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司马迁的这一段记载,却与很多文献相冲突。《左传》记载:“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魏晋时期的杜预解释,“商奄,国名也。少皞之虚,曲阜也。”传统上认为奄国即在今山东曲阜。《清华简·系年》记载,周成王时爆发三监之乱,奄国叛乱,周公
晋国赵武:如何从险遭灭族的“赵氏孤儿”变为春秋“一代贤臣”?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事发,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十四年,冉有又是如何说服鲁王迎接孔子回家?
古战争 长平之战 坑杀的意思是什么
韩非子死得冤枉吗?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的待遇如何?
一件争论2000年的公案:秦始皇的爹是异人还是吕不韦?
他在位两年办了两件事,一件影响秦国三百年,一件影响华夏两千年
齐桓公时期的齐国是不是在推行三军之制呢?
战国四大名将之人屠白起—战无不胜,战必全歼为,却死在秦王剑下
春秋孔子之后,关西出现的五位“孔子”,个个师范百世
河南商丘宋国故城考古发现唐代墓志砖 实证“城摞城”
吴国太:孙策孙权之母,孙家的定海神针,多亏有她,孙家才没散!
秦国能统一天下,源于历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视与正确的策略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战国四大名将一一李牧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大秦赋》秦王嬴政躺赢的一生,前半生靠吕不韦,后半生靠李斯
但司马迁的这一段记载,却与很多文献相冲突。《左传》记载:“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魏晋时期的杜预解释,“商奄,国名也。少皞之虚,曲阜也。”传统上认为奄国即在今山东曲阜。《清华简·系年》记载,周成王时爆发三监之乱,奄国叛乱,周公旦平定商奄之乱,“商奄之民”之一的秦国先人被迫西迁,周成王将奄国封给周公旦之子伯禽。
显然,先秦诸多文献表明,司马迁认为周武王将周公旦封于曲阜并不正确,应该是周成王将周公旦之子封于曲阜。更为重要的是,按照当时政治传统,国家称号往往是由地名升级而来,既然曲阜是奄国之地,那么伯禽为何不将国家命名为奄国,而称之为鲁国?原来,鲁国之鲁的由来,源自如今河南的鲁山县,也就是说山东之简称“鲁”,其实是“河南造”。
[var1]
01:“周公”称号来历
武王克殷之后,针对重要功臣与姬姓族人,进行了周初第一次封赏。但对弟弟姬旦的封赏,通过“周公”之称号分析,大致可以推测出武王分封姬旦,而是给了一块重要采邑。
南朝宋国裴骃在《史记集解》中引用了蜀国谯周注释说:“姬旦以太王所居地为其采邑,故曰周公。”唐朝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说:“周,地名,在岐山之阳,本太王所居。后为周公旦(采)邑,故曰周公。”这里的“公”,不代表公爵,而是一种尊称,周初并没有公爵。
也就是说,周公旦之“周”,不是代表周朝之周,其实是姬旦的采邑周地,“周”也就成了姬旦的氏,因此他可被称之为“周旦”。可以印证“周公”称号来历的是召公姬奭(shì),周初重臣召公姬奭,在正式文本中称之为“召公”,而不是周召公,原因在于姬奭采邑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如今,人们称呼姬奭为周召公时,只是说姬奭是周朝的召公,与周公旦之周并不是一个含义。
采邑与分封并不相同,分封建国之后是一个国家,在外交、军事等方面附属于周朝,而采邑是国君奖励有功之臣的封地,没有建国的权力。周武王将姬旦封于“周太王所居地”,只是一块采邑之地,并不允许周公旦建国,当然能封到周太王所居地,周武王发出了强烈的政治信号,表明周公旦享有超高的政治地位。
[var1]
02:伯禽第一次受封
武王克殷过程中,周公旦功勋卓著,姜子牙等都有封国,周武王仅以一块采邑打发周公旦,好像也不合情理。那么,周武王是既给周公旦采邑、又给周公旦封国,还是采取了其他补偿方式?
其实,既给周公旦采邑、又给周公旦封国的可能性不大,清朝考古辨伪学家崔述曾经质疑:“周公既受禄于周矣,何事又封于鲁?”因此,周武王对姬旦的封赏应该是:给予姬旦“周太王所居地”的采邑,而将姬旦之子伯禽封于鲁地。
司马迁认为鲁地就是曲阜,但周朝《诗经》中记载的一句话,反映出伯禽两次受封,第一次是在鲁地,第二次是在鲁地之东,这就推翻了司马迁的判断。
《诗经·閟(bì)宫》记载:“王曰叔父(周公旦),建尔元子(嫡子伯禽),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乃命鲁公,俾侯于东。”这一段话很有颠覆性,大致是周成王首先将伯禽册封在了鲁地,后来“乃命鲁公,俾侯于东”,又将伯禽封到鲁国之东,可见周王是两次分封伯禽。
伯禽封于鲁,到底是周武王册封,还是周成王册封,如今还有很多争议,但通过这一句话不难看出,伯禽的初封之地并不在曲阜,而在于鲁地。原因非常简单,所有史书上记载的伯禽受封,“俾侯于东”之后再无受封记载,因此“俾侯于东”就是最后一次分封,也即是分封在了曲阜。在被分封到曲阜之前,伯禽已是鲁公,已被封于鲁地。
[var1]
03:鲁地原本在何处
根据文献记载,鲁国历史非常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刘姓始祖刘累,本职工作是为夏朝孔甲养龙,结果养死了一条龙,刘累就将之烹煮给孔甲吃了,孔甲大呼鲜美,刘累害怕孔甲还要吃龙,担心龙死之事东窗事发,于是就逃到了鲁地隐居。
《逸周书·殷祝解》记载:“(夏)桀与其属五百人徒于鲁,鲁士民奔汤”,夏桀率领五百部署来到鲁地之后,鲁地百姓被吓的投奔商汤。
我们都知道,连夏朝存不存在,在学术界还处于两可之间,因此史书上记载的这些夏朝逸事自然难被认可,但甲骨文出土之后,人们发现至少商朝时期已有鲁国,甲骨文中已有“鲁受年”等的记载。不过可惜的是,没有史书具体记载鲁地最初在什么地方,只在《诗经》上留下一些线索。
《诗经·閟宫》中记载,鲁僖公(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7年)“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意思是鲁僖公想要占据常与许地,恢复周公封建鲁国时的疆域。显然,鲁国之初拥有常与许地,后来国力衰败而丢失了,如今鲁僖公想要恢复旧土。而“许地”即许田,在如今河南许昌一带,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记载“故鲁城,在许昌县南四十里”,更为巧合的是河南鲁山也在附近。许地、故鲁城、河南鲁山......汇总在一起,不难让人推理出真相,伯禽第一次所封的鲁地,就在河南许昌——鲁山一带。学者杨朝明在《从<诗经·閟宫>中看鲁国前期历史》一文中,赞同最初鲁地在河南鲁山县一带的结论。
[var1]
04:伯禽第二次受封
武王克殷之后,东方还有不少商朝部族并未真心臣服,将伯禽封于鲁地,将姜尚封于齐地,其实也是为了打击商朝残余势力,达到“以作周屏”的目的。在东方商人残余势力中,位于山东曲阜的奄国,可谓是商朝铁杆同盟势力。
奄国是商周交替之际的山东一个国家,国都在山东曲阜,古本《竹书纪年》中说商王献庚、阳甲都曾建都于奄,后来盘庚迁都于殷,因此奄国又被称之为“商奄”,秦国祖先就是商奄之民。三监之乱后,奄国趁势叛乱,周公旦挥师东征平叛,鲁公伯禽、齐公吕尚都参与平叛,最终灭掉了包括奄国在内的叛乱势力,奄民四处逃散,其中一支逃到江苏常州,相传常州淹城即是奄人所造。由于周公旦、伯禽的功劳巨大,于是周成王将伯禽又分封到奄国旧地——曲阜,赐殷民六族,用以控制这一区域,即《诗经》中所说的“乃命鲁公,俾侯于东。”
伯禽虽然被封于曲阜,但并未迁都至此,而是在彻底清除掉奄国势力之后,伯禽之子炀公将鲁国迁徙到沃土曲阜,《史记集解》中说“炀公徒鲁”就是这个意思。
也就是说,第二次受封之后,伯禽拥有鲁地与奄地,在当时可谓实至名归的第一诸侯,远比姜子牙风光,只是后来鲁国逐渐丢掉了“鲁地”,至春秋时期基本只拥有了“奄地”。
[var1]
综上可见,鲁国之所以称为“鲁”,是因为伯禽先被封于河南鲁山一带,后来才被封于曲阜,鲁国迁都到奄地曲阜之后,并未更改国号,还是沿用了“鲁”之称呼而已,并未打破以地名为国名的政治传统。也就是说,山东之简称“鲁”,并非源于山东,而是标准的河南造。
与此同时,通过鲁国称号来源可见,《鲁周公世家》对鲁国来历记载有误,不仅忽略了“周公”称号由来,而且也没有搞清楚伯禽两次受封的历史。当然,司马迁能够接触到的文献有限,不像如今可以随时全方位搜索查证,因此些许错误情有可原。
参考资料:《史记》、《左传》、《诗经》等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我国近代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高岗高谈阔论,碰上了此人,却鸦雀无声,如同猫见了老鼠,他究竟有多厉害?详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浙江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金华市、衢州市、温州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浙江省的临安区,也就是当年的临安县级市、临安县。在五六十年代,围绕临安县的归属,嘉兴与杭州之间,曾经反复多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