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吴国进行了一场人事考核,结果掀起了一场震动朝野的政治案件

他在吴国进行了一场人事考核,结果掀起了一场震动朝野的政治案件

()
中文名:
他在吴国进行了一场人事考核,结果掀起了一场震动朝野的政治案件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var1] 这一年,曹操、刘备都成了“过去时”,天下英雄谁敌手?可吴国外患虽然暂消,内忧却在加剧:北方恢复稳定,为孙氏立国提供了人才基础的“北士南流”也基本停止。放眼望去,朝堂上多半是吴会豪门的子弟,很多还是靠着爷爷、老子的势力滥竽充数。

秦朝名人推荐

[var1]

这一年,曹操、刘备都成了“过去时”,天下英雄谁敌手?可吴国外患虽然暂消,内忧却在加剧:北方恢复稳定,为孙氏立国提供了人才基础的“北士南流”也基本停止。放眼望去,朝堂上多半是吴会豪门的子弟,很多还是靠着爷爷、老子的势力滥竽充数。暨艳看到了这一点,他觉得身为国家人事部门的一把手,必须要做点什么,于是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官吏考察,并以主公身边地位最高贵的郎官为重点。暨艳的措施非常严厉,结果称职的不到十分之一。不称职的都被连降几级,有“经济问题”的全部改为军吏。

让那些豪门出身的“官二代”“官三代”当军吏,等于把他们从士大夫阶层里开除了。别说他们自己不愿意,他们的爷爷、爸爸、伯伯、叔叔能答应吗?这事闹大了,群情汹汹。最后,孙权不得不亲自出面给他们平反,而一心要整顿吏治的暨艳则论罪自杀。

按常理分析,孙权是最高领导,从其政治家的角度看,要维护孙家王朝的稳定,就得舍弃暨艳,给豪门一个交代。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好戏还在后头。

[var1]

且看孙权以国家元首兼最高大法官的身份给暨艳下的判决书。判决书里说,暨艳的父兄当年曾经跟着那些“恶逆”专门和我们孙家作对,后来我宽大为怀,重用了他。不过我也是在考察他,但他经不起考验,狐狸尾巴终于露出来了。在吴国的官方文件里,“恶逆”“恶民”专指那些武力反抗孙氏统治的土著大族。

说白了,暨艳有“历史问题”,是刚刚摘了帽子混进东吴政权的不清白者,这会儿原形毕露,成了企图颠覆现行政府的人。

可张温为什么也跟着遭罪呢?且看孙权给他的判决书:你到底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专门和我过不去,“专挟异心”?

张温和暨艳不同,出身于望族。虽然暨艳是他引荐的,他也支持暨艳的整肃运动,但最多属于“用人失察”,应该和“历史问题”沾不上边。孙权为什么觉得他也有异心,还下手这么重呢?

有一种可能,在孙权眼里,张温也是有历史问题的,不仅张温是,那些为孙氏服务的东吴豪族从根子上都是,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支持孙氏的。但和那些选择武力对抗的“恶逆”不同,他们选择的是不合作,而他们一旦合作了,就把持孙氏朝廷的文武大权,孙权又怎能全然无忌?

[var1]

暨艳整肃吏治,得罪了权贵,死了也就算了,但把人家父兄“附于恶逆”的老底也翻出来,老账新账一起算,孙权是气昏了,还是想别有所指地敲打一下其他有“历史问题”的人?

一次普通的人事考核案,就这么简单地被政治家孙权搞成了肃清异己的政治案。

有意思的是,暨艳最初的推荐者,是做了31年吴郡太守的朱治。丹阳朱氏也是江南豪族,朱治从孙坚时代起,就跟孙氏合作了,连孙权当上孝廉,也是他举荐的。可就在暨艳案发的那一年,朱治病死了。据说孙权一向很敬重他,到头来却对他有点不满。为什么不满?仅仅因为他推荐了暨艳吗?答案可想而知。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曹苏宁

来源|《百家讲坛》杂志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万历四大征(明万历三大征)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浙江省的临安县,杭州市与嘉兴市之间,为何反复划分了6次?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浙江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金华市、衢州市、温州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浙江省的临安区,也就是当年的临安县级市、临安县。在五六十年代,围绕临安县的归属,嘉兴与杭州之间,曾经反复多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