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资治通鉴》记载的最后一件大事就是宋国的灭亡。 国家灭亡,这是太有资治意义的事情了,司马光仔细叙述亡国的原因,追本溯源,要从一只小鸟说起。宋国发生了一起灵异事件,一只小鸟生出了一只猛禽。遇到怪事,照例由占卜专家
晋国赵武:如何从险遭灭族的“赵氏孤儿”变为春秋“一代贤臣”?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事发,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十四年,冉有又是如何说服鲁王迎接孔子回家?
古战争 长平之战 坑杀的意思是什么
韩非子死得冤枉吗?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的待遇如何?
一件争论2000年的公案:秦始皇的爹是异人还是吕不韦?
他在位两年办了两件事,一件影响秦国三百年,一件影响华夏两千年
齐桓公时期的齐国是不是在推行三军之制呢?
战国四大名将之人屠白起—战无不胜,战必全歼为,却死在秦王剑下
春秋孔子之后,关西出现的五位“孔子”,个个师范百世
河南商丘宋国故城考古发现唐代墓志砖 实证“城摞城”
吴国太:孙策孙权之母,孙家的定海神针,多亏有她,孙家才没散!
秦国能统一天下,源于历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视与正确的策略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战国四大名将一一李牧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大秦赋》秦王嬴政躺赢的一生,前半生靠吕不韦,后半生靠李斯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资治通鉴》记载的最后一件大事就是宋国的灭亡。
国家灭亡,这是太有资治意义的事情了,司马光仔细叙述亡国的原因,追本溯源,要从一只小鸟说起。宋国发生了一起灵异事件,一只小鸟生出了一只猛禽。遇到怪事,照例由占卜专家进行解释和预测,专家说的是:“小而生巨,必霸天下。”意思是说,别看宋国是个小国,但一定可以称王称霸。
[var1]
于是宋康王,也就是宋王偃,大受鼓舞,积极发动侵略战争,先灭掉了滕国,又去讨伐薛国,向东打败了齐国,夺取齐国5座城邑,向南打败了楚国,夺取300里土地,这还不算完,又向西打败了魏国。
从此以后,《资治通鉴》的原话是:“与齐、魏为敌国,乃愈自信其霸。”意思是说,宋国一跃成为和齐、魏相当的强国,宋王偃自信爆棚,相信宋国称霸背后有天意主宰,天意不可违。
原文所谓“敌国”,并不是敌对的国家,而是旗鼓相当的国家。“敌”的这个义项今天还在,只是大家不太留心,比如势均力敌、寡不敌众、所向无敌。
宋王偃东征西讨之下,发现自己真的所向无敌。按说这么一路打下去,实现王霸之业指日可待,但宋王偃还嫌不够快。怎么办呢,他去引箭射天,举鞭抽地,还把象征社稷的牌位砍断、焚烧,说自己用武力降服了天下鬼神。
推想宋王偃的逻辑,要么是嫌人类不够打,太无聊,想迎接更难的挑战,要么是想走捷径,觉得征服天地鬼神之后,全人类自然就会匍匐在自己脚下,要么是沿袭商朝人的古老巫术,在发动战争之前先把对手的保护神灭掉。
至于个人生活方面,宋王偃爱搞“长夜之饮”。所谓长夜之饮,相当于今天在酒吧里边过夜生活,一玩就是一个通宵。但古人的夜生活和今天相比,有一个额外涵义,那就是“奢侈”,因为照明成本太高,这是前边“江上处女”的故事谈到过的。
[var1]
“长夜之饮”也算一个文化语码,后世文人谈到“长夜之饮”或者“长夜饮”的时候,有表示豪放的;有表示好友相聚的喜悦的;有陆游这种“红烛悔从长夜饮,青灯喜对少年书”,说自己年纪大了,身体差了,后悔以前夜生活的放纵了,觉得长夜饮不如夜读书来得愉快;还有谢应芳这种写完长夜之饮的酣畅之后,忽然一笔宕开,说什么“残杯冷炙厨头倾,邻家儿有啼饥声”,感叹贫富差距,社会不公。
历朝历代,所有的长夜之饮当中,宋王偃玩出了无人能及的行为艺术高度:他的饮酒狂欢是在室内进行的,室内的人高呼万岁,在室外,厅堂的人马上应声,高呼万岁,院子里的人又来应声,高呼万岁,这样一层层接力下来,“万岁”之声迅速响彻全城。
宋王偃的所作所为就是这么离谱,以至于天下人称他为“桀宋”,形容他是个像夏桀王一样的暴君。夏桀王是传说中的夏朝末代国君,以残暴无道出名。
无道暴君当然该被消灭,于是,齐潛王起兵伐宋,宋国人纷纷逃散,没人守卫城池,宋王偃逃亡魏国,死在温地。以上就是《资治通鉴》对宋国亡国事件的全部描述。
在这样一番描述里,儒家价值观昭然若揭:宋王偃多行不义必自毙,历代统治者都该好好看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但如果有某位皇帝读书读得比较认真的话,首先就会提出疑问:宋国军队明明无往而不胜,怎么齐国军队一打过来,他们就不战而溃了呢?
[var1]
再说,以宋国的国力,根本排不进“战国七雄”之列,要说偶然打赢大国一次,倒不是没有可能,但南征北战,战无不胜,这实在无法想象。还有一个明显的疑点:以残暴无道而论,当时的世界上谁能比得上秦国?
秦国被山东六国当成虎狼之邦,秦国人被当成野蛮人和野兽,秦国还在军事和外交方面一再突破道德底线,坑蒙拐骗无所不用其极,这不,前几年才把人家楚怀王坑得那么惨,为什么大家不说秦昭襄王是“桀秦”,偏要给宋王偃扣一顶“桀宋”的帽子呢?
等到孟子地位上升,读《孟子》的人多了,新问题又出现了:《孟子》白纸黑字写着宋国在搞仁政,被齐国、楚国他们看不惯,要动武。两份记载满拧,到底该听谁的呢?
如果认真读书的皇帝还有一点考据癖的话,又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宋王偃到底有没有谥号呢?依照《史记》的话,他没有谥号——亡国之君嘛,可以理解,所以称他为宋王偃,而按照《吕氏春秋》的记载,应该称他为宋康王,谥号为“康”,但是,《荀子》又称他宋献王,谥号为“献”,怎么这么乱呢?
[var1]
以上种种,只有谥号问题存在比较准确的答案。清朝大学者俞樾在《湖楼笔谈》里边有过分析,说宋王偃作为亡国之君,死后没法履行正常的拟定谥号的流程,亡国臣子们私下商量谥号,彼此不通气,这才把事情搞乱套了。
至于宋王偃到底在施行暴政还是在施行王政,古代知识分子默认的答案是:也许人家只是号称施行王政,其实搞的是暴政,所以《资治通鉴》和《孟子》并不矛盾。
清朝学者周广业是研究孟子的专家,他有一部《孟子四考》,对这件事的分析相当在理,说宋王偃的那些辉煌战绩如果都是真的,那么在《史记》的“齐世家”、“楚世家”里都应该留下记载才对,但并没有。估计是司马迁因为《孟子》的内容对宋王偃生出了误解,这才夸大其词的。
接下来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了:司马光抄了司马迁的作业,把错误答案一并抄下来了。
宋国到底发生了什么,参照不同史料来看,真相也许是这样的:宋王偃确实开始施行仁政,至少存在着施行仁政的良好动机。但仁政在当时注定行不通,越是用力就越是事与愿违,最后搞得国内大乱,父子反目,给邻近强国以可乘之机。齐、楚、魏这些大国要想开疆拓土,打宋国一来师出有名,不理亏,二来趁火打劫省时省力。为了师出有名,自然就会往宋王偃头上泼脏水。
[var1]
另一方面,宋国是商朝王族的后裔,有自己的文化独特性,其他诸侯总拿宋国人当怪物看,诸子百家里的各种故事和寓言经常拿宋国人开涮。两种因素形成合力,宋王偃真就变成“桀宋”的形象了,以至于到了秦汉以后,民间故事还要继续对他污名化。
我们读古代诗词,爱情主题常会用到一个“连理枝”的典故,故事里的大坏蛋就是这位宋王偃。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宋国人韩凭和妻子贞夫相亲相爱,宋王偃贪恋贞夫的美色,横刀夺爱,逼得韩凭夫妻相继自杀。
宋王偃恨意难消,不给韩凭夫妻合葬,没想到相隔甚远的两座坟墓分别生出桂树和梧桐树,树根和枝叶相连,一副缠缠绵绵的样子,这就是文学语码里的连理枝。还有蝴蝶、鸳鸯、青陵台这些语码,之所以跟爱情有关,背后都有韩凭夫妻的影子。人们越是同情韩凭夫妻,就越是痛恨宋王偃。还有学者认为,韩凭夫妻就是梁山泊与祝英台的原型。
至于齐、楚、魏三分宋地,说法来自《史记·宋世家》,细节方面存在疑点,以至于有学者怀疑楚、魏两国并未参与,齐国独吞了宋国。但这个说法,一来只有旁证,没有铁证,二来齐国独吞宋国,在当时的局面下难度实在太高,齐国就算能吞掉大半个宋国,总得给其他强国留下一点好处。
[var1]
从后续发展来看,我更倾向于认为齐国是灭宋之战的最大赢家,但不大可能吃了独食。当然,这也只是感觉和推测而已。
那么新问题来了:宋国被灭是确定无疑的事实,无论齐国吃了独食还是只吃下了三分之一,国力都会提升一个台阶,燕昭王和苏秦想要里应外合干掉齐国的打算岂不是付诸东流了么?但并没有,齐国的灭顶之灾马上就要降临,燕昭王和苏秦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我们下一讲再谈。
上期回顾:面对新的合纵,秦国该怎么办?与其严阵以待,不如握手言和!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文史重读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我国近代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高岗高谈阔论,碰上了此人,却鸦雀无声,如同猫见了老鼠,他究竟有多厉害?详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浙江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金华市、衢州市、温州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浙江省的临安区,也就是当年的临安县级市、临安县。在五六十年代,围绕临安县的归属,嘉兴与杭州之间,曾经反复多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