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出了一个白起,山东六国也有一位高人和白起抗衡!

秦国出了一个白起,山东六国也有一位高人和白起抗衡!

()
中文名:
秦国出了一个白起,山东六国也有一位高人和白起抗衡!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上一讲谈到,《史记》在记述魏冉、公子市和公子悝得到了新的封邑之后,还有3个字:“为诸侯。”意思是说,这3位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封君,而是升格为诸侯了。难道说秦国从此一分为四了吗? [var1] 貌似这并不是首例,我们可以把时间回溯到8年前的周

秦朝名人推荐

上一讲谈到,《史记》在记述魏冉、公子市和公子悝得到了新的封邑之后,还有3个字:“为诸侯。”意思是说,这3位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封君,而是升格为诸侯了。难道说秦国从此一分为四了吗?

[var1]

貌似这并不是首例,我们可以把时间回溯到8年前的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韩国公子劲,魏国公子辰受封诸侯。新问题马上出现了:这明明是韩、魏两国的事情,《史记》却记在“秦本纪”里,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秦国并没有一分为四。穰侯魏冉也好,高陵君公子悝也好,泾阳君公子市也好,从国家建制上讲,都归秦昭襄王管。道理不难理解:秦国国君已经自己把自己升级为王了,既然是王,当然有权分封诸侯。我们站在旁观者角度,觉得秦国只是战国诸侯之一,但站在秦国自己的角度,早已经把自己择出诸侯谱系了。

秦国是不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呢?一定程度上确实是的,公子悝和公子市可以因宠受封,无功受禄,这就突破了商鞅变法定下来的制度基调。

我们还可以看一件出土文物,1956年在陕西出土的一只铜鼎,从铭文来看,铸造时间就在伊阙之战当年,铸造负责人的身份是“高陵君丞”,接下来的落款才是“工师”某某。又有“丞”,又有“工师”,这意味着高陵君拥有自己专门的礼器铸造机构,俨然是一国之君的派头了。如果你去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话,就有机会看到这只模样并不新奇的高陵君鼎。

[var1]

但另一方面,中央集权毕竟是战国时代的大势所趋,所以,穰侯、泾阳君和高陵君这3位新兴诸侯;还有那位华阳君芈戎,不管再怎么权势熏天,富可敌国,等到多年之后,秦昭襄王下定决心想搞集权的时候,还真就收得回权力,并没有像周天子那样欲哭无泪,徒唤奈何。

至于早几年里韩国公子劲、魏国公子辰受封诸侯,根据杨宽先生的考证,这两位公子都是亲秦派,公子劲受封为阳城君,公子辰受封为安陵君。那么最有可能的是,秦国在韩、魏两国大力扶植亲秦势力,反正大国诸侯早已经称了王,韩王、魏王当然也有资格分封诸侯。(《战国史料编年辑证》卷13)等到魏冉甥舅三人受封诸侯,就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了。

转过年来,周赧王二十五年(前290年),《资治通鉴》简略记载了两件大事:一是韩、魏两国向秦国割地,韩国割让了武遂一带200里土地,魏国割让了河东地400里;二是魏国有政坛新秀登场,名叫芒卯。

这两年合纵阵营诸事不利,齐国和孟尝君各有各的焦头烂额,顾不上韩、魏两个小兄弟,秦国偏偏在这个时节推出了战神白起,打得韩、魏两国伤筋动骨,不得不割地求和。

韩国割让的武遂是我们已经很熟悉的地方,曾经秦国主动把武遂归还韩国,韩国这回又把武遂主动送给了秦国。魏国看上去很惨,早在魏文侯、魏武侯时代,魏国跟秦国争的是河西之地,等河西之地通通归了秦国之后,魏国再要割让土地,就只好轮到河东了。这就意味着,韩、魏两国的西部疆域逐渐被秦国蚕食,政治中心只能不断东撤。

这个时候,我们最容易想起苏洵的名文《六国论》,批评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兵不利,战不善”,而在于“赂秦”,割地割得太慷慨了。但我们就拿韩、魏两国来说吧,按说被白起打得惨败,斩首24万,为什么就不能痛定思痛、同仇敌忾、多难兴邦一下呢?

[var1]

对比若干年后的长平之战,赵国伤亡更惨,但全国上下都被秦国激怒了,拧成一股劲儿要跟秦国拼命,这就导致秦国那边任凭昭襄王和魏冉怎么软磨硬泡,白起就是不肯再次挂帅攻打赵国,秦国军队也确实在赵国那里吃了不小的苦头。

这样一看,韩、魏两国明明还有机会,实在不该慷慨割地。但《资治通鉴》没有交代的是,就在这一年里,赵国趁火打劫,伙同齐国一道伐韩。齐国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自从平定了田甲政变,赶走了孟尝君之后,政治风向忽然就变了,悍然对当年的合纵盟国下黑手了。这样一来,韩、魏两国等于腹背受敌,大概也只有用上割地赂秦这种饮鸩止渴的办法了。苏洵感受不到韩、魏两国的切肤之痛,发点议论当然容易。

那么,江山代有才人出,秦国出了一个白起,山东六国这边会不会也出一位高人和白起抗衡呢?

貌似真有这么一位高人应运而生。《资治通鉴》的相关描写是从《史记·魏世家》抄过来的,话说得很不一般:“魏芒卯始以诈见重。”意思是说,芒卯是因为诡计多端才被魏国重用的。

“诈”并不是一个好词,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以欺诈本领出名的人只会受到社会的唾弃,但魏国承受的压力太大,也只能病急乱投医,不拘一格用人才了。所以我们看朱熹的《通鉴纲目》,把这段内容删干净了,显然认为这种事不足为训,毫无资治意义。

[var1]

事实上,“以诈见重”的人才早就不新鲜了。商鞅、张仪、魏冉,都是玩弄诈术的高手,当然,无论为个人还是为秦国,确实谋求了惊人的利益。芒卯到底有什么作为呢?

《战国策》有记载说,秦、赵两国勾勾搭搭,准备联合伐魏,芒卯替魏王分忧,派使者面见赵王,说愿意割让邺城给赵国。赵国君臣商量了一下,认为就算联合秦军一道伐魏,得到的好处也不大可能比邺城更肥,现在既然可以坐收邺城,何乐而不为呢?

为了得到邺城,赵国要做的仅仅是跟秦国断交而已。而等到赵国真的关闭了通往秦国的关隘,跟秦国断了交,芒卯却对赵国的使臣说,所谓割让邺城云云,只是魏国使臣自作主张而已,不能作数。

赵国马上就陷入尴尬了,既没得到邺城,又平白得罪了秦国。想跟魏国翻脸吧,竟然还不敢,因为顾忌魏国会联合正在气头的秦国一道对自己不利。无奈之下,赵国反而割让了5座城邑给魏国,跟魏国结盟一道抗秦。

这个套路你肯定觉得熟悉。没错,秦国早就用过不止一次了,最著名的那次就是张仪拿商於之地500里忽悠了楚怀王。这么老的方子,真的还能奏效吗?

[var1]

南宋学者鲍彪是《战国策》的研究专家,认为以上这段记载就是芒卯“以诈见重”的由来,芒卯骗了赵国,给魏国立了大功,从此被魏昭王倚重。但如果我们考虑这一时期的赵国正值李兑专权,很难想象以李兑的心机和眼力会中了这种圈套。

芒卯的功劳很有可能被夸大了,但无论如何,芒卯崭露头角总是不争的事实。

在不同的史料当中,芒卯呈现出相当复杂的形象。秦昭襄王晚年把芒卯和孟尝君并称,认为他们都是贤人。《淮南子》还有论述,说对于圣人和君子,一定要看大节,他们身上有些小污点也不妨事。比如芒卯娶了自己的嫂子,这没羞没臊的两口子竟然还生了5个儿子。

《列女传》却高调表彰了芒卯的续弦,提到芒卯的前妻生了5个孩子,续弦又生了3个孩子,这位后妈用过人的爱感动了芒卯前妻所生的5个孩子。所以,社会上所有做后妈的女人,应当以芒卯的续弦妻子为典范。《战国策》记载芒卯很会给自己捞好处,不愧是一个以诈术见长的名人。

《韩非子》说芒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先后劝退了秦、韩、齐、楚4国的伐魏大军,但在魏王重赏他的时候,他可以毫无心理障碍地讨价还价,认为自己功劳很大,但待遇太低。

[var1]

综合各种记载来看,大概有这么几件事是可以确定的:

(1)芒卯脑筋活络,既能给魏国谋利益,也能给个人捞好处。

(2)芒卯确实对魏国有功。

(3)芒卯的私生活不算很检点。

这一时期的魏国,虽然连番损兵折将,又受了割地的损失和屈辱,但一来有了芒卯,二来有了从齐国避难来的孟尝君,两大高手一起给魏国出力,会不会扭转魏国的颓势呢?失去了孟尝君的齐国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上期回顾:楚国不争气,把杀父之仇吞进肚里,还要咬着牙迎娶仇家的女人!

我们下一讲再谈。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文史重读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万历四大征(明万历三大征)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浙江省的临安县,杭州市与嘉兴市之间,为何反复划分了6次?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浙江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金华市、衢州市、温州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浙江省的临安区,也就是当年的临安县级市、临安县。在五六十年代,围绕临安县的归属,嘉兴与杭州之间,曾经反复多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