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役规模之巨,世所罕见。而对赵国而言,这场战役更是关乎生死存亡。作为函谷关以东唯一能与秦国掰手腕的诸侯,赵王举国之力,欲将不可一世的秦国给击溃。 然而,现实是如此地残酷。由于将军赵括的盲目出击,赵国全军覆没,数十万士兵被秦将白起坑杀,还给后
晋国赵武:如何从险遭灭族的“赵氏孤儿”变为春秋“一代贤臣”?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事发,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十四年,冉有又是如何说服鲁王迎接孔子回家?
古战争 长平之战 坑杀的意思是什么
韩非子死得冤枉吗?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的待遇如何?
一件争论2000年的公案:秦始皇的爹是异人还是吕不韦?
他在位两年办了两件事,一件影响秦国三百年,一件影响华夏两千年
齐桓公时期的齐国是不是在推行三军之制呢?
战国四大名将之人屠白起—战无不胜,战必全歼为,却死在秦王剑下
春秋孔子之后,关西出现的五位“孔子”,个个师范百世
河南商丘宋国故城考古发现唐代墓志砖 实证“城摞城”
吴国太:孙策孙权之母,孙家的定海神针,多亏有她,孙家才没散!
秦国能统一天下,源于历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视与正确的策略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战国四大名将一一李牧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大秦赋》秦王嬴政躺赢的一生,前半生靠吕不韦,后半生靠李斯
此役规模之巨,世所罕见。而对赵国而言,这场战役更是关乎生死存亡。作为函谷关以东唯一能与秦国掰手腕的诸侯,赵王举国之力,欲将不可一世的秦国给击溃。
然而,现实是如此地残酷。由于将军赵括的盲目出击,赵国全军覆没,数十万士兵被秦将白起坑杀,还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充满讽刺意味的成语——“纸上谈兵”。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再无余力与秦国相抗衡。
此役过后,秦国乘胜追击。战争结束仅一年,秦国就派55万大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本以为能一举灭掉赵国,不想却遇到了大麻烦。
战争维持了数月,秦军伤亡惨重,本以为赵军早已不堪一击,但他们大错特错。
赵军的战斗力远远超乎想象。加之有魏、楚两国的援助,最终,秦军止步于邯郸城下。
事实证明, 即便赵国只剩下一口气,仍有能力让秦军付出惨痛的代价。在亡国前的最后几年里,赵国先后两次大败秦军,维护了最后的尊严。
直至赵国灭亡,它仍旧是秦国最值得敬畏的对手。那么,领土不大,经济也不算富裕的赵国,为何这么能打?又为何还是逃不了亡国的命运呢?
[var1]
1/6 赵武灵王的大战略
众所周知,战国时期的赵、魏、韩三国,原本是一个国家,即春秋时期的晋国。赵氏是晋国的一个部族,拥有庞大的势力。
后来赵魏韩三家分晋,赵氏建国。然而在战国诸侯中,赵国并不强大。其境内多山,耕地少,经济远不如南方的楚国与东方的齐国,甚至还不及他的邻居魏国。
那么,赵国从啥时候开始刷存在感的呢?因为一位伟大的君主——赵武灵王。
[var1]
关于赵武灵王,有一则故事常被人津津乐道。当年,赵武灵王曾假扮赵国使节出访秦国,受到了秦昭王的接见。秦昭王发现使团中有个人气宇轩昂,其他使节见了他全都毕恭毕敬,待使团离开后方得知,此人正是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此行,是刺探秦国军事防御的情报。堂堂一国之君,居然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把对方忽悠过去了。战国以来,还没有哪个君主敢以这样的方式挑衅秦国,赵武灵王的胆略确实非比寻常。
然而,赵武灵王不仅胆子大,他还是个很有战略眼光的人。当其余五国都想着如何避开秦军锋芒的时候,他已经考虑开辟打击秦国的新路线了。
当时,东方六国要对秦国发动进攻,打函谷关是最普遍的选择,但函谷关易守难攻,六国的数次围攻均以失败告终。不过,还有一条路可通往秦国,就是北方的河套地区,从这里可直抵秦都咸阳。
[var1]
然而,该地区活跃着众多游牧民族,他们善于骑射,神出鬼没,以战车和步兵为主力的中原军队很难征服。
但赵武灵王绝非等闲之辈,他决定“师夷长技”,放弃笨重的战车,学习游牧民族的骑兵战术。
他带头做起,穿上胡服,骑马拉弓,并有针对性地训练骑兵部队。尽管一开始由于不伦不类遭到士大夫的抵制,但在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上,这些反对声都没什么意义。
凭借这一军事创新,赵军的战斗力提升了一个数量级。要知道,当时七国中还没有像样的骑兵,在以战车为主角的时代,赵国的骑兵犹如一道划过天穹的闪电,预示了中国未来的军事走向。
[var1]
几年后,赵武灵王灭掉了北方的中山国,赵国的领土扩张至匈奴人的地盘。
如果再给赵武灵王十年时间,他就可以在秦国的北方,即今天的陕北和内蒙古南部建立军事基地,届时,赵军就能长驱直入,给秦国以致命一击。
这大概是秦国有史以来遭遇的最严重的威胁,如果赵武灵王成功了,中国的历史恐怕就被改写了。
遗憾的是,赵武灵王的大业终如昙花一现。公元前295年,他被自己的儿子围困,在行宫里关了足足三个月,一代雄主,就这样被活活饿死了。
2/6 名将辈出
赵武灵王的去世,使赵国错过了战胜秦国的最佳机会。但秦国始终保持着清醒。赵军的勇猛与彪悍众所周知。更何况,他们还有一支令人生畏的骑兵。
就武器装备的水平而言,赵国甚至还比秦国要高一些。当时,赵军已经普遍装备了铁制兵器,尽管普及度尚不如楚国和燕国(这两国均有大型铁矿),但与秦军相比仍旧绰绰有余。要知道,当时秦军还在使用青铜武器,而青铜在强度和硬度上均不如铁器,也更容易折断。
[var1]
当然,秦国已经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炼铜技术,而铁制兵器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更重要的是,秦国的武器很早已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能够向前方大批量输送,相当程度上弥补了武器材质的劣势。由此可见,在战争中,拥有一项黑科技也许并不重要,关键还看你能否将已经成熟的技术发挥到极致。
不过,真正让秦国畏惧的,既不是赵国的骑兵,更不是他们的兵器,而是赵国拥有诸多杰出的将领。
在赵国的最后几十年里,军队中人才济济,将星辈出,赵奢、廉颇、李牧······个个都是能征惯战的猛将。
先说廉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此人都是赵国军界的头号王牌。廉颇的成名之战,是公元前283年,率军深入齐国境内,攻占了阳晋。当时,齐国是东方第一强国,军事实力不容小觑。此役结束后,廉颇官拜上卿。
[var1]
此后,赵国一路东征西讨,并于公元前279年再次击败齐国。一年后,赵国又讨伐魏国,取得了多座城池。
秦军见赵国势大,决定发起进攻,却屡屡被廉颇击败。从此,这位将军成了秦军最难啃的硬骨头。
当年秦兵攻打赵国时,与廉颇搭档的还有赵奢。赵奢是赵武灵王之子,当然,今天人们知道他,主要是因为他有个更有名的儿子——赵括。
赵奢治军甚严,他也继承了先父的好战基因。当年,秦军入侵韩国,赵国包括廉颇在内的众将领并不愿意发兵救援。唯独赵奢力排众议,在他看来,秦国不足为惧,基于准确地分析,他说出了那句很有名的话:“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于穴中,将勇者胜。”最终,赵军果真击败了秦军。
最后登场的李牧,是赵国最后的一根擎天柱。当廉颇,赵奢们在前线建功立业之时,李牧尚未成名。但他被委派了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在北方防范匈奴与秦国的进攻。
[var1]
凭借这些实战经验,李牧对秦人有了深入的了解。随着赵奢与廉颇等大将相继去世,李牧挑起了赵军的大梁。
长平之战的失败使赵国军力大损。而李牧硬是凭借这点微薄的力量,两次大败秦军,致使秦将王翦不得不动用反间计除掉他。随着李牧被杀,赵国的丧钟也就此敲响。
李牧和廉颇一样能攻能守,但相比后者,李牧所率领的赵军更加弱小,而他的对手秦军,则比以往要强大得多。王翦和李牧齐名,同为名将出身,却依旧拿他没有办法。从这个意义上,即便说李牧是赵国乃至战国末期最杰出的将领,恐怕也不为过。
3/6 内乱基因埋隐患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赵国这么能打,为啥最后还是败给了秦国?赵国曾拥有的一手好牌,又是怎样被打成一团浆糊的呢?
答案就隐藏在赵国血腥的内政里。
前面提到的赵武灵王,他死得够惨,被儿子饿死在行宫里,临死前连身边的侍从都逃走了。那么,他的儿子为啥要置父亲于死地呢?
因为赵武灵王只想打仗,忘了自己不仅是将军,更是一国之君。为了将全部精力专注于打秦国这件事上,他干脆把朝政大权交给儿子惠文王。然而,惠文王年幼,他的哥哥赵章谋夺王位,赵武灵王听之任之,甚至还赐予赵章爵位。
[var1]
结果,兄弟二人自相残杀。赵武灵王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类似的人间惨剧,在赵国历史上屡见不鲜。
早在赵国诞生之初,宫廷政变就成为了这个国家的主旋律。
赵国当年由赵襄子建立,赵襄子本名赵无恤,是他的父亲赵简子和一位少数民族的女人所生。按照当时的礼法,通常是嫡长子继承父位,作为庶子的赵无恤并无资格。
而赵简子却打破惯例,他废掉了太子伯鲁,改立赵五恤为继承人。此先例一开,为赵国之后的一系列动荡埋下了隐患。
立嫡长子为继承人,标准是固定的,即便他能力不济,别人也说不了啥。废嫡立庶,标准是非固定的,其依据可以是庶子的个人能力,可以是君主的喜好,甚至取决于孩子他母亲是否得宠。
[var1]
既然标准模糊,就为各路野心家制造了机会,他们会想尽办法扶持符合自身利益的人上台。即便新君上台,他的位子依然坐不稳。
赵襄子的儿子赵浣就遭遇了类似的命运,父亲刚把王位继承给他,赵浣的叔叔赵桓子就发动兵变,把侄子给驱逐了。
可等赵桓子一死,赵浣就杀了回来。这一回,他没有把赵桓子的儿子放掉,干脆把他们全杀了。
同样的戏码,在赵国的政治舞台上反复上演。公子与权臣相互勾结,动不动就搞军事政变,要么针对太子,要么针对新君。赵国的王位,几乎全部靠武力获得。都说政治是残酷的权力游戏,唯有心狠手辣的人方能笑到最后。这一点在赵国体现地淋漓尽致。
[var1]
赵国的内斗并不局限于宫廷内,还发生在将领之间。
赵国名将廉颇,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赵王却任命原燕国将领乐乘代廉颇攻打赵国,这让廉颇感到面子上很挂不住。
你乐乘算老几,有啥资格代替我?于是,廉颇做出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举动——率军攻打乐乘。这场闹剧的结果自然是两败俱伤,乐乘溜了,廉颇也因此得罪了赵王,被迫逃往魏国避难。
无论赵王的用人之策是否妥当,廉颇身为老臣,以这样的方式对抗王命,给全国人民树立了极坏的榜样。讽刺的是,赵国也没有深究此事,几年后居然把廉颇招了回来。
从廉颇的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赵人对于内斗,就像看村口的两只野狗打架那样,早就司空见惯。
4/6 摇摆不定的政策
王位继承问题,犹如一颗埋在赵国宫室里的定时炸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引爆。直到亡国之际,这个隐患仍然没有排除。
赵悼襄王赵偃因宠信娼后,不顾众人反对,立其子赵迁为太子。赵迁是个糊涂蛋,上台后朝政由权臣郭开把持,大臣们离心离德,朝中怨声四起。
王翦见赵国乌烟瘴气,于是收买了郭开,后者向赵王进谗诬陷李牧,一代名将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杀害了。
[var1]
郭开影视形象
短期来看,是一对奸臣与昏君共同埋葬了赵国。但长期来看,真正的始作俑者,仍然是这个国家久久不愈的内乱顽疾。
在战国诸侯中,废嫡立庶在他国也有发生,却远不及赵国频繁。
之前说过,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的优点是稳定,因为血统改不了,标准是固定的,谁也说不了啥。但缺点是缺乏弹性,万一嫡长子无能,或者品性恶劣,还能让他当王吗?
这个问题困扰着历朝历代,直到清代的康熙年间,皇子们仍在为夺嫡争得不可开交。
但只要规则合理,凭能力选拔继承人也未尝不可,甚至是比嫡长子继承更优的解决方案。当年,赵简子就是通过选拔与考核,把赵襄子立为王位的继承人。而赵无恤也确实有这个能力。
[var1]
问题是,再好的规则,也需要一以贯之地执行。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为了降低行为的不确定性。选贤用能,听上去很美好,但如果缺乏稳定的制度环境,就可能引发更大的祸端。
而赵国偏偏缺乏这样的制度环境,赵无恤继位后,又觉得老爹当年的做法不厚道,于是立伯鲁的儿子赵浣为继承人,以求“回归正统”。
可如此以来,赵无恤这边的兄弟就不服气了,赵浣何德何能,就因为他是当年太子直系,就有资格继承王位了,那你赵无恤又算什么?
赵无恤不知道,他这么做不仅会导致内乱,更让当权者的政治信用大打折扣。你的政策忽左忽右,不仅会得罪原本信任你的人,也会让人民群众失去耐心,因为他们无法知道你下一步打算怎么做,是因循传统还是打破规矩。久而久之,所有人都会觉得你是个没信用的人。
[var1]
唯一得利的是野心家,他们唯恐天下不乱,唯恐统治者不出尔反尔,唯有如此,他们就可以钻空子。
赵国的命运,就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折腾,即便英明神武如赵武灵王,也在这个问题上栽了跟头。
如果赵武灵王不废黜太子赵章,后来的事就不会发生。但他既然废了旧太子,对新太子又不提供明确的支持,结果必然是两边不讨好。从某种程度上,赵武灵王继承了赵国先祖摇摆不明的特色。
制度也好,规则也罢,其有效与否,关键在于能不能坚决贯彻,能不能体现当权者的权力意志。然赵国的历史,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反面教材。
5/6 恶劣的地缘政治环境
你可能会问,为啥是赵国这么爱折腾,其他国家就不折腾吗?具体原因有很多,但赵国的历史与地理环境肯定是重要因素。
赵人原是晋国的军事贵族,从那时候起,窝里斗就成为了赵人的传统。三家分晋,本就是阴谋诡计与权力博弈的产物,成长于这样的环境中,赵人天生就和“诈力相倾,矜夸功名”结下了缘分。
即便在部族内部,赵人照样相互倾轧,不把同族人的生死当回事,赵氏部族四分五裂。祖上的内斗基因,一直遗传到下一代。
[var1]
建国以后,赵人的内乱更是变本加厉。
赵国的地理环境,塑造了赵人偏狭的性格。赵国的土地并不肥沃,农业比较落后,北部地区“山地薄,人众,民俗狷急”。加之与蛮族为邻,所以,赵人自古以来便以勇猛好斗著称,司马迁称其“高气势,轻为奸,好气任侠”,恰到好处地概括了赵人的特点。
农业的特点是周期性强,结果是可预测的,正所谓春耕秋收,夏耘冬藏。它使人对未来产生稳定的预期,专注于长期主义。
然而,在农业不发达的地区,当地人只能靠狩猎或畜牧为生,这些行业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流动性强,人们更容易追求短期效应。
游牧民族的发展就很说明问题,在面临灾荒的时候,他们会大举南侵,大肆劫掠后再回去,游牧民族的逻辑是干一票算一票,抢多少算多少,不管明天如何,今天吃饱了再说,根本不用考虑长远。
[var1]
土地贫瘠,使赵人在传统行业之外,发展出对商业的灵敏嗅觉。按理说,这本是件好事,毕竟,发达的商业更有助于促进社会繁荣。但那有个前提,就是在和平的环境下,若遭遇兵荒马乱或敌国封锁,商人的作用就很有限。
总之,恶劣的地理条件使赵人在行为方式上,养成了短视的习惯。凡事追求高风险,高收益,快回报。不惜为此铤而走险。
赵国的另一不幸之处,是他的地缘政治环境。
[var1]
赵国的西部与秦国为邻,北部与游牧民族接壤。东面是燕、齐两国,南面是魏国,这就意味着,一旦赵国与其中的任何国家发生战事,敌人都可以挑唆他的邻居,从背后捅一刀。
战国七雄当中,属赵、魏、韩三国的地缘政治环境最差,因为它们被夹在四国中间,偏偏秦、楚、齐都是强国。一旦发生战争,赵魏韩要么成为被攻打的对象,要么主动或被迫地与他国结盟,想“独善其身”,简直是痴人说梦。
而赵国强大的军事实力,更是被秦国视为眼中钉,凡秦国东出,必打赵国。即便不打,别的国家也会向赵国求助。所以,赵国几乎从不缺席重大战事,这对赵国国力是一种消耗。问题是,赵国根本没得选。
6/6 总结
恶劣的地理条件与好斗的政治基因,决定了赵国能在乱世成为可怕的对手,却无法演化为真正的强国。
后世不少人在争论,倘若长平之战始终由廉颇来指挥,赵军是否能翻盘?很遗憾,即便廉颇在线,赵军仍无法改变失败的命运。
原因不难理解,廉颇的策略是打持久战,和秦军比拼消耗,直到对方退兵为止。但问题是,以赵国的国力,是经不起这般折腾的。即使双方暂时僵持不下,到头来还是秦国笑到最后。
赵王正因为认识到这一点,才决定临时换将,命赵括出击,速胜速决。这就像一个赌徒,明知道口袋里的钱所剩无几,却还想铤而走险,押个大注。
[var1]
所以,无论久战还是速决,赵国必败无疑,这和指挥官的能力无关,而是由基本盘决定的。
不过,赵国并不是没有取胜的希望,如果五国增援,长平之战的颓势是可以逆转的。但在危急关头,他的邻居们纷纷作壁上观,任凭秦军蚕食赵国,毁掉他们最后的长城。
相比于赵国,秦国则幸运得多,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奋六世之余烈”,秦孝公、惠文王、昭襄王、秦王政等,皆有雄才大略。更重要的是,六国之中,秦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能够将商鞅以来的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贯彻到底。
反观赵国,自赵武灵王之后,再无雄主出现,即便赵国在军事上不断攻城略地,政治上却始终原地踏步,纵使军力强大,也终究被对手耗尽实力,强国之梦,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
[var1]
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下,企业也好,国家也罢,想获得长远的发展,能依仗的无非两样东西:
创新和组织。
秦赵两国,在创新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显著的榜样。秦国用制度创新,提高了国家的动员能力。赵国用军事创新,使战斗力升级换代。
然而,无论多伟大的创新,若缺乏良好的组织做支撑,终究是一场空欢喜。
组织的作用,一方面为创新提供稳定的迭代环境,另一方面则将创新的资源与成果,合理地分配到各相关方,使全员专注于某个目标,不断优化。
在这方面,秦国无疑是七国中做得最好的,而赵国则恰恰相反,混乱的组织,不仅消耗了国力,更将军事创新的成果压榨殆尽,其失败在情理之中,固值得我们后人借鉴。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我国近代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高岗高谈阔论,碰上了此人,却鸦雀无声,如同猫见了老鼠,他究竟有多厉害?详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浙江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金华市、衢州市、温州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浙江省的临安区,也就是当年的临安县级市、临安县。在五六十年代,围绕临安县的归属,嘉兴与杭州之间,曾经反复多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