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孝”,小看家庭,大看国家,千年过去我们该如何看待?

孔子的“孝”,小看家庭,大看国家,千年过去我们该如何看待?

()
中文名:
孔子的“孝”,小看家庭,大看国家,千年过去我们该如何看待?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var1] 他们在某一领域或者多个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从而得到了人们的信服和尊敬。因此,在古代中国,圣人和名人往往极具影响力和号召力,他们的言行举止或留于青史,或流于传记,或经过人们口口相传,都会影响当时民众,甚至是后人的思想观念。 儒家

秦朝名人推荐

[var1]

他们在某一领域或者多个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从而得到了人们的信服和尊敬。因此,在古代中国,圣人和名人往往极具影响力和号召力,他们的言行举止或留于青史,或流于传记,或经过人们口口相传,都会影响当时民众,甚至是后人的思想观念。

儒家思想认为圣人应当协助统治阶级治天下,这也正好迎合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需求。作为权威和智慧的象征,圣人、名人的公共话语权带来的影响是空前的,再加上统治阶级的有意扶持,可以把统治阶级想要散播的政策和思想观念传达给普罗大众,行使施行教化的职能。

[var1]

运用传播学的理论,我们可以说圣人和名人其实是古代的意见领袖,是传播力超群的传播者,通过两级传播,将自己认同的观点,或者是统治者想要民众一致认同的观点,进行上情下达、广而告之。

当然,在古代社会主要的传播方式除了口头传播,还有文字传播、书籍传播,文字与书籍传播的传播周期均较长。值得一提的是,像孔孟的圣人形象并非他们本人塑造,而是经过弟子后人将他们的言行观点整理成册,供后人广为传阅塑造而成的形象。

[var1]

孔子主张的“孝”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被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他主张仁政,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修《诗》《书》《礼》《乐》,序《周易》,撰《春秋》。他的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var1]

朱熹评价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意思是上天如果不降生仲尼,那么万古常年都会生活在一片晦暗之中。这说明在古代,孔子的思想带领人民脱离愚昧落后的境地,走向开明与进步。

如此高的评价,可见孔子在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之中的泰斗地位,而他在家庭传播规范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包含着独特的时代印记,放在当代社会,需要我们取其所长,吐故纳新,辩证地看待。

对于“孝”的内涵的阐释,辞海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论语》全书共计20章,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集,可以说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孔子的教育主张、政治主张、道德伦理主张等价值观、思想观。

[var1]

《论语·学而篇》就提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顺父母敬重兄长是“仁”的根本,孔子也要求弟子做到“入则孝,出则弟。”“事父母,能竭其力。”真正具备“孝悌”品质的人,是有利于社会和谐的。

孔子对孝的定义是:“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要求孩子要以父亲为榜样,长期践行他的志向。

由此可见,在古代,无论思想还是伦理道德,都遵循父传子,子传孙的原则,孝道是一种传承。《礼记》记载,古代家庭在孩子幼时就开始培养他们的尽孝意识,“鸡初鸣”就梳洗完毕去父母那里请安。

[var1]

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无违。”不能违背“礼”的要求,做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属于家庭传播规范的孝道始终不能越出“礼制”,可见孝不是随意的。孔子认为如果只是单纯养活父母,那和饲养犬马没有区别,所谓孝道,一定要做到恭敬顺从。

对父母的孝敬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也不应该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满足,而是发自内心对父母的敬爱,“孝”的关键在于尽心尽力地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方面的需求。

[var1]

孔子认为:“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孝顺父母,敬爱兄弟,把这些推行到政治上是对政治极其有益的,这把孝道和治国方略联系起来。

孝和封建统治的关系

家国同构,只有家庭关系和谐,国家才能风调雨顺。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是引孝入政,以孝治国。国与家是密不可分的,孔子提出以孝悌为基础的“仁政”,通过对个人的规范影响到家庭,再由家庭推及社会及国家。

[var1]

早在夏、商、周时期,统治者就以“君父”自居,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严密的宗法等级制。在小家之中,父亲居于一家之主的地位,而在整个国家,君主掌握着全部权力和绝对话语权,家是国的组成单位,国是千千万万个家庭总和的整体,因此治国方针处处都有家庭传播伦理规范的影子,对父母尽孝,延伸为对君主尽忠。

于是孝成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有力保障,也正是因为如此,遵循孝道一步步被强化、被推广宣扬,最终从家庭传播伦理规范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社会规范制度。

[var1]

关于对父母的劝谏,孔子的观点是:“事父母几谏”即使“谏志不从”,也要“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对父母一味地服从是愚孝,因此,我们要善于向父母委婉地提出改善意见。但绝不能以强硬的态度让他们改进,这是有违孝道的。

孔子认为父母在世,子女应“不远游”,在交通条件落后的古代,长时间不在父母身边侍奉他们,这在古代看来是大逆不道的。孝道应该体现在细微处,关于“父母之年”是一定要记牢的,从心底为父母的年岁而忧喜。

[var1]

宰我曾对孔子说,为父母守丧三年“期已久矣!”孔子听后评价宰我“不仁”,三年守丧礼是天下共通的礼制,上至君主,下至黎民百姓都应当遵行这个规制,以报答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这也是社会长治久安的保障。

由此可见,不仅是在家庭还是国家、社会中,“孝”早已成为人们普遍接受并且遵守的为人准则和基本道德规范,也成了社会道德伦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让古代推行的“孝治”带上了浓郁的功利性。

《论语》中还出现了这样一则对话:叶公认为正直是“其父攘羊,而子证之”,但孔子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正直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说明在孔子的思想中,家庭传播规范是高于法律的,孝道是一切的根本,如果一个人不能做到孝敬父母,那么在朝堂之上也会对上位者不忠,这是封建统治者不希望看到的。

[var1]

在遵守法律和包庇父亲的两难境地,孔子的选择体现了孝道高于一切的地位,即便有违法度,也要把尽孝放在首位,这是对孝道的维护,更是对封建统治的维护。

关于亲情与法律的对立,发展到了汉代有了新的政策。《汉书》中记载,汉宣帝曾颁布政令,“子匿父”“妻匿夫”都不用受到连坐。反之,如果子女检举揭发自己的父母,反而要受到制裁。

在《孔子家语·大婚解》中提到婚姻的重要性,是为了“继先圣之后,以为天下宗庙社稷之主”,可见二姓结为姻亲主要是为了家族利益,一切以家族为重,这无疑具有时代局限性。他在夫妻关系中主张“夫义妇顺”,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中主张“和为贵”旨在家庭和谐,促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进而确保社稷稳固。

[var1]

在《孝经》中孔子对父母的丧礼礼制有清晰明确的要求,主张厚葬重祭,通过仪式的隆重来体现对孝道的看重。孔子的家庭伦理思想不仅能够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家庭和睦,还能维护封建统治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一直以来都备受封建统治者青睐。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孝道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一直协调着家庭关系和社会秩序,无论是父母子女,兄弟姐妹还是夫妻婆媳,在践行孝道的过程中都完善了自我的德行,促进了社会的平稳运行。

[var1]

以孝道为基石发展的家庭传播规范,包括父慈子孝的父子关系、兄友弟恭的兄弟关系、相互敬爱的夫妻关系等,细致地、潜移默化地规范着家庭成员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行为,而蕴藏在家庭伦理思想中的传承精神,也让这一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抛开孔子家庭伦理思想中的落后思想,例如:维护封建统治和君权、愚孝、男尊女卑、男女有别、轻视法制、缺失个体独立性等,它传达的长幼有序、与人为善等思想,凝聚家庭成员之间的向心力,缓解柔化家庭矛盾,促进家庭内部稳定,旨在达成社会和谐目的的社会道德规范,即使放在当今社会也是非常可取的。

[var1]

我们在继承孔子家庭伦理思想的同时,应该进行扬弃,结合时代特点去伪存真不断创新,从孔子思想中汲取营养,与时俱进,形成更加完善的,具备时代进步性的家庭传播规范体系,以便更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不影响每个个体自由健康全面发展的同时,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弘扬良好家风。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万历四大征(明万历三大征)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浙江省的临安县,杭州市与嘉兴市之间,为何反复划分了6次?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浙江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金华市、衢州市、温州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浙江省的临安区,也就是当年的临安县级市、临安县。在五六十年代,围绕临安县的归属,嘉兴与杭州之间,曾经反复多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