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什么话啊,当然是赶紧救灾了!我想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事实上,历史的选择和大多数人的选择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赶紧赈灾。 如果赈灾不力,那么百姓大面积饿死,或者发生李自成这种农民起义,不说朝廷要焦头烂额,最起码在史书上肯定会留下一笔骂名。 但是
晋国赵武:如何从险遭灭族的“赵氏孤儿”变为春秋“一代贤臣”?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事发,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十四年,冉有又是如何说服鲁王迎接孔子回家?
古战争 长平之战 坑杀的意思是什么
韩非子死得冤枉吗?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的待遇如何?
一件争论2000年的公案:秦始皇的爹是异人还是吕不韦?
战国四大名将之人屠白起—战无不胜,战必全歼为,却死在秦王剑下
春秋孔子之后,关西出现的五位“孔子”,个个师范百世
河南商丘宋国故城考古发现唐代墓志砖 实证“城摞城”
吴国太:孙策孙权之母,孙家的定海神针,多亏有她,孙家才没散!
秦国能统一天下,源于历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视与正确的策略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战国四大名将一一李牧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大秦赋》秦王嬴政躺赢的一生,前半生靠吕不韦,后半生靠李斯
他在位两年办了两件事,一件影响秦国三百年,一件影响华夏两千年
齐桓公时期的齐国是不是在推行三军之制呢?
废什么话啊,当然是赶紧救灾了!我想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事实上,历史的选择和大多数人的选择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赶紧赈灾。
如果赈灾不力,那么百姓大面积饿死,或者发生李自成这种农民起义,不说朝廷要焦头烂额,最起码在史书上肯定会留下一笔骂名。
但是总有那么一些“牛马”与众不同,他们的选择就是让你看不懂,以至于感觉到离谱。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牛马”还不是一般的“牛马”,他还是一个著名的“牛马”,那就是秦国雄君-秦昭襄王嬴稷。
[var1]
嬴稷对秦国十分重要,可以说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秦孝公、秦惠文王,后有秦始王嬴政,如果没有嬴稷,那么秦国不说成就霸业,能不能偏安一隅都是一回事。所以史书对嬴稷大书特书,评价颇高。
研究秦史的专家翦伯赞点评:(秦昭襄王末年)秦对六国的斗争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可以看出,翦伯赞认为秦昭襄王对秦对六国的斗争还是极为认可的。但是就是这么一位高度点评的雄君,他在位时期也做过一次奇葩事,如果不是因为他是嬴稷的话,我估计史书早就开骂了。那件事就是不救灾民,对灾情熟视无睹。
秦大饥,应侯请曰:“五苑之草著:蔬菜、橡果、枣栗,足以活民,清发之。“昭襄王曰:“吾秦法,使民有功而受赏,有罪而受诛。今发五苑之蔬草者,使民有功与无功俱赏也。夫使民有功与无功俱赏者,此乱之道也。”“令发五苑之蓏、蔬、枣、栗,足以活民,是用民有功与无功争取也。夫生乱,不如死而治,大夫其释之。-《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意思就是秦国发生了大饥荒,应侯范雎认为应该救灾,毕竟人口就是第一生产力,秦国的“耕”、“战”都需要大量的百姓,前者可以解决经济问题,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后者可以解决战争导致的人口锐减的问题,可以提供大量的“炮灰”。
“耕战”是秦国的国策,长期的战争可以掠夺大量的土地,而大量的土地需要劳动力来耕种。土地有人耕种了,经济就好起来了,那就可以养更多的士兵,然后掠夺更多的土地。典型的用秦国的剑为秦国的犁取得土地。
此时发生了大饥荒,而五苑(皇帝的公园)又恰好有无数的野果,像什么蔬菜、橡果、枣栗这些东西完全可以用来“活民”,不用从国库出钱,只需要稍微做那么一点点牺牲就好。其实也算不上牺牲,秦王肯定不会去五苑吃什么野草的,对秦王来说这些都是无用之物,与其浪费掉还不如用来救济灾民。
但是秦昭襄王这个“牛马”就与众不同,他坚持不可能救灾。范雎听后就是一愣,你宁可饿死百姓也不救灾?不用你出钱,就让你放开五苑的禁制也不行?
[var1]
可能秦昭襄王也看到范雎的不解了,所以向范雎解释道:“秦国的法律规定了,百姓有功才可以赏,百姓有过那就必须罚。我如果让饥民去五苑采摘野果,那么就等于赏赐无功之民,这样做那些有功的老百姓怎么看待此事?既然有功、无功都可以得到赏赐,那谁还去建立功勋?此乱之道也。我宁可让五苑荒着,也不能用来救民。只有这样,大秦才会继续昌盛,不至于乱(不如死而治)。”
秦昭襄王比较能讲,你说你不救就不救,还要整一套理论来论证你不救灾民有道理,你这不像话啊。你非但自己不像话,你还带着范雎一起不像话(大夫其释之),硬是错过了救荒的黄金时机。
为什么秦昭襄王认为不救民可以治,而救民就会导致乱?我仔细思考了一下,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秦昭襄王想要用人民来浇筑“二十级军功爵位制”,想要把整个国家打造成一个“耕战”机器。
二十级军功爵位制不是秦昭襄王所创,而是商鞅所创。比如说在战场上杀了一个敌军军官(甲士),那就是晋升为一级爵位(公士),奖励一顷土地、一处宅院、一个仆人,同时一年工资50石(秦制一石=30.75公斤)。
“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首二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var1]
最低级的就是公士,最高级的就是彻侯,一年工资1000石。每级都有每级的待遇,不仅仅是体现在年工资上,比如一级爵位可以吃最低级的食物,也就是勉强填饱肚子;二级可以吃粗米,同时有一些最低级的小菜;三级可以吃精米,同时还有一盘菜肴。就这种以此类推,级别越高待遇越好。
如果到了九级(五大夫),那么就可以衣食300户的租税,也就是小地主级别的待遇。像吕不韦那种级别的,可以食邑十万户,典型的大地主。总之,你在战场上杀敌越多,爵位就越高,对应的就是待遇越好。
当然,除了战场上杀敌,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比如种地、为朝廷做事。而在秦国,爵位就代表了一切,你的地位、土地、钱财、仆役、女人都和爵位挂钩。除此之外无他,不要幻想做什么生意,秦朝重农抑商,做生意不但不会得到爵位,反而会受到鄙视和打压。
总之在商鞅的构建下,秦国的百姓只有三条路,一条路就是在田野耕作,一条路就是为朝廷办事,最后一条就是战场杀敌。除此之外,无他。离开这三条路,你在秦国寸步难移。
为什么会颁布如此法律?主要是受制于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崩溃,诸侯为了强大起来,先后颁布了各种类型的激励政策,主旨是为了鼓励百姓建功立业,为诸侯卖命。
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秦孝公时期的秦国山歌
从这番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秦国的百姓渴望赏赐,商鞅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是应运而生的,是符合秦国的国情。而秦国通过“耕战”迅速强大起来,主要就是因为“二十级军功爵位制”。所以秦王十分推崇商鞅法,秦惠文王杀商鞅但仍旧维护了商君法,秦昭襄王更是坚定地执行商鞅法。
[var1]
如果赏赐无功之民,那么就会导致赏罚不明,是用民有功与无功争取也。到时候老百姓就不会拥护商君法了,毕竟有没有功劳都会得到赏赐,既然这样那还卖什么命啊。而商君法是秦国强大的根本,如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那么秦国必然会陷入混乱之中。
秦昭襄王认为不救民可以维护商君法,保大秦昌盛。而救民会导致民众摒弃商君法,从而致使乱秦。秦昭襄王这个牛马这样做有没有道理?看上去是不人道的,但是却符合秦国的法度。所以在秦昭襄王的维护下,商君法在秦国根深蒂固,圣贤荀子在看到秦昭襄王的所作所为后,评价:
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荀子高度肯定了秦昭襄王维护法度的行为,认为在秦昭襄王的治理下,秦国的百姓、官吏都和古代(周)百姓、官吏差不多。衙门、家,士大夫们两点一线,没有任何私事,也没有任何勾结,更是没有朋党。而老百姓们勤勤恳恳的耕种,不喜欢花里胡哨的服装,也不喜欢靡靡之音,同时对官府十分尊敬。秦国的强大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var1]
可以看出,当时的秦国的所有人都在严格执行秦法,同时对有功必上、有过必罚的感触十分深刻,没有人逾越法度,大家都是乖乖的。
这样做好不好?虽然有些不人道,但是秦昭襄王维护了秦法,同时使秦国强大起来了。而且从大夫其释之这一点上看,秦国的士大夫、秦国相国范雎也认可了秦昭襄王的所作所为,毕竟秦昭襄王是在依照商君法治国。
而且不止是在救济灾民上是这个态度,秦昭襄王很多事上都是这个态度,就连百姓们给他祈福都不行。
秦昭王有病,百姓里买牛而家为王祷。公孙述出见之,人贺王曰:“百姓乃皆里买牛为王祷。”王使人问之,果有之。王曰:“訾之人二甲。夫非令而擅祷,是爱寡人也。夫爱寡人,寡人亦且改法而心与之相循者,是法不立;法不立,乱亡之道也。不如人罚二甲而复与为治。”
意思就是说秦昭襄王有病,百姓们都觉得秦昭襄王是个好国君,所以纷纷去买牛,然后杀牛为秦昭襄王祈福。大臣们看到之后,把此事编为祥瑞,然后说给秦昭襄王听。没想到秦昭襄王非但不领情,反而要治百姓的罪。
理由很简单,法律没有祈福这一条,他们祈福是没有功的,所以不应该赏赐。但是法律禁止杀牛,他们干了,那就必须罚。犀利不犀利,人家为你祈福,你不领情,还重罚人家。我敢说翻遍古今中外的史书,这种国君都举世罕见。
但是没办法,秦昭襄王就是这样,只要法律允许,那就可以做,法律不允许,那就坚持不肯做。说实话,话说到这种地步,我已经不想用牛马来形容他了,毕竟法治是那么重要,他能为了维护法治而放弃溜须拍马,这一点很难得。
如秦昭襄王所料,秦国不救灾民,迅速强大起来,以至于扫灭六国,建立秦朝。但是他没想到的是他的所作所为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并且在之后为秦朝带来了毁灭。
[var1]
这个隐患就是恪守法治,而忽略六国所存在的“仁政”。荀子虽然高度肯定了秦昭襄王的行为,但是他也评价:(秦)则其殆无儒邪。故曰: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此亦秦之短也。
意思就是秦国恪守法治,但是忽略了儒家存在的重要性,忽视了“仁政”的意义。纯粹任用贤人可以称王天下,但是驳杂义利兼顾、贤人亲信并用的只能称霸诸侯,如果这两者哪个都做不到,那就会亡国。
秦昭襄王用义、利来用人,用奖励激励军民。但是我们都知道奖励是有“边际效用递减”的,当边际效用减到一定的底部,那么奖励就失去了其作用。而失去奖励的秦国将会失去“主心骨”,秦国就会崩溃。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秦昭襄王就是没有做好思想建设工作。共产主义追究的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而资本主义扛起的是“民主自由”的大旗。无论两个阵营用什么样的政策,但是他们还是会坚持他们的思想建设工作。
大秦有吗?大秦没有。大秦忽视了思想建设工作,以至于大秦在建立之后,六国民众并不认可秦朝,对秦朝恪守法度的行为感到困惑,因为在他们这群人的心目中还有“仁政”、“儒家”、诗经等思想,他们注定难以融入秦朝。陈胜吴广一起义,山东六国的旧贵族纷纷响应,这直接导致秦国二世而亡。这也应了荀子的评价此亦秦之所短也。
像秦昭襄王干的事,他们断然不可能理解,难道维护法度比救济灾民还重要?难道老百姓为国君祈福都不行?这就是秦国与山东六国的冲突所在。就像我们现在也不太能理解秦昭襄王的所作所为,但是没办法,秦昭襄王的行为就适用于秦国。
平壤之役是亚洲战役史上著名的步、炮、骑协同攻坚战。此役明军表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公平地讲,到了明朝中后期,军队体制和练兵手段已经很落后,而规模却过于庞大,这就难免造成士兵素质整体低下,不像日军经过多年的内战打拼,兵精将悍。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我国近代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高岗高谈阔论,碰上了此人,却鸦雀无声,如同猫见了老鼠,他究竟有多厉害?详情>>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地球知识局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NO.2359-西班牙VS摩洛哥作者:车辙制图:果果 / 校稿:朝乾 / 编辑:蛾北京时间今天凌晨1点左右,世界杯一场1/8决赛结束交流,西班牙点球0:3不敌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