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注:“言春秋禘、袷,当以立谥,序昭穆,从先君于庙堂也。《国语》所记说明晋、楚等国按“周史之法”都有本国的国史《春秋》。《墨子·明鬼》也说:“著在周之春秋”,“著在燕之春秋”,“著在宋之春秋”,“著在齐之春秋”。孙诒让的《墨子间诂》记述《墨
晋国赵武:如何从险遭灭族的“赵氏孤儿”变为春秋“一代贤臣”?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事发,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十四年,冉有又是如何说服鲁王迎接孔子回家?
古战争 长平之战 坑杀的意思是什么
韩非子死得冤枉吗?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的待遇如何?
一件争论2000年的公案:秦始皇的爹是异人还是吕不韦?
他在位两年办了两件事,一件影响秦国三百年,一件影响华夏两千年
齐桓公时期的齐国是不是在推行三军之制呢?
战国四大名将之人屠白起—战无不胜,战必全歼为,却死在秦王剑下
春秋孔子之后,关西出现的五位“孔子”,个个师范百世
河南商丘宋国故城考古发现唐代墓志砖 实证“城摞城”
吴国太:孙策孙权之母,孙家的定海神针,多亏有她,孙家才没散!
秦国能统一天下,源于历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视与正确的策略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战国四大名将一一李牧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大秦赋》秦王嬴政躺赢的一生,前半生靠吕不韦,后半生靠李斯
韦注:“言春秋禘、袷,当以立谥,序昭穆,从先君于庙堂也。《国语》所记说明晋、楚等国按“周史之法”都有本国的国史《春秋》。《墨子·明鬼》也说:“著在周之春秋”,“著在燕之春秋”,“著在宋之春秋”,“著在齐之春秋”。孙诒让的《墨子间诂》记述《墨子》佚文称:“吾见百国春秋”。可见当时各国的国史均名《春秋》。但到汉代其他各国的《春秋》已失传,仅存鲁的国史《春秋》。
正因为《春秋》经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它又是记述某阶段历史的最早著作,后人就把这一时代称为“春秋时代”。叙述春秋史的起讫年限,有的依据《春秋》,从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年)至周敬王三十九年(前481年),如顾栋高的《春秋大事表》;有的按照《左传》,由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年)叙述至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灭吴,如高士奇的《左传纪事本末》;有的一直叙述到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晋智氏之亡,如马骕的《左传事纬》。
汉代将《春秋》列入“五经”,《公羊》和《榖梁》两传首先在西汉时入学官,西汉末刘歆提出将《左传》入学官,遭今文经学家们反对,未被列入。东汉初一度获入,后复被废,但经郑玄、贾逵、许慎等人的提倡,尤其郑玄合今古文之大成,使《左传》之学大盛,自此《春秋》及其三传成为中国古代一门专门的学问。
史书为何以“春秋”为名?古代“春秋”二字素来有指代很长一段时间的传统,庄子《逍遥游》中写道:“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可知,在那遥远的年代,“春秋”本身表示着一种时间长度,这与记录着过去某一个时期的兴亡盛衰的历史有着概念上的重合,那么以“春秋”指代历史,也是情理之中的。
另外,春秋在古代代表着一年四季。有学者通过对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认为商、周一年只有春、秋两季,故称年为“春秋”,史书亦由此得名。我们从一些带有季节性字词的成语中也可以参见其中的道理,在表示季节的四个字里春与秋在成语中通常并用,并且二者出现的频次远远大于夏、冬,可以料想,在过去的某段时间内,确实以春、秋来平分一个年份。
与此同时,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中发生的大事,因此以“春秋”命名史书也不足为奇。
春秋与《春秋》
《春秋》又称《春秋经》,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原本单行,《汉书·艺文志》著录《春秋古经》十二篇和《春秋经》十一卷。晋杜预将《春秋》与《左传》合刊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刊定石经,经文载于“春秋三传”各传之前。宋以后列入《十三经》。该书刻本仅清阮元校勘所据宋代刻本即达八种之多,现行的通行本为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
[var1]
《春秋》
《春秋》记事上起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年),下迄周敬王三十九年(前481年),包括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十二公,计242年事。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在时间上,本书反映鲁国历史的一部分,后世所称“春秋时代”,即以书中截取鲁史的时限而得名。
“春秋三传”所载经文,《公羊传》、《榖梁传》二书皆止于周敬王三十九年(前481年)“春,西狩获麟”,《左传》则补至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己丑,孔子卒”,称《续经》《春秋》记事形式“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时系年”。凡一年以下标出四时,每年之始在时、月之间加一“王”字,日书干支,按年、时、月、日记事。全书16000余字,分条记录,每年记录数条至十数条,各条中最长者47字,最短者仅一字。本书内容,据元代陈则通《春秋提纲》的分类,共有“侵伐”272例,“朝聘”154例,“会盟”198例,“杂事”217例,均是当时鲁国国君及史官认为应书于简册的史事,以及周王室与其他诸侯国正式向鲁国通报的史事。
其中大多记政治、军事、外交活动,“杂事”则有祭祀、婚丧、城筑、搜狩和田赋等记载,还有日月食、地震、虫灾、水旱、陨石等自然现象的记录。在价值上,它是春秋时代史事的基本信实的原始记录。书中所载该时期各诸侯国征战、弑杀,结盟、联姻等方面的史实及线索,是研究春秋史不可缺少的材料。
有关经济状况的记载,如周定王十三年(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周定王十七年(前590年)“作丘甲”等条,透露了当时的生产方式、经济形态变革的信息,极富价值。所载天文现象,除有个别误记或存在错简之外,多数准确无误,如全书载日食36次,其中33次与现代天文学的推断完全相同;发生于周庄王十年(前687年)的“星陨如雨”和周顷王六年(前613年)的有“星孛入于北斗”两条材料,是世界上关于天琴星座流星雨和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书中反映的与农业生产有关的逐年“灾变”情况,是这一时期自然史方面的唯一记录,为研究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灾害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可见,《春秋》一书并非像宋代王安石所讲是“断栏朝报”,也不同于专门汇辑“典谟诰命”的《尚书》,而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系统记事的历史文献。
但《春秋》记事过于简约,所记事件往往不相联属,同时也不记录诸事原委。该书中最长的一条记载出现于定公四年,原文是:“三月,公会刘子、晋侯、宋公、蔡侯、卫侯、陈子、郑伯、许男、曹伯、莒子、邾子、顿子、胡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国夏于召陵,侵楚。”此条中除记诸侯之名以外,叙述事件过程的不过数字,更未说明“侵楚”的原因和结果。最短的条目仅一字,如隐公八年只记一个“螟”字,指的是虫灾,但未说明灾害的程度和范围。综观全书,《春秋》本文并无什么深奥的意义,只具有古简略书的特点。
《春秋》一书对于后代影响深远,因为它是春秋时代众多的国史中硕果仅存的一部,两千多年来一直备受重视。唐代刘知篾称此书“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故能弥历千载,而其书独行”。就《春秋》保存史实、开创体例的重大意义而言,此说甚为允当。
但自从它被列入儒家经典,它的特殊而简短的记事方式被当成不同寻常的“微言大义”之后,它的影响就开始变得复杂起来。
郑樵
历代探求《春秋》有着复杂而深奥的背景,皆是想利用此书的政治伦理原则为现实服务。此种用意很早就被识透,郑樵指出“凡说《春秋》者,皆谓孔子寓褒贬于一字之间”,“此之谓欺人之学”。《春秋》本是一部史书,自有其褒贬和书例,书中用语上的一些区别,如“侵”与“伐”、弑”与“杀”“薨”与“卒”等等,是当时等级制度的反映,也多少体现了史官的观念。
用比较精炼而规范的语言记载排纂历史事件,这是《春秋》为后来的历史学家如何修史所开创的一个典范,“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这就是《春秋》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春秋时代的主要特点
春秋时代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春秋时代已进入铁器时代
一般认为战国时期中国才进入铁器时代,但80年代以来铁器不断有新的发现,各地出土了相当数量的西周末至春秋早、中、晚期的铁制武器、工具和农具,证明铁器生产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扩展,最终使春秋列国的生产力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青铜时代逐步过渡到铁器时代。
由于进入了铁器时代,春秋时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明显的发展,农业中因铁、铜金属工具的使用,促进了垦荒和水利事业的进步。手工业因铁器工具的应用,出现了线刻、金银错等许多新的工艺。商业的发展,表现为春秋后期金属货币的广为流通,城市和私商的普遍出现,反映了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春秋时代的经济,无论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出现南方长江流域地区后来居上的发展势头。
(二)春秋时代是大国争霸的时代
由于周天子东迁后王权的衰落,春秋时代由统一走向分裂,出现了各国诸侯竞相争霸的局面。先由郑庄公繻葛之战大败周桓王,突破了周天子的权威,一度形成郑独强的形势。接着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首先称霸;继齐之后晋文公城濮之战胜楚,形成了晋国的霸业,自此晋楚开始了争夺,到楚庄王胜晋,成为第三个霸主。
晋灭狄后国势恢复,晋楚于是长期相持,最终出现中原维持暂时和平的局面。随着北方政局的缓和,南方吴、越进行混战,并先后北上争霸,春秋时代至此结束。综观春秋大国争霸,主要是晋楚之间的长期争霸,到后期由南、北争霸变为南方吴、越争霸,这种历史重心的转移,正是春秋时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春秋时代是宗族公社瓦解时期
中国是否经过奴隶社会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问题。我们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西方希腊、罗马不完全一样,有自己的特有规律。所谓“井田制”就是贵族统治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公社,农业中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主要是公社成员,而不是奴隶,同样在手工业中也存在类似的公社组织。虽然西周、春秋时代奴隶的数量相当多,但占主要地位的却是从事家内事务,以“臣妾”为代表的家内奴隶。
宗法制度就是维护宗族公社的一种政治制度。随着铁器时代的来临,生产关系也跟着变化,井田制形式的宗族公社到春秋时代开始瓦解,出现了国家剥削小自耕农、地主剥削佃农的封建生产关系的萌芽,中国由东方式的宗族公社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四)春秋时代中华民族已开始形成
西周瓦解后,周天子的地位日益衰落,原来多数在边疆的“戎”“狄”“蛮”“夷”等族纷纷进入中原,与中原的华夏族长期杂处、互相交流,使各族之间在生产和生活上逐渐接近,本来以牧业为主的戎狄也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定居建家、建国,再加上相互通婚,民族之间的差别渐渐缩小,最后走上融合的道路。
[var1]
齐桓公
在春秋前期,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称霸,但后来属蛮夷的楚国日益强大,与中原属华夏的晋国互分天下,长期相持,至春秋后期蛮夷之国吴(吴虽姬姓,实属荆蛮)、越又先后称霸,说明华夏和蛮夷之间已难于区别。在民族经济、文化融合的社会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兼并战争,至春秋结束时,华夏族和“四裔”之间的融合在中原已经基本完成,中华民族已开始形成。
(五)春秋时代是政治制度大变革的时期
在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础上形成的世族和世官制,到春秋中期以后随着井田制和宗法制的瓦解而逐步衰落,到战国时世族、世官制最终被君主集权的官僚制度所代替。各国地方行政组织逐步由采邑制转变为县、郡制。春秋各国的刑法也有了实质性的突破,有些国家公布了成文法,这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上的一大变革,从此法律公之于众。
由于春秋时战争频繁,导致军事体制包括军队组织、作战兵种、武器装备、军赋征收等制度都比以往完备。在总结实战经验的基础上,军事理论有充分的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
(六)春秋时代是各阶级、阶层剧烈斗争和重新组合的时期
由于春秋时代是从宗族公社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反映在阶级关系上出现了剧烈的斗争,奴隶纷纷逃亡,手工业者先后起义,“国人”不断暴动,在阶级斗争的催动下,原来西周宝塔式的统治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地位逐层崩塌。各国政权在不断的内部斗争中陆续更迭,晋、齐、鲁、宋、郑等国自下而上执政,秦、楚、吴、越等国自上而下进行改革,新旧贵族之间不断争斗和兼并,为封建的新政权的出现开辟了道路。
西周时期建立在统治宗族公社基础上,内部又有严密宗族关系的世袭宗族贵族,到春秋时代因井田制和宗法制的瓦解而逐渐分化,出现了新的以私有土地制为基础的封建地主,他们逐步控制了各国政权,形成新的封建贵族。春秋晚期因私学的兴起,士阶层渐由“武士”开始向“文士”转变,“士”的力量不断扩大,为战国时各国君主依靠“士”的新阶层逐步建立集权的封建官僚机构奠定了社会基础。
随着宗族公社的瓦解,原来的庶人,即公社农民,转变为封建社会的自耕农或佃农,原来的官府工商业者也变为私人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的上层上升为统治阶级,成为封建社会的地主、大商人和手工业主。奴隶阶级到春秋时代也有分化,少部分奴隶得到解放变为平民,但大部分仍是封建官府和地主、商人的奴隶。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我国近代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高岗高谈阔论,碰上了此人,却鸦雀无声,如同猫见了老鼠,他究竟有多厉害?详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浙江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金华市、衢州市、温州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浙江省的临安区,也就是当年的临安县级市、临安县。在五六十年代,围绕临安县的归属,嘉兴与杭州之间,曾经反复多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