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战国时期的家国观跟后世不太一样;其次,在那个时期,想要秦国人爱国,必须让各阶层的利益诉求达成一致;再次,大部分阶段,秦国统治者与秦人之间的纽带并不是感情,而是利益/利害关系。 从法理、自我认知上来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首先是周王朝的
晋国赵武:如何从险遭灭族的“赵氏孤儿”变为春秋“一代贤臣”?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事发,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十四年,冉有又是如何说服鲁王迎接孔子回家?
古战争 长平之战 坑杀的意思是什么
韩非子死得冤枉吗?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的待遇如何?
一件争论2000年的公案:秦始皇的爹是异人还是吕不韦?
他在位两年办了两件事,一件影响秦国三百年,一件影响华夏两千年
齐桓公时期的齐国是不是在推行三军之制呢?
战国四大名将之人屠白起—战无不胜,战必全歼为,却死在秦王剑下
春秋孔子之后,关西出现的五位“孔子”,个个师范百世
河南商丘宋国故城考古发现唐代墓志砖 实证“城摞城”
吴国太:孙策孙权之母,孙家的定海神针,多亏有她,孙家才没散!
秦国能统一天下,源于历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视与正确的策略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战国四大名将一一李牧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大秦赋》秦王嬴政躺赢的一生,前半生靠吕不韦,后半生靠李斯
首先,战国时期的家国观跟后世不太一样;其次,在那个时期,想要秦国人爱国,必须让各阶层的利益诉求达成一致;再次,大部分阶段,秦国统治者与秦人之间的纽带并不是感情,而是利益/利害关系。
从法理、自我认知上来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首先是周王朝的封国、诸侯,与其他诸侯国同属于华夏,各国百姓之间并没有非我族类的概念;如果说内部有矛盾的话,那也只是贵族与被奴役阶层、不同贵族集团之间的矛盾。
但对外就不一样了。所谓西戎、北狄、东夷、南蛮,古时的华夷之别是发自肺腑、根深蒂固的,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扯起了“尊王攘夷”的大旗,可谓一呼百应,帮助他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
所以,如果说秦人有爱国心,也许只是在创业初期比较强烈。
秦国的创业跟其他绝大部分诸侯都不一样,充满了励志和热血。
周天子最早分封的百多个诸侯国里,并没有秦。嬴姓是颛顼帝的后裔,祖先大费曾经协助大禹治水。商朝被灭后,嬴姓由于跟商王室关系密切,被迁徙到了十分荒凉的西边。自此后,秦人的先祖就在蛮荒的西陲顽强生长。
[var1]
造父
到了周王朝时期,部族首领造父因善于驾车得到了周穆王的宠幸,并在徐偃王作乱时依仗这一技能立下了大功,随后获得了赵城这一封地。所以造父一族从此称为赵氏,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嬴姓赵氏”。
由于常年居住在西边,嬴姓擅长畜牧业。秦非子做部族首领时,凭借这一特长被周孝王赐给秦地(天水市清水县)当作封地,号称“秦嬴”,这算是秦国这一名称的发源。
周宣王时期,秦人的首领秦仲奉命抵御西戎,并且壮烈地战死沙场;他的后代在得到周王朝增派的7000兵马后成功报仇雪恨,其长子因功被封为西陲大夫,这就是秦庄公。
而到了西周末年,面对狄夷的进攻,秦襄公曾帮助助周幽王抗敌;周幽王死后,秦襄公由于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正是册封为诸侯,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但这并不代表万事大吉。周平王之所以如此大方,实际上是有条件的。因为此时的“岐以西之地”已经遍布戎狄,于是他干脆就许诺秦襄公:你要是把这块地抢回来,它就归你、当你的封地。
[var1]
春秋初期诸侯国
说白了,这就是一张“空头支票”,周天子动动嘴皮子,就能增加一个诸侯,还能报仇雪恨、收复沦陷区,让人直呼内行。
但对秦人而言,这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在百多年内,为了在蛮族环伺的恶劣环境下争取部族的生存权、发展权,秦国上下披荆斩棘、栉风沐雨,与各个戎狄部落浴血奋战,获得了取之不易的胜利。到了周僖王五年(前677年),在先后攻灭荡社戎、邽/冀两戎部、收复杜/郑之地、灭小虢后,艰苦创业的秦人已占有关中平原大部分领土,并正式迁都于雍。也就是这个时候,秦国才真正地成为与中原各国并驾齐驱的强大诸侯。
由此可见,相对于齐、晋、宋、鲁等老牌诸侯国,秦国的创业实属不易,是由他们自己经过自己的鲜血和汗水打拼而来。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秦人上下的利益空前一致,那就是在与戎狄杂处的恶劣环境下生存下来,并且获取足够的生存空间。
所以,秦国的创业过程,也就是秦人的共同拼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绝对存在类似于“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热血场景。
而随着秦穆公“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后,秦国开始致力于东进,意图问鼎中原。到了这个时候,战争的性质其实已经改变了,它不再是围绕生存权的斗争,更没有涉及到“华尊夷卑”的根本性原则。此时的敌人是同为华夏的周天子子民,战争胜利了,得利的是贵族阶层;输了,牺牲流血的是无数老百姓。最关键的是,秦国大多时候是主动进攻方,“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动力从何谈起?
[var1]
因此,在新时期的对外扩张中,秦国面对晋、楚屡屡受挫,内部也一度政局紊乱、国力衰落。虽然主要是实力所致,但精神头的差异也不容忽视。
而在随后的商鞅变法,对这一情况进行了佐证。
为了提升国力,秦孝公任用商鞅厉行变法。相对于其他各国,秦国变法之所以更为彻底,其实占据了先天优势:由于长期与周边少数民族战斗、混居、融合,秦国的宗法制并不严格,使得在人才使用方面更少受到“亲亲”原则的羁绊,外来人才所遇到的阻力远远低于中原各诸侯。
但即使如此,变法仍旧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而且并不仅仅限于贵族层面。商鞅变法的本质,是关闭一切富贵的获取通道,逼迫所有阶层将精力放在农、战两大领域;对于寻常百姓而言,甚至想偷懒、游手好闲,甘愿当个乞丐,那也是不可能的——这样做的话会被收为官奴。
但就像商鞅自己说的那样:种地是最辛苦的,而打仗时最让人恐惧的,没有人天生勤劳、好斗。所以商鞅提出了所谓的“驭民五术”,让逃避农、战带来的痛苦远远超过农战本身,逼迫一代一代的秦人毫无选择地踏上铁血之路。为了促使人们适应这一节奏,商鞅的做法只有四个字:严刑峻法。
史书称,在商鞅主政期间,秦国经常“临渭沦囚,渭水尽赤”,遇害者的鲜血染红了渭水;在“号哭之声动于天地,蓄怨积仇比于丘山”的大环境下,一方面让秦人前仆后继地死在东进的路上,另一方面还让人家怀着拳拳爱国心共赴国难,可能吗?
[var1]
秦国之所以战斗力强大,说白了就是制度逼的。在这种体系下,寻常人不得不把自己的一生死死耗在农、战两方面,同时还有可能侥幸因军功改变人生。从本质上而言,秦国统治者与秦人之间,只是利益关系罢了。
但在秦朝建立后,这一切起了变化。
第一,“军功”是把秦人凝聚在一起的核心动力,而在华夏统一后,曾经的敌人没了,但秦国的制度却没有与时俱进;由于没有足够的红利来对冲,原本尚且能让人忍受的严刑峻法显得像纯粹的“暴政”。
第二,秦国的制度对帝王本身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因秦始皇时期为例,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帝,虽然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全新问题,但作为雄才大略的君主,他能大致维持法家理念中“法、术、势”的协调,保证了秦国法制体系的公正性。
而秦二世时期不一样,他与赵高、李斯三人的权术斗争,已经彻底破坏了秦国的法治基础。如在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秦二世采取赵高的建议,“严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诛灭大臣及宗室”,以莫须有的罪名对统治阶层自身进行大肆屠杀;而李斯为了保住自身的权位,也对秦二世极尽迎合,他在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重刑罚,导致“法令诛罚日益刻深”,甚至出现了“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的场面,也就是被押送的犯人堵满了道路、被处死的尸首塞满了大街。
在这种情况下,“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秦国朝野都离心离德。所以章邯愿意带着20万大军对项羽束手就擒;所以刘邦进入关中约法三章后,观众父老感恩戴德,巴不得刘邦当秦王。“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说到底也就只是文艺工作者的艺术夸张而已。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我国近代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高岗高谈阔论,碰上了此人,却鸦雀无声,如同猫见了老鼠,他究竟有多厉害?详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浙江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金华市、衢州市、温州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浙江省的临安区,也就是当年的临安县级市、临安县。在五六十年代,围绕临安县的归属,嘉兴与杭州之间,曾经反复多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