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宋朝士大夫如何用《春秋》借古象“今”的尊王攘夷

看宋朝士大夫如何用《春秋》借古象“今”的尊王攘夷

()
中文名:
看宋朝士大夫如何用《春秋》借古象“今”的尊王攘夷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10—13世纪的宋朝君臣士大夫,面对着与己并立的异族政权,在自古贵华夏,贱夷狄思想观念的笼罩下,普遍地呈现出紧张焦虑的心情。在这种心情的支配下,孰为“中国”之君,孰为藩夷之臣;孰为王道正统,孰为霸道僭越的命题始终萦绕着宋人。 为了缓解这种紧

秦朝名人推荐

10—13世纪的宋朝君臣士大夫,面对着与己并立的异族政权,在自古贵华夏,贱夷狄思想观念的笼罩下,普遍地呈现出紧张焦虑的心情。在这种心情的支配下,孰为“中国”之君,孰为藩夷之臣;孰为王道正统,孰为霸道僭越的命题始终萦绕着宋人。

为了缓解这种紧张而焦虑的心情,他们通过为《春秋》作说,并为之议论,甚至依据自己对春秋之学的理解,对古之帝王和政治加以评论。事实上,这只不过是借《春秋》叙周朝诸国事之“尸”,还宋朝合理存在之“魂”罢了,这里的“魂”当指赵宋天子的王道正统和中国之君地位,以区别于周边蛮夷之邦。

[var1]

一、宋朝的局势使文人士大夫思想涌动

宋代的文人士大夫在做学问时,基本上沿袭了唐中期以后的啖助、赵匡等人的治学思路。他们摒弃了汉代以来的校字、训诂、唯古代经典是从的治学路径,这种路径主要表现在对原来经典的阐释,一篇仅仅上百字的经文,动辄延伸出上万字的长篇大论,繁琐而复杂的论述在宋人那里变得不是那么受追捧。关于这一点,我们翻看史料,尤其是宋人关于春秋学的解注,便可窥见一斑。他们开始打破“疏不破注,注不驳经”的限制,在疑古惑经的心情下,开启了自由解经的时代。

宋代的文人士大夫们面对诸多异族政权林立的现实格局,与他们心中的历代流传的“天无二日”的理念产生了激烈碰撞。如何从理论中寻找赵宋政权在道德与价值上的至高无上性,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重要命题。因此宋儒将目光投射到春秋之学上。《春秋》作为历史资源中的经典被宋人挖掘出来。

[var1]

有宋一朝,经常受到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侵扰,以“天下”福祉为己任的宋代文人士大夫们对此深有感触。他们通过著书立说,诠释经典来表达着对国家的关切,对时政的忧虑,抒发着自身的见解和主张。正如宋鼎宗先生所评论道:“故时儒治学,虽志在穷经,以徹天人之奥蕴,然欲争千秋者,必先争于一时,故于家国之忧,又岂能释而不顾。”而《春秋》及其三传成为了那个时代借古喻“今”的前沿阵地。

宋代春秋学之兴盛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在宋艺文志的记载中,以春秋类的著述最多,居诸经之首。有姓名可考者达154人,205部,无姓名可考者著作22部,不录著者23部。在如此繁多的春秋学类的著作中,无一例外地都在述说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天下”情怀,而这一情怀,集中地体现在宋人祭起的尊王与攘夷的两面大旗上。

[var1]

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在其“春秋说”中评述周桓王与郑庄公的交恶时写道:“不书王师败绩于郑,王者无敌于天下,书战则王者可敌,书败则诸侯得御,故言伐而不言败。”周、郑交恶的结果早已成历史定局,即周王被射中,铩羽而归。胡瑗在这里却有意为王师的败绩做掩护,他认为不能用“败”字去定论交战的结果,因为周天子是无敌于天下的,书“败”则显示出诸侯的强大,即“书败则诸侯得御”;而书“战”则表明周王战胜了郑庄公,却有悖于历史史实。于是用“伐”字既保存了周天子的颜面,又不悖于历史史实,可谓两全其美。

在宋太祖、宋太宗为了夺取对幽云十六州的控制,屡次北伐辽朝失败的历史背景下,胡瑗做出如此的评述也就不难理解了。与其说是为周王师的败绩做掩护,不如说是为宋王师北伐辽朝失败而挽回颜面。现在我们已无法体会胡瑗在评述历史事件时的心情,也只是推测而已。胡瑗是本着一字定褒贬的态度,来挽回至高无上的“天子”颜面,说得有点隐晦。而吕祖谦则对左氏这条记载直接提出了批评,“周,天子也,郑,诸侯也。左氏叙平王、庄公之事,始以为周郑交质,终以为周郑交恶,并称周郑,不责郑之叛周,而责周之欺郑,左氏之罪亦大矣。”显然,吕祖谦认为左氏的这条记载违背了君臣之道,打乱了君臣之间的秩序,因而归罪于左氏。

[var1]

在他的《左氏续传说》中也明确指出了这一点,即:“左氏生于春秋时,为习俗所移,不明君臣之大义,视周室如列国,如记周、郑交质……”吕祖谦是南宋人,面对国家疆域收缩和金人步步紧逼的现实,强化并严厉着君臣秩序,这也许是找回偏安江南一隅朝廷自我尊严和地位的有效镇痛剂。

另一大儒孙复著《春秋尊王发微》篇,在宋人取长葛一事中说道:“长葛,郑邑,天子所封,非宋人可得取也。”是说长葛是周天子给郑国的封地,宋国人夺取它是非法的。这里隐含着一个名分的问题,即周天子的赐封之地,诸侯是没有资格擅自夺取的,或者套用孔子的话说,“君君、臣臣”的秩序不能乱,孙复藉此强烈地表达着尊王事君的观念,正是这种强烈的尊王事君观念,《春秋尊王发微》受到了朝廷的重视。史载:“仁宗嘉祐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三使司张方平等言:故国子监直讲孙复著述《春秋》之说四十余年,并钞录到所撰《春秋尊王发微》二部。”

[var1]

欧阳修对他的学说如此评价:“不惑专注,不为曲说,其言简易,明于诸侯大夫功罪,以考时之盛象,而推见王道之治乱。”朱熹也认为:“观其(孙明复)推言治道,凛凛然可畏,终得圣人意思。”孙复是较早开启宋代春秋之学的重要人物之一,在当时颇具盛名,或许正是这种推言治道,见微知著的治学路径吸引了大批文人学士。

二、文人士大夫们通过对春秋学的发挥提醒王朝自强

北宋前期的文人士大夫们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国家的自强方面,通过对春秋学的发挥不断提醒着中原王朝的至上唯一性,努力地撑起“中国”的尊严,使其在历史的想象中不断地延续下去。直至靖康以后,皇室南渡,宋人收复中原失地的理想开始名正言顺地占据了他们的思想世界,春秋之学依然是文人士大夫们表达这种思想的重要阵地。

如生活在两宋之交的胡安国,著《胡氏春秋传》三十卷,文中强烈地表达着攘除夷狄(金),一雪前耻的愿望。其中有庄公元年“秋,筑王姬之馆于外”条。意思即周天子将女儿嫁给齐桓公,令鲁国庄公主持婚礼,而此前鲁庄公之父鲁桓公被齐桓公之父齐襄公所害,故齐鲁为仇雠之国,因此,庄公将王姬之馆筑造在城外迎接齐桓公。

[var1]

《春秋公羊传》仅以筑王姬是合于礼仪,但筑王姬于外不合于礼仪进行了简单论述。而胡安国针对此条议论到:“今庄公有父之仇,方居苫块,此礼之大变也,而为之主婚,是废人伦灭天理矣。《春秋》于此事一书再书又再书者,其义以复仇为重,示天下后世臣子不可忘君亲之义。故虽筑馆于外,不以为得礼而特书之也。”

显然胡氏并未拘泥于《春秋公羊传》的解说,而是在有所意指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鲁庄公之父蒙尘何尝不是在影射宋朝徽、钦二帝被金人掳去北上之事,希望宋高宗君臣不忘国恨家仇,以期望实现为徽、钦二帝雪耻的愿望,这一切通过春秋大义的笔法呈现在世人面前。无独有偶,定公十四年条载“五月,于越败吴于李,吴子光卒”条,胡安国云:“然则夫椒之战,复父仇也,非抱怨也,《春秋》削而不书,以为常事也,其旨微矣。”“父仇”的思维在这里依然占据了他思想的中心地带。

春秋大义的阐发给他一雪靖康之耻的心绪打开了一道门隙,以舒缓愤愤不平的压抑感。胡安国在其传序中也表明此著旨在“尊君父”“用夏变夷,大法略具。”宋鼎宗则对胡氏春秋之学的时事背景作了简明的分析:“惟其亲历女真之祸国,钦徽之北掳,是以感激时事,往往借《春秋》以寓意。”此分析也相当中肯。如果说胡瑗、孙复只是以古映今地含蓄表达着自己的思想观念,而韩元吉则以春秋大义的尺度作为衡量历史的标准,试图剪裁出与己思想观念相符合的历史框架。

[var1]

他在《三国志论》中直截了当地表述道:“史之法以记事为先,然其大略不可以无春秋之道义也。”“夫吕后以女子而擅汉者也,其国与主犹在也。武废其国与主称周矣。何以得纪于唐乎。是大失乎春秋之意者也。”汉、唐之事也成为了宋人眼中的镜子,并以此整理着他们关于宋朝王道正统的思想观念。由以上所述观之,这种以春秋史、汉唐史为镜,通过深度挖掘历史经典加以阐释,有明确指向地表达着自己对国家与王权认同的思想理路,似乎在宋人当中普遍流行。

总结

春秋之学已经成为了宋代文人士大夫以古裁“今”的标尺,他们将其奉为矩镬,春秋大义中尊王攘夷的一面在他们那里发挥到了极致。两宋之交的叶梦得有言:“春秋之法,莫大乎书王于正月之上,盖正朔所自出,所以王天下者在此。”

南宋的黄仲炎言:“孔子之于春秋……愤夷狄之横而贵中国”。实际上,宋儒通过治春秋之学的方式,表达着他们心向周天子的情怀,而宋代士人心目中的周天子只不过是赵宋皇帝的替身而已,透视出了他们尊宋黜夷的思想理念,凸显着赵宋王朝的大国优越地位和道德价值上的至高和尊崇。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万历四大征(明万历三大征)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浙江省的临安县,杭州市与嘉兴市之间,为何反复划分了6次?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浙江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金华市、衢州市、温州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浙江省的临安区,也就是当年的临安县级市、临安县。在五六十年代,围绕临安县的归属,嘉兴与杭州之间,曾经反复多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