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刘备的博弈:以小博大的政治智慧与帅才有限的军事才能

诸葛亮与刘备的博弈:以小博大的政治智慧与帅才有限的军事才能

()
中文名:
诸葛亮与刘备的博弈:以小博大的政治智慧与帅才有限的军事才能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朱德对诸葛亮的看法 青年时代的朱德原本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当年他在讨袁运动中经过武侯庙时,朱德不仅亲自参拜,还留了字,以表达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袁世凯逆潮流而动,在朱德看来就是当代的曹操,而自己要做“兴复汉室”的诸葛亮,这就是他在武侯

三国名人推荐

朱德对诸葛亮的看法

青年时代的朱德原本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当年他在讨袁运动中经过武侯庙时,朱德不仅亲自参拜,还留了字,以表达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袁世凯逆潮流而动,在朱德看来就是当代的曹操,而自己要做“兴复汉室”的诸葛亮,这就是他在武侯庙参拜诸葛亮时的心理活动。

但朱德随着阅历的增长世界观也在悄然改变,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不断总结,反思,许多从前固有的成见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五十年代的一天,工作人员在朱老总翻阅过的《三国志》中找到了这样两句话——“溺爱不明,慎者不免”、“帅才有限”。

这两句话记录在《马良传》马谡失街亭一节中,这和朱德早期对诸葛亮的看法完全相反,几乎是完全颠覆了年轻时的论断。

诸葛亮不管是挥泪斩马谡,还是自轻处分,降级为右将军,都是“事后诸葛亮”,亡羊补牢,失街亭直接导致北伐失败的后果已不可避免,而这一后果的主要军事责任人就是诸葛亮。

正如朱德所评价的那样“溺爱不明,慎者不免”,马谡平常夸夸其谈,马屁拍得好,一个纸上谈兵的人得到重用,诸葛亮绝对难辞其咎,更何况刘备早就提醒过诸葛亮,说马谡这人不行,但他却因为马谡是自己门生而一意孤行,这是培养小圈子,排斥其他将领的行为。

提起诸葛先生的嫉贤妒能,朱德还有其他其他看法。

某次朱老总和人聊起三国志的蜀书,他说廖立,刘封,彭兼都有治理之才,却因为种种原因被诸葛亮弃之不用,实在可惜。

论阵前排兵布阵,诸葛亮也未必比将军们更懂行,魏延是麾下为数不多的统兵之才,六出祁山他请求分兵出击是符合时宜的,而诸葛亮却高估了自己的顶牛阵法,焉能不败?他容不下文臣,也不包容武将,“不容将何能克敌?”

毛主席的评价

毛主席也对诸葛亮有过大量的评价。他曾点评诸葛亮的隆中对,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认为造成蜀汉灭亡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

对于颂扬诸葛亮爱惜人才、执法严明的失街亭、斩马谡事件,主席更是不以为然,他评点道:“初战亮宜自临阵。”认为街亭之战诸葛亮应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张郃围困马谡之时,诸葛亮当北进街亭,策应马谡,与魏军展开决战,战胜张郃。

而对于诸葛亮铁腕治蜀,毛主席虽然说,这是十分难得的开明专制,但在做事方法上却非常值得反思。这里说得就是诸葛亮“事无巨细,亮皆专之”,《魏氏春秋》记载:“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足数升。宣王曰:亮将死也。”诸葛亮“以一人之智掩一州之才,以个人之力抗天下之士”,虽然“夙兴夜寐”的精神可嘉,却极大地压制了人才的成长,最终导致“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无人可用的局面。

毛主席和朱老总不愧是多年并肩作战的战友,在对诸葛亮的看法上也是相当的一致,都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以为然,对其用人更称得上是“颇有微词”。

当然,今天我们并不是来“批判”诸葛亮的,而是要来学习他博弈人生的大智慧的。

诸葛亮能从“苟活于乱世”的一介草民成为被历史所铭记的“千古亮相”自然不是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两把刷子。

诸葛亮以小博大的政治智慧

诸葛亮出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的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其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相当于今天的警备司令,父亲诸葛硅,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可以说诸葛家是一个官吏之家,当地望族。不过到了诸葛亮这一代,家道中落,他3岁丧母,8岁丧父,于是跟随叔父诸葛玄投奔了荆州牧刘表。后来,叔父病逝,诸葛亮和弟弟失去了生活依靠,便隐居邓县隆中,以耕种自给自足。

对于这段隐居历史,诸葛亮后来自己总结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荀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这种自白其实半真半假。“苟全性命于乱世”是真,“不求闻达于诸侯”是假。

在那个诸侯混战、“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时代,要想有所作为,就要先学会保全自己,以退为进,观察时局无疑是明智的做法。但“不求闻达于诸侯”却显然是诸葛亮的一句假话,首先他隐居在战略要冲南阳,无疑是要及时掌握天下大势,分析未来局势的走向;其次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师从“水镜先生”司马徽,很年轻的时候就小有名气,当时盘踞荆州的刘表也并非后世所说的“呆鸟”一枚,他几次笼络诸葛亮,但他看到刘表昏庸无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宁愿结庐隆中,隐居待时。

另外,还有两点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一个非常有心机的人。

一是娶丑女黄月英。《三国志》记载,“亮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妥妥的美男子一枚,放到现在娶个明星级的“美女”应该不成问题,但当时的名士黄承彦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如果按照传统的“男才女貌”的观点,显然这是折本的买卖,但诸葛亮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门亲事。当时的人都以此为笑话取乐,乡里甚至出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诸葛亮无疑是绝顶聪明之人,但他为何会毫不犹豫地抱着“丑女”回家呢,这其中有什么玄机吗?

事实上,他的这位岳父本身就是名士,在当时上流社会有着不小的影响力,这才是诸葛亮真正渴望的。对于家道中落,没有“政治资本”和“经济资本”的他,要想登上政治舞台而建功立业,走正途无疑是一条荆棘遍地的险路(当时无科举,只能采取“察举制”,也就是被有名望的“名士”举荐或宣传),而联姻无疑是一条捷径。

可能有人会说,诸葛亮会不会真是因为“娶妻当娶贤”的古训才迎娶了“才堪相配”的黄月英,那我们真是高估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在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并不是说说的,女子有才又能做什么?既不能上得厅堂,又不能出仕做官,况且诸葛亮娶丑女也不是孤立事件。

第一件:诸葛亮把姐姐嫁给了荆州地主集团中在襄阳地区颇有名望的首领人物庞德公的儿子,庞德公因此也投桃报李,称他为“卧龙”。

虽然最后证明庞德公眼光不差,但当时庞德公是否因为裙带关系而称颂孔明,不得而知,但后来刘备闻其名而“三顾茅庐”却得益于此,诸葛亮虽有才,但也怕“巷子深”!

第二件:为弟弟娶了荆州地主集团中在南阳地区数得着的人物林氏之女为妻。

所以,诸葛亮选择了“才女”而不是“美女”,实现“知识”与“名望”的“强强联手”。由此可见,这位“不求闻达于诸侯”的青年“卧龙”不是“苟全性命于乱世”,而是试图“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诸葛亮采用以退为进、未扬先抑的策略,使自己在荆州名士心目中有了一席之地,从而待价而沽,寻找值得自己“托付终身”的买家,这无疑是一种典型的以退为进的博弈策略。

建安十二年,诸葛亮27岁时,作出了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决定。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新野。这位一生东奔西走的“刘皇叔”在众多军阀混战中难以出人头地,切身感到依靠赳赳武夫和几个只会制定战术的小谋士,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没有自己的幕僚和高参,没有自己的战略规划,只会一辈子寄人篱下。

于是他全力以赴寻找自已的千里马,物色自己的军师,这当然要从荆州名士中打听。通过司马徽、徐庶等人之口,终于知道了有一个“卧龙”在自己身边,于是便有了“隆中对”、“三顾茅庐”。

诸葛亮向刘备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刘备听后感到“犹鱼之有水也”。于是诸葛亮成功晋身为刘备的“第一高参”。

人们常说,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如果诸葛亮真的只是为了“苟全性命”,完全可以到深山大泽中做个山野村夫,正是因为他有着强烈的一展宏图的抱负,才会待在南阳观察时局、搜集情报,一旦机遇来临,才能让未来的东家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从而提高了自己身价,得到东家的信任。

当然,这里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既然诸葛亮有着这样清楚的战略眼光,看透了曹操是当时当之无愧的“大哥”,占据了天时和人和;孙权靠父亲和哥哥的余荫,占有地利,是潜在的“老二”,为什么处于人生“黄金时期”的“卧龙”先生不去投奔实力雄厚的“大哥”、“老二”,或者略施小计,让曹操和孙权来“诚聘”,反而青睐当时寄人篱下的刘备呢?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隆中对”是诸葛亮分析刘备所处的形势,又何尝不是分析自己所处的形势呢!

公元200年,当诸葛亮还是19岁毛头小伙子的时候,曹操就击败袁绍,成为北方第一大势力。曹操本人不仅拥有雄才大略,而且身边已经是文臣如雨、猛将如云;而孙权靠着父兄的积累,已经和江南世家大族打成一片,周边也是人才济济,形成了等级分明的文武集团。

如果后起之秀诸葛亮跑到这两大阵营中,要想一下子进入最高领导的“核心圈”根本不可能,估计只能靠“多年媳妇熬成婆”,小心谨慎做人,战战兢兢做事,命长的话到最后能够成为中层干部。这种渐进式的博弈策略显然和试图“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诸葛亮是背道而驰的,所以诸葛亮只能另谋出路。

当时,刘表、刘璋暗弱,有地盘也守不住,荆州和益州迟早会落入他人之手,与其让曹操、孙权做大,还不如培养一个能够与他们分庭抗礼的对手,培养一个这样的霸主,无疑自己也就有了发展的巨大空间。正是因为出于这样的博弈思考,且刘备既有“皇叔”招牌,在民间又有良好的声誉,于是诸葛亮向刘备亮出自己的底牌,轻而易举地成为第一谋臣。在这场博弈中,没有高瞻远瞩、以小博大的勇气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不管后来三国博弈的最终结局如何,但有一点很清楚,刘备后来的发展道路基本是按照诸葛亮“隆中对”制定的战略规划进行的,越是坚持这一战略,就越无法动摇诸葛亮的地位。但诸葛亮是否真的从出山之日起就与刘备建立“鱼水关系”、亲密无间了呢?只怕未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让老江湖刘备心服口服,不但要能说,而且要能做,还要懂得进退和处理君臣关系,才能实现共赢。

赤壁之战,是奠定诸葛亮在刘备集团地位的首场考验。作为刘备一方的首席谋臣,诸葛亮以“特使”身份出使东吴,与孙权建立战略联盟,最终孙刘集团凭借水上优势击败了轻敌的曹操。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火烧赤壁,后世还演绎出草船借箭、借东风等诸多故事,我们在此就不一一分析了。但从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正是凭借他的胆大心细,使自己在一个小阵营中做“鸡头”而不是在大阵营中做“凤尾”,才能直接走到历史舞台的最前面,直接与曹操、孙权博弈,为自己贏得了一展才华的机会。

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博弈

虽然诸葛亮成为刘备集团的重要谋士,但要说赢得刘备的绝对信任,似乎尚早。这对为后世称道的君臣似乎隐隐约约地还在进行一场“信任危机”的博弈,这场博弈的起点是赤壁之战结束,发展是刘备的益州争夺战、汉中拉锯战和夺回荆州的东征,博弈的高潮发生在白帝城。

赤壁之战后刘备接着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管理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从这方面看,刘备并没有让诸葛亮直接带兵,走到“抗战”一线,而是试图让他做个类似萧何式的后勤总管。既便是公元211年刘备入川,按照诸葛亮的策略窥视益州的时候,诸葛亮也只是与关羽、张飞等人镇守荆州,这位“刘皇叔”似乎对这位心思缜密的高参还留有一手。

直到公元212年末,在刘备入川屡屡受挫陷入进退两难境地时,才让诸葛亮亲自带兵,与张飞、赵云等人入蜀助阵,而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经过苦战,公元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开辟了一块新的根据地。

虽然刘备集团占据了巴蜀,但作为外来势力,刘备集团面临着内部豪强大族和外部曹操大军的双重压迫。从公元215年到公元221年大致六年的时间里,诸葛亮大部分时间都忙着整顿巴蜀内政,筹集军粮,无法指挥一线作战。而在汉中作战的刘备也没得把诸葛亮带在身边,让他干预军务的想法;在荆州的关羽更是不受诸葛亮的节制。

虽然如此,诸葛亮却毫无怨言,劳心劳力。公元221年,刘备登基称帝,41岁的诸葛亮在为刘备效劳14年后,终于成为这个小政权的丞相,但是这时候的诸葛丞相权限仍然仅限于后方政务。

然后就是,高傲的关羽因为轻敌,不仅丢失了荆州,也失去了他那颗高贵的头颅。随即急于报仇,又试图夺回荆州的刘备倾巢而出进攻东吴。

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诸葛亮仍然留守后方,不发一言,自认为指挥艺术成熟的刘备已经听不进任何人的建议,一意孤行,最终,陆逊的一把火把刘备经营十几年的本钱烧得一干二净。事后,诸葛亮只是叹息了一句,可惜法正逝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可见,他自认为自己在刘备心中的分量还不如死去的法正,与其“文死谏”,还不如再次等待时机,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刘备东征,被后世视为“神人”的诸葛亮却没有任何举动,这和他隐居时忍让以待时机的策略如出一一辙。

果然,机遇再次垂青有准备的人。狼狈不堪的刘备无颜回成都,躲进白帝城自怨自艾,终于一病不起,生命垂危。这时候,最早追随刘备打天下的人或死或降,能够主持蜀汉大局、能文能武的也就是诸葛亮、李严等寥寥数人。

于是刘备召诸葛亮到永安,演出了一场临终托孤的悲喜剧。

刘备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是刘备对诸葛亮的最后一次考验,也是最危险的一次考验。因为刘备一辈子以恢复刘家的天下为己任,在古代家天下思想根深蒂固的情况下,再大度的帝王也不会把自己的“家天下”拱手让给外姓的。刘备的这一举动,与其说是临终遗训,还不如说是试图除掉任何有可能危害家族政权的潜在对手,只要诸葛亮稍微有点异心,估计等到的不是“黄袍加身”,而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悲剧。

然而,刘备的小九九岂能逃过诸葛亮的法眼,他立刻哭泣着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于是,心满意足的刘备大喜,干脆直接让刘禅视诸葛亮为父,把蜀汉交给了诸葛亮。

不过,就算临死前刘备被诸葛亮的忠心所感动,但还是留了一手,“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并“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诸葛亮虽然开府治事,领益州牧,但李严更是晋为前将军,假节(有尚方宝剑)、加光禄勋(宫廷卫队长)。

说白了,诸葛亮受托的是文职,是蜀汉的首席行政长官。李严受托的是武职,是首席军事长官。李严掌军事,诸葛亮掌内政。论实力,当时的诸葛亮是不如李严的,但若论政治手腕,一千个李严也不是诸葛亮的对手。

刘备死后,诸葛亮便让李严镇守永安,自己护送刘备灵柩回成都,这实际上是违背了刘备托孤李严的本意,剥夺了李严的辅政大权。如果说,刚经历夷陵之战惨败的蜀国,此时确需要李严这样智勇双全的大员镇守白帝城,那么后来蜀吴合好后,诸葛亮一直不让李严回到成都同掌朝政,则是诸葛亮的政治手腕高超的体现。

根据《三国志》记载,李严“少为郡职吏,以才干称”,后“刘璋以为成都令,复有能名”。投奔刘备以后,更是多立军功,受到刘备的提拔与重用。可见,以李严的才干和功劳足以具备辅政的能力和资格,所以诸葛亮总找各种理由不让辅政大臣李严回京城,绝对是个不合理的现象。

后来,诸葛亮更是利用北伐,自己独揽军政大权的时机,令李严镇守后方,筹措粮草。这导致李严的不满,李严在给孟达的信中说“吾与孔明俱受寄托,优深责重,思得良伴”,失落之意,溢于言表。诸葛亮为了中途稳住李严,违心地任命李严的儿子李丰做江州兵马都督。

蜀汉建兴九年,诸葛亮兵出岐山,命李严催督粮草。因为天气原因误了期限,诸葛亮便鼓动后主废李严为庶民,流放到梓潼,并且永不叙用。至此,诸葛亮终于独掌蜀汉大权。

诸葛亮掌权后,修复了和东吴的关系,平定了南方的叛乱,然后六次出师北伐,虽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其以攻为守的策略,也使曹魏无暇进攻最弱的蜀国。

虽然诸葛亮最终没有完成刘备“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愿望,蜀汉政权在他逝世之后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弱,最后亡于曹魏。但对诸葛亮个人而言,他在天下大局基本已定的情形下,以一介书生之智慧,运用四两拨千斤的手段,让东奔西走的刘备取得一席之地,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鞠躬尽瘁,效力于刘氏父子,赢得两代人的信任,这其中除了他血液中流淌着“士为知己者死”的士大夫传统美德之外,善于忍辱负重,擅长以退为进、以小博大的政治智慧也是居功至伟。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朱元璋杀了15万贪官,为何贪官反而越来越多?

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可能已经学过一些历史知识,但是历史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课本范围。历史中有无数精彩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发现。今天,我为大家搜集了关于朱元璋杀了15万贪官,为何贪官反而越来越多?的历史知识,赶快来看看吧。我们知道,贪污腐败是历朝历代导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希特勒的经济困境

一、德国是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元凶。每次发动战争前,德国都有一系列的外部客观理由,比如要争取生存空间、抢夺阳光下的殖民地等等。但战争的背后是经济,德国经济是怎样崛起的,又是怎样逼迫国家发动战争的,甚至决定了德国的外交政策和战略战术?这些德国发详情>>

历史上项羽、黄巢、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五位枭雄依名望成就如何排名?

五位枭雄依名望项羽自号西楚霸王五位中最响亮排第一,成就最大清洪秀全自创太平天国号天王威震一时居第二,明未李自成自号闯王和张献忠自号蜀王短暂辉煌很快为清军击败并列第三,唐黄巢自封冲天大将军名望成就都位居最后。第五名:项羽,自封西楚霸王,目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