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中场休息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秦国开启“商鞅变法”,实力慢慢变强;而魏国则四面树敌,国力盛极而衰。 此消彼长之下,秦魏河西争霸战下半场的局面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一、秦魏河西争霸战第三阶段 秦国2:1魏国 1、商鞅的老领导---公叔痤
晋国赵武:如何从险遭灭族的“赵氏孤儿”变为春秋“一代贤臣”?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事发,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十四年,冉有又是如何说服鲁王迎接孔子回家?
古战争 长平之战 坑杀的意思是什么
韩非子死得冤枉吗?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的待遇如何?
一件争论2000年的公案:秦始皇的爹是异人还是吕不韦?
他在位两年办了两件事,一件影响秦国三百年,一件影响华夏两千年
齐桓公时期的齐国是不是在推行三军之制呢?
战国四大名将之人屠白起—战无不胜,战必全歼为,却死在秦王剑下
春秋孔子之后,关西出现的五位“孔子”,个个师范百世
河南商丘宋国故城考古发现唐代墓志砖 实证“城摞城”
吴国太:孙策孙权之母,孙家的定海神针,多亏有她,孙家才没散!
秦国能统一天下,源于历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视与正确的策略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战国四大名将一一李牧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大秦赋》秦王嬴政躺赢的一生,前半生靠吕不韦,后半生靠李斯
然而在中场休息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秦国开启“商鞅变法”,实力慢慢变强;而魏国则四面树敌,国力盛极而衰。
此消彼长之下,秦魏河西争霸战下半场的局面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一、秦魏河西争霸战第三阶段 秦国2:1魏国
1、商鞅的老领导---公叔痤
秦孝公的继位标志着秦国逆袭的乐章正式奏响。受到父亲秦献公的影响,年轻的秦孝公坚定地认为,只有变法革新,秦国才能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和东方六国相抗衡。
幸运的是,秦孝公等到了那个让秦国逆天改命的男人。
上天曾经眷顾过魏国,给魏国送来了“魏文侯+李悝+吴起”这样的顶级配置。
但上天不会一直眷顾魏国,在错过了向西扩张的黄金窗口期之后,随着李悝的病故和吴起的离去,魏国“李悝变法”的红利渐渐耗尽,原本蓬勃向上、锐意进取的锋芒也随之晦暗。
在魏惠王时代,凭借着魏文侯、魏武侯两代积累的巨大势能,魏国依然能稳稳地坐在“第一强国”的宝座上,但其国力的巅峰早已不在。
而见证这一变化的人,叫做公叔痤。
还记得吗?他就是当年秦献公最后一战,俘虏的魏国重臣。(《
一个离家29年的男人归来,治愈了秦国的迷茫和焦虑,开始触底反弹
》)
由于早年在魏国留学,秦献公和公叔痤是老交情。所以这次被俘之后,公叔痤一点苦都没有吃,秦献公客客气气款待一番之后,就把他放回去了。
要说公叔痤这个人,很难用简单的一句话来评价他。人心的复杂性,在他身上体现的很明显。
说他是好人吧,他曾经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设计陷害吴起,将他逼到楚国去。
说他是坏人吧,他又在率领魏武卒打了胜仗之后,谢绝魏惠王的赏赐,公开承认这是吴起的功劳。
当然,吴起对于魏国已经是过去式,谁是谁非不重要了。
但公叔痤麾下那位叫商鞅的年轻人,那可是魏国的未来式啊!公孙痤能不能把握得住呢?
[var1]
公叔痤力荐商鞅
公元前361年,公叔痤病重期间,向魏惠王极力举荐商鞅,魏惠王不听。公叔痤又建议,如果不重用商鞅,就应该尽快把他除掉,免得被别人所用,魏惠王又不听。
送走魏惠王,公叔痤把商鞅叫来,把刚才的事告诉他,并劝他赶紧逃离魏国。
公叔痤这个操作就把人整不会了,他如果一心为了魏国,那魏惠王不同意,可以自己动手嘛。如果是为了商鞅,那又何必对魏惠王说那些话呢?
你可以说公叔痤是先公后私,公私分明;也可以说他是刀切豆腐两面光,各方面都不得罪。
不管是哪种情况,从实际效果上来看,公叔痤没有留住这位大才。而讽刺的是,商鞅料定魏惠王没有识人之能,根本就不会注意到他这位小人物。
所以在公叔痤病故之后,商鞅非常从容地帮忙料理完后事,算是报了知遇之恩。随后,才施施然离开了魏国这座人才培训基地。
而商鞅这一走,就意味着魏国的未来式,已经由不得自己来做主了!
2、商鞅入秦,秦孝公开始强势反击
公元前四世纪的华夏大地,魏国依然冠绝群雄,威压四方。但深邃的苍穹之上,神秘高贵的紫微星已经悄悄西移,开始照耀亟待证明自我的关中大地。
随着那一位开明之主和那一位革新之臣的相逢,战国时代也迎来了继“魏文侯+李悝”之后,另一对影响力更大的黄金CP-----“秦孝公+商鞅”。
[var1]
黄金CP:秦孝公+商鞅
由于本文讲的是秦魏河西争霸,因此“商鞅变法”的干货我们放在下一篇讲。
这里只说一条:变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公元前356年开始,第二阶段是从公元前350年开始。而秦孝公的河西攻势,也对应着这两个阶段。
公元前354年,魏国和赵国大打出手,魏惠王将主力调往东边进攻赵国邯郸。秦孝公抓住魏国在河西力量薄弱的机会,调集重兵进攻。
在重要据点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南)大败魏军,消灭7000余人,并且攻克了少梁城。
转过年来,魏国在东线吃了大亏。原本魏军已经将邯郸包围,没想到齐国突然出手。这就是经典的“围魏救赵”,桂陵之战成为魏武卒创立以来最惨痛的一场败仗。
秦孝公一看机会又来了,故技重施。公元前352年,他派商鞅担任主帅,东渡黄河,将魏国的安邑拿下了。紧接着第二年又拿下了固阳(今陕西省延安市东)。
这下子秦国登上了战国热搜榜!
因为安邑可不是一般的城池,那可是魏国的旧都。
秦国居然把魏国的旧都给攻下来了,让各国大跌眼镜:秦国已经厉害到这个地步了吗?
其实这几次战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来,与其说是秦国的表现多么精彩,倒不如说是魏国开始自吞苦果了。由于没有抓住历史的窗口期打破战略困局,魏国不可避免地坠入四面受敌的痛苦局面。
齐国和秦国,一东一西,一边一记重拳,就能让魏国首尾不能相顾。
[var1]
魏国东西两线连续遭受重创
不过这时候秦国刚出新手村,内功还没有大成,要和魏国这样的老牌强国一对一单挑,显然还差点意思。
而魏国在丢了安邑之后,魏惠王明显是急眼了,咬牙发狠在襄陵之战击退齐、宋、卫联军。接着迅速与周边国家议和,将魏武卒主力抽调回来,气势汹汹地来找秦孝公算账。
公元前351年,魏国不惜代价夺回了安邑,并且把固阳包围了。
这时候秦国和魏国其实是麻杆打狼两头怕,秦孝公发现自己还不够强,魏惠王也不想和秦国这个愣头青在那耗着。
于是,公元前350年,秦魏两家握手言和,秦国将之前夺取的城池都还给魏国。之后秦孝公正式迁都咸阳,开启“商鞅变法”的第二阶段,继续埋头苦练内功。
[var1]
秦魏休战 秦孝公迁都咸阳
3、逢泽之会,魏惠王任性称王
虽然两家暂时罢兵,但魏惠王也不傻,他当然看得出来秦国已经成为了魏国的心腹之患。从当年的稳稳压制,到现在居然有点把握不住,这其中滋味魏国应该是感受最深的。
几年之后,魏惠王召集一批小弟会盟,准备联合攻打秦国。
这波人里面,名字耳熟的有宋国、鲁国、卫国等,其他的名字就不一一列举了,大家把他们当做工具人就行。一共12个国家,由于都处于泗水流域,因此被称为“泗上十二诸侯”。
秦孝公这边听到消息,不敢怠慢,迅速做好防御部署。商鞅建议:魏国想当老大,就让他当去。我们先认个怂,尊他为大哥,只要他不来攻打我们就行。
秦国的君主通常有一个优点,就是不会为了面子死撑。秦孝公对认怂这件事,没有丝毫的心理负担,他随即派遣商鞅出使魏国。
商鞅见了魏惠王一顿忽悠:魏国拉着12个小国结盟,显示不出您的威风啊。您要想办法搞定燕国、赵国、齐国、楚国这样的大国,那才是真正的霸主。我们秦国不才,愿意跟着你们魏国混。
商鞅又建议:魏国这么强大,您可以先称王,然后名正言顺地征讨其他国家。
魏惠王听后大喜,不再继续找秦国的麻烦。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正式称王,将自己宫殿、车驾、仪仗什么的都弄成和周天子一样。并且召集自己的小弟们在逢泽(今河南省开封)会盟,公开宣布自己霸主的身份,史称“逢泽之会”。
所以哈,我们之前用魏惠王这个称呼这么久,其实直到前344年,他才正式称王。
[var1]
魏惠王称王
这次称王可以认为是魏惠王名义上的人生巅峰。
可称王一时爽,一直称王却不一定一直爽。
魏惠王的行为相当于开了“群体嘲讽”,很快他就要为自己的任性付出代价了。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被孔夫子称为“礼乐崩坏”,但各大国之间的角力,还是形成了一些默契和制衡,因此有些规矩是不能破的。
就比如这个称号,“王”这个称呼是周天子的专属头衔,再不当回事,你也不能在自己的名片上印这个职位。
诸侯之间,弱一点的国君称“候”,例如魏文侯、赵肃侯等;强一点的就称“公”,例如齐桓公、晋文公等。“公”、“候”这些你名片上随便印,可就是不能用“王”这个字。
所以魏惠王这么一弄,就坏了规矩了,周边的国家纷纷表示不爽。
赵、韩不爽:之前咱们哥仨儿一个锅里吃饭,现在你出息了,要我们喊你魏总?
齐、楚也不爽:你魏国才出道多少年,就自己给自己升职加薪,问过我们的意见没?
魏国:楚国你走开!你忒么春秋时期就称王了,还有脸说我?
事情的结果就是,魏惠王几乎把所有大国都得罪了,大家伙儿私下建群,商量着要魏国好看!
机会很快就来了,战国七雄中的老幺韩国对魏惠王称王一事非常不爽,直接开怼,与魏国刚正面。
魏惠王一看,不服?老规矩,打到服为止!
魏武卒再次出动,将韩国给围了。
那边齐国一看,不能让魏国这么嚣张,立刻出兵援助。任命的军师,依然是当年的孙膑。
同样的人,当然就是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味道。
孙膑将前几年“围魏救赵”的方法又来了一遍,魏军照样中计,连结果都是一模一样。
马陵之战,成为了魏国霸业的终点。纵横天下的魏武卒遭遇重创,从此再也没能回到吴起时期的巅峰战力。而主将庞涓对得起魏惠王的知遇之恩,马革裹尸,保住了一代名将最后的尊严。
[var1]
马陵之战 魏武卒几乎烟消云散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都会觉得魏惠王就是个傻冒。商鞅忽悠你的话能信?几句迷魂汤一喝,就傻乎乎地跑去称王,给秦国当MT?
其实魏惠王能稳居王座五十年,自然不可能这么傻。魏国霸业的终结,真正的原因是魏国思维的落后。
魏惠王做的这些事,其实依然是春秋的那一套玩法-----称霸。谁不服,我揍谁!只要服个软,叫一声大哥,我就饶了你。所有人都称我为大哥,那我就是霸主!
所以魏惠王其实是按照这么个逻辑在做事,然而从魏文侯、魏武侯,再到魏惠王,已经三代了,战国都快要进入中期了。
到了这个时候,魏国还在按照春秋的规则在玩战国的游戏,那能赢吗?
4、秦国收河西,商鞅封君
镜头切回来,秦孝公得到魏武卒团灭的消息,兴奋得浑身发抖。
这个时候不向魏国放“背刺”,更待何时?商鞅也提出建议:秦国和魏国一山不容二虎,一定要分出胜负才行。
《史记·商君列传》:其明年,齐败魏兵于马陵,虏其太子申,杀将军庞涓。其明年,卫鞅说孝公曰:“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岭厄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东徙,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
公元前341年,秦孝公还是派出商鞅,东渡黄河进攻河东,而魏惠王派出公子卬进行防御。
商鞅之前在魏国上班的时候,与公子卬也认识。于是写信给他说:我和你都是老交情了,与其兵戈相向,不如约出来喝杯酒,双方定个盟约,各自撤兵,岂不美哉?
公子卬接到信,欣然前往,结果被商鞅扣住了。失去主帅的魏军阵脚大乱,被秦军打得溃不成军。
还是那句话,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公子卬就是智商欠费,才会做出这种千里送人头的傻事。
这其实依然是春秋时期“君子之战”风格的延续,双方主将彬彬有礼,把酒言欢的事情并不少见。
所以公子卬接受邀请并不是多傻的一件事,可没想到碰上商鞅这个不讲武德的,不按套路出牌。
[var1]
公子卬被坑得好惨
这次胜利使魏国又割让了好大一块河西之地给秦国,而商鞅凭借此功获封商於之地,号商君,被人们称为商鞅。
到公元338年秦孝公去世,秦国在河西这一局,已经对魏国形成【2:1】的优势。不仅将河西大部分的土地收了回来,还有能力渡过黄河,威胁魏国的河东,让魏惠王如芒在背。
二、秦魏河西争霸战第四阶段 秦国【3:1】收比赛
这一阶段其实胜负的悬念已经不大了,此时秦国国君已经换成了秦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从公元前332年---前330年,秦国和魏国又在河西交战了两年时间。
这种比拼内力的持久战,魏国明显已经不是打通任督二脉的秦国的对手了。
魏军大将龙贾被俘,主力被全歼。有记载是消灭魏军8万人,《史记》里面相对可信一些,消灭45000人。
输到这个地步,魏惠王是连一点翻盘的本都没有了。
没辙,公元前329年,魏国将整个河西之地割让给秦国。
[var1]
魏国黄河以西的土地全部丢失
结语
至此,秦国终于实现了自秦穆公以来心心念念的夙愿,将完整的关中平原收入囊中。
而秦魏之间连绵了将近一百年的河西之战,也以秦国的逆转夺冠而结束。
秦国在开局兵力、装备、粮草、作战能力等全方位落后的情况下,顽强地顶住了魏国的强势压迫。并且抓住魏国的战略失误,找准机会完成变法革新。
从此以后,秦国就如同一台战争机器,将关中平原的资源不停地转换为战争的实力。从东方六国人人不屑的西陲之地,变成了令人闻风丧胆的虎狼之国。
回顾整个秦魏河西争霸战,不难发现秦国真正的翻盘,就是发生在“商鞅变法”之后。
那么这一场让秦国脱胎换骨的变法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那个与秦国产生命运羁绊的男人又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
请看下集
大家好,我是小步
【七雄归一】系列,如果觉得不错,那么关注一下吧~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我国近代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高岗高谈阔论,碰上了此人,却鸦雀无声,如同猫见了老鼠,他究竟有多厉害?详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浙江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金华市、衢州市、温州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浙江省的临安区,也就是当年的临安县级市、临安县。在五六十年代,围绕临安县的归属,嘉兴与杭州之间,曾经反复多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