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谜:樊於期到底是谁?有时小说之言反而是事情的真相

千年之谜:樊於期到底是谁?有时小说之言反而是事情的真相

()
中文名:
千年之谜:樊於期到底是谁?有时小说之言反而是事情的真相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var1] 杨宽在《战国史》一书中认为樊於期就是秦国大将桓齮,他的依据主要有三: 一、樊於期与桓齮名字发音非常接近,也就是音同字通假。 二、樊於期在投奔燕太子丹之前没有任何记载,在《秦始皇本纪》中屡次出战秦将姓名,也独不见有樊於期,这与一

秦朝名人推荐

[var1]

杨宽在《战国史》一书中认为樊於期就是秦国大将桓齮,他的依据主要有三:

一、樊於期与桓齮名字发音非常接近,也就是音同字通假。

二、樊於期在投奔燕太子丹之前没有任何记载,在《秦始皇本纪》中屡次出战秦将姓名,也独不见有樊於期,这与一个被秦始皇“宗族皆为戮没”、悬赏“金千斤,邑万户”的秦将身份不相符。

[var1]

樊於期

被秦始皇恨成这样,樊於期怎么可能是籍籍无名之辈?

三、桓齮消失的时间与樊於期出现的时间巧好吻合。杨宽认为,桓齮在始皇十四年的肥之战被李牧击败后,就不见踪影,而燕太子丹在十五年由秦归国,按《刺客列传》记叙,此时刚好樊於期前来投奔。

[var1]

太子丹

整件事一环扣紧一环,乍一看还真是颇有道理。

再加上杨宽教授在近代史学界的地位以及《战国史》这部断代史名著的影响力,“桓齮说”在学术界颇有一番市场,比如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讲坛中也认同此观点。

但“桓齮说”有两个致命缺陷无法自圆其说!

在说缺陷之前,我们先来看史料是如何记述桓齮的:

[var1]

秦始皇

《史记·秦始皇本纪》:

“十一年,王翦、桓齮、杨端和攻邺,取九城。”

“十三年,桓齮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十月,桓齮攻赵。”

“十四年,攻赵军于平阳,取宜安,破之,杀其将军。桓齮定平阳、武城。”

《资治通鉴》:

“十一年,将军王翦、桓齮、杨端和伐赵,攻邺,取九城。王翦攻阏与、轑阳,桓齮取邺、安阳。”

“十三年,桓齮伐赵,败赵将扈輙于平阳,斩首十万,杀扈輙。赵王以李牧为大将军,复战于宜安、肥下,秦师败绩,桓齮奔还。”

“十四年,桓齮伐赵,取宜安、平阳、武城。”

[var1]

《战国策·赵策四》:

“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李牧数破走秦军,杀秦将桓齮。王翦恶之,乃多与赵王宠臣郭开等金,使为反间。”(没有时间)

[var1]

李牧

缺陷一:否定《战国策》中关于桓齮战死的记载。

《战国策》虽然没有记述“杀秦将桓齮”的时间,但根据全文应知是秦王政十八年。《史记》和《资治通鉴》在记载十八年秦围攻赵时,只出现了王翦和杨端和,确实没有桓齮的名字。但就此否定《战国策》中关于桓齮战死的记载,显然是有点“以二否一”,看不上《战国策》的意思。

虽然《战国策》作者不明、时间难断、书中还有不少篇章内容荒诞,但毕竟是一部史学名著。而且《史记》和《通鉴》只是没有记载桓齮的名字,并没有否定“桓齮战死”。说不定,桓齮因为十三年的败绩被秦始皇降职使用,十四年之后没有再单独领军,而且职位还不高,所以《史记》和《通鉴》就没有出现桓齮的名字。

[var1]

桓齮

缺陷二:不合情理

如果樊於期是桓齮,他会因为一次战败就叛逃燕国吗?要知道秦国对待战败的将军算是极好的,当年,秦穆公对待殽山之役中惨败的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三人“素服郊迎”, 而且还把三人官复原职, “愈益厚之”。

秦始皇就更不用说了,不管是犯错的文臣还是战败的武将,他都没有苛责。当年尉僚偷偷的挂印而去,秦始皇不但把他追回来,死缠着继续让他担任国尉,还一如既往的信任他。大将李信伐楚惨败,让秦始皇既丢了面子又损兵舍将,都没被杀,而且在后来的灭燕、齐的战役中继续让李信担任副将。

[var1]

秦始皇

比之他们,桓齮的一次战败,而且不是大败,又算得了什么?兵败受责还是叛逃灭族,桓齮会拎不清孰轻孰重?

如果樊於期是桓齮,秦始皇会因为桓齮的一次战败,害怕受罚逃走,而诛其全族还不解恨,又重金悬赏吗?

如果樊於期是桓齮,如此一个畏罪而逃的人,又怎么能做出“自愿献头”这样的壮举来?

所以樊於期是桓齮的说法,只是臆想而已,既缺乏实锤的证据,也不合情理。

那么,樊於期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又是因为何事得罪秦始皇的呢?

[var1]

樊於期

前文已经说过,史料中没有任何关于此的记载,我们只能猜测,能让秦始皇做出族诛、堪比封侯的赏赐,可见樊於期得罪秦始皇非常狠!

什么事能让秦始皇如此愤怒?有些人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宫闱讳事,还煞有介事地浮想联翩: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樊於期受到某位贵人(比如赵太后、某位受宠的妃子)的诱惑,稀里糊涂犯下大忌,被秦王知晓或撞见后逃亡。秦王怒,灭其宗族,重赏购其首。

但小编认为这也非常不合情理,如此宫闱讳事,秦始皇只会三缄其口,又怎会悬赏天下,弄得人尽皆知?如果真是这样,太子丹又怎会甘冒大险收留如此不知轻重,不顾廉耻之人?所以樊於期得罪秦王绝对另有隐情。

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属于演义小说)一书中提供了另一种说法,小编认为就非常合理,而且极有可能是事情的真相。

《东周列国志》中说,樊於期是秦王弟成蟜的手下将军,不但忽悠成蟜叛乱:“今蒙骜兵困于赵,急未能归,而君手握重兵”,更是在讨嬴政的檄文中揭露秦王“隐私”:“今王非先王骨肉”、“传檄以宣淫人之罪,明宫闱之诈”,因而为嬴政所恨。

[var1]

而且从时间上也能对得上,成蟜叛乱是在始皇八年,樊於期在燕国出现时是始皇十五年,在这七年的空白期,樊於期有可能先跟随成蟜叛乱后“归于赵国”,后来才投奔到燕国。

[var1]

成蟜

因为“樊於期传檄讨秦王”说,只是小说演义之言,所以既无史料支持,也无佐证推导,但我们不能否认这个猜测非常合理,以秦始皇的性格,大张旗鼓的揭露他的“隐私”,绝对是触碰到了他的逆鳞,所以嬴政追索天下,也要誓杀樊於期。

这样,樊於期和桓齮的人生轨迹就有了一个大致的脉络,桓齮是秦国大将,经常独领一军,而且颇多战功,所以经常在史册中留名,但因为与李牧的一次战败,被秦始皇降职任用,后来在攻赵的一次战斗中被李牧所杀,因为此时的桓齮职位不高,所以未被史料所记;而樊於期只是成蟜手下的一名将军兼谋士,因为在檄文中揭露秦始皇的“隐私”,大大得罪了秦始皇,所以被族诛,悬赏缉拿,最后樊於期为保灭族之仇,甘愿献头而亡。

所以,根据小编的推测,樊於期和桓齮根本没有任何交集,更不用说是同一个人了!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万历四大征(明万历三大征)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浙江省的临安县,杭州市与嘉兴市之间,为何反复划分了6次?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浙江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金华市、衢州市、温州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浙江省的临安区,也就是当年的临安县级市、临安县。在五六十年代,围绕临安县的归属,嘉兴与杭州之间,曾经反复多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