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为什么会爆发战争?为什么赵国换将?赵括有多少人?

长平之战:为什么会爆发战争?为什么赵国换将?赵括有多少人?

()
中文名:
长平之战:为什么会爆发战争?为什么赵国换将?赵括有多少人?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秦国战略方向 秦国坐落在关中平原,地理上三面险阻,虽然有好处但是也限制了秦国对外扩张。秦国要想扩张,那就只能东出,但是东出的方向有一个庞然大物(晋国)。秦国和晋国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秦国和晋国战斗力相持平时,两国亲的和一家人一样(秦晋之

秦朝名人推荐

秦国战略方向

秦国坐落在关中平原,地理上三面险阻,虽然有好处但是也限制了秦国对外扩张。秦国要想扩张,那就只能东出,但是东出的方向有一个庞然大物(晋国)。秦国和晋国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秦国和晋国战斗力相持平时,两国亲的和一家人一样(秦晋之好)。但是一旦双方的战斗力不在一个层次,那就要爆发战争。为什么?因为秦国要想扩张那就必须打败晋国。而秦国扩张带来的后果就是晋国收缩,此消彼长终究会被踩在头上,因此秦晋之间经常爆发战争。晋国解体之后事情也并没有好转,三晋仍旧对秦发动战争(河西之战)。

[var1]

秦孝公即位之后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特意发布了《求贤令》,其目的就是想要使秦国变得强大起来(注释1)。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开始强大起来,而“东出”的战略目标越来越明确,其明显标志点就是商鞅收复河西。而秦国的战略目标也慢慢清晰起来,其要点为:占据河山之固-进而东出以制诸侯-最后成就帝王之业。秦孝公原本战略还是挺好的,但是后续山东六国联合伐秦,秦国的战略目标也不得不修改。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吞并了巴蜀,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进而对山东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

到秦武王时期秦国的战略目标已经非常明确了,那就是:寡人(秦武王)欲容车通三州,窥周室,死不恨矣。这句话出自秦武王之口,很明显秦国已经有了取代周室王天下的心了。秦昭襄王时期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开始步步蚕食三晋,进而东出王天下。此时秦国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东出。所以说不存在什么赵国放弃上党就不会被打的说法,就算赵国放弃上党也同样会被打,只是早晚的问题罢了。

[var1]

赵国的战略方向

赵国是四战之地,从建国开始就与邻国频繁发生领土冲突,但是赵国始终没有明确战略目标。北边有游牧民族,不好北伐;东出有齐国,齐国在当时还是响当当的大国,没多大胜算;南下有魏国,魏国正是如日中天之时,显然南下也不划算;西进有秦国,秦国有函谷关,骑兵去撞也不太现实。而周围的国家陆续崛起,赵国也陷入一个非常尴尬的地步。为了避免被吞食,赵武灵王在国内掀起了“胡服骑射”改革。改革的结果就是赵国成为东方最强国,赵国进入巅峰时期。

[var1]

赵武灵王时期赵国也对外扩张了,而且战略目标倾向于吞秦。为什么?因为在当时只有西进是最合适的,首先西进不会树立太多的敌人而且很容易拉盟友(韩、魏两国就是最好的盟友,尤其是魏国和秦国有世仇),最关键的是秦国关中农业非常发达正好可以弥补赵国的短板。可惜这个战略目标只存在赵武灵王的心中,并没有成为赵国的战略目标,虽然赵国支持“五国抗秦”,但是赵惠文王却和秦国修好,并且多次与秦王渑池相会。在赵惠文王执政十九年内赵国与诸国发生的大规模战争高达14次,但赵国的战略目标始终没有明确。

“胡服骑射”改革并不彻底,随着时间的推移弊端慢慢显现出来,贵族力量又开始壮大起来,进而导致官僚集团开始腐朽。赵孝成王对内并没有进行深度改革,对外也并没有明确战略目标,秦赵之间爆发了长平之战的时候赵孝成王依旧游走在和谈与战争的边缘,以至于影响了战争的走向以及结局。而秦赵两国的战略也就导致了长平之战的爆发,就算赵国放弃上党仍旧会爆发大规模战争,也许有可能就是晋阳之战或者邯郸之战。战争是必然的,只不过战争发生的地点或时间不是必然的罢了。

上党之争

上党位于山西东南部,东部依太行山为界,西部依中条山为界,是群山包围起来的一块高地。这块高地非常重要,因为上党决定了秦国和赵国谁拥有战争的主导权。要知道太行山脉蜿蜒曲折,只有一些峡谷小道可以穿行(太行八陉)。秦国如果占领了上党,那就可以居高临下进攻邯郸(赵国都城)。赵国如果占领上党,那秦国就威胁不到邯郸,地缘政治也会因此得以改善。

[var1]

因此秦国和赵国就围绕上党展开了争夺,起初是秦国占领了韩国的野王,切断了上党和韩国本土的联系,原本是向迫使上党郡郡守投降,但是没想到上党郡郡守投降赵国了。有一个细节就是赵国围绕着该不该接受上党一事产生了争议,平阳君主张不接受,原因是怕惹怒秦国,而平原君主张接受上党,毕竟这个机会不多见。上党对赵国十分重要,但是赵国却仍旧在该不该接受上党一事上产生争议,可见赵国仍旧没有一个战略目标,对秦态度也比较模糊。

赵国换将原因

赵国接受上党之后秦国对赵发动战争(公元前260年),起初赵国任命廉颇为将军,而秦国任命王龁为将军。

农历四月:王龁发动进攻,赵军击伤秦国的侦察兵。

农历六月:廉颇兵败,秦军攻破赵军阵地,俘虏赵国四名尉官。

农历七月:赵国高筑围墙,坚守不战。秦军发动强攻,俘虏两名赵国尉官。

自此秦、赵开启了长期对峙,秦军急于破敌,但是赵军坚守不出。

赵国初战失利之后就想要议和,最初议和有两种方案:一是去贿赂楚国和魏国,进而合纵功秦,迫使秦国议和;二是直接找秦国议和。赵国采取了第二种方案,直接去找秦国议和。秦国利用此机会告知天下秦、赵已经和解,但实际上秦国并没有议和。随后秦国派人去赵国施行反间计,引导流言并且造成秦国怕赵括的一种假象。原本赵国就想换将,但是时李牧还年轻、乐毅刚投奔不久,赵国手里也没什么将军可换的,最终赵王找到了赵括,并且以赵括为将。

[var1]

针对赵国为什么换将后世争议还是很大的,很多人认为是赵王急于求盛所以换将,但事实上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长平之战前秦国就拥有了关中平原、成都平原、汉江平原以及河东平原,这四大平原是重要产粮地,秦国的粮食产粮是远远强于赵国的,对此《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国的富有是天下的十倍”,《汉书·地理志》记载:秦国的土地是天下的三分之一,人口却不到天下的十分之三,而这里的财富占天下十分之六”。但是赵国就不一样了,首先赵国的主要产粮地为太原盆地以及漳滏流域,耕地面积不如秦国。而且土地质量也不如秦国,《禹贡》曾经评价关中的土地为上上级,而冀州(赵国疆域就在冀州)的土地为中中级(注释3)。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耕战”就成了秦国国策,耕在战之前,可见秦国有多重视农业。但是赵国却重视商业,农业相对于要落后很多,比秦国差太远了(注释4)。赵国的耕地面积、耕地质量、耕地态度都不如秦国,所以粮食储备不如秦国是必然现象。赵国唯一的优势就是运送粮食的成本低,可是秦国河东一带运粮的成本也低,关中一带运粮也可以通过水运,这两个地方运粮成本都不会太大,所以赵国的这个优势也就不是很明显了。

而且上面我们也说了,农历七月时赵国的部队在和秦国对峙,正常情况七月应该干什么?正常时期这个时间应该准备收割粮食了,但是赵国的大部队还在和秦国对峙。庄稼怎么办?赵国本身储备粮就不多,如果粮食收不上来,那么冬天怎么办?明年开春怎么办?一旦爆发粮食危机,那么赵国不战自溃,岂不更倒霉?廉颇是个将军只考虑作战问题,但是赵王是个国君,他必须考虑这个问题的啊。赵国还曾尝试去齐国借粮食,但是齐国拒绝了(注释5),这不就是雪上加霜吗?

[var1]

坚守是肯定不行的,所以赵国只能打或者撤。如果现在撤了,那么赵国就要把军队撤到太行山以东,然后据守太行八陉。但是这样的话太行山以西的地方全部丢了,其中有赵氏的发祥地赵城和赵国起家地晋阳。赵国就算输也不过是这种结果,更何况还没打就要这么大的损失,这是赵国不能接受的。撤退和固守都不行,那就只能进攻。进攻的方针确定之后就要选将,事实上选将没什么争议,赵括为什么能当将军?不为其他,就单凭他姓赵足以。赵国改革并不彻底,宗亲派和官僚派仍旧有斗争,而赵括就是宗亲派的人。史书记载赵王选赵括为将的时候官僚派蔺相如强烈反对,但是史书并没有记载当时赵胜和赵豹的意见,如果是反对那么就会写在史书上,不写在史书上那态度就是赞成或者默许。赵国换将是必然的,这是国力的原因,只不过换成赵括那就是庙堂之事了,也许是赵王相信赵括,也许是宗亲派强力支持赵括,这个就很难说了。

长平之战

赵国换将之后秦国也暗中换白起为将,白起让部队佯装败退,赵括不知秦国已经换将,所以就派部队前去追击。赵括追击到秦国的营垒就再也不能前进一步,而白起则是派两万五千人突袭赵国部队后方,然后切断了赵国的退路以及赵国的粮道。随后派五千人将赵国主力分割成两半,并且派骑兵对此对赵军发动攻击。赵括多次突围不利,最后被迫就地转为防御,然后以等待救援。秦昭王得知白起包围赵括之后就亲自前往河内郡,然后调遣全国十五岁以上的人全部集中到长平战场,目的就是为了阻击赵国的援军。赵括因为断粮四十六天,最终突围不成反被射杀,赵军随后就投降了。投降之后白起将其全部坑杀,而白起坑杀四十万人不仅震慑了山东六国,更是在历史上留下浓厚的一笔。

[var1]

但是当时的赵括真的有四十万人吗?当时赵国军队到底有多少人?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后世,我们先暂且分析一下。

雕阴之战,秦国的史书记载斩首八万人,但是魏国的史书记载秦国斩首四万五(注释6),这个数据就出现了问题。首先秦国是论人头行赏的,那么斩首八万应该是实打实的八万,但是魏国没死那么多人,你的人是杀谁的?很显然,要么就是秦国的史书记载夸大了事实,要么就是秦军拿百姓的头充当魏军的人头。这一条记录最起码让我们知道了,秦国斩首数据不实的事情是有例子的,所以长平之战也有可能数据造假。

接下来分析一下当时赵括有多少人。

首先白起坑杀赵国四十万人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策·秦策三·蔡泽见逐于赵章》,原句为:楚地持戟百万,白起率数万之师,以与楚战,一战举鄢、郢,再战烧夷陵,南并蜀、汉,又越韩、魏攻强赵,北坑马服,诛屠四十余万之众,流血成川,沸声若雷,使秦业帝。

蔡泽是燕国人,在燕国不受重用跑到了赵国,结果被赵国驱逐出境,最后跑到韩国然后到魏国,最后到秦国。在秦国的时候他和范雎对话,之后受到重用,但是后续因为被猜忌所以辞职了。一个被赵国驱逐出境的人,你指望着他说赵国的好话?蔡泽很有可能夹杂个人情感,然后夸大数据,所以蔡泽说的四十万人不一定就是真的。

[var1]

《史记》之前关于白起诛杀赵括四十万人的记载只此一处,同时期《吕氏春秋》、《韩非子》都有记载长平之战,但是并没有记载白起坑杀四十万人。《吕氏春秋》是秦国的相国吕不韦主持编纂的史书,但是并没有记载坑杀四十万人,也就是说秦国人不知道他们在长平之战坑杀了赵国四十万人。按照历史界的规矩,孤证不可定案。所以《史记》记载的这段历史并不一定就是真的,水分极大。这一点是让我们跳出《史记》这个大坑,因为孤证不能定案。

《汉书·地理志》记载赵国旧地的人口为四五百万人,但是这是在汉朝时期的数据,战国时期肯定没这么多。目前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是战国时期赵国人口在两百万到四百万之间,最高也不过四百万,按照五人一户的标准算最多才80万户。《孙子兵法》曾记载:“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处骚动,怠于通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七万户家庭养一万军队,八十万户家庭也不过是养八万人的军队,所以四十万人这个说法根本站不住跟脚。而且田单对赵奢用兵就有意见,赵奢用兵“必负十万、二十万之众”,这样就会导致“便民不得耕作”,赵括四十万人是这个的两倍,二十万人就让民不得耕作了,四十万人岂不是举国抛荒?

王翦伐楚的时候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与他,这才勉强六十万人。要知道长平之战时期秦国的人口已经占天下十分之三了,到秦始皇时期秦国的地盘比之前还大,人口还多,这也才勉强凑了六十万人。赵国是四战之国,边防压力很大,所以不可能举国之兵全部投入到长平战场上,因此四十万人的说法更站不住跟脚了。而且长平之战时赵括被包围之后还在等援兵,秦国河内郡十五岁以上的人全部去堵截援军,这一点就证明了赵国是有援军的,赵国并不是把军队全部交给赵括的。

[var1]

而且白起用五千人就能把赵括军队一分为二,这很明显就有漏洞。四十万人是什么概念?你用五千人能把这四十万人分开?四十万人一人一口唾沫都有可能把这五千人淹没,用五千人分割四十万人,吹牛都不敢这样吹。史学家对于赵括四十万人的说法是颇多质疑的,毕竟秦国相国吕不韦都不知道秦国有这么辉煌的战绩,后世的说法的可信度能有多高?根据后世学者的考证,赵括的军队能有十万人就不错了,撑死也不到二十万人,至于四十万人的说法听听就好了。

注释

1:《史记·秦本纪第五》: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

2:《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富十倍于天下”

《汉书·地理志》记载: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 然量其富, 居什六。”

3:《禹贡》评价关中:“厥土为黄壤,厥田为上上”,而将赵国所在的冀州评为:“厥土为白壤,厥田为中中”

4:《史记·货殖列传》就说,“齐、赵设智巧,仰机利”赵豹:秦用牛耕,不可与战后世对赵国的评价:“商家错于道,诸侯交于路。然民淫好末,侈靡而不务本。田畴不修,家无斗筲,鸣琴在室。”

5:《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王建立六年,秦攻赵,······赵无食,请粟于齐,齐不听。”

6:《史记·秦本记》载:“俘其将龙贾,斩首八万。”

《史记·魏世家》记载:“秦败我龙贾军,斩首四万五千。

参考论文:

尚耕著《国家大战略视角下的长平之战》

陈文峰著《长平之战赵国换将的重新考量》

张广志著《有关秦赵长平之战的几个问题》

邵服民著《秦赵长平之战赵国兵力质疑》

舒咏梧著《“长平之战活埋赵卒四十万”质疑》

参考文献:

靳生禾、谢鸿喜著《长平之战》

《史记》

《战国策》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万历四大征(明万历三大征)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浙江省的临安县,杭州市与嘉兴市之间,为何反复划分了6次?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浙江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金华市、衢州市、温州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浙江省的临安区,也就是当年的临安县级市、临安县。在五六十年代,围绕临安县的归属,嘉兴与杭州之间,曾经反复多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