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虽然成功,但是关于商鞅本人争议,一直没有停歇。有人说他是伟大的改革家,变法的殉难者,也有人称他是杀人如麻的酷吏,自私狭隘的权臣。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商鞅,到底是怎样的呢? [var1] 卫国中庶子 商鞅原名卫鞅,他出生卫国公族,但由于
晋国赵武:如何从险遭灭族的“赵氏孤儿”变为春秋“一代贤臣”?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事发,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十四年,冉有又是如何说服鲁王迎接孔子回家?
古战争 长平之战 坑杀的意思是什么
韩非子死得冤枉吗?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的待遇如何?
一件争论2000年的公案:秦始皇的爹是异人还是吕不韦?
他在位两年办了两件事,一件影响秦国三百年,一件影响华夏两千年
齐桓公时期的齐国是不是在推行三军之制呢?
战国四大名将之人屠白起—战无不胜,战必全歼为,却死在秦王剑下
春秋孔子之后,关西出现的五位“孔子”,个个师范百世
河南商丘宋国故城考古发现唐代墓志砖 实证“城摞城”
吴国太:孙策孙权之母,孙家的定海神针,多亏有她,孙家才没散!
秦国能统一天下,源于历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视与正确的策略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战国四大名将一一李牧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大秦赋》秦王嬴政躺赢的一生,前半生靠吕不韦,后半生靠李斯
商鞅变法虽然成功,但是关于商鞅本人争议,一直没有停歇。有人说他是伟大的改革家,变法的殉难者,也有人称他是杀人如麻的酷吏,自私狭隘的权臣。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商鞅,到底是怎样的呢?
[var1]
卫国中庶子
商鞅原名卫鞅,他出生卫国公族,但由于他是庶出,所以身份低微。不过,卫鞅年少时就有大志,在乱世中,他认为刑名法术之学才是治国之道,于是研学李悝、吴起等人的理论学说。在青年时期,卫鞅还曾向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在这个过程中卫鞅的思想又有了发展。
卫鞅年轻时名气不显,但是魏国国相公叔痤觉得卫鞅是一位人才,于是让他侍奉自己。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卫鞅,他语重心长地说道:“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若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史记》)
[var1]
用则举国听之,不用则必杀之,这席话足以看出公叔痤对于卫鞅的重视。从后来的结果来看,公叔痤的建议可谓金玉良言,但性格刚愎自用的魏惠王却以为病入膏肓的公叔痤已经神志不清,开始语无伦次了,所以他完全没有将公叔痤的话放在心上。
卫鞅对此心知肚明,他明白,自己这个小人物,魏惠王根本不会在意,他既不会重用自己,也懒得杀自己,所以他仍旧留在魏国。
秦国大良造
可是,魏国无人重用卫鞅,也让卫鞅的抱负无处施展。正值此时,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卫鞅见秦王求贤若渴,于是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得见秦孝公。
一位是志存高远,有鸿鹄之志的年轻人,一位是忍辱负重,一心图强的秦国国君,两人擦出了流传千古的火花。经过数次长谈以后,卫鞅决定留在秦国,秦孝公也决定任用卫鞅,推行变法。
[var1]
变法威胁的,是旧贵族的利益,于是,以甘龙、杜挚等人为代表的秦国旧势力纷纷站出来反对变法,他们主张“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针对反对派保守的主张,卫鞅尖锐的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篇》)
这场争论以卫鞅的胜利而告终,因为受到强敌威胁的弱秦,倘若再不变法,等待它的,只能是灭亡。秦孝公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对卫鞅委以重任,全力支持他主持变法,拜他为秦国大良造,执掌秦国军政大权。公元前359年,卫鞅颁布《垦草令》,拉开了全面变法的序幕。
[var1]
经过数十年的变法,曾经的弱秦一跃成为战国霸主。公元前341年,齐、赵两国联合伐魏,卫鞅抓住良机,率军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卬领兵抗秦,卫鞅给公子卬写信,信上说自己愿意罢兵讲和,他邀请魏公子卬来来秦军约定地点会面。魏公子卬不疑有他,前往赴会,却被卫鞅擒住。魏军主将被擒,军心大乱,卫鞅趁机攻打魏军,将魏军大败,收回了河西之地。卫鞅打败魏军以后,秦孝公把商之地15邑封给他,商鞅之名,自此而来。
酷吏还是殉难者
那么,商鞅是一位酷吏吗?关于这一点,汉唐两朝官方的答案很明显。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他说:“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旧唐书》则更为甚之,说他是“威刑既衰,而酷吏为用,于是商鞅、李斯谲诈设矣。”
[var1]
客观地讲,汉唐两朝对于商鞅的批评有儒家思想的影响,但即使抛开这一点,也不是没有根据的。历史上的商鞅的确是一位很刻薄的人,他为了立威,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商鞅曾于一日内处死七百多名囚犯,而这些囚犯中并不乏无辜者或罪不致死者。商鞅奉行“重轻罪”,就算是犯了很轻微的罪,也会被处以极重的刑罚。商鞅这样做,当然有震慑他人,保证变法推行的考虑,但是他对于百姓,也没有任何怜悯,这就不再是是一句维护变法,就可以完全忽视的了。
影视节目中的商鞅,是一位殉难者,他为了变法,不惜以自己的性命,践行法治。商鞅的确是变法的殉难者,但老实讲,他是“被动的殉难者”,而非“主动的殉难者”。
商鞅的私心其实很重,他与赵良交流时,俨然以秦国救世主的姿态自居,秦国富强的功劳确实是他的,但这也体现出他重视名利的性格。秦惠王下令抓捕商鞅以后,商鞅还想投奔魏国,如果有选择,商鞅并不想为了变法去死,只可惜魏国因商鞅曾欺公子卬之仇,拒绝让他入境。走投无路之下,商鞅潜回封地,发动邑兵攻打郑县,最终兵败身亡。商鞅的举动虽是自卫之举,但显然是犯了谋反之罪,与他制定的法度是相悖的。商鞅当初对无辜的公子虔施以重刑时,理由是法不可违,但当面临生死时,他自己却也没有践行这个原则。
[var1]
商鞅想要活着,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只是,这样一来,就不能说商鞅的所作所为,皆是为了变法,他是变法的殉难者不假,但他是被历史洪流裹挟着成了殉难者。所以,司马迁等人对于商鞅“残酷”的批评,也不是没有道理。
总的来说,商鞅不是一位完人,他有很大的缺点,以至于他的个人私德要大打折扣,但是,商鞅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这一点,也是无法否认的。
参考资料:
《商君书·更法篇》
《史记》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我国近代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高岗高谈阔论,碰上了此人,却鸦雀无声,如同猫见了老鼠,他究竟有多厉害?详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浙江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金华市、衢州市、温州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浙江省的临安区,也就是当年的临安县级市、临安县。在五六十年代,围绕临安县的归属,嘉兴与杭州之间,曾经反复多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