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过程详解,从作战进程来看,纸上谈兵的赵括难辞其咎

长平之战过程详解,从作战进程来看,纸上谈兵的赵括难辞其咎

()
中文名:
长平之战过程详解,从作战进程来看,纸上谈兵的赵括难辞其咎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var1] 战国初期韩魏势力范围示意 战争细节详解 讲述长平之战不得不提一个人物,就是战神白起,如果评选中国历史上最牛的战将,白起入前三当无二话。 此君戎马一生,竟然无一败绩,也算是冷兵器时代的奇迹了 。我们简单罗列下白起长平之前的战绩

秦朝名人推荐

[var1]

战国初期韩魏势力范围示意

战争细节详解

讲述长平之战不得不提一个人物,就是战神白起,如果评选中国历史上最牛的战将,白起入前三当无二话。

此君戎马一生,竟然无一败绩,也算是冷兵器时代的奇迹了

。我们简单罗列下白起长平之前的战绩

① 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

② 其明年(公元前293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起迁为国尉。涉河取韩安邑以东,到乾。

③ 明年(公元前292年),白起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

④ 明年(公元前291年),起与客卿错攻垣城,拔之。

⑤ 後五年(公元前286年),白起攻赵,拔光狼城。本文认为,这个光狼城应该在代地,不是长平的白狼城,长平白狼城为白起后建,应是白起将代地地名带过来的。

⑥ 後七年(公元前279年),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

⑦ 其明年(公元前278年),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

⑧ 昭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3),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沈其卒二万人於河中。

⑨ 昭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64年),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

⑩ 四十四年(公元前263年),白起攻南阳太行道,绝之。

⑪ 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

[var1]

野王城位置示意

长平之战的起始时间通常都定在秦攻取野王城这个时间点,也就是公元前262年。由上面列表可知,这之前白起戎马生涯30余年,攻无不克。战力之强让人瞠目。秦攻取野王城之后,韩欲献上党于秦,上党郡守反而将上党送于赵国,将战争的祸水引向了赵国。这段故事我们上文有讲,这里不再赘述。

上文在这里。

从地理、防御到军事战略全新解析长平之战,赵括真的被冤枉了吗?

公元前261年,秦攻韩

“缑氏、蔺”

,拔之。从公元前264年到261年,秦军东进的战略实施得非常成功,

先是攻取韩陉城,然后拿下了韩国通往上党的要道“太行道”,然后南取野王城

。陉城按照【正义】所注,应该在曲沃县西北二十里,汾河沿岸,离

皮牢

这个河东重镇有20多公里,

秦拿下此城等于控制了汾河河谷这条南北通道

,《史记》在这段时期的记载上并没有提到皮牢,想是秦并没有取皮牢,但控制了陉城,皮牢西部尽在秦人手中。

[var1]

陉城位置

秦随后将目标转向太行山南麓黄河北部的河内地区。

[var1]

如上图所示,秦军控制了皮牢以西的河东地区,由河东去河内只有一条通道,就是

太行八陉的轵陉(图上绿色线条)

。秦军步步为营,首先就是要取得对战略要地的控制,所以秦军之后出兵河内,

并控制了野王北面的太行陉(图上黄色线条)

。在兵临城下的困境中,野王城守军投降。这里所谓

“白起绝太行”

道应该就是拿下了太行道上两处重要防御据点,上图所示的

“天井关”和“大口”

。经过秦军几番征战,河东、河内的战略要地被秦军控制,

对于韩国来说,可以说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这个我们不做详述了,继续看秦军的动作。

秦军耗费了两年的时间就是要隔断韩国的上党与郑的通路,韩国无奈献出上党,没想到让赵国捷足先登

。这让秦国如何受得了。秦人首先应该感受到的是韩的多变,不过此时的秦军并没有因为愤怒乱了方寸。优秀军事指挥者的战略才能在这里再一次得到了体现。

秦军还是于

“四十六年(公元前261年),攻韩缑氏、蔺”

。我们看下秦军为什么不向上党进军反而先攻

“缑氏、蔺”

[var1]

缑氏、蔺所在位置

从上面白起作战经历我们知道,秦军很早就拿下了

伊阙

,加上函谷关外的

宜阳

实际上伊洛盆地已经在秦人掌控之下了,只剩下孤零零的周天子在洛邑发抖

。缑氏位于洛阳东南,紧邻洛水,向东百余公里既是韩都

“管”

(郑州地区)。而由伊阙向东则可以到达

“蔺”

,秦人取这两座城池,有两个目的,

一应该是既定的战略布局,就是取伊洛盆地,伊洛边上的韩都将是囊中之物。二是秦准备先对上党动手了

,所以控制这两座城就是

将剑悬在了韩国的头顶

,如果韩妄图支援上党地区,则秦国会将韩国都城从地图上抹去。

[var1]

接下来,秦军兵锋北指,穿越太行陉向上党地区进军。这里有点意思,我们先摘抄一段《史记》的记载

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

通常认为长平之战耗时三年,

就是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底

。我们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来,真正爆发的时间应该是

公元前260年

。靳谢两位先生引用学者分析

,认为此处是司马迁简写,将三年发生的事情集中写到公元前260年这一年,实际上上文引用《史记》中的四月六月七月并不是公元前260年发生的事情

,此说大概就是为了能为史书上记载的长平之战耗时三年提供一个合理的时间解释。笔者对此还是持不同的意见,根据司马迁的习惯,虽然常常很简略,但很少不交待事件发生的时间,

象这样几个月的排序,断不会是发生在三年中的不同月份

。应是发生在

公元前260年

这一年。前文我们知道公元前261年秦军攻克了

缑氏和蔺

,做好了准备才向上党进军,这符合秦军稳健的军事作风。

[var1]

秦军目标

“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

,这里是说秦小将王龁攻韩,取上党。这里用的是

“攻韩”

,按理说这时候冯亭已经将上党送给赵国了,这里应该是

“攻赵”

才是。这段文字引自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按照

《史记》

的风格,司马迁先生对先秦历史会转载不同的典籍,所以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章节对同一事件出现了不同的记述。

《秦本纪》就是摘抄自秦国的史书《秦纪》

《白起王翦列传》

也应源于

《秦纪》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秦人进军上党时候并不知道冯亭已经将上党送给赵国了,或者不是特别清楚的知道廉颇已经入驻长平。廉颇率30万赵国精锐应该是在公元前261年出滏口陉进入长平地区,并修筑了坚固的三道防线。详情可以参看笔者上篇文章。而连续作战了三年的白起没有来,来的是青年将军王龁,估计白起是休息了。

如果知道廉颇在长平,秦军断不会如此托大

。不过此时秦军攻击之上党应该是天井关北部的光狼城一带,

也就是空仓岭、二鄣城、光狼城这一线

,这里是赵军最西面的防线。按照秦军通常都是先站稳脚跟再强攻的战略风格,

王龁所攻的上党实为沁河一线的几座城池

,因为秦军绝对不会让自己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

[var1]

秦国前进方向地形

这条线上最重要的就是

端氏城

了,处于进入上党腹地的咽喉要道,随之秦军拿下了空仓岭的高平关。这时候

上党民走赵

,秦军才发现面对的是赵军,而不是韩军,后面词风也跟着就变了。

“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

四月赵军与秦的侦察兵狭路相逢,估计也是赵的侦察兵,结果赵军不敌,这种山地作战,秦军的轻重步兵组合的战阵威力还是不容小觑的。以骑兵擅长的赵军无法与之抗争。六月的时候秦拿下了二鄣城,七月赵军筑垒防守,被秦军攻克,这个垒应该是筑在光狼城。

[var1]

光狼城

如上图所示,

光狼城这里的确是一处防守要隘,赵军在此筑垒防守,不敌居高临下而来的秦军,赵军撤回丹河防线

。几次交锋发生在三四个月之内。秦军完胜,事实又如何呢?本

文认为这几处防守关隘实际是廉颇放弃的。因为廉颇知道秦军来的方向是太行道,而不是从河东过来,这几处防守要隘主要是用来防止河东方面来的敌军的

。太行道在秦军手上,

光狼城这里已经失去了防守的意义

。因为直插上党腹地的太行道是从光狼城东面穿过去的,这点不用多言,很清晰。

廉颇略作抵抗就将防线缩到丹河一线,这样无论哪个方向来的秦军,都必须要跨过丹河。对岸重兵布防的赵军自然会给渡河的秦军以致命一击。

因此

“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

”,面对铁桶一样的赵军防线,秦军无可奈何。不过深谙智谋的范雎使了一计,离间了赵王与廉颇,赵王嫌弃廉颇坚壁不敢战,又听说秦军实际上怕的是

“马服子”

赵括。就用赵括替换了廉颇。秦人得知以后也安排正在休息的白起出山了,而且严令保守机密。不得外泄。

[var1]

赵军防御体系

果然,新官上任的赵括急于建立战功,

先是替换了廉颇任命的一些将官,然后自己亲率大军出击攻秦。

在丹河东岸固守了三年的赵军集结成浩浩荡荡的一支40万人的大军,准备渡河对秦军发动总攻。这个自然逃不出老谋深算的白起所料。白起玩了把

“请君入瓮”

,先是佯装不敌败走,将赵军引入白起设好的埋伏圈里。明明秦军大营

光狼城

在西南,而秦军却向西北河谷之中溃逃。这么明显的诱敌深入之计赵括竟然没看出来,率领大军在后面穷追不舍。追到秦军依照山河之险设好的防守壁垒就追不动了,白起早已经谋划好了,派出两支轻兵,

一支由两万五千人组成的骑兵沿着秦川河直插仙公山,然后向东南绕到赵军第三道防线“百里石长城”的北面

,我们上文有过讲述,百里石长城北面坡度较缓。秦军很快就攻陷了赵军的防线,百里石长城一线的长平关以及故关尽入秦军手中。

而另一支秦军渡河攻陷泫氏后进一步踏平金门镇沿着小陈仓河向北也到达故关,与百里石长城后面包抄过来的秦军在故关汇合。

完美的将从韩王山和大粮山出来的赵军分隔开,大粮山这路军队是负责辎重粮草的,所以赵军

“粮路断”

。源源不断渡河而来的秦军迅速在韩王山和大粮山这两座山下形成了两个三角形的包围圈。正在渡河的赵括军急忙撤回丹河东面,就地筑垒防守,等待救援。

可邯郸过来的援军都被占领了百里石长城的秦军阻挡在故关之外。

[var1]

长平之战示意

意外的收获也让秦王惊喜不已,秦王是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的,秦王在河内地区迅速招兵买马,十五岁以上男子都被招募进军队,沿着太行道进入上党地区,并沿着古蒲水迅速进入故关,来加强故关的防守,使邯郸来的赵国援军无法进入长平地区。

可怜被秦军围困的赵括军,强行突围都被秦军的强弓硬弩挡了回来。46天的坚守,让赵括军“弹尽粮绝”,竟然发生了人相食的惨剧。无奈之下,赵括亲自率军突围,中箭身亡。

失去主帅的赵军无奈投降,结果被白起坑杀。长平之战结束。

长平之战的得失分析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

最早的一次包围歼灭战

,规模也是空前绝后,双方共出动兵力在100万左右。最终以赵国几乎全军覆没告终。留给后人极深刻的记忆。赵军的失败纵然有其国力的差距,但作战过程中的战略失误是直接导致赵军惨败的原因。

①最高领导者缺乏战略眼光

[var1]

这里赵国的最高领导者自然指的是赵孝成王,长平之战爆发之时赵孝成王刚登基没有几年,年轻气盛的赵王,对秦赵军力乃至国力的差距缺少深刻的认识。接受冯亭献上党虽有

“利令智昏”

在里面,但上党的战略位置也的确事关赵国的生死存亡。也算是不得不接受的一个原因。但作为一个最高的领导者,无论从军事上还是外交和经济上都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军事上对卓越的军事指挥官廉颇缺少足够的信任。不仅犯了临阵易帅的大忌,在他出击决战的冲动想法下,赵括在完全不了解敌情的情况下盲目出击。虽然战场指挥者赵括难辞其咎,但赵王的轻信多疑缺少自我认识的缺陷是造成赵军惨案的间接原因。

②临阵指挥者的缺乏军事指挥经验

[var1]

赵括此战犯了几个兵家大忌,全军出动,却对后防缺乏足够重视,轻易就被敌人抄了后路,原本固如金汤的防线让敌人轻易就攻破。缺少足够的指挥才能,在敌人诱饵逃进反方向河谷的时候,赵括竟然追了进去,进入兵家极度忌讳的“死地”。而大军出动时候同样缺乏对辎重粮草的保护,整个行军布局显得毫无章法,被敌军五千轻骑轻易就分隔开,被断了粮道的赵军不仅陷入死地,还陷入无粮的惨景里。几十万大军就这样被挤压在狭窄的河谷地带。在敌人的强弓劲弩组成的箭阵下毫无生机。

③缺少稳定清晰的外交政策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让赵国军事实力变强以后,在外交上缺乏明确的方向,时而与秦连横,又时而与他国合纵。对于其他诸强来说,摸不透赵国到底想做什么。结果秦国充分利用这点,在长平之战爆发之前以及交战过程中,不断地分化瓦解赵与其他诸强合纵的企图,让孤立无援的赵国面对秦人倾举国之力发动的战争毫无还手之力。不仅战争中没有人对赵施以援手,在战后缺粮的状态下也得不到其他国家的援助。

结语:虽然廉颇精心打造的防御体系完全可以阻止秦军东进,但由于廉颇被撤换,整套体系失灵,并直接导致了赵国此战的惨败。留给后人惨痛的记忆和深刻的教训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万历四大征(明万历三大征)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浙江省的临安县,杭州市与嘉兴市之间,为何反复划分了6次?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浙江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金华市、衢州市、温州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浙江省的临安区,也就是当年的临安县级市、临安县。在五六十年代,围绕临安县的归属,嘉兴与杭州之间,曾经反复多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