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处在虚弱期的秦国而言,这当然是个好消息。原本的“超级大国”解体,拦在秦国东进道路上的强大对手不复存在,真是可喜可贺。 然而让秦国没想到的是,好容易从春秋熬到战国,从“秦晋之争”变成“秦魏之争”后,这日子反而更加难过了。 一、魏国继承的家
晋国赵武:如何从险遭灭族的“赵氏孤儿”变为春秋“一代贤臣”?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事发,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十四年,冉有又是如何说服鲁王迎接孔子回家?
古战争 长平之战 坑杀的意思是什么
韩非子死得冤枉吗?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的待遇如何?
一件争论2000年的公案:秦始皇的爹是异人还是吕不韦?
他在位两年办了两件事,一件影响秦国三百年,一件影响华夏两千年
齐桓公时期的齐国是不是在推行三军之制呢?
战国四大名将之人屠白起—战无不胜,战必全歼为,却死在秦王剑下
春秋孔子之后,关西出现的五位“孔子”,个个师范百世
河南商丘宋国故城考古发现唐代墓志砖 实证“城摞城”
吴国太:孙策孙权之母,孙家的定海神针,多亏有她,孙家才没散!
秦国能统一天下,源于历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视与正确的策略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战国四大名将一一李牧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大秦赋》秦王嬴政躺赢的一生,前半生靠吕不韦,后半生靠李斯
对于处在虚弱期的秦国而言,这当然是个好消息。原本的“超级大国”解体,拦在秦国东进道路上的强大对手不复存在,真是可喜可贺。
然而让秦国没想到的是,好容易从春秋熬到战国,从“秦晋之争”变成“秦魏之争”后,这日子反而更加难过了。
一、魏国继承的家业
韩、魏、赵三家中,接替晋国的角色,和秦国继续演对手戏的是魏国。
三兄弟分家产,其实并不平均。赵国分到北面的苦寒之地,韩国只拿到南面一隅,只有魏国得到了其中最值钱的一份。原来晋国中部的河东、河内以及一部分河外的富饶土地都在魏国的资产表上,说它是晋国的继承者也不为过。
《史记·货殖列传》:夫三河在天下之中, 若鼎足, 王者所更居也 ,建国各数百千岁 ,土地小 狭 ,民人众。
而且魏国的地理位置位于天下之中,东齐、西秦、南楚、北赵。从交通上来说,魏国自然而然成为了交通枢纽。人们南来北往,总会经过魏国。
人口众多、交通便利,这样的先天条件必然会带动商业的蓬勃发展。再加上拥有河东盐池这个聚宝盆,魏国拥有发展经济的一切必要条件。
这么说来,魏国岂不是无懈可击了?显然不是,初生的魏国有着必须要解决的三大弱点:
弱点一:地少人多
虽然魏国把原来晋国几个主要的产粮区都收入囊中,但依然改变不了自身的战略短板---地少人多。相比于稠密的人口,魏国获得的土地依然不太够用,农业潜力有限,必须要想办法获得更多的土地。
弱点二:四战之地
常言道:锥子只有一头快。魏国享受了作为天下交通枢纽的便利,那必然要承受相应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魏国处于四战之地,除了河东,其他地方都是易攻难守。如果魏国强大,就可以四面扩张,反之则是四面挨打,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
弱点三:领土分散
刚刚完成分家的韩、赵、魏三兄弟的领土非常不规则,相互之间犬牙交错。这都是晋国六卿时期留下的烂账,可以看看下图,从领土防御来看,这简直是噩梦!
[var1]
开局的魏国其实是“散装”的
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诸部最大者为河东,跨今县二十三,余者,或微逾十县,或五六县, 最小者不及三县。地势如此畸零,平时需逐处设备,一部告警,则征调困难,实不易于立国”。
从图上可以看到魏国蓝色的部分,西边河东一块,东边河外一块,东北中山国一块,还有几块零星小碎片。相互隔绝,需要消耗极大的兵力和资源进行防御。
这三个弱点要想改变,其实只有一个办法----迅速增强国力,改善战略劣势!
嘴上说说容易,一个国家怎么可能说变强就能变强呢?可偏偏人家魏国运气好,赶上了“天时”!
什么叫“天时”?春秋战国交替,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这就是“天时”!
魏国赶上了好时候,顺利地完成了系统版本升级,国力急速上升。而实现这一壮举的,是战国第一对著名CP----魏文侯与李悝。
二、魏文侯与李悝的黄金CP
如果将战国看作一条全新的起跑线,魏国这名新选手出场的时候,并不引人注目。可没想到比赛开始之后,魏国一骑绝尘冲在最前面,将其他选手远远甩开,让人大跌眼镜。
魏国是怎样成为战国第一匹黑马的呢?
前面说过,魏国在客观条件上有优势和潜力,但在战略环境上又存在先天不足。为了摆脱这种不利的局面,魏文侯和李悝这哥俩儿紧密合作,一主外,一主内,让魏国由内而外地开始变强。
[var1]
魏文侯是战国第一位明君
1、魏文侯营造外部环境
魏国的土地富庶,从长远看是三晋之中最有潜力的。可惜由于处于四战之地,周边与齐国、楚国、秦国等大国接壤,三晋之间的领地又相互交错。稍有不慎,就会遭受群殴。
因此对致力于富国强兵的魏文侯而言,打造一个安稳的外部环境,争取到宝贵的时间窗口,以此将魏国的潜力兑现,变成实实在在的实力,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于是魏文侯制定了一个非常具有大局观的策略----团结三晋,共同发展。
虽然韩、赵、魏曾经是一个锅里吃饭的兄弟,但在自立门户之后,彼此之间的争斗越来越多。韩国拉着魏国要打赵国,赵国也打着同样的算盘。
这时候,魏文侯的格局明显超过了赵献侯和韩武子,他的意见很明确:我们三家相互牵制,如果互相攻伐,那么就会被局限在这个小圈子里纠缠不休,最后三败俱伤,只会便宜外人。
为今之计,我们兄弟三个要保持和平,减少内耗,集中精力发展国力,然后再对外扩张,这样才能把事业做大。
赵、韩两家心中明白,魏文侯的提议对大家都有好处。再加上魏文侯的威望最高,于是都认魏国为带头大哥,三家约定共同进退。
[var1]
魏文侯的战略让“三晋”结成联盟
2、李悝变法,修炼内功
外部争取到了时间,内部就要开始修炼内功了,而完成这一创举的,就是“李悝变法”。
虽然论名气比不过后面的“商鞅变法”,可“李悝变法”其实是战国变法真正的祖师爷。商鞅就是在李悝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和改进,这才有了更加彻底、更加完善的“商鞅变法”。
“李悝变法”概括来说,有四个方面的举措:
第一,人事方面:废除贵族世袭制,挑选有能力的人来担任职位。
第二,法律方面:编制《法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律典籍。
第三,经济方面:尽地力之教,提出“平籴法”。
第四,军事方面:筹建魏武卒。
其中让魏国国力迅速增强,成为战国初期小霸王的,是其中的第三、第四条。
纵观古今中外,一个国家能够通过变法强大起来,除了变法者本身的能力高低之外,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提----这个国家必须要有足够的潜力。
而所谓变法,就是通过正确的方法,将国家的潜力激发出来。
这个潜力,可以是人口资源,可以是土地面积,可以是矿产储藏,也可以是市场规模等等。如果能够同时拥有以上多条,那无疑是国之大幸。
那么魏国的潜力在哪里呢?人口稠密,土地肥沃!
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就可以跳过人口积累的阶段,节省很多宝贵的时间。
有了人,下一步自然是要更多的土地。
在动用武力对外扩张之前,先进行内部挖潜无疑是个不错的主意。这个潜力空间,就在于商周以来实行的“井田制”。
[var1]
井田制
看上面这张示意图。
顾名思义,两横两竖,将一块土地划成一个“井”字形,这就叫“井田制”。中间那一块叫“公田”,周围的八块叫“私田”。
“私田”产出的粮食归属于个人,而“公田”则由这八个人轮流耕种,产出的粮食都交给奴隶主。
划重点!这里“私田”的所有者,必须是自由民,由于大多数生活在城里,被称为“国人”。这些人有自己的土地,同时承担国家的兵役。如果要打仗,这些“国人”需要自带装备出征。
这一点,和罗马帝国的“公民”很像,有自由的身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而如果你是奴隶,那什么都不用谈了。整个“井田”没有一块田是你的,所有的产出都归于奴隶主。你只有拼命干活的份,换取一点生存的口粮。
是不是好惨一男的?
井田制实行了很长时间,商、西周、春秋绵延一千多年。但有两个问题,井田制始终解决不掉。
第一,土地利用率的问题
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人们一开始活动的区域主要是平原地区。土地肥沃,地势平坦,使用井田制来划分土地,看不出什么问题。
可随着中国人拓展的地域越来越大,高原、山地、盆地等新的农业耕种环境出现在视野中。这时候,又哪里有那么多方方正正的土地,去让人横平竖直地去划井田?
就如同拼图游戏,当边框是不规则形状的时候,如果手上只有方形这一种拼图,那必然无法将整个图形填满,一定会留下大量的空间无法利用。
第二,生产积极性的问题
人性都是自私的,那些土地耕作者一定会对自家的“私田”精耕细作,而“公田”则随便糊弄一下。至于奴隶就更不用说了,都不是自己的田,又哪里会有积极性?
同样的,奴隶主们也不傻,当然也想到了这种情况。于是他们将肥沃的、面积大的土地定为“公田”,将贫瘠的土地留给别人作“私田”。
这么一整,生产积极性又能高到哪里去呢?
3、“井田制”开始崩溃
那么这种情况为什么会在战国时期开始改变了呢?
因为耕种者的装备升级了,铁器的出现让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了。原本一天的活,现在半天就能做完。于是那些“私田”的主人就有机会去思考,多出来的时间应该做点什么。
前面提过,井田制刻板的要求,会导致有大量形状不规则的土地无法利用。这些“边角料”来划井田肯定是不够的,不过生产粮食的能力可一点都不打折扣。
那些“私田”主们,有时间、有能力、有工具,去将这些土地“开荒”。新开垦出来的土地不用上报,产出的粮食都归自己。
对比之下,怎么选择一目了然,大家的热情自然全部投入在自己的田地上了。
加上“开荒”这种活不可能只靠自己一个人干啊,有脑袋灵活的老板会拿出更加优越的条件,来招募奴隶帮助自家开垦土地。奴隶们有了更好的去处,纷纷逃离原本的奴隶主,跳槽到新老板手下干活。
随着时间的发展,拥有土地多的人,就成为了新兴的地主阶级。而拥有土地少的人,也变成了自给自足的农民。于是井田制和奴隶制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慢慢崩了。
原有的奴隶贵族,脑瓜儿聪明的主动转型,转职成地主。脑袋不灵光的,就被历史无情地卸载删除。
[var1]
战国时代 系统大版本更新了
三、魏国国力剧增
1、尽地力之教
在此背景之下,李悝提出了两项核心政策:“尽地力之教”和“平籴法”。
先说“尽地力之教”。顾名思义,就是尽最大努力挖掘魏国农业的潜力。打破“井田制”的条条框框,鼓励魏国农民开垦荒地。将之前边边角角、形状不规则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最大限度地增加耕地面积。
为了提升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李悝推行“履亩而税”的税收方法。也就是按照土地面积来进行收税,田多的多交,田少的少交,没田的不交。只要交了税,剩下的粮食都是自己的。
这个我们今天看起来很普遍的政策,在两千多年前,对于刚刚由奴隶身份转化而来的农民来说,那真是天降福音,大家的生产热情一下子就燃烧起来了。
[var1]
根据记载,当时的农民会早早地准备好农耕工具,等时节到了立即开始耕种。农民们头戴草帽,挥汗如雨,在田里从早忙到晚。虽然劳累,但内心是安定的,不会因为外在的诱惑而心思不定。
《尽地力之教》:治田勤谨, 则亩益三斗, 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 ,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
李悝的“重农”思想还体现在对农业技术的重视上,提倡“治田勤谨”,对土地要精耕细作。对生产中的耕耘技术、土壤的肥沃程度、农时的把握、种苗的技术,以及除草、施肥、浇灌等田间管理,方方面面都做出了总结和推广。再加上铁制农具的逐步推广和灌溉水利的修建,魏国的农业生产能力得到了系统性的提升。
扩大耕地面积+提升农民积极性+农业技术革新,这就是李悝的“尽地力之教”!
[var1]
魏国国力急速上升
2、平籴法
而另一项变法的精髓“平籴法”,简单理解就是战国版的“粮价稳定器”。
由于古代的农业生产效果受天气的影响很大,如果粮食歉收,则粮价上涨,大家吃不饱肚子;而如果粮食丰收,价格又会太低,让种粮的农民受到损失。
李悝的“平籴法”就是在丰收的年份,由魏国公室收购粮食,保证粮价不会太低。在歉收的年份,放出这些粮食储备,保证市场上的粮食供应,老百姓的生活不过受到太大影响。
《汉书·食货志》: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
这可不就是战国版的宏观调控?
经济方面的举措,是“李悝变法”最立竿见影的精髓。让魏国在先天条件已定的情况下,充分挖掘了自身内在的潜力,刻苦修炼内功,迅速地变得强大起来。
《汉书·食货志》: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正所谓财大方能气粗,钱袋子迅速鼓起来的魏国寻思:这钱该咋花呢?
要不,砸钱打造一支特殊兵种吧?
3、魏武卒
中国古代历史上,但凡能在军事方面名垂青史的人物,手中如果没有一直有名号的王牌部队,出门和人打招呼腰杆都不够硬。例如周亚夫的细柳营、曹操的虎豹骑、谢玄的北府兵、李世民的玄甲军等等。
而这一传统的开山鼻祖,就是战国时期的赫赫有名的特种部队---魏武卒。
作为战国战斗力排名第二的魏武卒,就是创立于李悝变法时期。
得益于逐渐雄厚的财政实力,魏国为了打造这只强力兵种,几乎是不计成本。
看看对魏武卒,史书上是如何描述的:
《荀子·议兵》: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这段话要拆开来看,从不同的属性分析,就知道魏武卒精锐在什么地方了。
1)防御力:“三属之甲”。
什么意思?就是魏武卒身上穿的甲胄不是简易的轻甲,而是能够覆盖躯干、手臂、大腿和小腿等重要部位的精良重甲。说明魏武卒是一支需要耗费无数钱财打造的重装步兵。
2)远程攻击力:“十二石之弩”、“矢五十”。
这个好理解,“弩+50支箭”的标配。十二石的弩已经算是重型弩,人手一把的配置足以让魏武卒拥有强大的远程DPS能力。
3)近战攻击力:“置戈其上”、“冠胄带剑”。
表明魏武卒拥有“长戈”和“佩剑”两种武器。战国时期步兵的主要武器还是长戈或者长戟,长度会在四、五米左右,这一类长柄武器可以在步兵结阵时发挥出巨大的威力。而一旦进入近战肉搏,魏武卒的佩剑又可以让士兵们迅速切换战斗模式,不怕被敌人近身。
4)续航力:“三日之粮”。
单看这一点似乎不怎么起眼,可如果和下面一条组合起来看,那就不只是1+1>2的效果了。
5)移动速度:“日中而趋百里”。
也就是半天时间能走一百里。为什么是半天?因为行军打仗不是马拉松比赛,在保证速度的同时也要兼顾战斗力。要不然走路太多累瘫了,遇到敌人没力气怎么办?
所以一般情况下,半天行军的距离在30-40里是比较合理的,而魏武卒的机动力是常规的三倍!
移动速度和续航力的组合效果便是,魏武卒能够在不依赖后勤补给的情况下,三日内保持战力地行军三百里,极限状态下可行军五六百里。
这是个什么概念?要知道战国时期的天下地图尚未全部打开,战国七雄中除了占据半壁江山的楚国之外,其他六国的战略纵深最多不过千里左右。
换句话说,以魏武卒的突袭能力,魏国可以对周边的秦、赵、韩、齐等国发动“闪电战”,深入他国腹地进行攻城略地。
形象地理解,魏国可以在战役地图中使用“跳刀”!
(六国:开局有“跳刀”,这就很过分。)
[var1]
战国重装步兵---魏武卒
总结一下,魏武卒是一支防御力A+、远近战攻击A+、移动速度A+的精锐重装步兵。而更可怕的是,它还可以得到英雄的加成!
李云龙曾经说过,一支军队的气质是由首任军事长官注入的。那么让魏武卒名扬天下的那位将领是谁呢?他就是兵家亚圣----吴起!
四、魏国的攻击力巅峰---吴起
1、吴起的坎坷履历
在我们的印象流中,贴在吴起身上最浓墨重彩的标签是“军事家”。无论是在鲁国、魏国还是楚国,吴起都是靠响当当的战绩被人铭记的。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吴起刚出道的时候,居然是一位儒生。
吴起的老家在卫国,史书记载“家累万金”,家里非常有钱。
【这里有一个小规律,在春秋战国、秦汉乃至隋唐时期,除了各国国君,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人物,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基本上不大可能是穷人出身。因为在造纸和印刷术普及之前,学习知识的成本太昂贵了。书籍、名师、求学的费用,这些都不是普通家庭能够承受之重,甚至有钱都买不到。】
吴起年轻的时候就不安分,为了自己的前程,到处打关系、托门路,几乎把家里的积蓄都花光了。总算找到一位导师曾申,愿意教他这个学生,于是吴起就成为了一名风度翩翩的儒生。
可好景不长,吴起的母亲去世,吴起却没有回家守孝,这让导师曾申大怒,把吴起给开除了。儒生这条路是走不下去了,没辙,吴起只能换专业,又去学习兵家。
[var1]
兵家亚圣—吴起
要不怎么说是金子在哪儿都能发光呢,从儒家到兵家,专业跨度这么大,人家吴起照样成学霸。
毕业之后,吴起去鲁国上班。有一次,齐国攻打鲁国,本来鲁君打算让吴起为将。可由于吴起的老婆是齐国人,鲁君心中有顾忌,迟迟下不了决定。
吴起听说之后,为了争取到这个职位,吴起将自己的老婆当作“投名状”,向鲁君表明自己的态度。
鲁君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搏一把。于是吴起心满意足地当上大将,并且将齐军一顿胖揍。
如果按照现在的道德标准来看吴起对母亲、对妻子的所作所为,那可是槽点满满。虽然说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但有些事情、有些底线是不能够击穿的,这与哪一家的思想无关。
吴起没有想过,你对妻子都能下如此狠手,又有哪个领导敢真正信任重用你?
很快,吴起就因为被鲁君猜忌,丢了工作。
鲁国混不下去,吴起只能开始流浪。
幸运的是他遇到了魏文侯,有了新的工作机会。
[var1]
魏文侯:小伙子能力不错 来我这里上班吧
2、七十二战不败的魏武卒
吴起在魏国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魏文侯将“魏武卒”给打造出来。
除了前面说过的硬件配置,吴起还为魏武卒做了什么提升呢?他设计了一套精密的士卒编制体系:
每五个人选一名“伍长”,两名“伍长”之上有一名“什长”,五名“什长”之上有一名“屯长”,一屯有50人。
两屯为百人,有“百将”;500人有“五百主”,两名“五百主”由一名“千人”统领。
这样的1000人就是魏武卒的基本作战单位,再往上就是将军了。
吴起创立的编制让1000名士卒形成了非常清晰的层次脉络,作战的时候命令上传下达,非常高效,士卒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指挥命令做出反应。
中国之后两千多年的军事编制,基本上都是按照吴起这个路子来。
[var1]
魏武卒逐渐成型
“兵家亚圣+魏武卒”的组合非同凡响,吴起统率的魏武卒绝对是魏国战力最巅峰的时期。牛到什么程度呢?据记载,上规模的大战,一共七十二战,吴起轰下六十四胜,另外八战不分胜负。
胜率接近九成,与73胜的勇士不相上下。
这样有明确记载的不败战绩,真的是古代军事史上高不可攀的纪录。
非唯吴起与穰苴,今古推排尽不如。
结尾
有充足的账户余额作为底气,又有魏武卒这样的强兵如臂指使,魏国终于可以开始大规模对外扩张了。
那么谁会是第一个牺牲品呢?
还能有谁,秦国那个倒霉蛋呗~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下令,由吴起率魏武卒进攻秦国的河西之地。
【秦魏河西争霸战】正式打响!
究竟战况如何?
请看下集
大家好,我是小步
【七雄归一】系列,如果觉得不错,那么关注一下吧~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我国近代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高岗高谈阔论,碰上了此人,却鸦雀无声,如同猫见了老鼠,他究竟有多厉害?详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浙江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金华市、衢州市、温州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浙江省的临安区,也就是当年的临安县级市、临安县。在五六十年代,围绕临安县的归属,嘉兴与杭州之间,曾经反复多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