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万世师表,姓氏却被错传2500多年,甚至教科书都写错

孔子为万世师表,姓氏却被错传2500多年,甚至教科书都写错

()
中文名:
孔子为万世师表,姓氏却被错传2500多年,甚至教科书都写错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var1] 就像诸葛亮,一般的人都认为他是姓诸葛的,其实诸葛亮姓葛。而他的祖上生活在一个叫诸县的地方,在诸葛亮一家搬家之后,当地已经有了葛姓。于是为了方便区分,就将他们葛姓的前面,加上了诸地名,这才有了后来的诸葛。 还有花木兰其实也不姓花

秦朝名人推荐

[var1]

就像诸葛亮,一般的人都认为他是姓诸葛的,其实诸葛亮姓葛。而他的祖上生活在一个叫诸县的地方,在诸葛亮一家搬家之后,当地已经有了葛姓。于是为了方便区分,就将他们葛姓的前面,加上了诸地名,这才有了后来的诸葛。

还有花木兰其实也不姓花,因为花木兰是在北魏时候的人物,在北魏过后几百年时间,唐朝时候,才出现了花这个字。而花木兰真正的姓氏,根据史料记载,是朱或者魏。

跟诸葛亮和花木兰有同样遭遇的还有万世师表的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圣人,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所倡导的儒家学说,也成为了中国后来的正统学说。

[var1]

孔庙

那对于这样的一代圣贤,他的姓氏却被错传了2500多年,甚至连教科书都写错了。对于孔子的介绍,很多人都认为他是姓孔,但是孔子只是孔氏,却并不姓孔。在先秦时代,姓和氏,还是两个不同概念的。

比如黄帝姓公孙,因为生于轩辕之丘,所以被称为轩辕氏。“姓”的出现要遭遇“氏”,因为“姓”是母系社会的产物,而“氏”是父系社会的产物。中国古代的时候,母系社会早于父系社会,所以姓出现的也比较早。

先秦时代同姓之人,是一个老祖母所生的,姓是通过女子不断传递的。而“氏”在古代的介绍是“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轩辕氏、神农氏、伏羲氏都是父系社会的产物。

[var1]

《说文解字·氏》中说:“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姓是为了区别婚姻,氏是为了区别贵贱。男子有姓有氏,女子只有姓没有氏。而姓和氏混为一谈是在秦朝统一六国的时候。

《通志·氏族略》记载:“秦灭六国,子孙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姓,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从这个记载可看出的是,秦王扫六合之后,六国后人或以国为姓,比如楚、魏、齐等。

还有的以氏族为姓,姓和氏也就混为一谈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秦朝统一六国,结束了中国的奴隶社会,形成了封建社会,没有了贵族,所以人人都可以有氏,形成了现在的姓氏。

[var1]

而孔子是先秦时候的人物,他的姓和氏是完全不同的。孔子其实是孔氏,子姓,也就是说,孔子的妈妈,外婆,都是子姓。他的父亲、爷爷则都是孔氏,而孔子父亲的“姓”跟跟孔子奶奶“姓”一样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先秦时候,父子两人的姓是不同的,相同的是氏。因为现在姓和氏,已经混淆两千多年的时间,很多人已经没有姓和氏区别对待的概念,才会将孔子的姓氏错传2500多年的时间。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需要传承的东西。而对于古代先贤,我们更需要有清晰的认识!

参考资料:《通志·氏族略》

更多精彩内容:

此国本是我国一个省,一半以上人都同姓,因不便管理让其独立成国

日本最大怪象,全国姓氏超过13万,堂堂天皇为何却有名无姓

中国取名史的历史演变,古人取名有何禁忌,这5大原则震烁古今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万历四大征(明万历三大征)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浙江省的临安县,杭州市与嘉兴市之间,为何反复划分了6次?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浙江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金华市、衢州市、温州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浙江省的临安区,也就是当年的临安县级市、临安县。在五六十年代,围绕临安县的归属,嘉兴与杭州之间,曾经反复多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