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燕国在赵国背后捅了三刀 公元前259年,长平之战后,秦国一方面兵临邯郸城下,一方面约燕国出兵赵国。 [var1] 燕武成王终于沉不住气,他趁机策反赵国武垣令傅豹,并在武垣集结兵力,厉兵秣马,大有与秦军形成东西夹攻,灭亡赵国之势。 面对燕
晋国赵武:如何从险遭灭族的“赵氏孤儿”变为春秋“一代贤臣”?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事发,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十四年,冉有又是如何说服鲁王迎接孔子回家?
古战争 长平之战 坑杀的意思是什么
韩非子死得冤枉吗?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的待遇如何?
一件争论2000年的公案:秦始皇的爹是异人还是吕不韦?
他在位两年办了两件事,一件影响秦国三百年,一件影响华夏两千年
齐桓公时期的齐国是不是在推行三军之制呢?
战国四大名将之人屠白起—战无不胜,战必全歼为,却死在秦王剑下
春秋孔子之后,关西出现的五位“孔子”,个个师范百世
河南商丘宋国故城考古发现唐代墓志砖 实证“城摞城”
吴国太:孙策孙权之母,孙家的定海神针,多亏有她,孙家才没散!
秦国能统一天下,源于历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视与正确的策略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战国四大名将一一李牧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大秦赋》秦王嬴政躺赢的一生,前半生靠吕不韦,后半生靠李斯
一、燕国在赵国背后捅了三刀
公元前259年,长平之战后,秦国一方面兵临邯郸城下,一方面约燕国出兵赵国。
[var1]
燕武成王终于沉不住气,他趁机策反赵国武垣令傅豹,并在武垣集结兵力,厉兵秣马,大有与秦军形成东西夹攻,灭亡赵国之势。
面对燕国趁火打劫的行动,赵国根本没有兵力去收复武垣,况且一座城池的得失,相比长平之战的损失,对赵国来说也算不上什么,赵孝成王也就咬牙切齿忍了。
公元前256年,邯郸之战结束后一年。秦国王龁率军攻克赵国二十几个县,斩首九万军民!
秦国的盟友燕国,又在背后捅了赵国一刀,攻占赵国的昌城。此时的燕国,是新国君燕孝王即位的第二年。
赵孝成王忍气吞声,压住火气,赵军没有实力双线开战。
公元前251年,担任赵国相国近四十年的平原君去世,赵国立刻少了一位栋梁之才。
平原君死后,邯郸来了一位来吊丧的不速之客,他就是燕国的相国栗腹。栗腹借吊丧之名来邯郸,实际上是来刺探赵国的军情。
栗腹与他的幕僚沿途观察地形和人气,他们发现赵国尽是妇孺,民间几乎没有成年男子,就连军队中也是老弱众多。
很快栗腹回到燕国,立即向燕王喜禀报:“赵国的青壮年都死在长平,现在他们的孤儿还没有长大,大王可趁此机会大举攻赵!”
燕王喜,是一位即位不到四年的年轻国君,他的父亲燕孝王在位只有三年。燕王喜接手的燕国,是他的祖父燕武成王留下的大好基业。
过去几十年,燕国出过两位伟大的国君,燕昭王和燕武成王。燕昭王开辟上谷、渔阳等郡,将燕国领土大幅北扩,而且一度南下攻占齐国大片领土。而燕武成王,则继续向辽东扩张,向东胡拓地千里,将燕国的疆域定鼎为大国。
燕王喜接手的燕国,是历史上最为强大的燕国,疆土之广,兵锋之盛,都是前所未有。
翻开燕国的历史,其实除了五国伐齐这一次,其他时候几乎从来不胜齐国、赵国,甚至中山国,这也是令燕国非常尴尬的事情。
燕王喜即位虽然只有三年多,但是他知道赵国在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后元气大伤,自然明白这是抖擞精神,改写历史,重振祖宗雄风的大好时机。
燕王喜起倾国之兵,兵车两千乘,兵力六十万,雄赳赳气昂昂开往赵国。大军旌旗蔽野,杀气腾空,人人决心踏平赵土,大拓燕疆。
二、赵国第一击,廉颇封侯
为了让赵国顾此失彼,燕国大军兵分两路,其中相国栗腹领兵四十万攻鄗,将军卿秦领兵二十万攻代。
这是燕国在长平之战后第三次在赵国背后捅刀子,前两次在秦国拖住赵国军力的情况下,一次策反一座城池,一次攻克一座城池,收获都不大。这一次燕王喜下了血本,大有灭亡赵国的志向。
正如燕国人所料,赵国能够出动的野战军,只有区区数万人,以这样的兵力是绝对无法抗衡六十万燕军的。赵孝成王下诏,全国范围征兵,成年男子凡是十五岁以上,都必须应征入伍。
[var1]
其实赵国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那几年时间已经数次征兵,因此这次再征兵员仍然有限,加上那些身经百战的将士,赵国一共募集了十三万军队,其中不少人都是新兵。
赵军的新兵来不及训练,残酷的战争就已经到来,他们只要到战场上去锤炼了。燕军兵分两路,气势汹汹开拔过来。
燕国相国栗腹,领兵四十万,南下赵国,兵锋直指邯郸。将军卿秦领兵二十万,走赵国代郡,目标是赵国太原郡的晋阳。燕军上下心气很高,试图将赵国新旧两个都城一锅端。
燕军的这种战术,是经过精心策划的,燕军兵分两路后,人数太多不利于统筹的弱点得到一定程度缓解,而赵军人数少不能分兵两路的弱点则暴露无遗。
栗腹本是齐国人,后辅佐燕王多年,包括燕国攻入齐国、破东胡等千秋功业,都有他幕后策划的功劳,动兵之初的确能看出来他的过人之处。
赵国方面,首席大将廉颇,自长平之战被换将,后来一直没有机会统领赵国大军。这次廉颇老将军临危受命,他出人意表,将十三万赵军分为两组,分头迎战燕军。
[var1]
十三万赵军,迎战任何一个方向的燕军,兵力都捉襟见肘,何况还要拆分为两路,这不是要让燕军各个击破吗?
不过赵孝成王并不反对廉颇的决定,用人不疑,必须如此。廉颇的标签是“以勇气闻于诸侯”,在这个怎么打都处于兵力劣势的战争中,或许廉颇的勇气,可以起到决定作用。
廉颇如此分配十三万赵军,自己统领八万,北上迎击栗腹的四十万燕军主力。将军乐乘统兵五万,从太原郡出发,到代郡迎战卿秦的二十万燕军。
燕、赵的四路大军,很快就在邯郸以北的鄗地,以及代郡遭遇,大战一触即发。
在鄗地,燕、赵两军遭遇。廉颇八万赵军遭遇二十五万燕军,可以说濒临绝境。
在鄗地发生的这场战争,赵军杀死主将栗腹,燕军全面崩溃,赵军追亡逐北。由于是在赵国境内,逃窜的燕军如丧家之犬般四下逃亡,损失惨重。
两天后,赵军大胜的消息传到代郡,此时乐乘正高筑营垒,准备与燕军打持久战,赵军上下得知廉颇军大胜,士气暴增。
而燕军主将卿秦惶恐不安,如果他不能速战速决,不久之后廉颇的大军肯定会赶来,他自愧不如廉颇,这个仗真没法打下去。
卿秦胆战心惊,他下令连夜拔营撤退,可是乐乘怎能让燕军安然撤退。
于是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五万赵军尾随二十万燕军,追着屁股打,卿秦运气不好,被赵军生擒。
廉颇与乐乘,十三万破敌六十万,斩杀对方主帅栗腹,生擒卿秦,可谓战功赫赫。
此战廉颇居功至伟,赵孝成王封其为信平君,意思是笃信而平和。
三、赵国第二击,乐乘封侯
公元前250年,赵国大破燕国后一年,秦国发生了件大事,安国君正式即位只有三天,就蹊跷地一命呜呼。那个曾经在赵国作为质子的异人,在吕不韦的帮助下顺势登基,是为秦庄襄王。
吕不韦虽然位极人臣,但是秦国朝堂之中,排挤他的人不少,特别是秦国军中,像王龁这种宿将,根本不买吕不韦的面子。
赵国利用秦国出现的短暂内耗期,做出非常积极的应对,出兵燕国,以避免将来与秦国开战之时,燕国又在背后捅上一刀。
[var1]
此次出兵的大将人选,并非信平君廉颇,而是赵军的二号人物乐乘。赵孝成王为什么选择乐乘,因为乐乘提出一个天马行空的计划。
按照乐乘的规划,第一步,赵军从太原郡出发,途经代郡,攻打燕国最西部的上谷郡。第二步,从邯郸出发,沿着黄河而下,攻克武阳东面若干城邑,控制北易水。如果两路赵军都成功,便能将武阳孤立起来。
从地图上看,如果赵军按这个线路进军,必须得发动两场战争,而且深入燕国腹地。这一方案劳师袭远、乘险抵巇,如果不是前一年赵军狂胜燕军,恐怕谁都会认为这样的进军方案是天方夜谭。
正是由于赵军十三万大破燕军六十万,现在任何攻燕的方案,都可以摆上台面,乐乘这个方案虽然激进,但赵孝成王也点头同意了。
于是乐乘统领数万大军,从晋阳出发,风风火火开拔燕国。
燕国在上谷郡的部署,不出乐乘所料,兵力非常单薄。这个郡主要是抵御匈奴入侵,匈奴人又不擅长攻城战,因此上谷郡的城防与中原相比差距很大,兵员也捉襟见肘。燕国对于匈奴的态度,与赵国一样,以关门自守为主,尽量节省兵力。
乐乘则是有备而来,投石车、床弩、云梯等大型器械一样不少,按照中原攻城战的标准对付燕国守军。
燕国在上谷郡的部署,只有靠近赵国的逐鹿城防尚可,像怀安、宣化这等要塞,各不过两千人左右,其他城邑的守军则更少,怎能抵挡数万赵军的狂攻。不到三个月,上谷郡全境便宣告易主。
乐乘拿下上谷郡,加固“10军都陉”西侧的防御,防止燕军反扑。“10军都陉”是太行八陉最北边的一条通道,燕国本来在“10军都陉”中建有居庸关,布有重兵,防范山上的游牧民族。后来燕国占据上谷郡,这“10军都陉”作为燕国内部一条通道,居庸关逐渐闲置。如今赵国控制上谷郡,“10军都陉”势必又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因此乐乘拿下上谷郡后,燕国也派重兵重修居庸关,打造防线。
上谷这边战事稳定下来,乐乘回师邯郸补给,再统领数万人出征。自长平之战后,赵国的兵力便严重不足。与燕国的这场战争,本来要兵分两路,但是赵国缺兵少将,因此同一支军队先取上谷郡,回师后取得补给再沿黄河而下。
燕国在燕赵边界的兵力部署,是沿着南易水和北易水的立体防线,但是这两条防线也有侧重,越靠近武阳防御越强。
乐乘军沿着黄河而下,最大限度避开燕军在两条大河沿线的抵御,顺利抵达北易水东北岸,达到燕国的“督亢之地”。
[var1]
“督亢之地”是荆轲刺秦王事件中,燕国向秦国献上的土地,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可是“督亢之地”与赵国并不接壤,又一马平川无险可守,防御能力可想而知。
乐乘的进兵路线,自然考虑到了这些状况,这才深入燕国,在“督亢之地”上夺取临乐、龙兑等城邑。随后乐乘趁势转身渡过唐河与北易水,将武阳以南的汾门城也拿下。
完成以上这些兵无常势的操作之后,乐乘才兵临燕国下都武阳城下。
乐乘当然也不是要真的攻打武阳,赵军也没有这个实力攻克武阳,而是通过这种方式震慑燕国,在谈判桌上捞足筹码。
回顾这次出兵,乐乘两次出击转战千里,对燕国各城邑防御水平和守将能力了如指掌,精准攻击燕国防线的薄弱环节,没有浪费一兵一卒在那些精兵强将把守的城邑上。可见这些年乐乘在研究燕国上是下足了功夫的,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乐乘建此大功,赵孝成王封其为武襄君。
四、赵国第三击,燕赵易地
公元前249年,吕不韦派大将蒙骜攻打韩国,攻占韩国的成皋、荣阳两座大城,并连同原先周朝洛邑周边的土地,合建成三川郡。
看到秦国大刀阔斧的行动,燕王喜又喜上眉梢。他派了一位叫蔡鸟的大臣去秦国,将北河间武垣及周边十座城邑献给秦相吕不韦,只求秦国出兵攻赵,燕国好再次背后捅刀。
[var1]
北河间是燕齐争夺的缓冲区,五国伐齐时期,赵国从齐国取得北河间西南部的武垣。赵孝成王初期,田单代表赵国到武垣招募新兵,趁机攻克附近几座燕国小邑。邯郸之战后,燕国策反赵国武垣令,占据整个北河间。
燕王喜将武垣送给吕不韦,用意是希望秦国重兵屯守,以阻止赵国进一步北犯燕国。
赵孝成王怒火中烧,恨不得亲自领兵攻入燕国。当然赵孝成王不可能亲征,赵国将才济济,不用赵王亲自上阵。
赵国的将军当中,对付燕国最有办法的,当属老将廉颇。这一年赵、魏组成联军,赵军由信平君廉颇统领,两军杀向燕国进行报复。
燕国以一国之力,根本不能抵抗赵国的强大火力,何况这次是赵魏联军,燕王喜怎么也欢喜不起来。
[var1]
公元前247年,如坐针毡的燕王喜与赵孝成王签订“易地和约”,双方交换三座城池,赵魏退兵。
燕国提出用北河间的葛、平舒,交换燕国占领的南易水与黄河以北的汾门、临乐、龙兑,此方案比战前燕国只丢了北河间。赵国提出用临乐、龙兑,交换燕国的武阳和临易,此方案比战前多了唐河以南的武阳、汾门、临易。
经过一番拉锯谈判,赵国将汾门、临乐、龙兑三座城池割让给燕国,燕国将燕以武阳、葛、平舒三座城池割让给赵国。
三换三,看似平等,其实大有玄机。
燕国换回临乐、龙兑,保住了督亢之地,保全了蓟都之前这片缓冲地带,否则赵军渡过永定河便可直接威胁到燕国都城。
燕国有两座都城,上都蓟城,下都武阳。上都蓟城是燕国旧都,当年燕昭王为了向中原发展,在上都蓟城的西南方向扩建下都武阳。武阳是战国时期最大的城池,齐国的临淄、魏国的大梁、赵国的邯郸、秦国的咸阳,都不如燕国下都武阳规模大。武阳像一头昂首挺胸的雄狮,傲然屹立在易水北岸,俾睨中原。
武阳是燕国经略中原的指挥中心,也是燕国的经济中心和军事中心。武阳的兴盛,正是当时燕国强盛的写照。燕国连武阳都割让,等于放弃进军中原,从此告别强国时代。
对赵国而言,得到北河间的葛、平舒,就把吕不韦刚得到的武垣,等时机恰当就可以取之。赵国得到武阳后,可以从“10军都陉”、武阳、北河间三个方向攻击燕国,武阳居中指挥调度,地缘上对燕国形成压迫之势。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我国近代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高岗高谈阔论,碰上了此人,却鸦雀无声,如同猫见了老鼠,他究竟有多厉害?详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浙江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金华市、衢州市、温州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浙江省的临安区,也就是当年的临安县级市、临安县。在五六十年代,围绕临安县的归属,嘉兴与杭州之间,曾经反复多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