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扬天下的商鞅是如何被发现的?雄主秦孝公利诱天下豪杰的诏令

名扬天下的商鞅是如何被发现的?雄主秦孝公利诱天下豪杰的诏令

()
中文名:
名扬天下的商鞅是如何被发现的?雄主秦孝公利诱天下豪杰的诏令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然而秦康公并无穆公的雄才大略,才疏而妄图涉入邻国最敏感的君位继承问题,难怪会将国家带向战争的险地! [var1] 秦康公 我们从《诗经‧秦风》中的〈晨风〉和〈权舆〉中,《诗序》对秦康公的批评,可以推知他是个忘记父亲志业,并且刻意疏远先君所遗

秦朝名人推荐

然而秦康公并无穆公的雄才大略,才疏而妄图涉入邻国最敏感的君位继承问题,难怪会将国家带向战争的险地!

[var1]

秦康公

我们从《诗经‧秦风》中的〈晨风〉和〈权舆〉中,《诗序》对秦康公的批评,可以推知他是个忘记父亲志业,并且刻意疏远先君所遗留下来的贤臣,使得祖先基业难以为继的庸君。

我们回顾秦国的历史,秦国从只是西周王朝的区区附庸,疆域原本极小,只占有现在大陆甘肃省天水一带的地方。

[var1]

秦国地图

周平王为了避犬戎之难而东迁雒邑时,秦襄公有派兵勤王的功劳,受到平王的封赏,正式成为西方的诸侯,并赐之岐西之地,相当于今天的陜西省和甘肃省东部,拥有与中原诸侯一般的通使聘享之礼。

虽是如此,秦国仍是中原诸国眼中的夷狄之国,少与中土各国往来。在春秋时期,只有穆公在位时,凭着个人独到的识贤和用人之明,配上优异的军事才能和外交手腕,曾经闯出一片宽广的天地。

[var1]

崤山之战

无奈崤山一败,让穆公毕生的志业,几乎毁于一旦。

后来虽然转而经营西陲,独霸西戎,但那是穆公心中的次佳选择,乃情势使然。而酝酿多年的东进之途,一再受阻于晋国,使其东进争霸的企图心,终致功亏一篑,殊为可惜!

康公之后,国势日颓,不但不能延续穆公好不容易打下的基业,完成先君未竟之志,反而与晋国征战不休,国力遂从此一蹶不振矣。

影视剧中秦穆公形象

然而从穆公至献公,忽忽已近三百年矣!在这三百年间,中土各国的政经情势,起了许多根本上的变化。原来在表面上尊王攘夷,但实际上却在诸侯国中,能够一呼百诺的霸主,如齐桓公、晋文公之俦,已不复再见。

代之而起的反而是卿大夫之流,他们擅权专政,互相征伐会盟,威势逐渐凌驾在诸侯之上。

著名者如晋之六卿,齐之田氏等。当此之时,各国诸侯犹安然处之,浑然不觉国家名器,即将堕于贼臣之手。及至田常弑齐简公而自居相位,亦没有一个国家基于春秋大义,出面来讨伐他。

周室肇建以来,周公苦心孤诣所擘画的封建制度和宗法制度,于焉崩溃无遗。流风所及,三家终于分晋,田氏亦灭齐而自取之,混乱的战国时代从此展开。

[var1]

而秦孝公能在这种周天子名存而实亡,礼乐隳坏,世衰道微的黑暗时代中脱颖而出,成就其先祖穆公一生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也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睥睨山东诸侯的夙愿,难道是太史公将之归诸于"盖若天所助焉"的一句话所能道尽?这样的批评似乎对秦孝公不够公允?

吾人希望从以下的史实爬梳和情理揣度中,能够厘清事实的真相,并且还给秦人(特别是秦孝公)一个真实而明确的历史地位。

乱世之雄主——秦孝公

秦孝公(公元前361年至前338年),名渠梁。穆公之十五世孙,秦献公之太子也。献公卒后,继位为君,此时年纪已达二十一岁了。《史记‧秦本纪》中特别强调孝公成年始接君位,想必是蕴含其必有一番作为的深意存在。

[var1]

剧照中的秦孝公形象

我们看中国历史上,幼年嗣位的君主,其命运大都是坎坷多舛的!

在他们成年主政之前,若不是受制于深宫怨妇(太后)之干政,就是被宦官、权臣牵着鼻子走,即使是成年后亦鲜少有所作为。能如秦始皇十三岁即位,却能力抗权相吕不韦,杀嫪毐,迁母太后于咸阳宫,后更一统天下者,史上能有几人?

故孝公能与其先祖穆公一样,成年始接大位,阅历与心智渐臻成熟,正是其大展身手的良机。而他的事功,几乎是由一道求才诏命开始的。此时的秦孝公,有几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分述如下:

祖述穆公之德

此道诏令一开始,就先追述三百多年前的祖宗伟业,搬出穆公这块招牌,所谓"修德行武,广地千里。"那是何等的光采!然则秦孝公欲恢复秦国过去光荣历史之用心,实已不言可喻。

[var1]

秦穆公画像

在接位的第一年,他盱衡整个国际局势,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想要克绍祖先基业,突破各国对秦国的封锁,进而与山东六强争王逐胜,非国富兵强不为功?

而要国富兵强的第一步,莫如求贤才能出奇计强秦,因此孝公下了一道著名的求才诏令,他向天下豪杰许下非常优厚的条件。诏令是这么说的:

[var1]

这道求贤令的目标非常明确,语气十分坚定,影响也极其深远。

克绍献公之业

一个人会不断地提及先人伟业,原因之一,乃是后世子孙不肖!以致造成国家内忧外患,所以孝公不讳言过往的几位秦君,就是造成国家不安、百姓不宁,让国家陷入危机的最大祸首。

所幸在其父献公即位之后,以恢复穆公当年之故地为号召;几次的对外战争都大有斩获,国力有逐渐复苏的趋势。

[var1]

作战勇猛的秦军

可惜天不假年!因此秦孝公要借着这道诏令,和先前的几位不肖秦君彻底划清界线,走出过去积弱不振的阴霾;进而继承献公想要中兴秦国的遗志。则孝公欲完成其先君恢复穆公之业的苦心,亦跃然于此诏命之上了。

利诱天下豪杰

孝公这道求才诏最大的诱因,并不是建立在号召天下英才,大家共同找回秦国昔日光荣的美丽憧憬上;反而是"尊官、分土"的优厚条件太过吸引人。

这种求才的方法和上古圣王为求贤才,用尽了所有的办法,所谓"极卑极贱,极远极劳"的求贤方法大异其趣。

然吾人于此并没有要贬责孝公的意思,因为所谓"利诱天下豪杰"的作法,实在是当时的整个时代环境所造成,并非秦孝公一人所能独擅。

我们看此求才诏下达之后的第二十五年(公元前336年),孟子去求见梁惠王,梁惠王劈头就问孟子:"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可以知道,当时的整个政治环境和政治活动,都离不开现实功利的考量。

[var1]

孟子画像

在上位的君王,竞相以富国强兵为口号,用功利来衡量一切的价值。换句话说,也以功利来衡量人才的价值。因此所谓的人才,只不过是君王实现富国强兵的工具罢了。在这样的观念之下,国家的名器和一切资源都可以拿来作为交换条件。难怪孟子要大声疾呼:"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但是崇高的理念,毕竟不敌政治的现实!在上位者若言必称利,则下位者必多矫舌诡辩之徒。千古以来的中国官场,君以利相诱者,臣亦必以利相终始,岂有仁义可言?

今人王邦雄先生对此一现象,有一段独到的见解,引述如下:

[var1]

这段话具体描绘了战国时期的君臣互动关系,与当时社会价值观的真实面相。

孝公这种求才的方式,完全悖离了三代以来礼贤下士的传统价值,和周公旦对待贤士"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谦卑态度比较起来,相差何止千里?即使和其先祖秦穆公"与人周也"的礼贤作风也绝不相同。

[var1]

孝公这道公开的求才诏命,所以会名扬千古,当然和它后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关。而这一巨大的作用,完全系于一人的身上,此关键人物正是后来变法彊秦的商鞅。

当时商鞅正不得志于魏,魏惠王(即梁惠王)不识其才,甚至认为是推荐商鞅的魏相公叔痤已经病急智昏;商鞅见事不可为,遂西入秦,求见孝公,开启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事业高峰。

参考文献:

《史记今注》

《诗经简释》

《秦史》

《秦集史》

《新译吕氏春秋》

《四书集注》

《孟子义理疏解》

《新译说苑读本》

《新译吕氏春秋》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万历四大征(明万历三大征)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浙江省的临安县,杭州市与嘉兴市之间,为何反复划分了6次?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浙江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金华市、衢州市、温州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浙江省的临安区,也就是当年的临安县级市、临安县。在五六十年代,围绕临安县的归属,嘉兴与杭州之间,曾经反复多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