄包围的国家,在二战以前的暗黑森林世界,和平的国际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德国难免有一种不安全感,骨子里就认为,如果德国没有强大的实力保护自己,可能会有灭国的危险。
在这样的环境下,德国想要国家安全、想要经济繁荣、想要世界影响力,都得发动战争夺取殖民地。
这是德国发动世界大战的地利。
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失败了,我认为和德国的关系不大,主要是20世纪出现了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
美国和苏联的工业实力强劲,国家有战略纵深,有足够的能力打持久战,即便在战场上失利,凭借雄厚的国力也能把德国耗死。
而持久战恰恰是德国的软肋。
不论一战还是二战,德国都是初期进攻猛烈,后期疲软无力,这和德国的人口、经济基础、消耗材料组成的整体国力有关系。
如果没有美国和苏联的出现,德国消灭英法横扫欧洲,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有了美国和苏联的出现,德国就只能折戟沉沙。
这是德国世界大战失败的人和。
而以上的天时地利人和,都是建立在“德国崛起太晚”这个基础上。
总的来说,近代德国是时代投下的阴影。是时代塑造了发动世界大战的德国,是时代催生了威廉二世和希特勒,也是时代让德国两次成为废墟。
这是一个悲剧的国家。
现在有很多人和德国的命运产生共情,但共情不能等同于翻案。
做为长在红旗下的中国人,我不支持德国夺取殖民地,更不支持德国开拓生存空间。
德国人想过好日子,但殖民地的人民也想过好日子,东欧人民也想过好日子,凭什么德国人的幸福,要建立在世界人民的苦难之上。
这是反人类罪行,必须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如果因为站在德国的立场上共情,便给德国的侵略鼓掌,那就是对近代中国遭受侵略历史的背叛,对参加抗日战争的先烈的背叛,更是对“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背叛。
人类命运是共同体,我们读历史需要一些温情,但评价历史的立场不能变。
丹僧我·笛祸(1660年~1731年),英国做家。英国发蒙时代事实主义歉富小道的奠定人,出世于英国尾皆伦敦,女亲营屠宰业(一道是油烛商),果此转而取舍了做生意。他宽泛游历,从前谋划亵服、烟酒、羊毛织品、造砖业,曾经到列国年夜陆做生意。被毁为详情>>
约翰·阿巴斯诺特·“杰基”·费舍尔(John Arbuthnot “Jacky” Fisher)是英国近代海军史上的标志性人物,被称为英国近代海军之父。(上图)皇家海军最著名的战舰“胜利”号1857年7月12日,费舍尔晋升为海军准少尉,他详情>>
1953年6月2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举行正式加冕礼!按照英国法律,英国国王对国家统而不治,无实权,主要是维系英联邦各成员国之间的稳定和凝聚力。这一点,从1926年通过的《贝尔福宣言》中就可以了解到,“大英帝国内的自治社区,地位平等,详情>>
·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据他介绍,俄军去年在北极已累计建造117座建筑与工事,2022年将交付北方舰队500多件现代化武器,未来将会进一步加强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力量。实际上,与其他环北极国家(美国、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冰岛和加拿大)相详情>>
·帕特尔(资料图)。那么,阿桑奇的命运究竟被交到了一个怎样的人手里?·帕特尔(资料图)。不过,让帕特尔真正“出名”的名场面是她被骗子忽悠瘸了。3月15日,有人冒充“乌克兰总理”与她进行视频通话,聊了收容乌克兰难民问题。面对“假乌克详情>>
2001年还在柏林工业大学读建筑系的凯雷回到家乡,考虑到家乡极端的气候环境、丰富的黏土资源、家乡传统民居的文化特色,用经过改制的黏土,用最传统的人力,为家乡盖起一座小学。甘多小学甘多小学图书馆凯雷热爱自己的家乡。他说,家乡的传统建筑是一详情>>
尹锡悦其人,有“韩国特朗普”之称。政治上属于右翼保守派,情绪化、激进化和口无遮拦是这位新总统的标签。他对于萨德和朝鲜半岛无核化的态度,更值得周边邻国担忧。军事上靠保护,政治上靠模仿(图:壹图网&shutterstock)▼除此之外,他详情>>
一、德国是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元凶。每次发动战争前,德国都有一系列的外部客观理由,比如要争取生存空间、抢夺阳光下的殖民地等等。但战争的背后是经济,德国经济是怎样崛起的,又是怎样逼迫国家发动战争的,甚至决定了德国的外交政策和战略战术?这些德国发详情>>
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可能已经学过一些历史知识,但是历史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课本范围。历史中有无数精彩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发现。今天,我为大家搜集了关于朱元璋杀了15万贪官,为何贪官反而越来越多?的历史知识,赶快来看看吧。我们知道,贪污腐败是历朝历代导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尹锡悦其人,有“韩国特朗普”之称。政治上属于右翼保守派,情绪化、激进化和口无遮拦是这位新总统的标签。他对于萨德和朝鲜半岛无核化的态度,更值得周边邻国担忧。军事上靠保护,政治上靠模仿(图:壹图网&shutterstock)▼除此之外,他详情>>
五位枭雄依名望项羽自号西楚霸王五位中最响亮排第一,成就最大清洪秀全自创太平天国号天王威震一时居第二,明未李自成自号闯王和张献忠自号蜀王短暂辉煌很快为清军击败并列第三,唐黄巢自封冲天大将军名望成就都位居最后。第五名:项羽,自封西楚霸王,目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