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从短期来看吴国大获全胜,如从长期来看孙刘两败俱伤

夷陵之战从短期来看吴国大获全胜,如从长期来看孙刘两败俱伤

()
中文名:
夷陵之战从短期来看吴国大获全胜,如从长期来看孙刘两败俱伤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就短期而言,东吴确实损失不大,算是大获全胜,但就长期而言,吴蜀都是大输家。 夷陵之战兵力 夷陵之战时,东吴的兵力是有明确记载的: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 而蜀汉的兵力,则没有明确说

秦朝名人推荐

就短期而言,东吴确实损失不大,算是大获全胜,但就长期而言,吴蜀都是大输家。

夷陵之战兵力

夷陵之战时,东吴的兵力是有明确记载的: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

而蜀汉的兵力,则没有明确说法,只有一些零星记载。

1、4万说。

孙权在给曹丕的求援信中写到:“刘备支党四万,马二三千匹,出秭归。”

其实,完全不是这样。

孙权给刘备的信,是在“癸亥”月,也就是“立冬到大雪”的这段时间。

当时,只有吴班、陈式的前部“出秭归”东进,而刘备所率的主力仍在秭归,还没有“出秭归”呢!直到次年二月,刘备大军才跟进!

[var1]

孙权

所以,孙权所说4万,当然指的是蜀军前部。

当然,孙权给曹丕的求救信,视情况,当然多少有夸大,因此,蜀军前部也未必是4万。无论如何,以此认为刘备军全军为4万,当然是错误的。

2、10万说。

《三国志·刘晔传》注引《傅子》就介绍说:陆逊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备仅以身免”。

这个记载认为光是陆逊歼灭的蜀军就达8万余人。

除此之外,黄权率领的在江北监视魏军的蜀军后来降魏了;而刘备虽损失惨重,但多少还是带了一些人马逃走(如吴班、陈式、廖化等)。因此,这种说法认为,投入夷陵之战的蜀军,规模接近10万。

目前,两岸的军事史权威著作,大陆的《中国军事通史》、台湾的《中国历代战争史》,均采纳了这种说法。

3、至少多于5万。

建安二十年(215年)时,吕蒙袭得南三郡。刘备立刻起兵5万,直抵公安。

建安二十年(215年)时,刘备初定西川,局势不稳,他尚能迅速抽调5万机动部队行动,那么,夷陵之战前,经过了1年多的准备,刘备可动的兵力应当是远远多于5万的。

[var1]

夷陵之战示意图

所以,说陆逊在夷陵之战“以少胜多”,没有毛病。

可是,当时,无论地盘还是人口,东吴都强于蜀汉,为何夷陵之战,吴军依然是以少战多呢?

双方的部署

这是由双方的形势决定的。

三足鼎立之下,吴蜀交恶。谁能以更少的兵力确保对魏的防御,谁就能集中更多兵力在吴蜀之战。

因此,孙权对魏称臣,试图形成吴魏联合对蜀的态势。

曹丕一开始想接受孙权的请求,伐蜀。

然而,刘晔却看出了孙权的小九九:“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陛下虽齐德有虞,然丑虏之性,未有所感。因难求臣,必难信也。彼必外迫内困,然后发此使耳。可因其穷,袭而取之。夫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不可不察也。”“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让也。今备已怒,故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必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必然之势也。”

因此,尽管曹丕接受孙权的称臣,并写信“鼓励”孙权好好跟刘备打,一面在政治、军事上做攻吴准备。所以,尽管东吴“称臣”于魏,但实际上吴蜀都面临魏国的实际威胁。

[var1]

三国形势图

相比之下,“蜀远吴近”,蜀汉的压力比吴小很多。

蜀汉与魏相邻,主要在汉中。

由于东汉末年的破坏过于严重,因此,魏国邻近汉中的关陇之地当时十分残破。魏要攻蜀,需要长时间的准备。2年前,曹操治军大半年才进入汉中作战!所以,魏要攻蜀,蜀汉的“预警时间长”,足够调整。

所以,只要魏延在汉中的防御体系足够完善,刘备就基本无后顾之忧,即便有警,也来得及做出调整(如建安二十年(215年)时的“湘水之盟”一样)。

相比之下,吴要防魏,需要的兵力就大多了。

确实,长江天险,未必在秦岭之下,东吴依之可立国。然而,万里长江万里长,总是要派兵驻防才能防备的!何况,东吴在长江以北,仍有一些重要城池,并无险可依!因此,东吴需要留足够的兵力防备魏国。所以,夷陵之战时。诸葛瑾、吕范、丁奉、朱桓、贺齐等部,都长期留在东线,以防备曹魏。

事实上,夷陵之战后,当曹丕“三道伐吴”时,参与夷陵之战的吴将中,陆逊仍留着防备刘备,朱然、徐盛、潘璋等都参与“西线”江陵保卫战,而“中线”、“东线”的吴军,是依托一直留在当地的兵力,对抗张辽、臧霸、曹仁等部的。

[var1]

陆逊

所以,东吴虽然兵力多于蜀,但参与夷陵之战的却不多,在夷陵前线,陆逊依然少于刘备!

短期:大获全胜

尽管如此,夷陵之战,东吴还是大获全胜了。

在夷陵之战前期,陆逊大踏步后退,尽管让出了许多地盘,但兵力、财力损耗都不大。

夷陵之战反击时,东吴一开始就使蜀军陷入溃败,然后一路追击,消耗也不大。

以至于,当时,潘璋等人干脆建议:继续西进,一举灭蜀!最终,陆逊也是出于防备曹魏的考虑,才停止了追击。

很快,曹丕又集中10余万人,发起了“三道伐吴”之战。然而,由于吴军实力保存完好,魏军的“三道伐吴”大败。此后,曹丕又接连两次“广陵观兵”,大举攻吴,但都无功而返。夷陵之战后,东吴又能连续挫败魏国10万规模的进攻。

可见:夷陵之战,东吴即便不是“毫发无损”,至少也是“元气满满”的。相比于元气大伤,陷入“危急存亡之秋”的蜀汉,东吴确实是大获全胜了!

[var1]

三国鼎立示意图

然而,就长期而言,东吴却亏大了!

长期:两败俱伤

夷陵之战之所以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并列为“三大战役”,是因其“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势”。

换个不完全恰当的解释是: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的强盛;赤壁之战,“奠定”了曹操不能灭孙刘;夷陵之战,“奠定”了孙刘不能威胁曹魏!

虽然孙刘的实力联起来也一直比曹弱,但一段时间内,这种强弱对比都可能发生转变。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之前,东吴在与曹魏争夺淮南的斗争中取得了优势,淮南人民系数逃入东吴,东吴甚至有机会以绝对优势进攻合肥!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时,刘备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关羽“威震华夏”,当时,吕蒙、孙权认为,如果东吴北上,也能趁机夺取徐州!

可以说,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时,强大的曹操集团面临着“洪(黄)河以南,非复国家所有”的危险。

[var1]

东吴袭荆州示意图

孙权袭荆州,使局势发生了转变。

然而,孙权取荆州时,局势尚有转圜的可能。

孙权、吕蒙袭关羽时,采取了“攻心”之策,因此,关羽军与东吴没有发生大规模激烈作战。所以,除了关羽、关平等人遇害外,关羽经营的势力算是基本“完好”地归入了孙权之手。

如果孙刘仍然能联合,那么,孙刘联军的实力并没有大量消耗,仍然具备挑战曹魏的实力!

夷陵之战时,吴、蜀,都是在留足了防御曹魏的前提下展开征战的。也就是说,双方参与夷陵之战的部队,原本是双方的“战略进攻力量”。

这种“战略进攻力量”,如果一起对曹魏发起进攻,曹魏会很难受!不说一定能成功,但至少,比后来诸葛亮、诸葛恪等人的北伐有利得多。

然而,夷陵之战,刘备的数万大军灰飞烟灭,蜀汉国力大挫!

[var1]

三国鼎立示意图

尽管吴蜀后来复好,但从此只能“两弱抗一强”,再不能通过“两弱攻一强”来改变强弱局势了。

夷陵之战,东吴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然而,就长期而言,东吴再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了。留给东吴的问题只有一个了:能撑多少年?

夷陵之战,陆逊确实是“以少胜多”。就战役指挥本身来说,陆逊表现得非常精彩!

就短期而言,东吴先破蜀再败魏,风头出尽,大获全胜。

然而,在“两弱抗一强”的局势下,吴蜀本就是唇齿相依的。一场错误的战争,不会有赢家!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万历四大征(明万历三大征)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浙江省的临安县,杭州市与嘉兴市之间,为何反复划分了6次?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浙江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金华市、衢州市、温州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浙江省的临安区,也就是当年的临安县级市、临安县。在五六十年代,围绕临安县的归属,嘉兴与杭州之间,曾经反复多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