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一、秦始皇先灭韩、赵、魏这三国而不先灭楚,原因绝非为楚国“强大” 之所以说秦始皇先灭韩、赵、魏三国而不先灭楚国,原因并非是因为秦始皇忌惮楚国的“强大”,原因有两条: 1, 楚国没落的事实。楚国虽然自春秋至战国时期始终位列南方大
晋国赵武:如何从险遭灭族的“赵氏孤儿”变为春秋“一代贤臣”?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事发,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十四年,冉有又是如何说服鲁王迎接孔子回家?
古战争 长平之战 坑杀的意思是什么
韩非子死得冤枉吗?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的待遇如何?
一件争论2000年的公案:秦始皇的爹是异人还是吕不韦?
他在位两年办了两件事,一件影响秦国三百年,一件影响华夏两千年
齐桓公时期的齐国是不是在推行三军之制呢?
战国四大名将之人屠白起—战无不胜,战必全歼为,却死在秦王剑下
春秋孔子之后,关西出现的五位“孔子”,个个师范百世
河南商丘宋国故城考古发现唐代墓志砖 实证“城摞城”
吴国太:孙策孙权之母,孙家的定海神针,多亏有她,孙家才没散!
秦国能统一天下,源于历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视与正确的策略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战国四大名将一一李牧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大秦赋》秦王嬴政躺赢的一生,前半生靠吕不韦,后半生靠李斯
[var1]
一、秦始皇先灭韩、赵、魏这三国而不先灭楚,原因绝非为楚国“强大” 之所以说秦始皇先灭韩、赵、魏三国而不先灭楚国,原因并非是因为秦始皇忌惮楚国的“强大”,原因有两条: 1, 楚国没落的事实。楚国虽然自春秋至战国时期始终位列南方大国之地位,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其广大的疆土面积和众多的人口:领有疆域5000里,带甲兵士达百万,地大物博,粟支10年。因此,当秦始皇问名将王翦灭楚需要多少兵马时,王翦给出了一个大数目:非六十万不可。而秦国灭魏国也不过才用了10万兵马,王翦“狮子大开口”说出了六十万,可见楚国疆域之辽阔、兵源之充足可谓根植于战国时期经验丰富的武将之心。不过虽然自古占据天时地利,有着这么一份庞大的家业,奈何楚国昏君辈出。并且由于其与强秦做邻居,因此二者之间的战争连绵不断,但楚国基本处于挨揍的份。特别是自秦将白起攻陷楚都后,楚国被迫数次迁都,先是迁都于陈地,之后又再次迁都于巨阳和寿春。国力大为削弱,国民士气也大大挫伤,因此此时的楚国空有地方大国的空头衔,早已不具备地方大国的硬件实力,远远无法与强秦相匹敌。 2, 秦始皇无所畏惧的个人气质。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统一中国时期采取“先南后北”的军事战略很是为后世人诟病,原因之一便是中国历代王朝统一顺序基本是由北向南、由强而弱,赵匡胤避开北汉先灭亡势力弱小的南方,显然有畏惧北方辽朝的强大。作为一国君主本应雄才伟略、挥斥方遒,却不曾想有让其害怕之物,如此必然导致国家的发展遇强折返,果然终两宋三百多年,不仅没能一统天下,而且“积弱”现象很是明显,虽然坐拥江南富庶之地,但屈辱亡国却也让人扼腕叹息不止。 反过来看秦始皇则完全不是赵匡胤这般书生儒相,据其臣属尉缭所言:秦王这个人,高鼻梁,大眼睛,老鹰的胸脯,豺狼的声音,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穷困的时候容易对人谦下,得志的时候也会轻易吃人。如果秦王夺取天下心愿得以实现,天下的人都将成为奴隶。我不能长久跟他交往。由此可见,秦始皇的面部特征非常符合自然界中顶级猎食者的特征,獠牙外露、心狠手辣、性格残暴。[var1]
这样一位显露出顶级猎食者气息、让见过世面的尉缭都感到害怕的人,而且还坐拥最强大国家领土和无敌天下军事实力的一国之君,又怎么会对这只“纸老虎”害怕呢?也正是因为秦始皇对楚国毫无恐惧纠葛之心,因此当王翦说出60万灭楚兵马数量时,秦始皇嗤之以鼻,转而相信青年将领李信提出的20万,因为在他心中,此时楚国也不过是一砧板上的咸肉罢了。二、法家思想在引领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巨大,但当时普遍认知不足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各诸侯国厉兵秣马、激烈角逐、轮流称霸、竞相称雄的战事蓬勃之时期,更是思想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黄金期,这一时期,值得引人注目的是儒家和法家两种思想。儒家自不必说,其承袭于周礼,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很有市场,因此,纵然创始人孔子颠沛流离、食不果腹,但对其提倡的儒家思想还是心生肯定。 很能说明儒家思想很有市场的一个案例便是,当鲁国和齐国国君会面时,虽然齐强鲁弱是事实,但会面当中孔子几次上前打断会谈,并言之凿凿地以齐国做法违反礼制为由迫使了齐景公屈服,并且齐景公事后还后怕不已,甚至因此传出鲁国要“称霸”的传言。由此可见,儒家思想虽然为孔子原创,但由于周礼存在已久且根植人心,故而承袭周礼的儒家思想便具有天然土壤,而且各国国君虽然考虑到了发展国家的现实之需,或多或少进行了变法,但总体上还是按照周礼之约束治理国家,因此六国均不同程度地走向衰弱,不得不说也是跟周礼“一潭死水般”的等级规定关系莫大。
[var1]
秦国由于地处西部边陲,长期不受中原诸侯国待见,直到平王时才赋予了诸侯的地位,即便如此,按照周礼之规定,其从礼制上仍属“蛮夷”。也正是因为按照正常途径,秦国认知到了永远也不可能翻身做主人的事实,故而才另辟蹊径,摒弃了所谓的“王道”治国,转而选择了以“富国强兵”为现实目的的法家治国思想。经历了三世明君的依法治国和励精图治,当王位传至秦昭王时,秦国已拥有了位列天下之冠的军事实力,不过其他诸侯国见此情景仍然未对秦国之崛起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是照搬礼制仍然将秦国视为“蛮夷”,而且觉得秦国朝“蛮夷”之路走得更远了一些,达到了“虎狼之国”的危险状态。 由此可见,东方六国的衰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秦国崛起之路带了很浓的偏见色彩,反映出了其对秦国崛起背后法家思想引领作用的漠然视之。不过总会有擦亮眼睛的智者会注意到这一不争事实,这就是荀子。荀子虽然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但他眼见秦国迅速崛起并发展强大之后,便于公元前269年至262之间,拖着60多岁的衰弱身体,一边观察一边记录,穿过秦国座座乡邑城镇,一路走入了都城咸阳。以此提出了与传统儒家学说正轨相背离的“法后王”,这是后世儒家学者诟病其儒家身份的原因之一,另一备受诟病之处便是他教出了两个法家学生:韩非和李斯。[var1]
由上至少可以探知两个事实:一是法家思想是助力国家快速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荀子虽然是不折不扣的儒家学说代表人物,但经过他3年的仔细探索和事实调研,确认了这一事实,而且他教授出的两个成果丰硕的学生更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二,即便法家思想能量巨大,但当时的众人对此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反而一如既往沉沦在周礼安置的牢笼中不得自拔,如此导致昏君辈出,不思进取之态着实明显,亡国最终成了事实。三、秦始皇先灭韩、赵、魏这三国,因为他对这一事实很是忌惮 秦始皇虽然出生于赵国,从小受到的法家思想的直接教育较少,但其本人确实为不折不扣的法家思想拥护者,原因有二:一是秦国浓郁的法家氛围。秦国自秦孝公施行变法以来,法家思想便在秦国生根发芽,至秦始皇登基称王时,已过去了六世,不仅基于法家的治国政策已趋于完善,更重要的是依法治国、“法不从阿”、“一断于法”的思想深入人心。如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关键时刻,为鼓励民众奋勇抗敌,秦昭王下令“赐民爵一级”,征召十五岁以上男子奔赴前线作战。秦始皇虽然从小未接受法家思想教育,但出于对祖国的依赖和敬仰之心,必然也是奋勇融入。 原因之二便是秦始皇的个人性格与法家思想很契合。纵观法家之先祖,如李kui、吴起、申不害之类,其性格特征引用清代杨椿的说法便是:“务在富国强兵,以攻伐、聚敛为贤;而其人类皆坚强勇猛,有果毅不群之才,故能谋之必行,行之而必成。”如此可看出,持法家思想的一类人可概括为:果断、坚定、勇猛,很有几分自然界猎食者的那份野兽劲。由前所述,秦始皇的面部特征很符合法家代表人的气质,因此纵然秦始皇少小时候没怎么接受法家思想教育,但一旦他接触到了法家之理论,必然也是“感同身受”,因此他格外青睐韩非写的《孤愤》和《五蠹》。
[var1]
回到篇首提出的问题:秦始皇灭六国的顺序,首先灭韩、赵、魏三国,是否有某种深层次考虑?联想到秦始皇对法家思想的青睐以及法家思想在引领国家发展壮大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可知:秦始皇之所以如此行事,应有如此忌惮:法家思想会引领其他国家发展壮大,从而成为了秦国灭六国的最大阻力。那为何要先拿韩、赵、魏三国开刀而不是拿楚国开刀呢?这是因为法家思想的来源地之一便是韩、赵、魏所在的三晋之地,故而有晋法家之说。而且通过比较可知:晋法家主张较为过激,并且受儒家教义影响较小,因此相对于齐法家而言,其对国家的发展引领作用显然强于齐法家。 众所周知,法家思想的开山鼻祖李kui为魏国人,其著有《法经》,在其辅佐下,魏国在明君魏文侯的带领下,魏国发展迅猛,西击秦,东击齐,南击楚,创建了由魏国领导而由韩国辅佐的中原霸权。只不过魏文侯之后的明君不再,故而迅速衰落了下来,由此也可知晓,法家思想很依赖于明君的存在。而吴起虽然在楚国进行变法,但毋庸置疑的是他本身确是魏国人,因为馋臣陷害才逃奔到了楚国;至于韩非则更不必说,他是法学思想的集大成者,生于韩国,正是因为韩非的天才博学,秦始皇便率军攻韩,逼迫韩国交出了韩非,并且再没让其回国;虽然赵国没有出现一位像样的法家代表人物,但国君赵武灵王坚持的“胡服骑射”弃儒变革,不正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行动吗?这正迎合了法家思想精髓之一:变革。而且其收到的效果自不必说,即便赵武灵王早已不在,即便继任国君昏庸,但赵国依然具有生长壮大的土壤环境,虽然目前弱于秦国,但一旦出了明君,必然犹如沉睡的雄狮,可再次与秦国相抗衡。[var1]
由上可知,韩、赵、魏作为之前的晋国故地,是生长法家思想的源泉之地,天然的法家思想土壤成就了法学鼻祖,更是成就了韩非这样的法学天才和赵武灵王这样的变革家。而见识了法家思想给国家发展、社会变革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的秦始皇,便对这一事实很是忌惮:倘若放任韩、赵、魏法家思想的恣意生长,一旦明君出世,秦国统一六国将会难上加难。故而本着“以防后患”的心理,先消灭了晋法家思想发源地的韩、赵、魏三国。结语 从地理位置来看,秦国与韩、赵、魏以及南方的楚国皆为近邻,为何秦国灭六国的顺序中首先对韩、赵、魏三国发难呢?除去地理位置上的诸多考虑外,秦始皇先灭这三国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便是:这三国乃晋国故地,并诞生出了李kui、吴起、韩非这样的法学大家以及迎合法家思想之变革内涵的赵武灵王。作为对法家思想持极其肯定之态的秦始皇,对法家思想(尤其是晋法家)在富国强兵、引领国家快速发展壮大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这一事实是了然于胸的。出于忌惮这一事实,为了防止晋法家思想发源地的韩、赵、魏三国在法家思想的引领下重整旗鼓、发展壮大,避免它们成为了其统一天下的巨大阻力,秦始皇便在消灭六国的顺序制定上,将这三国列在了名单前列。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我国近代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高岗高谈阔论,碰上了此人,却鸦雀无声,如同猫见了老鼠,他究竟有多厉害?详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浙江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金华市、衢州市、温州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浙江省的临安区,也就是当年的临安县级市、临安县。在五六十年代,围绕临安县的归属,嘉兴与杭州之间,曾经反复多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