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四季文史 文/四季文史 关于“刺客”这一职业,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曾有这样记载: 论一击必杀,专诸刺王僚迅若奔雷;论武功高强,聂政单人单剑万军丛中取韩傀首级;论悍勇无双,要离刺杀庆忌如苍鹰扑食…… 但刺客列传
晋国赵武:如何从险遭灭族的“赵氏孤儿”变为春秋“一代贤臣”?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事发,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十四年,冉有又是如何说服鲁王迎接孔子回家?
古战争 长平之战 坑杀的意思是什么
韩非子死得冤枉吗?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的待遇如何?
一件争论2000年的公案:秦始皇的爹是异人还是吕不韦?
他在位两年办了两件事,一件影响秦国三百年,一件影响华夏两千年
齐桓公时期的齐国是不是在推行三军之制呢?
战国四大名将之人屠白起—战无不胜,战必全歼为,却死在秦王剑下
春秋孔子之后,关西出现的五位“孔子”,个个师范百世
河南商丘宋国故城考古发现唐代墓志砖 实证“城摞城”
吴国太:孙策孙权之母,孙家的定海神针,多亏有她,孙家才没散!
秦国能统一天下,源于历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视与正确的策略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战国四大名将一一李牧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大秦赋》秦王嬴政躺赢的一生,前半生靠吕不韦,后半生靠李斯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四季文史
文/四季文史
关于“刺客”这一职业,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曾有这样记载:
论一击必杀,专诸刺王僚迅若奔雷;论武功高强,聂政单人单剑万军丛中取韩傀首级;论悍勇无双,要离刺杀庆忌如苍鹰扑食……
但刺客列传中的最强C位刺客却另有其人,此人便是大家所熟知的:荆轲。那么问题来了,荆轲既然如此强悍,为什么会血洒咸阳宫,面对面竟然刺不死秦王,这不是有辱自己的威名吗?
[var1]
再细品司马迁在谈论荆轲时,所引入的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荆轲与著名剑客盖聂“华山论剑”,与盖聂谈笑风生,然而盖聂眼见荆轲光说不练,瞪了荆轲一眼,这一眼锐利如鹰眼,瞳光冰冷如刀,竟把荆轲吓得屁滚尿流,不辞而别,盖聂事后直言荆轲徒有虚名,属于光说不练假把式。
第二个故事是荆轲与剑客鲁句践狭路相逢,需要一方退后另一方才能过去,但是同行如冤家,谁退后谁就自认失败。于是两人互不相让,结果鲁句践一生气,气势凛然一露,凶了荆轲几句,荆轲转身而逃。
从司马迁记载的这两个故事我们不难看出,荆轲颇类似赵括,擅长的是纸上谈兵,理论行,真功夫却未必当得上时代顶尖水平。
[var1]
但我们有必要清楚,燕太子丹让荆轲去执行刺杀任务,应该是做足了准备,既然如此,行刺失败的原因,应该不单单是功夫差的问题。
王者荣耀里的阿珂这个人物堪称热血,大招一开,冲进人群就是一个五杀,简直不要太秀。然而历史上的荆轲可没有这么秀,虽然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气魄,但是试图刺杀秦王三次都失败了,这业务能力实在不敢恭维。
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呢,依我看不能说是剑拔弩张,只能说是一片混乱。在秦王看来,惊恐之余,游过一丝庆幸;在荆轲看来,志在必得,只是游过一丝尴尬。
史料记载,荆轲是面对面进献地图,现场是“图穷匕见”,双方的距离触手可及。战国时期,君臣都是穿着宽大的官服,袖子宽,衣襟长,主客之间都是跪坐交流。按照荆轲的设计,他一只手抓住秦王袖子,一只手拿着匕首当胸就刺。
[var1]
荆轲也许有“剑走偏锋”的时候,但匕首是淬过毒的,即便刺杀不到要害部位,哪怕是划伤一个小口子,那秦王也是必死无疑。
照常理,这样的设计是天衣无缝,可是荆轲仍然翻车,非但如此,自己还血洒咸阳宫,自己九泉之下,也留下了千古遗憾。
捋一下“三刺秦王”:
第一次刺杀,图穷匕见,荆轲左手拉住秦王嬴政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完成刺杀,但被秦王挣脱逃跑(可见荆轲反应能力不如嬴政)。
第二次刺杀,嬴政绕柱逃跑,荆轲居然没追到,此时秦王嬴政得到侍医夏无且的提醒将佩剑从腰间改为背负,顺利抽出了佩剑,随即转守为攻,一个照面,一剑竟将荆轲的左腿砍下(可见荆轲不如秦王速度快)。
第三次刺杀,即便已经失去一条腿,可荆轲还是想把有毒的匕首扔向秦王做最后一搏,但被嬴政完美地避开了,这丢暗器的能力也实在不敢恭维(不是小李飞刀,确实技难服人)。
[var1]
对于刺秦失败的原因,史学家评论不一。
有的人认为是燕太子丹催得太急,荆轲没有等到他需要等的人;也有的人说,是荆轲的助手秦舞阳太胆怯,在秦王面前露了陷,秦王有了准备,荆轲才失误了;还有的人说,是荆轲的武功太差,根本就不是刺客的料。总之,众说纷纭。
[var1]
先说,准备不足问题。有人说荆轲刺秦太过仓促,是太子丹着急让秦王吐出燕国割让的土地,故而没有做足案头工作。这种假设根本不成立。行刺一国之君是大事,必须提前谋划,即便是太子丹再心急,也不能拿国家大事开玩笑,更不能拿生命当儿戏。所以不存在没有足够准备就去贸然行事这一说。非但如此,司马迁还把太子丹当时的准备情况,进行了罗列:
一是奉上整个燕国地形堪舆图,这对于秦国可是一个贵重的礼物。拿到这个,秦国若要攻燕,那是易如反掌;二是奉上秦王嬴政恨之入骨的秦国降将樊於期的人头,这份见面礼也不轻;三是奉上一把徐夫人匕首,锋利无比(虽然匕首沾染了剧毒)。
再说武功太菜问题。种种证据表明,荆轲真的不是一个合格的刺客。在功夫上,除了不敢跟大侠盖聂和高手鲁句践过招外,心理素质也不是很好,别人厉声喝道两下,荆轲就不战自退了。说实话,太子丹也是无人能用啊。
第三,分析史书一句话,貌似另有隐情。从数学的几率和概率理论来分析,即便荆轲的武功再差,那要说专业的刺客面对面刺不死专职的皇帝,这似乎说不过去。那么这背后是否另有隐情呢?
[var1]
司马光《资治通鉴》秦纪二:
荆轲被捉后,骂道:“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细分析不难看出,诚然,荆轲武功很差,但此时手持利刃面对面要刺杀毫无防备的秦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只是荆轲当时闪过一个念想,最终功亏一篑。
“生劫”!这才是荆轲刺杀秦王的最终目的。
荆轲想把秦王当成人质,从而逼他吐出割让燕国的土地,以此报答燕太子丹的礼遇之恩。
荆轲敢于孤身刺秦,怎么说他都不是沽名钓誉、贪生怕死之辈,即便技不如人,但他内心是有想法的,这一点值得尊重。所以,他临死之前说的这句话,也不可能是为自己行刺失败找借口、甩锅。
我们知道,生擒较之刺杀的难度系数要大很多。那么,荆轲为什么要“生劫”嬴政呢?可以这么设想,如果行刺秦王成功,自己最终也会被朝堂上的侍卫乱刀砍死,但如果生劫成功,效果就不一样了,自己不但能全身而退,而且还能将秦王当成礼物送给燕太子丹,自己建功立业的仕途,就会变得大道通衢。
所以,荆轲此行,必定没有完全照燕太子丹的命令去做,是个人,他都想活着,30多岁的荆轲自然是没活够。
[var1]
退一步说,如果荆轲生劫成功,也帮燕国要回了曾经失去的土地,那么燕国的命运会改变吗?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也谈了自己的看法:
夫为国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怀民以仁,交邻以信。夫如是,则国家安如磐石,虽有强暴之国,尚何足畏哉!丹释此不为,顾以万乘之国,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功隳身戮,社稷为墟,不亦悲哉!
在司马光看来,经营国家应当任用贤能,仁爱于民,诚信外交,这样的话,再强大的外敌也不用畏惧。但太子丹放弃正道不走,反而为了泄私愤,用阴谋诡计,最终落得身死国灭。
[var1]
当秦王带领秦国人民发展生产日益壮大的时候,燕国正联合其他小国入侵齐国,瓜分土地,猜忌战神乐毅,将其赶跑。秦国攻打赵国时不但不救,还背后捅刀子,趁势入侵。这样的燕国,即便是荆轲争取到了曾经被割让的土地,也难以改变被鲸吞的宿命。
[var1]
这么看来,荆轲刺秦就是一个“死局”。荆轲成功与否,都不可能改变燕国人民的命运。历史很现实,但更残酷。时间可以证明一切,也可以消磨一切,尤其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时候。
(荆轲刺秦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勇气让人叹服,即便他成功了,也不可能力挽狂澜。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点评和关注。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必删。)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我国近代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高岗高谈阔论,碰上了此人,却鸦雀无声,如同猫见了老鼠,他究竟有多厉害?详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浙江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金华市、衢州市、温州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浙江省的临安区,也就是当年的临安县级市、临安县。在五六十年代,围绕临安县的归属,嘉兴与杭州之间,曾经反复多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