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齐国奸臣弑君,诸子争夺君位 春秋中期,齐国迎来一场内乱,源头始于齐襄公。 齐襄公是一个荒淫无道、胡作非为、言而无信之人,与异母妹妹文姜乱伦,为了与文姜私通而杀死妹夫鲁桓公,还为了年少时的私怨而在两国盟会上杀死郑国国君郑子亹(w
晋国赵武:如何从险遭灭族的“赵氏孤儿”变为春秋“一代贤臣”?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事发,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十四年,冉有又是如何说服鲁王迎接孔子回家?
古战争 长平之战 坑杀的意思是什么
韩非子死得冤枉吗?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的待遇如何?
一件争论2000年的公案:秦始皇的爹是异人还是吕不韦?
他在位两年办了两件事,一件影响秦国三百年,一件影响华夏两千年
齐桓公时期的齐国是不是在推行三军之制呢?
战国四大名将之人屠白起—战无不胜,战必全歼为,却死在秦王剑下
春秋孔子之后,关西出现的五位“孔子”,个个师范百世
河南商丘宋国故城考古发现唐代墓志砖 实证“城摞城”
吴国太:孙策孙权之母,孙家的定海神针,多亏有她,孙家才没散!
秦国能统一天下,源于历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视与正确的策略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战国四大名将一一李牧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大秦赋》秦王嬴政躺赢的一生,前半生靠吕不韦,后半生靠李斯
[var1]
齐国奸臣弑君,诸子争夺君位
春秋中期,齐国迎来一场内乱,源头始于齐襄公。
齐襄公是一个荒淫无道、胡作非为、言而无信之人,与异母妹妹文姜乱伦,为了与文姜私通而杀死妹夫鲁桓公,还为了年少时的私怨而在两国盟会上杀死郑国国君郑子亹(wěi)等,这让齐襄公国际风评很差。当然,齐襄公最大的错误是对下属言而无信,他派连称、管至父到葵丘驻守,约定瓜熟时节前往,明年瓜熟时节派人替换他们,结果到期之后齐襄公翻脸不认账,于是连称、管至父怒而策划叛乱,勾结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杀死了齐襄公。
当时,最有资格继位的是三个人,即齐襄公之子齐季、齐襄公二弟公子纠、齐襄公三弟公子小白,但齐襄公被杀后齐季非常危险,就主动逃亡到了楚国,而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一直是齐襄公要除掉的目标,很早的时候管仲、召忽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鲍叔牙保护公子小白逃到莒国。因此,齐襄公被杀之后,公孙无知没有竞争者,于是非常轻松地自立为国君。
公孙无知继位之初,对大夫雍廪很不礼貌,《左传》中说“公孙无知虐于雍廪”,导致雍廪怀恨在心,第二年趁公孙无知外出游玩之际,雍廪派人杀死了他。
这时,齐国国内没有适合的继承者,公子纠与公子小白谁先到达齐国,谁就能在君位争夺战中占据显著优势。在这一场赛跑中,公子小白看似只有50%的机会,但实际上他有一个强大的助力——齐国上卿(犹如后世宰相)高傒。
[var1]
高傒精心谋划,公子小白继位
公孙无知死后,高傒立即传出消息,暗中从莒国召回公子小白,鲁国获悉之后也派人护送公子纠回国,并让管仲带人袭击公子小白,阻止后者回国。接下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管仲射出一箭,公子小白假装中箭死去,从而蒙骗了管仲与公子纠,之后公子纠慢悠悠地回国,而公子小白立即快马加鞭,很快就与前来接应的高傒会合。公子小白进入齐都之后,高傒立即拥立他为齐国国君。
六天后,公子纠来到齐国边境时,被高傒毫不客气地挡了回去。之后,鲁国恼羞成怒,派兵攻打政局不稳的齐国,由于齐国刚立新君,上下意见不一,有的说迎战,有的说议和,还有的说迁都,高傒力主抗战,指挥齐军一举大败鲁军。高傒的这一场胜利,不仅让刚立新君的齐国度过危险期,而且还逼迫鲁庄公交出公子纠、管仲等人,消除了内乱的后患。
可以说,在公子小白登基前后,高傒至关重要,没有他就很难有齐桓公。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是,由于齐襄公没有指定继承人,公孙无知弑君又被杀,那么公子纠是齐僖公次子,公子小白是三子,按照周朝继承法里的长幼有序的规则,君位应该是公子纠的。因此,拥立齐桓公之功,最大的不是鲍叔牙,而是高傒。
[var1]
齐桓公霸业史,高傒厥功至伟
齐桓公在位时,任用了一批人才,最广为人知的是管仲、鲍叔牙、隰(xí)朋等人,但实际上高傒也是齐桓公称霸、管仲改革的关键人物之一。
当时,高傒是齐国上卿,掌握着齐国的军政大权,因此齐国大部分重要决策与执行,都很难绕过高傒。与清朝皇帝几乎可以插手任何事情不同,中国大部分时间内对皇权是有制约的,在春秋时期君权受到制约更为明显,什么职位做什么事,国君不能随便干涉,最典型的是晋国卿位家族,几乎架空了晋国国君权力,所以后来才有三家分晋。遇到强势君王,上卿权力会被侵蚀,但从史书记载来看,齐桓公对高傒一直信任有加。
[var1]
管仲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是“三其国,五其鄙”,即“制国以为二三分国都,五分鄙野”。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齐桓公帅五乡,国子帅五乡,高子(高傒)帅五乡。
鲁国毗邻齐国,两国历史上矛盾很多,但齐桓公想要称霸诸侯,处理好与鲁国的关系很关键。当时,鲁国庆父弑君,导致鲁国大乱,即“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齐国出手帮助了鲁国稳定局势,之后齐国不仅没有落井下石,反而派高傒与鲁国签订盟约,后来高傒亲率大军帮助鲁僖公继位,最终修复了两国关系。典故“犹望高子”,即是鲁人对高傒的感激。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桓公即得管仲,与鲍叔牙、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渔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司马迁的这段记载,说明了高傒在管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但司马迁将鲍叔牙、隰朋排在高傒之前,可能不太符合历史,实际上高傒身为上卿,又的确有所作为,理应排在鲍叔牙、隰朋之前。
[var1]
高傒耄耋之龄,再度力挽狂澜
齐桓公晚年,在对继承人的安排上,就更能体现出他最信任的人是谁了。
齐桓公有六个儿子,但他选择的继承人是第三子公子昭,并将公子昭托付给了高傒,同时在确立齐国霸主地位的葵丘会盟上,齐桓公确立了公子昭的继承人地位,并与宋襄公有过约定,即谁的国家发生叛乱可以互相帮忙镇压。当时,管仲、鲍叔牙、隰朋等都还没有去世,齐桓公却偏偏将公子昭托付给了70多岁的高傒,其中意义不言自明。
我们都知道,齐桓公晚年宠信奸臣竖刁和易牙,导致他被活活饿死,然后竖刁和易牙迎立公子无亏(齐桓公长子)为国君。对此,85岁的高傒带头反对,其他群臣也纷纷响应,竖刁和易牙恼羞成怒,直接实行兵变,杀了不少反对的大臣,由于高傒威望太高,判军不敢杀他。这时,高傒眼看暂时很难平定叛乱,于是就开始谋划:首先,他安排公子昭立即出城向宋国求助,自己则在齐国做内应;其次,挑拨齐桓公其他儿子,激发他们的野心,让他们与公子无亏争夺君位,导致齐国国君迟迟没能正式确立。
[var1]
等到公子无亏胜出成为国君之时,公子昭已经召来了救兵,之后高傒设计杀死了竖刁,召集其他大臣攻打王宫,里应外合把公子昭迎进城,随后公子昭成为齐国国君,史称“齐孝公”。这是高傒最后一次在齐国发挥他的影响力,时年86岁。之后,高傒基本告别政坛,但一直活到公元前637年,91岁时才去世,堪称春秋版郭子仪。
齐国与宋国并不接壤,为何他会与宋襄公有此约定?原因在于宋襄公是一位迂腐、守信之人,典故“宋襄之仁”中就体现了他的性格,因此齐桓公与他有此约定,基本可以确定未来宋襄公可以践约。但高傒性格与宋襄公不太相同,为何齐桓公将公子昭托付给他?原因很简单,高傒才是齐桓公最为信任之人,不托付给他托付给谁?由此也可以看到,尽管齐桓公死得耻辱,但他对辅佐继承人的安排却非常成功——宋襄公与高傒都忠于约定。
[var1]
那么,作为齐桓公霸业史上至关重要的一个人,高傒到底有何来历呢?
其实,高傒是齐国公族之人,姜姓吕氏,齐孝公的曾孙。齐孝公将一个儿子封在了高邑,即如今的山东禹城县,因而此人被称为“公子高”或“吕高”。吕高孙子叫吕傒,后来就以封地名称为氏,被称之为“高傒”。《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齐国公子高之孙,开始以“高”为氏,即高傒为高姓之祖。高傒特殊的身份,也是齐桓公对他信任有加的原因之一。
可惜的是,谈及齐桓公的霸业,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管仲与鲍叔牙,而一代名臣高傒却被人遗忘了。
参考资料:《史记》、《左传》等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我国近代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高岗高谈阔论,碰上了此人,却鸦雀无声,如同猫见了老鼠,他究竟有多厉害?详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浙江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金华市、衢州市、温州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浙江省的临安区,也就是当年的临安县级市、临安县。在五六十年代,围绕临安县的归属,嘉兴与杭州之间,曾经反复多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