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长平之战,是赵国粮食压力大还是秦国大?赵国真的缺粮吗?

秦赵长平之战,是赵国粮食压力大还是秦国大?赵国真的缺粮吗?

()
中文名:
秦赵长平之战,是赵国粮食压力大还是秦国大?赵国真的缺粮吗?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var1] 而且长平之战结束不到一年时间,秦国便再次出兵直接围攻赵都邯郸城,如果秦国没有足够的粮食储备,又如何敢长途跋涉去攻打赵国的老窝王城呢!反观赵国,在秦军不断增兵围攻之下,邯郸城内的粮食已经耗尽,为此不得不向魏、楚两国求救。 不过因

秦朝名人推荐

[var1]

而且长平之战结束不到一年时间,秦国便再次出兵直接围攻赵都邯郸城,如果秦国没有足够的粮食储备,又如何敢长途跋涉去攻打赵国的老窝王城呢!反观赵国,在秦军不断增兵围攻之下,邯郸城内的粮食已经耗尽,为此不得不向魏、楚两国求救。

不过因为古代交通条件有限,魏、楚两国的援军无法在极短的时间内赶到赵国邯郸,秦军便更加急迫地围攻邯郸,导致邯郸的形势十分危急,甚至已经快要到了投降的地步。当时邯郸城内的百姓不仅仅是缺衣少粮,而是根本已经没有粮食可供百姓食用,就算吃米糠等粗劣食物都无法吃饱,为此百姓只能互相交换子女充当食物。

以此可见,赵国比起秦国的粮食储备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况且邯郸还是赵国的国都。虽然在长平之战时,赵国还没有到了邯郸之战的“窘困”地步,但赵国的粮食压力要远大于秦国。

[var1]

秦赵长平之战时,两国谁的粮食压力更大?

毋容置疑,肯定是赵国的粮食压力要远大于秦国。当然空口无凭,我们用史料来印证赵国缺粮这个事实。

虽然《史记》中的《秦本纪》和《赵本纪》都没有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缺乏粮食的记载,但田氏齐国的世家记载中却有赵国在长平之战时借粮的记载。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王建立6年,秦攻赵,齐楚救之。赵无食,请粟於齐,齐不听。秦破赵於长平四十馀万,遂围邯郸。”

秦赵长平之战发生后,赵国曾向齐国和楚国求救,虽然齐国和楚国在口头上答应救援赵国,但实际上并未出兵相救,齐、楚两国都选择了中立、观望。赵国除了向齐、楚两国求援之外,还因缺少军粮向齐国借粮,希望齐国能支援赵国一些粟米,但齐王建并未同意借粮食给赵国。

[var1]

《史记》记载:“周子曰:“且赵之於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脣也,脣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且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甕沃焦釜也。”齐王弗听。”

齐国谋臣周子还因为齐王建不借粮给赵国进言劝说,甚至用唇亡齿寒来形容赵国和齐、楚两国的利害关系,表示赵国如果被秦国灭亡,接下来就会轮到齐国和楚国,不要因为这种大事而计较粮食,不过齐王建并没有听从大臣周子谏言,依然不同意借粮给赵国。

从《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详细记载了齐王建不同意借粮给赵国的经过来看,足以说明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缺少粮食的事实。之后秦军在长平之战中大败四十多万赵军,不久后又出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 赵国粮草不足,改守为攻,最终惨败

赵孝成王在长平之战时为什么要用赵括换下老将廉颇呢?虽然表面来看是因为秦国的反间计,但实际上秦国的反间计只是放大了赵孝成王对廉颇的不满,而根本原因是赵国的国力无法和秦国一直继续对峙下去。

[var1]

《史记》记载:“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
“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

秦军和赵军对峙长平后,赵孝成王便派廉颇率军进攻秦军,不过廉颇屡战屡败,之后开始坚守不出,采用防御战略和秦军对峙。赵孝成王为此多次派人问责廉颇,而且明知廉颇不敌秦军的情况下,却还要让廉颇率军主动进攻秦军。

赵孝成王的做法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那么赵孝成王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在长平之战中,赵国的兵力虽然不如秦军,但差距不是很大,如果赵国用四十多万大军坚守长平防线,约六十万的秦军不一定能攻破长平,这点可以参照长平之战的结果。

秦军虽然几乎全歼四十多万赵军,以胜利告终,但秦军为此也付出了约二十万人的伤亡,这还是在赵括率军主动出击,之后中计被白起分割包围,再加上粮道被堵的情况之下。以此可见,如果赵军坚守,秦军很可能攻破长平防线,最后不得已撤兵回国。

[var1]

赵孝成王却放弃了防守策略,反而明知不敌秦军却还要主动出击,显然是想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只能说明赵国的国力已经无法再支撑这场战争,而古代战争中最缺的东西是什么呢?答案是粮草,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赵国的军粮储备已经逐渐无法支撑长平之战,为此只能尽快结束这场战场,但廉颇多次被秦军打败后,开始怯缩不战,想要“固垒坚守”的防御方式挫败秦军,但赵国却没有更多的军粮和秦国一直消耗下去,在这种情况之下,秦国的反间计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赵孝成王信以为真,于是用赵括代替了廉颇,最终导致大败。

  • 秦赵邯郸之战,赵国粮草耗尽,差点投降

长平之战结束后,秦昭襄王同意赵国割让六座城池议和,下令让白起撤兵。结果赵孝成王听从了大臣虞卿的建议,不仅没有割让城池给秦国,还积极交好各国,并重整军备,积极发展生产,意欲合纵诸侯对抗秦国。此举导致秦昭襄王大怒,直接出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此时距离长平之战结束一年还不到,秦赵两国又爆发了邯郸之战。

[var1]

《史记》记载:“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馀,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虽然赵国最终击退秦军,打赢了邯郸保卫战,但全赖于魏、楚两国近二十万的援军。在信陵君魏无忌率领八万精兵和春申君黄歇率领十万楚军赶到邯郸外围之前,邯郸城在秦军猛烈的攻势之下差点被攻破。我们来看邯郸城内一传舍小官对赵国贵族平原君赵胜的一段对话。

《史记》记载:“邯郸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

小吏李同对平原君赵胜说:“现在邯郸城内的百姓缺衣少食,就算是吃糟糠都吃不饱,甚至普通百姓已经用人骨当柴烧,互相交换子女当食物。而且武器也已用尽,因此有人用削尖的树枝充当武器。”

[var1]

从这李同所述的邯郸城内景象足以看出当时的赵国不仅仅是缺少粮食,而是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邯郸之战还未结束,就已经耗尽了邯郸城内的粮食储备,普通百姓甚至都开始用子女当做食物。相反秦国却能对各国连年发动战争,可见赵国的粮食储备是远不如秦国的。

最后还是平原君赵胜听从了李同的建议,将所有家财用来犒赏将士,为此得到一支三千人的效死士卒,暂时击退秦军,这时恰好魏、楚援军赶到,这才解除了邯郸之围。

从邯郸之战赵国缺衣少粮的情况来看,也能印证赵孝成王为什么要尽快结束长平之战,因为赵国和秦国耗不起,如果长平之战再拖上个一两年,恐怕都不用秦军进攻,四十多万赵军便会自行崩溃。

《史记》记载:“五十一年,将军摎攻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攻赵,取二十余县,首、虏九万。”

反观秦国,在邯郸之战结束后次年,便再次出兵攻打韩国和赵国,攻取韩国阳城、负黍,斩韩军四万;夺赵国二十多县,斩赵军九万人,说明秦军至少出动十万人以上的兵力。

[var1]

之后因为最后一任周天子意欲合纵攻秦,秦昭襄王便起兵攻打周国,直接将周赧王虏回了秦国。接着又攻打魏国,迫使魏国成为秦的属国。从秦国在邯郸之战后又连年对各国发动战争来看,足以说明秦国的国力要比赵国强很大,粮食储备也很充足,可以说秦国在战国后期基本没有粮食压力。

那么秦国为何会有充足的粮食储备呢?

秦昭襄王在位近六十年的时间中,其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攻打各国,为此秦昭襄王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即便比起横扫六国、南征百越、北击匈奴的秦始皇也毫不逊色。秦昭襄王能连年发动战争是因为有强大的国力和充足的粮食储备作为支撑,而充足的粮食储备主要来源于三点原因:

  • 商鞅变法,推行耕战

秦孝公任用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改革后,秦国自此日益增强,最终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而秦国的强大来源商鞅推行的“耕战政策”,练兵打仗和耕田种地成为秦人日常生活。

[var1]

《史记》记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秦人富强。”

商鞅变法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提升农业生产,以农业为“本业”,为此全国各行各业的秦人都开始从事农业,百姓只要让粮食丰收、布帛增产就可以免除自身的劳役或赋税。废除贵族井田制,开阡陌封疆,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平衡赋税,之后按户口人数征收军赋,新法实行多年后秦国富强。

《商君书》记载:“民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

另外百姓还可以用多余的粮食换取官爵,因此秦人的日常生活就是勤奋种地和练兵打仗,只有这两条路才能得到官爵成为贵族,还能免除亲人的刑罚,这样的秦国又怎么缺少粮食呢!最终也是耕战政策成就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抱负!

[var1]

  • 秦惠文王吞并巴蜀,得到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平原
  • 秦国本身拥有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虽然拥有了发达的农业,但有限的国土还是无法支撑规模越来越庞大的军队,于是秦惠文王攻占了巴蜀,秦国也从此成为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大的国家。

不过当时的成都平原还不能为秦军提供稳定的粮草供应,直到李冰父子建成都江堰后,成都平原才成为不怕荒年的“天府之国”,再加上秦国本身拥有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因此秦国的粮食产量要远高于当时的各国。两大粮仓是秦国最有力的保障,也为秦国最终统一天下铺平了道路。

[var1]

结语:

赵国的国力不如秦国,如果没有其他诸侯干预长平之战,赵国落败只是早晚的事。赵国要想打败秦国只能从外交方面得到弥补,但赵孝成王不听大臣虞卿的劝谏,没有事先联合诸侯,在初战不利时便直接派使者入秦议和,结果被秦国利用,彻底孤立了赵国,直到长平之战结束,各国也没有派兵救援赵国。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万历四大征(明万历三大征)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浙江省的临安县,杭州市与嘉兴市之间,为何反复划分了6次?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浙江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金华市、衢州市、温州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浙江省的临安区,也就是当年的临安县级市、临安县。在五六十年代,围绕临安县的归属,嘉兴与杭州之间,曾经反复多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