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有哪些外交策略?合纵连横,远交近攻,楚国把太子抵押

战国七雄,有哪些外交策略?合纵连横,远交近攻,楚国把太子抵押

()
中文名:
战国七雄,有哪些外交策略?合纵连横,远交近攻,楚国把太子抵押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战国时期,诸侯并立,各诸侯国为完成统一大业,都开展了一系列邦交活动,例如,苏秦、张仪、战国四君子的纵横主义的外交,活跃的邦交对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产出重要影响,甚至出现了“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现象。 齐国提出的“外归其义”的和

秦朝名人推荐

战国时期,诸侯并立,各诸侯国为完成统一大业,都开展了一系列邦交活动,例如,苏秦、张仪、战国四君子的纵横主义的外交,活跃的邦交对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产出重要影响,甚至出现了“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现象。

齐国提出的“外归其义”的和平外交思想和灵活变通的经济外交策略。我们以最成功的邦交活动秦国为例,秦国实行的是“合纵连横”与“远交近攻”策略,商鞅中立韩国和楚国,联合齐国和赵国,削弱魏国,再由张仪以连横的方式对方东方诸侯国合纵,紧接着魏冉蚕食韩国和魏国,削弱齐国和楚国,最后范雎远交近攻,对诸侯国各个击破的外交。可以说,战国时期,就是纵横家表演的舞台,其主导了几乎所有的邦交外交活动。

[var1]

那么这些邦交活动的外交思想都分为哪些流派呢?不同的专家学者经过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有的把战国时期外交思想流派分为霸权主义、仁义学派、自然学派、谋略学派、权力学派等等。还有人将韩非子外交思想分为强国武力外交、阴谋权术外交、君主霸权外交等。

但笔者认为,战国时期外交战略思想及邦交思想的源头仍然逃不脱“百家争鸣”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纵横家等六家思想的影响,那么他们分别有哪些特点呢?

仁义的儒家

儒家思想以“仁义”为对外行为最高准则,他们认为诸侯国之间的交往应该遵循“仁、义、礼、信”等儒家道德伦理原则。孟子强调只要遵循“仁义”原则,拥有机智的变通能力,大国和小国就可以做到和睦相处,邦交中大国对待小国要以“仁”,小国对待大国要以“智”审时度势与大国相处,并给予大国足够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和睦相处,双方共赢。

《孟子》记载“惟仁者能以大事小,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以和为贵”邦交原则和“和而不同”的求同存异邦交思想;孟子继承了孔子的理念,孟子极力反对霸道而主张推行王道,原因就是孟子认为“霸道”主张用武力征服人心,而“王道”主张以德服人;在军事上孟子是典型的防御主义者,但孟子并不是一味地反对战争,如果战争是正义的,是仁义的,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孟子并不反对战争。

《孟子》记载孟子对齐宣王说“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这与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有本质不同,但是荀子也不主张武力,他认为诸侯国之间要靠礼法来约束,在相处的方式上,荀子主张两国要友好相处,“修友敌之道以敬诸侯,则诸侯乐之”。荀子认为大国不要欺负小国,小国要礼让大国,只有这样小国才能得以生存,而大国则不必兵戎相见;大国征服天下主要靠仁、义、威的征服人心的王道,而不是只会动用武力的霸道。

[var1]

无为的道家

庄子是道家思想主要继承人,庄子认为儒家思想提倡的“仁义”并不符合人的真实本性,儒家的“仁义”只是对强者和胜利者而言的,是存在以功利性为导向的“假仁假义”;庄子认为应该释放人类天性实行“无为”而治,对于治理国家来说,要顺应自然规律,顺应百姓意愿,对于两国外交来说,庄子主张互不侵犯。

《庄子集注》记载“爱民,害民之始也;为义偃兵,造兵之本也。君自此为之,则殆不成,君虽为仁义,且伪哉。”

庄子认为正是人们对“仁义”等虚名的追逐,才使得个人之间,国家之间发生争斗和战争。

“兼爱”的墨家

墨家的创始人墨子生活在一个战国乱世时代,深受乱世之苦,迫切希望能有一个安稳和平的生活环境,墨子外交目标是建立一个和平环境而结束乱世,墨子认为战国时期互相征伐战争四起,其主要原因就是“不相爱”,人与人之间,君与臣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都缺少“兼爱”,诸侯国只爱自己的国家,却不顾他国的利益,甚至为了本国的利益而攻击他国;人与人之间,君与臣之间也是如此。

墨子认为,国家之间的交往应该遵循平等互爱的原则,因为天下都是天子的天下,子民都是天子的子民,无论大国小国都要一视同仁;所以大国不要用武力威胁小国,小国要与大国和睦相处,国家之间交往不要有损他国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天下大治。

《墨子》记载“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此外,在军事上,墨子虽然主张“非攻”,但并不是反对所有战争,只有正义的战争人们才能接受,墨子强调“非攻”在军事上是一种积极的防御态势,非到万不得已,不能动用武力;墨子反对因为一个国家或个人的私利而攻打他国,若遇到不义之战,当弱国受到侵入时,其他诸侯国有义务出手相助,墨子只支持有利于国家、百姓和万民的正义战争。

[var1]

“耕战”的法家

战国时期商鞅和韩非子都是法家代表人物,法家认为支撑国家的外交是“力”,也就是综合实力。一个国家的地位如何,外交关系如何很大程度上就是综合实力的较量;商鞅认为各诸侯国之间关系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战”,一个国家只有“耕”,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才能更好地“战”,而“战”又是时代必然的产物,“战”不仅能够建立一个大一统国家,“战”还能让国家获得实际的利益,保障国家权力,直接提升国家外交地位最有效途径。

相对于商鞅来说,韩非子的思想内涵更为丰富,他认为“人性好利”,人皆因利而聚,战争的实质就是利益的争夺,要想获得利益,必须用军事武力在战争中取胜,要想保持强大的军事武力,必须强大的综合国力来支撑;由此,韩非子非常注重发展,只有发展才能富国强兵,只有实力强大了,才能掌控外交的主动权,只有这样国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韩非子》记载“战而胜,则国安而身定,兵强而威立,虽有后复,莫大于此,万世之利,”

在具体外交手段中,韩非子非常注重权术计谋的使用,例如扶植亲信,挑拨离间,韬光养晦,以势制敌等术。

在外交战略具体实践中,韩非子认为善用权术计谋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有扶植亲信之术,挑拨离间之术,韬光养晦之术,以势制敌之术等等,不同诸侯国根据国力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权术之计。

[var1]

兵家“慎战”主义

作为兵家的代表人物孙膑,虽然深谙用兵之道,军事谋略高超,但他一直坚持“慎战”主义,孙膑认为,战争只是为了结束动荡社会的无奈之举,战争也是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必然选择。尽管大国、强国通过发动战争能够获得诸多好处,但孙膑却反对穷兵黩武,在国与国的外交交往中,首先以协调为主,要避战慎战,绝不轻言战,更不能放弃军事武力。

纵横家谋略主义

战国时期,诸侯并立,使纵横家大显身手的时代,特别是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在战国这个棋盘上掀起了浩瀚风云,其“合纵”“连横”策略对战国局势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对于苏秦、张仪二人,司马迁曾感慨,真倾危之士也。

纵横家的谋略主义与以上所讲的那些思想学派有很大区别,反对儒家“仁义”尚功利,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什么孝义忠信全抛在脑后;在外交中极其善于使用谋术,他们认为谋略谋术才是事情成功的关键。

苏秦主张弱国“合纵”对抗强国,而张仪主张“连横”强国联合其他一国对付其余国家,在处理手法上以及外交战略上,苏秦张仪是针锋相对的,但其思想在本质上却是大体相同,都是认为“人性本恶”,抓住人贪利诈伪的本性,实施谋略,往往都容易得手。

此外,苏秦、张仪等纵横家并不一味滥用谋术,他们还注重综合国力,军事实力,战略纵深,后勤保障,以及君主的策略等等因素,正是这些纵横家们对人性,对国家,对谋术的精确把握,他们才能在战国乱世纵横捭阖中游刃有余。

[var1]

那么战国时期外交策略都有哪些呢?笔者通过研究详实的史实资料,归纳概括总结出两句话,那就是“合纵连横”“远交近攻”。

在战国时期,战国七雄兼并日益激烈,在残酷的外交博弈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尽管七个诸侯国大小强弱不同,但是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有绝对优势同时打败其它六国,因此联络友国,共同对付敌国是明智之举,也是必然选择,因此在战国时期,合纵连横贯穿着整个外交主线。

《战国策》记载,文颖曰“关东为纵,西为横”,孟康曰“南北为纵,东西为横”

什么是合纵?就是合纵弱者以攻一强,到最后就是特指山东较弱六国联合起来对付强大的秦国。什么是连横?就是事一强而攻众弱,到后来特指像秦国这样的强国,拉拢其它六国中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对付其余国家。当然,连横并非秦国首创,合纵也并非其余六国的专利。例如三晋曾东连横齐国,西连横楚国,秦国也曾经策动五国攻打齐国。

战国时期最有影响的连横是秦国苏秦,他首先拉拢魏国,接着破坏齐楚联盟,利用蒙骗之术让楚怀王中计而与齐国断交,紧接着张仪说服韩国、齐国、赵国、燕国放弃合纵与秦国对抗,取而代之的是与秦国连横,增强秦国实力,可以秦国能够统一天下,张仪连横行动功不可没。

而合纵,战国时期诸侯国共有5次大型合纵攻秦行动,但效果不大,基本都被张仪的连横策略破坏掉,其中苏秦在公元前334年组织的六国攻秦声势最为浩大,苏秦先后到燕国、赵国、韩国、魏国、齐国、楚国等六国宣传“合纵”主张,说服六国伐秦,这次合纵使得秦军十五年不敢迈出函谷关一步,不过最终由于各种原因还是失败了。

[var1]

远交近攻

远交近攻是一种“地缘性联盟策略”,战国时期,曾形成东有齐国,西有秦国双霸主局面;范雎认为越过魏国、韩国去打齐国,不如联合齐国攻打韩国、魏国来的更实在,在解决魏韩之后,再对付齐国,而魏韩两国是天下中枢之位,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所以说,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从全局观念上为秦国实现霸主的目标制定了明确步骤和具体方法,即占据核心位置,步步为营,由近及远,各个击破,最终实现兼并六国统一天下。

综上所述,无论是合纵连横,远交近攻都是各诸侯国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外交策略而已,这些策略始终贯穿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兴亡的主线,各诸侯国采取的方法和策略正确与否,决定着不同的效果。

那么战国时期外交策略有哪些途径和方法呢?笔者从浩瀚春秋战国史料中提炼出,无法有以下几种方法:经济、军事、联姻、质子、置相等方法。

经济方法

战国时期以经济为手段外交内容,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贿赂是最常用的方法,贿赂的东西很多,金银财宝,甚至土地和美女。例如苏秦说服赵王“合纵”就是用了几百辆车拉载着锦绣、白玉、黄金等财物去游说。魏国在战国中后期, 国力衰退,常常被周边强国欺负,无奈之下只得靠割让土地和贿赂他国以求和。

除了贿赂方法外,还有纳贡,经济援助等变相贿赂,经济援助是最能俘虏人心的手段,当时秦国要攻打魏国,却怕楚国背后偷袭,为了稳重楚国,便通过经济援助这种方式改善与楚国的关系。

《史记》记载“秦昭襄王十二年,予楚栗五万石”

秦国这次大出血除了为稳住楚国之位,也为了缓解和改善自己残暴形象的权宜之计。

经济方法目的,就是通过经济手段离间他国,笼络、交好他国,蒙蔽腐蚀他国;例如楚怀王在张仪六百里地的诱惑下与齐国断交,从此楚国走上一条不归路;齐国在秦国、魏国的重创下,到了灭国危机,齐国把粮食送给宋国,目的就是收买宋国,使得魏国不敢越过宋国而伐齐。

《战国策》记载“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

魏国为了腐蚀楚国,投其所好向楚国进献美女,使其沉迷于温柔乡而不理朝政,魏国这一招不仅赢得楚国好看,也使得楚国后宫不稳,进而削弱其国力,减少对魏国的威胁。

[var1]

军事手段

战国时期在外交策略上用军事手段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军事援助、军事威慑和军事打击。军事援助,战国时期为了平衡各方实力防止一家独大,处于战争下风的弱国常常向其他国家请求援助,而强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常常主动向战争一方提供援助。例如公元前303年,齐国、魏国、韩国等三国夹击楚国,楚国向秦国求情,秦国一出动军队,三国就退兵了;最著名的军事援助当属“围魏救赵”的故事了,赵国被魏国围攻,齐国为了救赵国,采用围攻魏国国都的方法,迫使魏国从赵国撤兵。

军事威慑,除了直接军事援助外,军事威慑也是战国时期经常采取的军事外交手段,例如楚国楚顷襄王刚即位时,处于仇恨等原因仍与秦国断交,当秦国取得伊阙之战胜利后,秦昭襄王对楚国失去了耐心,直接率领军队对楚国进行军事威胁,楚国被迫与秦国结为婚姻质国,就这样秦国通过军事威慑手段达到了结交楚国的目的。

同样的手段,秦国对魏国也使用了一次,秦国取得长平之战后,重创赵军,魏国却派将领率十万大军去救赵国,秦王担心几个国家联合起来对付秦国,秦国有点力不从心,于是便派使者警告魏王。

《史记》记载,亲王警告魏王“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魏国惧于秦国的军事威慑,只得持观望态度,虽然最后有信陵君窃符救赵,但那毕竟不是魏国的意思,所以说秦军军事威慑起到了作用。

军事打击,战国时期诸侯国实行直接军事打击手段,无非想达到两种目的,一是直接让对方臣服,另一目的以打促谈,位谈判争取砝码。例如,秦国在秦惠文王时期,山东六国合纵对付秦国,秦国采用张仪连横之术,首先拿魏国开刀,不断用武力攻打魏国,然后又用土地,质子等条件利诱魏国,在军事进攻和外交手段情况下,魏国只能投靠秦国。解决完魏国之后,秦国用军事武力直接攻打韩国,韩国被打败后,只能听从秦国。军事打击对于弱国也同样适用,在秦国如日中天时,五国合纵攻打秦国,秦国只得还地求和。

[var1]

联姻

战国时期,诸侯国往往通过联姻等手段来缔结政治军事同盟, 所以说,婚姻也是争取外援、结交盟友的有效手段。例如,战国之初,三晋关系破裂后,韩国遭到魏国、秦国攻击;赵国面临魏国、齐国威胁,在这种情况下, 韩赵两国结成联姻关系,联手对付强大的魏国和秦国。再比如,秦国在遭受五国合纵攻击时,为了让义渠君出兵相助,秦国向义渠君求亲,结成联姻关系。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为了自身生存,对外战略不得不采取朝秦暮楚的方式,特别是在国家面临危机,急需争取外援时,与他国建立联姻关系就成为一种解燃眉之急的有效手段。赵国在长平之战后,精锐部队尽失,国内民生凋敝,国家已经到了危亡时期,面对虎视眈眈的秦国,赵国不得不“四面出嫁”与燕国、魏国结为亲家,并且与齐国、楚国交好,在狭缝中求得生存。

此外,秦国与燕国联姻,让燕国从齐国要回了十座城池,其原因就是“强秦之少婿也”,齐国怕得罪秦国,而还给燕国是十座城市,这就是燕国与秦国联姻带来的好处。

联姻在战国时期还经常用于影响、控制他国,干涉别国内政;或者成为麻痹他国的烟雾弹。例如,秦惠王将自己女儿嫁给燕国太子,实际上就是利用女儿的婚姻来控制燕太子,当燕太子回国成为燕易王后,燕国自然对秦国外交政策产生影响。又如赵国和魏国联姻,魏国信陵君的姐姐嫁给了平原君,当赵国被秦国围攻时,魏国面对秦国的威胁不肯出手相救,此时,平原君向信陵君打亲情牌,魏公子深受感动,最后窃符救赵,由此可见,战国时期联姻对国家命运影响很大的。

联姻通常是两国友好的标志,但在尔虞我诈的战国乱世,也可以通过联姻的方式来麻痹对方,然后在伺机起兵打败他国。例如,赵国灭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赵国赵简子将自己女儿嫁给代君,以造成两国友好假象,当代国对赵国百般信赖后,赵襄子利用代君对自己的信任,而摆鸿门宴,杀了代君,赵国就是利用这种联姻欺骗的方式灭了代国。

[var1]

质子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为了自身的利益,朝秦暮楚,尔虞我诈,毫无信誉可言,为了获得他国信任,各国往往把太子、公子或者卿大夫送到他国做人质,以此作为结盟、联盟或者某种合约的信誉担保或者风险抵押。据有关资料统计,战国时期交换质子的数据一共多达41次,其中秦国占了一半以上,秦国共交质8例,到对方国家当人质14例,由此可以看出,秦国外交手段既繁多又复杂。

战国时期交换质子的原因有很多,一是为了寻求军事援助,例如齐国、魏国、韩国三国伐楚时,楚国为了寻求秦国军事援助而将太子抵押给秦国,秦国乃遣客卿通知兵将救楚国,三国见秦国出兵,都退兵而去。

二是瓦解他国军事联盟,例如楚国在秦国攻击之下,楚国派出太子去齐国为质,一方面是为了稳重齐国,另一方面让齐国改变对楚国的策略而让秦国赶到忌惮。

《战国策》记载“齐、秦约攻楚国,楚令景翠以六城赂齐,太子为质”

楚国以人质为手段彻底瓦解了秦国、齐国联军,使齐国保持中立状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楚国的压力。

三是以人质为抵押求和,战国时期,在战争中失败的一方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往往派出人质作为抵押,以求讲和。例如楚国联合其他国家合纵对付秦国,计谋失败后,连年受到秦国攻伐,在秦国强大武力威慑下,楚国只好将太子完和黄歇送到秦国当人质,与秦国讲和。

[var1]

置相

战国时期,置相和质子能起到同样的效果,当秦国攻打韩国时,韩国重用昭献,昭献不仅是楚国人,还是楚国国相,这无非就是想告诉秦国,楚国现在与韩国交好,使得秦国不敢小觑韩国,从而停止进攻韩国。作为赵国重臣乐池,先是派往中山国为相,后又到秦国为相,当其在秦国时,发生了韩国、赵国、魏国、燕国、齐国五国攻打秦国之事,这时候,秦国任用乐池为相意图很明,就是表明秦国想与赵国交好,虽然赵国参加了五国联盟,但是赵国不是秦国的主要敌人,这也是造成五国伐秦无功的原因之一。

此外,置相还可以拉拢或加强诸国联盟,在这方面秦国堪称表率,张仪被秦国派到魏国为相,目的就是要拉拢魏国,此后,张仪又被派到楚国为相,其目的就是为了打破齐楚联盟,由此可见,置相于他国,是获得盟友重要方式。

笔者认为,战国七雄,无论是哪个国家,在其强大和衰落过程中都曾频繁使用“合纵连横”策略,特别是魏国凭着“四战之地”的地缘劣势,最先强大时,却凭强大军事实力,将周边大国得罪个遍,当其衰落时,不得不进行“合纵连横”依附强国而生,狭缝中苟且偷生,背上了朝秦暮楚的骂名,魏国之所以一手好牌打的稀烂,这与其君主失败的策略不无关系,魏国成为纵横家手中的一枚棋子。

参考文献:《战国策》、《史记》等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万历四大征(明万历三大征)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浙江省的临安县,杭州市与嘉兴市之间,为何反复划分了6次?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浙江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金华市、衢州市、温州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浙江省的临安区,也就是当年的临安县级市、临安县。在五六十年代,围绕临安县的归属,嘉兴与杭州之间,曾经反复多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