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关史籍 丹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12年,这是战国中期。《史记·秦本纪》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庶长(魏)章击楚於丹阳,虏其将屈匄,斩首八万;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史记·楚世家》载:(楚怀王)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
晋国赵武:如何从险遭灭族的“赵氏孤儿”变为春秋“一代贤臣”?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事发,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十四年,冉有又是如何说服鲁王迎接孔子回家?
古战争 长平之战 坑杀的意思是什么
韩非子死得冤枉吗?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的待遇如何?
一件争论2000年的公案:秦始皇的爹是异人还是吕不韦?
他在位两年办了两件事,一件影响秦国三百年,一件影响华夏两千年
齐桓公时期的齐国是不是在推行三军之制呢?
战国四大名将之人屠白起—战无不胜,战必全歼为,却死在秦王剑下
春秋孔子之后,关西出现的五位“孔子”,个个师范百世
河南商丘宋国故城考古发现唐代墓志砖 实证“城摞城”
吴国太:孙策孙权之母,孙家的定海神针,多亏有她,孙家才没散!
秦国能统一天下,源于历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视与正确的策略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战国四大名将一一李牧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大秦赋》秦王嬴政躺赢的一生,前半生靠吕不韦,后半生靠李斯
丹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12年,这是战国中期。《史记·秦本纪》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庶长(魏)章击楚於丹阳,虏其将屈匄,斩首八万;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史记·楚世家》载:(楚怀王)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虏我大将军屈匄、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馀人,遂取汉中之郡。楚怀王大怒,乃悉国兵复袭秦,战於蓝田,大败楚军。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楚,至於邓。楚闻,乃引兵归。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是说楚怀王因张仪使诈而怒伐秦,秦发兵大破楚师於丹、淅。说丹阳在商洛或淅川的说法都来源于此,说秦国在楚国旧都鄬郢淅川俘获大量高官倒是符合。但是,清华简《楚居》记载的鄬郢并不是楚国初居地,也与昭王伐楚丧师于汉水不相符,因为不管从哪个方向去商淅伐楚,舍陆路而走水路都不合常理。
从《士山盘》铭文可知,在西周中期,荆(楚国)与鄀、虘、中(四角屮,中间中)、六等国邻近。奴虘或虘方邻近甘肃天水甘谷县朱圉山是确定的,六子国(陆浑戎)所居瓜洲在秦岭西侧南北坡也能确定,他们都在秦岭西侧。清华简《楚居》也证实楚国与鄀国早期邻近。结合安大简研究者指出“附沮”不是人名(笔者认为是指楚国早期依沮水而居),说楚国始封地丹阳在汉中西北更加合理。
司马迁写《史记》,对于不确定的事情,多在不同地方分别记载不同说法。对于丹阳之战,他在《楚世家》与《秦本纪》中分别写作“遂取汉中之郡”、”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细品文字是有区别的,“遂取”是说战于丹阳进而取汉中。以上两处记载都没有说明丹阳在哪里,但在《屈原贾生列传》中明确了丹阳在商淅。这种记载方法,可在《史记》中找到很多,比如昌平君与昌文君,以及西周成周与洛邑。因为相隔年代久远,汉朝人不清楚楚国始封地在哪里是很正常的。比如,《汉书》作者东汉班固说楚文王自安徽丹阳迁荆州就是错的,《水经注》作者北魏郦道元对相关问题的记述也多是错的。所以,丹阳在商淅不能看作定论。
仅从《史记·楚世家》、《史记·秦本纪》,就可以知道秦楚丹阳之战前,秦汉中郡地盘大多属于楚国,唐代司马贞说丹阳在汉中是对的,这要理解为丹阳地望在秦汉中郡。这里按时间顺序简述相关历史要点如下:(1)秦孝公时期,楚魏与秦接界,“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楚之西南,与蜀的分界是巴郡鱼复县,有楚扞关。(2)司马错“灭蜀,南郑复归秦,置巴郡”。秦与蜀反复争夺南郑, 南灭蜀东有商於,攻取楚汉中是必然。(3)秦惠文王时期”庶长(魏)章击楚于丹阳,虏其将屈匄,斩首八万;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4)蓝田之战时邓属楚,商洛仍属秦。虽然九年后秦昭王归还了上庸,到司马错攻楚取黔中,楚国又将上庸与汉北割让给秦国。接着两年白起攻楚,楚(顷)襄王被迫东迁淮阳陈城。
秦国在白起拔郢后设南郡,将司马错、张若所取的黔中和巫郡合并为黔中郡(如下图)。
[var1]
解读丹阳之战,涉及丹阳、商於两大史学疑难。丹阳之战前一年,张仪使楚时诈称”愿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换取楚与齐国绝交。学界对商於之地说法不一,大多支持包含商洛,《楚居》也似说季连经过此地赴周。下面先对商洛、淅川与商於地名归属进行梳理。
先说商洛与商於。商洛在汉代是上雒县和商县的地域合称,鄀国所都之邑名商密,析是鄀之别邑。清华楚简《系年》载“二邦伐鄀,徙之中城,围商密。”这就是鄀国迁析的原因,文中“二邦”指秦晋,“中城”或指中国旧都,即士山盘中出现的中国。有关中国,史书无载,多件青铜铭文中的“中”、“中君”等,最有可能与这个中国有关。中国融入楚国的时期不晚于公元前635年秦穆公入侵鄀国,甚至可以推测它在楚武王时期就已经融入了楚国。也有人说,於中是於与中两地名的合称。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商密既称下鄀,就表明不是鄀国的初封地,鄀是从它处迁来商密的,并在楚国多地留下了鄀地名。现在能肯定的是,楚庄王初年商密属楚,说明春秋时期的商洛在鄀秦楚三国间易手。公元前340年秦“封鞅为列侯,号商君”,封地在商洛无疑议。《楚世家》说“封卫鞅於商,南侵楚“,此后未见商洛属于楚国。商洛有秦武关,春秋时名为少习关,它位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与函谷关、萧关、大散关成为"秦之四塞"。因此,丹阳之战前,商洛属秦不属楚。丹阳之战时期的楚国都城在荆州,史书有两处说商於在楚国西面,所以张仪说的商於不在楚北,可以排除商洛一带是商於。
商於地名应与古庸国有关,公元前611年楚庄王联合秦巴灭庸,三国分其地。庸人南迁时不仅把大庸地名带去了张家界(原大庸县),还把商於地名带去了湖南沅陵。楚黔中也称作商於(见华阳国志),郡治在湖南怀化沅陵,城西有古城遗址。找不到张仪所说商於是指湖南怀化楚黔中的证据,司马迁说黔中在秦孝公时属楚。秦楚两国与黔中有关的战事,都在丹阳之战以后。
丹阳之战后一年,“秦使使约复与楚亲,分汉中之半以和楚。”秦汉中郡包括今汉中、南郑、上庸六县无疑。说归还汉中之半,是指汉中郡东面的上庸六县,这从楚国靳尚与郑袖对话可以证实。
再说析与商於。析与淅川地名位置见上图右,可以认为这两地都称作析。在楚人自述中,汉中与析是分列的,即汉中不包括析(今淅川一带),秦汉中郡也不包括析。岳麓秦简《三十五年质日》所述地名(上图标注有路线与地名),与秦楚史籍一致甚至大部分保留至今。如果说丹阳之战前的商於之地包括淅川(史记集解就是这个意思),何来以商於六百里之地献楚之说?因为当时的析地属楚。
如果把内乡县淅川县一带称作於,那也只能说楚秦巴联合灭庸时商於就分成两半,商洛那一半属秦,内乡和淅川这一半归楚。楚国进入南阳盆地时,除了申吕息邓等国以外,遭遇的还有巴人庸人濮人,更早的是卢人罗人,根本没提到商於地名。说於中在内乡县,可能与早期庸人巴人有关。结合《华阳国志》,公元前316年秦灭蜀,也包括了苴与巴。目前只能设想:丹阳之战前的商於位于蜀国与上庸之间,它或是巴人参与灭庸所分之地,庸人带来了商於地名,秦灭蜀巴时夺为已有。因与楚汉中比邻,故诈称献商於六百里以诱楚,目的是让楚国与齐国断交。
史籍撰写者多以当时地名讲述前事,史记中的汉中应指秦汉时的汉中郡,不包括商洛不包括淅川。今天的南阳市在春秋时称作宛,战国时设南阳郡。商末、秦汉这两个阶段,南阳地带人口变动最为频繁,许多地名被秦迁河内郡人口带来的地名替换了。
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看,丹阳大战在商洛丹水与淅川一带,这与秦国俘获大量楚国高官相符,因为淅川有楚国旧都(比如鄬郢)。也能说明战后淅川这一带仍然归楚国所有,与上文设想秦国从上庸西边取楚汉中(上庸)并不矛盾。如果考虑周昭王伐楚涉汉,就直接否定了楚国初封地在商洛或淅川。春秋及战国中期以前,淅川都属于楚国,商洛是秦国从鄀国夺取的,说楚国此前把近在咫尺的初封地给了鄀国,也不符合常理。
传世史籍都没有明确楚国始封地在哪里,汉司马迁与唐司马贞所说的丹阳之战地点也不相同,司马贞说的汉中丹阳最有可能是楚国始封地。结合“探讨楚人早期迁徙路线与周昭王丧师于汉水”,说熊绎所封丹阳在秦岭西南,邻近宝鸡,既符合史籍与楚居,也符合逻辑。楚国丹阳地名的迁移,应在楚失汉中以后。
《楚世家》说“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後嗣,而封熊绎於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琇氏,居丹阳。”《秦本纪》也说:秦昭襄母楚人,姓琇氏,号宣太后。她的儿子上位三年就把上庸归还给楚国了,这比丹阳之战晚了九年。苏代又谓秦太后弟琇戎,似乎也暗示着楚国早期姓琇氏,与戎地有关。就如魏绛之名绛、韩成之号横阳,都与始祖发祥地有关。
楚国在蓝田之战中大败,与顾忌韩魏困楚也有关系,此战没有提到失地。楚国失去淅川是在公元前298年,这比丹阳蓝田两战要晚十多年。《史记·楚世家》记载很明确:“顷襄王横元年,秦要怀王不可得地,楚立王以应秦,秦昭王怒,发兵出武关攻楚,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而去。”析在淅川一带,取十五城说明那里人口密集,战略意义大,这与”解读《楚居》春秋时期迁徙路线“相符。
汉代以来,人们就不知道楚国始封丹阳在哪里,这跟地名随人口迁移有关。就如白起先取鄢、邓、西陵,次年再拔郢烧楚先王墓夷陵,白起先后拔鄢拔郢在哪里,也是世无定论。楚国夷陵、西陵地名都在白起攻楚区域,而汉晋时期湖北等地的丹阳、夷陵地名,是楚国人口迁移带去的。郦道元《水经注》载:鱼复县旧郡治故陵村“故陵北,江侧有六大坟。庾仲雍曰:楚都丹阳所葬。”已被考古证实是错的。郦道元说”江陵西北有纪南城,楚文王自丹阳徙此,平王城之。”同样被考古证明是错的,纪南城实建于战国时期。
各种信息都能印证,周初的丹阳,不在商洛不在淅川,不在宜昌的姊归或枝江,也不在鱼复县故陵(今重庆云阳县),更不在班固所说的安徽当涂。班固是《汉书·地理志》作者,他认为:熊绎始封在汉丹扬郡丹阳县(治所在当涂县丹阳镇),文王自此迁南郡江陵县,平王城之。由此可见,东汉顶尖学者也没弄清楚国的早期历史地理,郦道元只是因袭而误。
可能有人坚持其它丹阳说法,或说古汉中不在今汉中,或者不承认谭其骧先生所研究的秦郡图,只能说更加没有依据。南郑位置从无异议,丹阳之战后秦置汉中郡,是以南郑为郡治的。说上庸是古汉中更没道理,它只是汉中郡地盘的一大块。即使把今汉中看作蜀南郑、把安康为中心的汉水中段看作楚汉中,也不影响本人对楚国早期丹阳所在地的判断。
楚国八百年历史,西周晚期才开始扩张,春秋早期力图融入中原,成王之后开始向南发展。在楚灵王迁都江汉平原之前,楚国在汉水上中游流域生活了五百年,期间与秦国未见大的战事,说丹阳这个初封地,在战国早期还保留在楚国手中,也是可能的。楚国在江汉平原生活了二百六十年(其间约有六十年楚都不在江汉平原),期间虽然差点亡国,但还是恢复了元气,在楚怀王早期,国势达到顶峰。然而,在怀王中期,丹阳之战中失去丹阳与汉中,末年又经垂沙战败与庄蹻内乱,死后一年秦又夺楚析地十五城。顷襄王中期仅三年时间,先是失去黔中、割让上庸与汉北之地,再经白起最后一击,楚国就把老底全输光了。楚国迁到安徽五十年(或两三代王)就灭亡了,其中在寿春建都才十多年。
迁都后的楚国看似还强大,主要是因为吴越争锋楚人得利,要不是收了吴越故地,哪有那么大的地盘?越国地盘也不是楚威王一次吞并的,最后灭越是在楚考烈王时期,这是楚国灭亡前的上一代王。在秦始皇灭楚之前,今天河南除东南角、湖北除东南局部、湖南西北部,都不属于楚国。丹阳等楚国地名,随着人口迁移到了楚国晚期的诸多地点,这给后世考证楚国历史与地名,带来了极多混乱与错误。
本文只是对商洛说和淅川说进行了深入分析,有助于厘清若干混乱说法。自笔者提出楚国始封近汉中以来,有个别读者多次提出反对意见,在此再作补充说明。
别过于迷信司马迁有关楚国早期历史的记载,他相对今人起码有以下资料是没见过的:《楚居》《系年》《竹书纪年》,安徽大学有关楚王世系的竹简,宝鸡凤翔周公庙附近发现的甲骨文(表明那里就是周武王灭商前的指挥中心),墨子说熊丽居沮与安大简表明附沮不指楚先人相吻合(熊丽即丽季,季连之子,周初人物),《士山盘》明确西周中期虘国六子国鄀国与楚国相邻……。这些都支持楚国始封在宝鸡至汉中之间的沮水流域,起码无一件证据排斥我的观点。而前述商洛或淅川说跟昭王丧师于汉水难协调,郦道元说丹阳在今云阳县故陵村已被考古证实是错的,枝城、姊归、当涂说也明显是错的。当代史家大多只会背书,极少有人敢于提出与以前名家说法不同的观点。其实,仅据《战国策》惠公说周文王父亲季历葬在楚山之尾,就能知道周初的楚人居住地(楚山楚麓)离宝鸡不远。再加上墨子所说季连之子熊丽立国于沮山之间,说楚国始封(熊绎,熊丽之孙)近汉中算是有了过硬证据,何况笔者还在其它文章提供了大量辅助证据。根据史书及出土的青铜铭文,可以肯定周昭王多次伐楚并丧身于汉水,这也只可能是西汉水。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我国近代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高岗高谈阔论,碰上了此人,却鸦雀无声,如同猫见了老鼠,他究竟有多厉害?详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浙江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金华市、衢州市、温州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浙江省的临安区,也就是当年的临安县级市、临安县。在五六十年代,围绕临安县的归属,嘉兴与杭州之间,曾经反复多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