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第一个被秦灭,为何却说赵国灭亡,才是五国真正崩溃的开始?

韩国第一个被秦灭,为何却说赵国灭亡,才是五国真正崩溃的开始?

()
中文名:
韩国第一个被秦灭,为何却说赵国灭亡,才是五国真正崩溃的开始?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以公元前230年消灭韩国为始,以公元前221年灭齐为终,中间相隔十载,可历史学者孙皓晖先生在他的著作《大秦帝国》中却说“战国时代完全被终结的趋势,真正开始是从赵国灭亡之时”。 [var1] 究竟赵国是公元前222年还是公元前228年被灭,对

秦朝名人推荐

以公元前230年消灭韩国为始,以公元前221年灭齐为终,中间相隔十载,可历史学者孙皓晖先生在他的著作《大秦帝国》中却说“战国时代完全被终结的趋势,真正开始是从赵国灭亡之时”。

[var1]

究竟赵国是公元前222年还是公元前228年被灭,对于史学家们来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不过,无论是这两个时间点中的哪一个,均不是六个诸侯国当中灭亡时间最早或是最晚的一个。

可见,这种说法的来源与时间点关联不大,孙皓晖先生也说,赵国灭亡,带来的是一种“趋势”,即秦国大胜之势。

赵国凭何与秦争天下?

如同齐国可与秦国同称为“帝”,魏国在最初国力强盛之时,能够轻松扼制住秦国咽喉一般,赵国在历史上也曾有可“吞秦之志”的实力。

赵国的实力主要体现在军事方面,其对军事的重视程度,可称其奉行的是“军国主义”。前有廉颇、赵奢,后有庞媛、李牧,甚至齐国的田单及燕将乐毅也一度到赵国为赵所用,军事力量一骑绝尘,为其他诸侯国所不能及。

[var1]

“战国时期”以“战”开头,拼的就是军事。

二百五十年时间里,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战争有二百三十多次,秦国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斩首的六国士兵就有一百六十万。

这个时期,军事最为强劲之国,自是秦国之大敌,灭其国,称“统一大业”势如破竹并不为过。

不过,战国时期各国皆好战喜功,军事上的“霸主地位”又是如何被诸国所认可的呢?这其中的里程碑事件便是“赵攻灭中山国”。

[var1]

赵武灵王曾率军从西面进入胡人之地,广泛收割战果,云中、九原等战略要地悉数被赵国收入囊中,此时中山国也在赵军的攻势之下奄奄一息,一直到赵惠文王三年时,中山国灭亡。

赵国到代地的路途便由此打通。面对这场战争的胜利,赵国得到了诸侯国的一致好评,甚至在征战过程中,赵国还得到了燕、齐等国的帮助。

“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赵独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天下莫能害。”

[var1]

造就这场胜利的“胡服骑射”改革,也在当时成为了赵国至高无上的光环,却也是因为这场改革,使得赵国即便在军事上傲领诸国,最终依旧只能沦为配角地位。

赵国的“瘸腿发展”

如同秦国一样,赵国在最初发展阶段也并非其中的强者。

公元前403年,赵国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从此并在偏僻贫瘠的土地上开疆扩土。

赵襄子时期,他提出“南进战略”;赵敬侯时期迁都邯郸,发展中原。可这些成果与诸国相比不算什么,在与当时强大的魏国交战时,赵国还是屡屡战败,其中“邯郸之难”便印证了这一点。

[var1]

直到赵武灵王将“南进”改为“北进”“欲继襄王之业,启胡、翟之乡”,实施“胡服骑射”为中心的改革后,赵国局面才真正被打开。

在众诸侯国的赞赏声中,赵国对于军事发展的力度达到“全民化”程度,使得一度百姓少耕作、多为兵,赵国不仅军事实力强,且极为好战。

赵国人居于边界之地,与北部少数民族交往甚密,赵人早已养成了尚武的风习,整个国家热衷于扩张,甚至存在着很多不必要的对外作战。

仅《史记·赵世家第十三》记载,胡服骑射前,赵国在前7代君主任中主动出击他国约20次。胡服骑射改革后,最后5代君主在任期间,赵国竟主动出击他国约30次。

[var1]

要知道,当时的赵国虽然军事力量强大,各诸侯国却要面临合力共同抵抗秦的局面,这样频繁进行对外作战,外交上的不利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一旦赵国无法维持军事上的一家独大,其余各国“看热闹”的可能性极大。比如在“长平之战”时,赵国向齐借粮,齐国不借,从那以后两国关系走向破裂。

“长平之战”也是赵国过分暴露野心后的结果,原本赵国与秦国除了三晋联盟战争以外,两国在军事上处于和平状态,最起码在赵武灵王时期,秦国与赵国并不愿意发生正面冲突,仅仅在齐国被削弱后,两国之间的矛盾才真正开始激化。

[var1]

秦昭王时期,秦国开始对于与赵国在军事上一较高下产生兴趣,尤其是面对军事重地“上党地区”这块肥肉。

被华北、中原、汾河河谷包围着的这片土地长期以来由赵、韩、魏三家共同享有,秦获得上党,则这三家离家破就不远了。

这场战争直接影响到了之后“长平之战”的战局,此时的魏国已被打出陕西,韩国也奄奄一息,能够真正与秦军在正面对抗的只有赵国。

在这场持续三年的大战当中,秦赵两国均倾举国之力,赵国共葬送45万将士生命,秦国最后更是让15岁以上壮丁全部参战。

最终赵国还是不敌秦国,赵国自身根基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自此军事强国的地位不复存在,秦国虽然也受到了重创,奈何底子厚,休养生息即可。

[var1]

某种意义上说,这时赵国已经淡出了争霸舞台,秦国统一的势力也已无法阻挡。

“长平之战”战争的失败,不仅仅在于赵王听信间谍谗言,临时换上只懂纸上谈兵的赵括,还有最为本质、最为重要的一点:两个国家实力的不均等。这就使得赵国必然无法战胜秦国,上党之战不可,长平之战更加不能。

多年的征战带来的是短暂的胜利,攻城略地的快感却无法带来真正的国力提升。

仔细回想,国力强盛意味着军队强盛、人口众多、田业兴旺、军民同心、法制健全、国库充盈。赵国只看到了“军队”的重要性,从而忽略了其他因素。

[var1]

作为一个土地条件比不上他国的国家,军事发展固然重要,却同样也是一种变相的消耗。

上党之战时,赵豹劝说赵王放弃上党地区时,理由便是牛耕推广不利,赵无力与秦为敌,“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列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由此可见,赵国当时除了军事力量以外,在其他方面是远远不如秦国,又怎么能战胜秦国?

农业发展不利,赵国形成了重商抑农的传统,导致粮草不够时,只能凭借“借”。

[var1]

加之常年对外作战导致的国库亏空,赵国本身实则犹如外表华丽,内在虚无的空壳一般不堪一击。

赵国灭亡,“抗秦”无力

赵国实质上更像是山东六国在联合抗秦时派出的一支“高精尖军队”,需要内勤支持,需要团队作战。

可在合纵抗秦战争中,几个国家的团结性却堪忧。“合纵抗秦”本应更具成效,最终却因各合纵国过于重视自己国的利益,最后宣告失败。

“修鱼之战”中,原定五国伐秦,实际上参与的仅有受威胁的赵、魏、韩,最终韩将申差、赵公子赵渴被俘,第一次合纵抗秦宣告失败。

[var1]

“秦自称为西帝”后,各国第二次发起合纵抗秦,却因齐国发动,从而没送战争,最终抗秦之事也不了了之。

一连六次合纵抗秦,赵国参与了五次,成为了其中的主力军,起到了一定的抗秦作用,比如在第二次的抗秦战争中,虽然最终结果失败,却让秦国主动放弃封号和部分侵占的领地。

当赵国这支“高精尖部队”夭折之后,其余五国只能陷入“无头苍蝇”的局面。

在赵国灭亡后,其他国家不仅军事上无力抵抗秦国,秦国却因为摆脱了赵国这个横亘在中原地区的屏障,更加接近北方的燕国和东部的齐国,所谓“唇亡齿寒”就是这个道理。

[var1]

尤其是齐国,本来秦齐两国关系交好,不宜有大动作表现出来,距离遥远更是增大了秦扩张的难度。而赵国的灭亡,方便了秦国对齐国的监视和进攻。

在赵国战败以后,其他合纵国不敢与秦国正面交锋,纷纷避之不及,秦国只需要加强这种“恐怖感”,即可达到不战而胜的结果。

魏国当时出于对秦国的恐惧,选择了固守城池,最终这个曾经问鼎诸侯巅峰的国家,却因秦国的“心理战”完全丧失了抵抗的斗志,只能化为历史的尘埃,与此类似的,齐国也选择了举国投降。

这样的结果除了各国的“不给力”以外,自然也有秦国在国力发展当中的正确举措。

不同于赵国,秦国采用全面发展的策略,在经济、军事、政治上均有改革政策的颁布,也并不恋战,能够不费兵卒之时,更愿用计谋达到想要的目的,这样的高明才是秦国能够一步步走向巅峰的原因。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万历四大征(明万历三大征)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浙江省的临安县,杭州市与嘉兴市之间,为何反复划分了6次?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浙江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金华市、衢州市、温州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浙江省的临安区,也就是当年的临安县级市、临安县。在五六十年代,围绕临安县的归属,嘉兴与杭州之间,曾经反复多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