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受封于商地,结果车裂以殉;吕不韦受封十万户最后自杀;韩信先受封齐王,再受封于楚王,最后却以谋反的罪名杀掉;伍子胥力挺夫差继任吴王之位,最后死无葬身之地,可谓惨到极点。这样的例子还有吗?翻开史书还有一大堆。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生而不有
晋国赵武:如何从险遭灭族的“赵氏孤儿”变为春秋“一代贤臣”?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事发,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十四年,冉有又是如何说服鲁王迎接孔子回家?
古战争 长平之战 坑杀的意思是什么
韩非子死得冤枉吗?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的待遇如何?
一件争论2000年的公案:秦始皇的爹是异人还是吕不韦?
他在位两年办了两件事,一件影响秦国三百年,一件影响华夏两千年
齐桓公时期的齐国是不是在推行三军之制呢?
战国四大名将之人屠白起—战无不胜,战必全歼为,却死在秦王剑下
春秋孔子之后,关西出现的五位“孔子”,个个师范百世
河南商丘宋国故城考古发现唐代墓志砖 实证“城摞城”
吴国太:孙策孙权之母,孙家的定海神针,多亏有她,孙家才没散!
秦国能统一天下,源于历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视与正确的策略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战国四大名将一一李牧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大秦赋》秦王嬴政躺赢的一生,前半生靠吕不韦,后半生靠李斯
商鞅受封于商地,结果车裂以殉;吕不韦受封十万户最后自杀;韩信先受封齐王,再受封于楚王,最后却以谋反的罪名杀掉;伍子胥力挺夫差继任吴王之位,最后死无葬身之地,可谓惨到极点。这样的例子还有吗?翻开史书还有一大堆。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var1]
这句话的核心只有一个字:退。
退,大家都知道。
退简单吗?
退是一门艺术,很不简单。这是今天知常容想与大家讨论的话题——怎么退,最妙的退又是怎么样的。
退不容易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白起,秦王要求他去打赵国,他说自己干不了,推辞了。这其实是一种退,这种退怎么样?
这是扫君王的面子,后果自然很严重,最后白起死了,当然是非正常死亡。尉缭劝秦始皇花三十万金离间诸侯,秦始皇觉得有道理,对尉缭很敬重,想重用尉缭。
结果尉缭觉得秦始皇这个人不可共事。
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史记·秦始皇本纪》
他就选择退,逃跑,结果还是被秦始皇强起,最终结果无人知晓。
退并不是你想退就能退得了,人入江湖身不由己,
只要君王觉得你有用,你退了,那就是不给他面子,扫了他的颜面,这个后果很严重的。
尉缭如果不是李斯从中调解,估计已经被秦始皇杀了。
[var1]
那怎么办?
范蠡归隐
勾践打败夫差,血洗当年灭国为奴之仇恨,他的心态已经完全扭曲了。曾经的压抑因为这一次的扬眉吐气而完全爆发。范蠡很快感受到危险的气息,他陪勾践受苦,最后却抽身而去,这已经是非普通人能够做到的,但就算是这样,也不容易。
《史记》中记载:
乃乘扁舟浮於江湖,变名易姓,適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硃公。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细节,他改名易姓了,而且是不断地改名易姓,这是不是有点像藏头露尾一样。
为什么这么做,显然是怕勾践报复。
所以用逃的方式退,代价是很大的。
《国语》中将逃之前说的更详细。灭吴之后,范蠡对勾践说我不回越国了。勾践很吃惊,接着就有威胁的话出来了:
子听吾言,与子分国。不听吾言,身死,妻子为戮。——《国语·越语·范蠡乘轻舟以浮于五湖》
范蠡说你想怎么做就做吧,我按我自己的意志办,最后无人知道其去向,当然也有传说他根本没有走,而是直接和西施一起被沉湖了。
[var1]
张良的不要
逃是很辛苦的,到张良的时候,逃成了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
因为越国的势力在吴越一带,而西汉的势力是普天之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不想做臣子,想归隐,当然会猜你的动机有问题。
张良用的方法是不要。
刘邦曾经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分封天下之时,刘邦对张良很客气,要封他三万户,而且这三万户由张良自己挑,这个太超规格了。当年樊哙作为刘邦的内弟兼死党,从底层一起混出来,立下这么多战功,也就受封五千四百户,受封地也是刘邦指定的舞阳。张良受封的是他的五、六倍。
能不能要?张良这么聪明自然知道这块肥肉一旦吃下后果是很严重的,所以他说不要。
[var1]
正因为不要,所以汉初三杰中他的下场最好。韩信受封楚王,最后以谋反的罪名被杀,萧何享受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最后不得不自污下狱,才换回安全。张良因为没有要,自然没有被折腾。
张良不但没有要,而且还摆出一副不理尘世的做法,道引不食穀,杜门不出岁馀。
有用吗?
只要你还有用,这些做法就没有用。
刘邦要求他带病辅助太子,吕后强求他必须为其谋划,后来帮助吕后成功后,他说想学赤松子去云游,吕后不同意。
这又让我想起唐朝的李泌,一部《长安十二时辰》让李泌这个人名被很多人熟悉。李泌想归隐,结果唐代宗强迫李泌吃肉,娶妻,赐府第,目的自然是为了让他留下来帮自己。
[var1]
张良的什么都不要,其实"不要"的也很辛苦,很艰难。当然因为不要,相对来说杀身之祸就避开了,同样还需要如履薄冰。
孙叔敖的要
知常容观历史,发现最妙的当属孙叔敖,他的"不要"水平在我看来达到了登峰之极。
孙叔敖是楚庄王的国相,他去世比较早,好像不到四十就去世了。楚庄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楚王,他是春秋五霸之一。
为强大楚国作出重要贡献的孙叔敖有好几次被封地,结果每一次孙叔敖都拒绝了。后来孙叔敖去世之后,楚庄王很怀念。他看到优孟很像孙叔敖就想让他当国相,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孙叔敖的份量。
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史记·滑稽列传》
孙叔敖为什么生前不要封地,因为他知道以他儿子的实力很难保住这块封地,他是大功臣,自然受封的是好地,这是他拒绝的原因。
不过他不要之时留下一后手,那就是他知道他儿子以后会生活不下去,就提前设计好路子,让他儿子在极度贫困之时通过优孟讨要封地。
事实真如他所料,当他儿子开口向楚庄王讨要寝丘这块在楚国人看来不详之地,楚庄王很爽快地答应而且给了四百户的封地。
孙叔敖完全可以生前向楚王叫寝丘之地,楚王会答应吗?
[var1]
不会答应。
如果答应,他就成了无道之君,因为没有一个君主会将不祥之地赐给有大功之臣。如果他儿子要,为什么楚王能给,这是表现楚王对有功之臣念念不忘的形象。
所以孙叔敖的不要一点苦都没有受,不像范蠡要隐姓埋名,也不像张良一样被逼站队,同时还可以恩泽到子孙。
孙家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到汉朝,此时楚国已经灭国多年。
人的一生需要去争取,但有些争取到的东西想要放弃是很艰难的,像这些大智慧之人也很难做到十全十美。这又让我想到一俚语: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
好处是好,但并不是所有的好处都能要的,因为有些需要大代价。怎么不要这么好处,怎么退,更是一门大艺术。争是艺术,弃也是艺术,人生本来就是艺术的。
有人常撞南墙,有人游刃有余,你的争与退呢?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我国近代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高岗高谈阔论,碰上了此人,却鸦雀无声,如同猫见了老鼠,他究竟有多厉害?详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浙江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金华市、衢州市、温州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浙江省的临安区,也就是当年的临安县级市、临安县。在五六十年代,围绕临安县的归属,嘉兴与杭州之间,曾经反复多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