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都有很强的实力,为什么偏偏是秦国统一了全国

战国七雄都有很强的实力,为什么偏偏是秦国统一了全国

()
中文名:
战国七雄都有很强的实力,为什么偏偏是秦国统一了全国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一,独以一面制诸侯的地理优势 秦国位于关中地区,是著名的天府之国。关中自古为四塞之地,东边有函谷关、崤关、武关、潼关等要塞扼制通往关东的要道,易守难攻;北边是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在匈奴崛起之前,该地区是没有任何强大的游牧民族威胁;南边是秦岭

秦朝名人推荐

一,独以一面制诸侯的地理优势

秦国位于关中地区,是著名的天府之国。关中自古为四塞之地,东边有函谷关、崤关、武关、潼关等要塞扼制通往关东的要道,易守难攻;北边是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在匈奴崛起之前,该地区是没有任何强大的游牧民族威胁;南边是秦岭、大巴山,道路难行,难以对关中造成威胁;西边则是西羌、义渠、西戎等族的活动区域。

[var1]

战国局势

在秦国强大之前,其威胁主要来自于西边的游牧民族,而秦国也是和这些游牧民族的斗争中不断崛起的。春秋时期,秦国主要和西戎作战,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大大削弱了西戎的威胁。战国时期,又兼并了义渠之戎,使得秦国的后方在无威胁。因此,在战国的时候,秦国的威胁基本来自于关东地区,因此形成了“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的局面。而兼并了西戎地区,也使得秦国拥有了天然的养马之地,“北有胡貉、代马之用”,为建立强大的骑兵提供了保障。

[var1]

秦国在地理上另外一大优势就是拥有两大农业产区,为战争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保障。关中地区,位于渭河流域,地势平坦,沃野千里,十分适合于农业生产,因此被称为“天府之国”。商鞅变法时期,颁布“垦令”,鼓励农耕,招徕移民,大大促进了关中地区农业的开发。战国后期,郑国渠修建,“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另外一大农业区是巴蜀。前316年,秦国灭吞并巴蜀。此后秦国在这里不断进行开发,有著名的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使得成都平原成为了第二个“天府之国”。

[var1]

成都平原

和秦国相比,关东六国基本平原相连,缺乏秦国的优势。魏国虽然占据的平原地区较多,但是处于四战之地,又险可守,导致兵力分散。最终魏国因为周边的齐、秦、楚进攻而衰落。燕赵大地多山区,虽然可以俯瞰天下,但是农业生产不够稳定,同时也面临齐国的威胁。齐国地处山东半岛,但是也同时和燕、赵、魏接壤,最终因为五国联合进攻而衰落。楚国虽然面积大,但是境内土地大多数没有得到开发,出现了地广人稀的局面。楚国北部边界线太长,同时要防御秦、魏、齐三大强国,也造成兵力分散。而韩国太小,没有多少竞争力。

二,秦国的集权程度化最高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在政治上的总体发展趋势就是分封制不断被中央集权制取代,贵族制度逐渐被官僚制度取代。分封制度严重削弱了国家的力量,因此进入战国后,各国都推行了大规模的改革,魏国有李悝变法、楚国有吴起变法、齐国有齐威王新政等。不过列国的变法中,秦国商鞅变法是最彻底的。

[var1]

商鞅

商鞅变法的一个核心就是加强集权。他经济上废除了公社残余的井田制,推行了土地私有制,也就瓦解了贵族的经济基础;废除分封制,推行了郡县制,使得地方垂直控制于君主的手中;实行“一法而治”,也就是废除了过去“刑不上大夫”的礼治,加强了君主和国家的权威;废除旧世卿世禄制,推行军功授爵制,也就是将贵族世袭的权力取缔了。这些政策,使得秦国的贵族势力遭到了惨重的打击,而君主的专制得到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也就有利于集中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了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也可以进行了大规模的对外征战。

[var1]

郑国渠

商鞅变法的另外一个核心就是“一民”政策,也就是严格控制平民的生产、生产、思想。“一民”的方法在于操纵赏罚的杠杆,“开必得之门,明必死之路”,通过一些非常手段来引导百姓顺从。“赏”是利用民众的功利心理来进行诱导,“罚”就是使用强制措施进行禁止。农战政策就是“一民”政策的具体体现,他想规定百姓必须从事于农业或者战争,严厉打击工商业、娱乐业等。通过参战,可以得到了更多的物质、权力奖励。为防止百姓偏离“一民”轨道,就出台严刑峻法来限制。农战政策一是提高了秦国的粮食产量,二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虎狼之师”。秦国的国家基本为农业和战争服务,演变为战争机器。

秦法

商鞅被车裂之后,商鞅制定的制度和法令得到了长期的贯彻和执行。直到秦始皇建立了秦朝,其基本的政策依然沿用了商鞅制定的政策。《史记》给了商鞅变法十分肯定的评价:“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不过这种所谓“秦民大说”乃是变法最初的带来的效果,这种政策长期推行必然带来“天下苦秦久矣”的反面作用。

和秦国相比,关东六国的改革就显得不那么的彻底和激进了,其中齐、楚两国保留了大量的分封制残余,国内的力量难以统筹。根据考古发现,关东六国的墓葬从君主到平民呈现几个等级差距,而秦国的墓葬则是君主墓葬独大,这恰恰反应了东方六国的君主权威还未达到高度的集中。如楚国,吴起变法严重威胁到了贵族利益,最终被处死,变法也被废除。战国中后期,“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等封君,他们拥有很大的权威,甚至高于君主,这就是分封制残余代表。

三,国家政策的连贯性和持续性

在君主国家,君主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这方面,秦国无疑是相对幸运的,秦国从秦孝公开始,经历的惠文王、秦武王、昭襄王、庄襄王、秦始皇都是十分出色的君主。这也就是避免了秦国在某一代出现崩溃和大面积腐败的局面。这一点,东方六国就没那么幸运了。楚国从楚怀王开始,基本都是昏庸无能之君,齐国从齐愍王开始就基本是庸君,魏国只有战国初期的魏文侯才算一带雄主,之后的君主严么昏庸,要么出现了重大的失误,而燕赵出色的君主只有燕昭王和赵武灵王。

[var1]

秦孝公

国家的君主没有远见,不仅严重削弱了国家的实力,也导致外交政策的不稳定。秦国强大起来后,形成了“合纵”和“连横”斗争的局面。“合纵”就是关东六国形成联盟共同对付秦国,“连横”就是秦国拉拢东方一国来破坏“合纵”。在初期,合纵多次显示出了力量,前296年,孟尝君联合齐、魏、韩三国伐秦,秦国被迫归还侵占的土地。但是合纵的政策并没有得到坚持,后来楚国背叛联盟,导致齐楚联盟破灭,楚国被齐、秦两国进攻,实力衰落。此后的合众都是不成气候的。

[var1]

秦国君主一直坚持扶持东方弱国以进攻强国的政策。在魏国遭到打击后,魏国主要成为了秦国的连横对象,有了魏国作为缓冲,六国就难以直接进攻秦国。齐国则是秦国连横针对的对象,虽然秦国并未直接出兵攻打齐国,但是连横以抗衡齐国是基本方针。前284年,乐毅带领燕、赵、楚、韩、魏五国攻齐,导致齐国衰落,这是战国局势变化的关键一次战役,也标志着秦国的连横战略取得了胜利。此后,秦国又转而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稳住齐国,各个击破。

[var1]

人才是战国不可多得的资源,各国都兴起养士之风,所谓“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此乃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之秋也”。而秦国本土由于文化相对落后,造成了人才的缺乏。不过秦国却广泛地引进他国人才,秦孝公时有商鞅、惠文王时张仪、昭襄王时有范雎、嬴政时有吕不韦、李斯等,这些人才都来自于他国,但是为秦国效力。嬴政时,曾下达“逐客令”,李斯于是上《谏逐客书》,论述了他国人才对秦国的重要性,让嬴政收回了命令。

关东六国则不同。魏国曾是人才大国,魏文侯因为重用人才而强大,但是之后的吴起、商鞅、张仪、范雎、孙膑都被排挤出魏国,人才流失严重。齐国是战国时代的人才聚集地,但是他们多研究学术活动,很少参与政治活动,对国家大政方针很难起到作用。燕国在燕昭王时广招贤才,但是却主要用于攻伐齐国,此后的君主也没有类似行为。

秦国总体的政策较好,富有持续性,因此秦国在战国时代的疆域就不断扩大。到了战国中期,秦国的面积已经仅次于楚国,人口达到了500万,和楚国相当。而其他六国在面积上和人口上难以和秦国抗衡。随着秦国在军事上、外交上的不断胜利,最终秦国在长平之战后形成了独霸的局面,统一六国的形势已不可逆转。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万历四大征(明万历三大征)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浙江省的临安县,杭州市与嘉兴市之间,为何反复划分了6次?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浙江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金华市、衢州市、温州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浙江省的临安区,也就是当年的临安县级市、临安县。在五六十年代,围绕临安县的归属,嘉兴与杭州之间,曾经反复多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