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秋时期中原的民族分布格局 周人自称是夏人的后裔,因此自称为“华夏”,位于中原一带的诸侯国就统称为“诸夏”。周人强调华夏“有礼义之大”、“有革服之美”。周人将四周的民族称为蛮、夷、戎、狄,认为他们是不知礼义、不讲文明的野蛮族类,甚至贬斥
晋国赵武:如何从险遭灭族的“赵氏孤儿”变为春秋“一代贤臣”?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事发,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十四年,冉有又是如何说服鲁王迎接孔子回家?
古战争 长平之战 坑杀的意思是什么
韩非子死得冤枉吗?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的待遇如何?
一件争论2000年的公案:秦始皇的爹是异人还是吕不韦?
他在位两年办了两件事,一件影响秦国三百年,一件影响华夏两千年
齐桓公时期的齐国是不是在推行三军之制呢?
战国四大名将之人屠白起—战无不胜,战必全歼为,却死在秦王剑下
春秋孔子之后,关西出现的五位“孔子”,个个师范百世
河南商丘宋国故城考古发现唐代墓志砖 实证“城摞城”
吴国太:孙策孙权之母,孙家的定海神针,多亏有她,孙家才没散!
秦国能统一天下,源于历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视与正确的策略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战国四大名将一一李牧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大秦赋》秦王嬴政躺赢的一生,前半生靠吕不韦,后半生靠李斯
一,春秋时期中原的民族分布格局
周人自称是夏人的后裔,因此自称为“华夏”,位于中原一带的诸侯国就统称为“诸夏”。周人强调华夏“有礼义之大”、“有革服之美”。周人将四周的民族称为蛮、夷、戎、狄,认为他们是不知礼义、不讲文明的野蛮族类,甚至贬斥为“禽兽”、“豺狼”。周人认为对华夏诸国应该推行德政,对蛮夷则用武力征讨,也就是“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西周时期,对周边的各族都发动了旷日持久的战争。
总体上来说,华夏周边的民族的西戎、北狄、东夷、吴越、荆蛮、巴蜀等。其中和周人关系最密切的是西戎和北狄,主要分布于甘肃、陕西、山西、宁夏一带,是游牧民族。戎狄和炎黄族有血缘上的联系,到了春秋时期依然有姬姓之狄和姜姓之戎。戎族的类别十分庞杂。其中关中地区最强大的戎族是义渠和羌戎,义渠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较为稳定的农业经济,建立了国家。伊洛河一带分布伊洛之戎,史称陆浑之戎。前771年,犬戎进攻镐京,导致西周灭亡。此后,西戎横行和关中之地,“戎逼诸夏,自陇山以东,及伊、洛,往往有戎”。
故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豲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馀戎,然莫能相一。——《史记·匈奴列传》
[var1]
春秋初期的局势
狄族主要有白狄、赤狄、长狄三支。白狄为姬姓别种,也就是周人的远亲,曾经在陕北一带建立了肥、鼓、鲜虞三国。赤狄其中势力最大的一支,分布在山西高原,和晋国有密切的联系。晋献公就曾经取赤狄之女,生重耳。长狄为厘姓,分布在山西南部、山东一带。春秋初期,长狄多次进攻宋、卫、鲁、邢、齐等国,如前714年“北戎侵郑”;前706年,“北戎伐齐”;前662年,“冬,狄伐邢”,给华夏文明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夷族分布于东方的山东半岛和淮河流域,因为擅长射箭,被称为“夷”。夷族的图腾崇拜为鸟,是中国凤凰文化的起源。夷族曾经在山东一带创造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商朝的建立者也是夷族的一支。夷族的支系也十分的复杂,周朝统称为“九夷”,《尚书·禹贡》记载东夷分为嵎夷、莱夷、鸟夷、准夷四族,比较接近现实。夷族在血缘上和商朝接近,因此在西周时期是重点防御的对象。周朝时期,大量的夷族参与了“三监之乱”,周公东征后,又大量分封姬姓诸侯,建立东都洛邑以镇守东方。
[var1]
山东半岛的夷族有莱、任、宿、须駒、颛臾、莒、阳、部、介、根牟、牟等国,和齐鲁之间的关系密切。莱国是东夷大国,曾经和齐鲁多次发生战争。淮河一带的夷族有准夷、徐夷、舒夷三支。其中徐夷的社会经济较为先进,据说是大禹禹封伯益其子若木于徐地,建立了徐国,商朝称为“徐方”。周穆王时期,徐国强盛,君主称王,为徐偃王,以仁义治国闻名天下。
二,“尊王攘夷”和诸侯兼并:民族融合加剧
平王东迁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华夏诸国的环境十分危险。首先周王室衰微,已经无法号令诸侯,因此诸侯失去了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郑、宋、卫、鲁等诸夏诸侯之间战乱不断,这给周边的民族入侵提供了便利。北有狄族南下,西有戎族横行,南方的荆楚又兴起,吞并了“汉阳诸姬”,可谓“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此后,中原地区的齐国和晋国先后崛起,他们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争霸。“尊王攘夷”就是在名义上确立周天子的权威,率领诸侯抵御外族的侵犯。齐桓公和管仲多次率领军队击败北狄,“救邢存卫”;前659年,齐国带领八国之师南征楚国,和楚国在召陵定下了盟约。齐国的措施保护了危机中的华夏文明,孔子也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var1]
葵丘会盟
同时,各大诸侯国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土,也不断对周边的小国发动了兼并战争。不过在“尊王攘夷”的前提下,各国兼并的小国主要是一些蛮夷之国,这也就是加速了中原的民族融合。齐国是在春秋时期最早称霸的国家,他在强大的过程中吞并了大量的夷族国家。前607年,齐国灭长狄这个长期入侵中原的狄族。前567年,齐国灭莱国,使得齐国的领土面积扩大了一倍。晋国不断和山西高原对的狄族斗争,兼并了赤狄的东山皋落氏、廧咎如、潞氏、甲氏、留吁、驿辰、白狄的肥、彭、鼓以及陆浑之戎、伊洛之戎等。战国时代,北狄建立了中山国,最终被战国所灭。赵武灵王时代,将吞并林胡、楼烦,基本将北狄之地纳入版图。
春秋后期版图
秦国和西戎的斗争也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周平王东迁之时,和秦献公盟誓“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春秋时期,秦国主要的精力都在于和西戎进行斗争,收复关中地区。秦穆公时期,“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往往将秦国蔑称为“戎”,实际上秦国继承了周的文化。根据考古发现,秦和戎秦遗址出土的文物风格迥然不同。到了战国时期,秦国继续向西戎地区推进,消灭了义渠国等。秦国将西戎地区纳入统治范围,有利于陇西社会进步,如西羌的爰剑曾经在秦国为奴隶,逃走后将农耕技术带到了河湟谷地。
在春秋时期,燕国受到北方孤竹、山戎等游牧民族威胁,在齐国的帮助下解决了两国的威胁。战国时代的燕国也在兼并战争中获得巨大成就。前300年,燕国大将秦开大破东胡,,取地两千余里。从此,辽西、辽东一带被纳入了中原文化圈范围,燕国在此设立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并且修建长城。
经过华夏诸国的扩张兼并,到战国后期华夏的范围已经比周朝扩大了许多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如前638年,晋国以“南部之田”安置东迁的陆浑姜氏之戎,几十年之后,这里便从“狐狸所居,豺狼所嗥”的荒蛮之地发展为最为繁荣的地区之ー。同时,少数民族的文化又被吸收到了汉文化中,如齐国对东夷文化采取了宽容的政策,以至于东夷文化成为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战国时代,各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改革,过去氏族残余被一扫而空,诸国统治范围内的民族采取了“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政策,使得境内的各族逐渐融合为统一的秦人、齐人、燕人等,统称为华夏。
三,南方大国民族融合华夏体系
春秋中期之前,华夏国家还主要位于中原地区,而南方地区的民族还是以蛮夷自称。春秋时期南方最强的楚国,占据江汉一代的“三苗”地区,长期和诸夏抗衡。《后汉书》记载西周时期楚国“明其党众繁多,是以抗敌诸夏也”,楚王也曾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春秋初期,楚国不断强盛,兼并江汉一带的“汉阳诸姬”,威胁中原各国。一直到春秋中期,楚国和北方诸夏都是对立的,称为“南楚北夏”。
[var1]
楚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
不过楚国从春秋中期就开始被纳入到了华夏体系。首先,楚国吞并了大量的姬姓诸侯国,这些小国大都数都保留着华夏文化,楚国兼并这些地区,必然会对自身的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另外,楚国从春秋中期开始参与和中原各国的会盟、争霸活动,也就是必须要接受华夏体系。前560年,楚共王去世,楚人商议谥号,说“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句话证明了楚国人已经有了华夏文明的认同感。
在东南地区,还有吴越等民族。吴越都是百越民族建立的国家,其风俗“断发文身”,和诸夏的文化差距较大。吴王寿梦曾说:“孤在蛮夷,徒以椎髻为俗,岂有斯之服哉。”春秋后期,吴越两国在晋楚的帮助下逐渐走向了强盛,同时也大力推行了华夏化。在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时期,都推行了大规模的改革运动,这些改革运动启用大量的他国人才,如伍子胥、孙武、范蠡、文种等,他们的改革加速了吴越两国和诸夏的融合。春秋后期的吴国公子季札出访中原,在鲁国谈论各国礼乐文化,让中原诸侯和士大夫为之叹服。
[var1]
越王勾践剑
在西南地区,有巴蜀等古老的民族。根据金沙遗址和三星堆遗址的出土文物显示,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有着明显区别,甚至比较接近南亚、西亚的文化。春秋时期,巴蜀民族和楚国发生了较多的接触。到了战国时期,秦国兼并了巴蜀,并设立郡县,推广农耕,兴修水利等,使得巴蜀纳入了华夏文明圈。
三星堆
南方各族在融入华夏文明后,楚文化、吴越文化和巴蜀文化依然保持着较多本地文化特色。楚楚文化的特点是“信巫鬼,重淫祀,长于幻想玄思,所以哲学上的老、庄和文学上的庄、骚都产生于楚地,它的玄妙、多辨、虑无、神奇、浪漫给人以永恒的启迪”。吴越地区将中原文化融入到了龙蛇图腾崇拜,如文字有“鸟虫书”。巴蜀文化的最大特色就是“俗尚游乐”,并与歌舞娱乐、体育竞技、商贸活动的结合较为紧密。
[var1]
屈原
由于华夏族和周边的民族不断融合,到了战国后期,战国七雄在民族方面的差距已经不大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大一统的到来,前221年,秦始皇最终灭六国,建立了秦朝。由于秦朝过于短暂,因此还没有形成一个新的民族称呼。继承秦朝的汉朝在存在了400年,“大汉”之名也随着汉朝的强大而声名远播,周边的民族都将内地的民族称为汉人。久而久之,一个新的,融合过去华夏和四夷的新民族就产生了。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我国近代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高岗高谈阔论,碰上了此人,却鸦雀无声,如同猫见了老鼠,他究竟有多厉害?详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浙江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金华市、衢州市、温州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浙江省的临安区,也就是当年的临安县级市、临安县。在五六十年代,围绕临安县的归属,嘉兴与杭州之间,曾经反复多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