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曾有一次,孟尝君夜宴宾客,恰好有人挡住了烛光。席上一位宾客因此生出疑心,认为自己的饭菜不一样,气得饭都不吃、就要告辞而去。孟尝君见状,连忙端着自己的饭菜上前与他对比。这位宾客看了后羞愧难当,当场就自杀了!从这以后,孟尝君好士的
晋国赵武:如何从险遭灭族的“赵氏孤儿”变为春秋“一代贤臣”?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事发,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十四年,冉有又是如何说服鲁王迎接孔子回家?
古战争 长平之战 坑杀的意思是什么
韩非子死得冤枉吗?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的待遇如何?
一件争论2000年的公案:秦始皇的爹是异人还是吕不韦?
他在位两年办了两件事,一件影响秦国三百年,一件影响华夏两千年
齐桓公时期的齐国是不是在推行三军之制呢?
战国四大名将之人屠白起—战无不胜,战必全歼为,却死在秦王剑下
春秋孔子之后,关西出现的五位“孔子”,个个师范百世
河南商丘宋国故城考古发现唐代墓志砖 实证“城摞城”
吴国太:孙策孙权之母,孙家的定海神针,多亏有她,孙家才没散!
秦国能统一天下,源于历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视与正确的策略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战国四大名将一一李牧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大秦赋》秦王嬴政躺赢的一生,前半生靠吕不韦,后半生靠李斯
[var1]
曾有一次,孟尝君夜宴宾客,恰好有人挡住了烛光。席上一位宾客因此生出疑心,认为自己的饭菜不一样,气得饭都不吃、就要告辞而去。孟尝君见状,连忙端着自己的饭菜上前与他对比。这位宾客看了后羞愧难当,当场就自杀了!从这以后,孟尝君好士的名声传遍天下,士人纷纷前来投奔,其中还有不少鸡鸣狗盗之徒。孔圣人教学生,号称“有教无类”,不管学生的出身如何,只要愿意学,他就肯教;孟尝君招揽食客,也不管食客贤愚,只要有一技之长,孟尝君就愿意收留。如此另类的待士之道,虽然赢得了许多喝彩声,可难免为人褒贬。
宋代名人苏轼就这么评价孟尝君:“田文所宾礼者,至于鸡鸣狗盗皆以客礼食之,其取士亦陋矣。然微此二人,几不脱于死。当是之时,虽道德礼义之士无所用之;然道德礼义之士当救之于未危,亦无用此士也。”
另一位宋代名人王安石则批评得更加犀利:“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var1]
王安石与苏轼,名义上有师徒之份,两人又都是宋代顶尖的才俊之士,他们对孟尝君不拘一格的养士之道持相同看法十分正常。因为他们俩肯定都不愿自降身份,与鸡鸣狗盗之徒同等对待。然而,身为“战国四公子”之首,孟尝君的养士之道是否真如王、苏二人说的那么不堪?
似乎也不完全如此。
曾有一次,孟尝君出使楚国。为了交好他,楚人特意送给他一张象牙床。象牙床极其珍贵,为防运输过程中损坏,楚人还专门派出郢城人登徒前去送这张床。
得知要护送象牙床去齐国,登徒愁得是茶不思、饭不香。为此,他登门求助于孟尝君的门客公孙戍。
一张象牙床而已,事成之后以孟尝君的待客之道,赏赐必然丰厚。登徒为什么还会如此愁眉不展呢?
见到公孙戍后,登徒说出了个中缘由:“我是郢城的登徒,被派前往送象牙床。象牙床价值千金,哪怕损坏发尖那么小的地方,我买了妻儿都赔偿不起。如果您能让我不去,我愿献上祖传宝剑!”
[var1]
公孙戍贪图宝剑,满口应承了下来。随后,公孙戍进去见孟尝君,开口就问:“您是要接受楚国的象牙床吗?”
孟尝君回答:“是的。”
“我希望您不要接受!”
“为什么?”
公孙戍答道:“小国之所以都将相印送给您,是听说您能让贫困之人发达振作,有存亡国、继绝祀的义举。小国的英雄豪杰都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您,是仰慕您的义气,喜欢您的廉洁。如今您在楚国收了象牙床,那么其他还没拜访的国家将要用什么来接待您?所以,我希望您不要接受。”
楚国是个大国,所以能提供象牙床来取悦孟尝君;可那些实力远不如楚国的小国,又该拿出什么宝物来接待孟尝君?礼轻了,是小看孟尝君;礼重了,小国又负担不起。
孟尝君听了,觉得有理,说:“好!”
见孟尝君答应了,公孙戍喜不自禁,转身就要出去。
可突然,孟尝君察觉异常,又叫住了他:“您教导我不要接受象牙床,这很好。可为何您走路脚抬得那么高,还一脸的得意之色?”
公孙戍也不敢隐瞒,坦白道:“下臣有三件喜事,还得了一口宝剑!”
“为什么这么说?”
[var1]
“您门下有一百多人,没有谁敢进谏,可下臣却来进谏,这是喜事之一;进谏而被采纳,这是喜事之二;进谏后能杜绝您的过失,这是喜事之三。郢城的登徒不愿送象牙床,情愿送我祖上的宝剑。”听到这,孟尝君又问:“好,您接受了吗?”
这时公孙戍也心虚了:“我不敢接受。”
却没想到,孟尝君竟然说:“赶快接受!”
随后孟尝君还宣布了一条新规:“谁能宣扬我的名声、劝阻我的过失,即便在外私得宝物,也可急谏!”
虽然门客是受贿后才进谏,可孟尝君更看重进谏是否对自己有益,不以门客目的不纯而否定其言行,充分证明了他胸襟的开阔。
还有一位门客,与孟尝君夫人私通;孟尝君知道后,不但没有惩罚这位门客,反倒将他推荐到卫国出仕。后来齐、卫交恶之时,这位门客力阻卫国联合天下诸侯攻齐,因此世人都盛赞孟尝君能转祸为福。
[var1]
孟尝君善用下属之长又能容忍其短,这就是他用人的高明之处。如此一来,天下士人谁能不甘心为其驱使?孟尝君能礼贤下士、胸襟开阔又从谏如流,所以他身边聚集的士人越来越多,慢慢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秦昭王继位之后,一直想摆脱母亲与外戚集团的掣肘。如今孟尝君贤名传遍天下,秦昭王听了后也极为羡慕,不惜将亲兄弟泾阳君送到齐国去作人质,以换取孟尝君入秦出仕。
强秦相邀,孟尝君正想到秦国见识一番,毫不畏惧地就要应召。可孟尝君身边之人却觉得此去前途未卜、危险重重,纷纷出来劝阻。但孟尝君一意孤行,坚持要前往。
苏代得知此事后,也前往劝阻。众人的阻扰令孟尝君烦不胜烦,听闻苏代前来,气哄哄地警告:“人的事情我已经全知道了,我所不知道的,就是鬼的事情!”只要言辞稍有不善,苏代恐怕就得人头落地!
苏代却毫不退缩,顺着这话就答:“下臣这次来,原本就不是谈人的事情,是要说鬼的事情。”
孟尝君无奈,只得放苏代进来了。
[var1]
苏代说道:“今天下臣经过淄水,听到一土偶人与一桃木偶人对话。桃木偶人对土偶人说:‘您是西岸的泥土,是别人将您捏成人形;待到八月大雨倾盆,淄水一涨,您就会败坏了。’土偶人却反驳道:‘不对,我原本就是西岸的泥土,被水冲坏也不过是回到西岸。可您却是东方的桃木所刻,大雨一来,淄水一涨,将您冲走,您就飘飘荡荡不知该往何处去了!’现在的秦国就像虎口,如果您要进去,那下臣就不知道您将怎么出来了!”听了这话,孟尝君这才打消了去秦国的念头。
可是,秦昭王非得到孟尝君不可。在将泾阳君送入齐国后,又屡次向齐人施压。万般无奈,孟尝君于公元前299年来到了秦国。在孟尝君入秦的同时,齐人又把泾阳君送回了秦国。
见孟尝君到来,秦昭王极为高兴,立即任命他为相国。由此来看,之前众人视秦国为“虎口”,拼命劝阻孟尝君入秦,是不是有些过了?
[var1]
不过,危险就在此时降临。孟尝君当上相国还不满一年,就有人向秦昭王说他的坏话:“孟尝君是贤人,又是齐国公族。如今他在秦国为相,必定会把齐国摆在秦国之先,那样秦国就危险了!”
孟尝君能号召天下之士,如果他暗中为齐国服务,那么秦昭王就是引狼入室!听了这话,秦昭王也紧张起来。左思右想之后,秦昭王将孟尝君囚禁起来,想要杀了他!幸亏孟尝君身边的狗盗之徒偷出了献给秦昭王的狐白裘,转送给秦昭王的宠姬求她吹枕边风,他这才得到了赦免。逃至函谷关后,又是靠门客学公鸡叫令秦守卫提前通关,孟尝君这才彻底脱离了险境!
凭借鸡鸣狗盗之徒侥幸脱险后,孟尝君与秦国的仇恨再也难解。一回到齐国,孟尝君就四处联络,最终组织起齐、韩、魏三国联盟共同伐秦,以报入秦受辱之恨。
孟尝君之前,苏秦曾召集五国合纵伐秦,结果在函谷关前五国反倒是被秦军冲溃,三晋之军为此还损失极其惨重!如今孟尝君再举合纵大旗,率三国大军伐秦,能威胁到秦国吗?
《史记》“韩世家”、“魏世家”与“田敬仲完世家”记载此次伐秦,仅仅简单地说三国“共击秦,至函谷而军焉”。以此来看,孟尝君这次伐秦,似乎也没能取得任何战果。
[var1]
可对秦昭王来说,对于这次得罪孟尝君的后果,却令他刻骨铭心。罢免孟尝君后,秦昭王改任赵人楼缓为相。
得知孟尝君率三国大军屯兵函谷关前,秦昭王立即找来楼缓商议:“三国军队入侵已深,寡人想割河东之地与他们讲和。”秦昭王竟想割地求和?!
听秦昭王这么一说,楼缓头都大了,也不敢妄下结论:“割让河东之地,损失太大;免除国家大患,又是极大的利益。这是大王父兄公族的职责,大王何不召公子池前来咨询?”公子池,即公子他,是秦昭王的庶兄。
见楼缓不敢决策,秦昭王无奈,只得召来公子池。
[var1]
公子池听了,也有些犹豫,说:“割地求和要后悔,不割地求和也要后悔。”秦昭王有些摸不着头脑,问:“为什么呢?”
公子池回答:“大王割地求和,齐、魏、韩三国收兵离开后,大王必定要说:‘可惜了!三国即将撤军,我们却偏偏送出了三座城池!’这是讲和的悔恨。如果大王不割地求和,三国军队一旦攻破函谷,咸阳必定危险。大王又会说:‘真可惜,我们因为爱惜三座城池而不去求和。’这就是不讲和的悔恨!”
听到这,秦昭王终于下定了决心:“既然讲和与不讲和都会后悔,我宁可失去三座城池而后悔,也不要等到咸阳危急时才后悔!我决心割地了!”
然后,秦昭王就送出三座城池与齐、韩、魏三国讲和,换来了孟尝君的退军!
[var1]
孟尝君率三国军队伐秦,能让秦人不惜割地求和,这可是秦国商鞅变法以来前所未有之事!这次伐秦,令天下人看到了秦国软弱的一面,所以才有了以后更多的合纵伐秦之举。不但如此,这次伐秦也充分体现出孟尝君的号召力与领军能力,这岂是“鸡鸣狗盗之雄”就能完成的壮举?难怪垂沙之战过后,楚人要首先向孟尝君求和却不搭理秦国,原来如此!然而,正当孟尝君如日中天之时,他的好日子也快到头了。
孟尝君的威望日盛,齐国公室对他也越来越忌惮。
三国伐秦后不久,齐闵王觉察到孟尝君威胁越来越大,就慢慢疏远了他。灭掉宋国以后,齐闵王更是与孟尝君反目成仇。此后孟尝君逃到了魏国,四处活动反齐,最终在公元前284年联合秦、魏、赵、韩、燕等国伐齐,差点令齐灭国。之后,孟尝君就率薛国独立,不再归附于其他诸侯。
可孟尝君死后,他的儿子互相争立,齐、魏二国趁机联手灭掉了薛国,孟尝君从此绝嗣。
太史公评价孟尝君,说他“好客喜士,士归于薛,为齐扞楚魏”。虽然孟尝君养士之初,多多少少也是为了齐国,但因“士归于薛”,使得他的影响力超越了公室,引发了公室的猜忌与排挤,迫使孟尝君最终还是与公室分道扬镳了。
[var1]
当孟尝君在齐国之时,能挫败大楚、遏制强秦,堪称一代枭雄;与齐国分道扬镳之后,虽“中立于诸侯”,可他死后薛国就被灭,以致“绝祠无后”,这岂不是与他当年礼贤下士以保家族富贵延续的目标背道而驰?这样的结局,是否正如王安石所说,孟尝君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无法吸引到真正的贤士辅佐呢?
其实,战国四公子中,孟尝君、信陵君、春申君的后半生都不太如意。唯一都能得意到老的,恐怕就唯有平原君赵胜了。然而,平原君的“养士”之道,却在四公子中最受人诟病:与信陵君相比,平原君无法“下士”;与春申君相比,他待客之道又略逊一筹;以此而言,平原君的“好士”,更不能与倾家荡产“养士”的孟尝君相比。可为何平原君之命却在四公子中最好?
[var1]
关键在于,平原君能始终如一地服务于公室。秦军围攻邯郸时,平原君不但积极向外求救,还捐出家产与赵人共同抗敌,终于击退了强大的敌人!正因为平原君能始终与公室戮力同心,所以能长期享有赵国的政治资源;有了赵国作后盾,平原君才能一生都顺顺当当。所以,孟尝君最终绝嗣,并不是因为他的“养士之道”,而在于他与齐国公室的离心离德。尽管这种离心离德,或许并不是他主观乐意的。
——完——
作者|欲云:喜欢历史的理工男,现居深圳
图片| 来自网络,
欲云谈史论今
解读不一样的历史
以古喻今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我国近代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高岗高谈阔论,碰上了此人,却鸦雀无声,如同猫见了老鼠,他究竟有多厉害?详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浙江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金华市、衢州市、温州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浙江省的临安区,也就是当年的临安县级市、临安县。在五六十年代,围绕临安县的归属,嘉兴与杭州之间,曾经反复多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