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政治阴谋,却成为战国史一乌龙事件,结果反成就了秦国的崛起

本是政治阴谋,却成为战国史一乌龙事件,结果反成就了秦国的崛起

()
中文名:
本是政治阴谋,却成为战国史一乌龙事件,结果反成就了秦国的崛起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最早在关中建设大型水利工程的,是战国末年秦国穿凿的郑国渠。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利专家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当时之所以要兴建这一工程,除上面所说的农田灌溉需求外,另一个就是政治外交的需求】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争霸从未中断过,

秦朝名人推荐

【最早在关中建设大型水利工程的,是战国末年秦国穿凿的郑国渠。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利专家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当时之所以要兴建这一工程,除上面所说的农田灌溉需求外,另一个就是政治外交的需求】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争霸从未中断过,都想以自己为中心兼并列国,战争已经成为常态,各国之间的政治博弈日趋激烈,都想为自己谋取最大的政治利益。正是这样的政治环境造就了各诸侯间超强的“阴谋论”心态,各国之间五花八门的政治、外交手段也是频频使用,也正是有这样的政治需求,才发展出春秋战国独有的思想体系和政治主张,所有的诸侯都想“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就更加推动了合纵连横等外交手段的使用,而秦国的张仪似乎是将这种外交手段用到了极致,反观韩国似乎就没那么睿智,不但是算计不成,反倒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var1]

郑国渠地理图

而郑国渠的建设就是秦韩外交谋略的具体事件,为秦国经济繁荣发展、提高粮食产量作出卓越贡献的郑国渠起因居然是一场外交阴谋。当时的秦国地处关中地区,是秦国的根据地,很多区域雨水偏少,农田缺少灌溉,经常发生旱灾,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严重影响粮食产量,限制了秦国的快速发展,所以要想在诸侯的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改善农田水利灌溉,提高粮食产量,加强经济建设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而正当秦国为这个事一筹莫展时,韩国为秦国提出了一个改变历史进程的甚至诸侯格局的“阴谋”建议。

韩国地处秦国东边,随着秦国国力蒸蒸日上,其欲东扩的野心暴露无疑,再加上其北面的魏国、南面的楚国也是虎视眈眈,如有战事,韩国首当其冲,而这时的韩国却孱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似乎随时都可能被秦、魏、楚吞并。这时的韩国不但国力衰弱,就连人才也极度缺乏,不然不会给韩桓王出这么个馊主意;公元前246年,韩桓王在无知蠢臣的建议下,准备采取一个非常拙劣的所谓“疲秦”计划,派本国著名的水利专家郑国入秦,准备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间开凿一条灌溉渠道,说辞是为秦国农业发展提供灌溉,提高粮食产量,惠及民生国家,实则其目的是要通过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使其国力疲惫无暇东顾,从而消除对韩国的威胁。

[var1]

郑国渠风景

在郑国提出修建水渠需要花费巨大人力、物力时,秦国内部还是有很多反对者声音的,最终之所以能排除阻力修建,主要原因就是得到了吕不韦等官僚的支持。这个时候秦始皇刚亲政,秦国的大权基本掌握在吕不韦手中,而吕不韦对农业向来十分重视的,所以郑国的这一友好建设性意见很快地得到秦王朝的采纳,秦国上下开始大量征集人力和物力准备修渠,并任命郑国主持修渠事务。据《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记载,这条水渠是以泾水为水源,灌溉渭水北面农田的水利工程,西起陕西泾阳的谷口,向东偏北山南麓,汇合到三原县北面的浊水,再经过浊水、石川河道、经过富平、蒲城最后注入洛河。水渠全长124公里,总灌溉面积约为二百八十万亩。

随着建渠工作的推进,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韩国的“疲秦阴谋”终究纸里包不住火,年轻气盛的秦始皇一听大怒,立马下令要将郑国等抓起来问罪,但郑国经过一番“真挚”的舌辩让秦始皇最终放弃了杀他的念头。郑国最初虽然是以奸细的角色被派往秦国施行“疲秦”计划,但其也是地地道道的的水利专家,心里念念不忘的就是水利建设,对水利的执念远超国家恩怨,也是基于这一点,郑国将建设水渠的厉害关系详细剖析给秦王朝。

[var1]

郑国为秦国献计

《汉书·沟洫志》载: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郑国说:“虽然我是韩国的间谍,你们也知道了我的使命,但是建渠对秦国有百利而无一害,能造福关中百姓,是功垂千古的的大事;对于韩国无非是夹缝求生存,换来几年安稳而已,对于秦国则是益处则是万年的。”当时秦国在政治上还是比较开明,并且要积极发展国力,而农业就是重中之重。

当听了郑国的分析后,秦国既没停建水渠,更没惩罚郑国,没停建原因是秦王朝认为郑国说得很有道理,于韩国而言无非是苟延残喘几年而已,而对于秦国则是万年之利,没惩罚郑国是因为秦国的水利技术在当时还落后于诸侯,在技术上需要郑国这样的专业人才。再则就是秦王朝始终以大国包容的姿态吸引其余诸国的人才来秦国效力,这个时候如果杀了郑国,就是杜绝了人才吸纳的通道,这样的道理秦王朝上下很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

基于以上考虑,秦国不但没杀郑国,还继续委以重任,让其继续主持修建郑国渠。郑国渠的修建可谓是举国之力,十几年的修建,耗费颇巨,期间动用的民夫数量就以数十万计,各种应用物资更是不计其数。据《史记·河渠书》记载:“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经过多年的努力,水渠终于建设完成,当关中几万倾卤地变沃野,旱地变良田时,秦国上下真切感受到了水渠为他们带去的改变和惊喜,为了彰显大国气度和纪念郑国的功劳,水渠被赐名为郑国渠,由此也可见秦王朝对水渠带来的改变、对郑国功绩的认可。

[var1]

郑国像

关中农业历史悠久,但其兴盛则在秦郑国渠建成之后,郑国渠的建设,是关中农业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彻底改变了关中农业的落后面貌,300多里郑国渠,使得这周围的良田都得以灌溉,而且减少了水患,摆脱了这一地区缺水少雨的状况,关中再无凶年,使关中平原沃野千里,农业快速发展起来,关中这一地区的粮食产量得到大幅度提升,成为了天下最重要的粮仓之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之间的度量制都不太统一,这里提到的亩产只能做个参考,比如:《汉书·食货志》里记载李悝言:“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一石半。”按当时的亩制,亩产约是1.5石,一石是现在的18公斤左右,战国是小亩,3.5亩约等于现在的1市亩,那100小亩约等于现在的28.57市亩,合现在一市亩的亩产就是63公斤左右。

[var1]

被灌溉的关中农田

在水渠建成之前,关中地区的亩产基本维持在十几、二十公斤左右,之后由于郑国渠建成后的水利灌溉,亩产量提升数倍,甚至超过当时大多数诸侯国的土地亩产量,接近90公斤左右。郑国渠建成后覆盖的浇灌面积约是280万亩土地,如果都能达到这一产量,总共收成将在2.5亿吨左右,这在农业还处在原始耕作阶段的战国时期,这样的粮食产量是相当惊人的,如果按作战士兵每天需要2斤的口粮供应计算,这些粮食可供20万人吃将近2年左右。

关中粮仓由此成型,而秦国粮仓里的储备粮开始成倍地增长,秦国的经济实力得到提升,“秦富十倍于天下”,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重要的物质经济基础。再加上秦惠文王时期就已经占领的巴蜀之地就是天然的粮仓,这两大粮仓为秦国开疆拓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食供应,这就是秦始皇吞并六国的信心所在,后期为征伐岭南建设的灵渠,更是为秦国统一六国提供了绝对优势,使之全无后顾之忧。

[var1]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万历四大征(明万历三大征)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浙江省的临安县,杭州市与嘉兴市之间,为何反复划分了6次?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浙江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金华市、衢州市、温州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浙江省的临安区,也就是当年的临安县级市、临安县。在五六十年代,围绕临安县的归属,嘉兴与杭州之间,曾经反复多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