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死、赵国亡,赵国为何还自掘坟墓?领导的格局决定组织命运

李牧死、赵国亡,赵国为何还自掘坟墓?领导的格局决定组织命运

()
中文名:
李牧死、赵国亡,赵国为何还自掘坟墓?领导的格局决定组织命运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白起和李牧这两个人,同样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中;同样是对自己的国家立下了难以复制的功劳;最后也同样是死于非命、死的憋屈。白起把赵国打得千疮百孔,就在白起准备给赵国致命一刀的时候,秦昭襄王和范睢出手了,他们处死了白起,这让赵国又喘息了几十年;就

秦朝名人推荐

白起和李牧这两个人,同样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中;同样是对自己的国家立下了难以复制的功劳;最后也同样是死于非命、死的憋屈。白起把赵国打得千疮百孔,就在白起准备给赵国致命一刀的时候,秦昭襄王和范睢出手了,他们处死了白起,这让赵国又喘息了几十年;就在李牧竭尽全力保护着赵国安危的时候,赵王和郭开他们也出手了,他们处死了李牧,这让秦国少努力若干年。

[var1]

“起翦颇牧”四大名将,如雷贯耳,虽然在历史上很多人都把这四个人并列看待,但是我相信在很多人心中,都会在这四个人之中有个先后排序。白起或许是公认的四大名将之首,但是对我来说,其实我一直更偏爱李牧。这其实没有什么更多绝对理由,而是一种先天性的亲近感。我喜欢李牧那种举重若轻的淡然,喜欢他那种进退有度的释然,喜欢他那种来去如风的超然……

李牧自杀的时候,我比读到白起自刎时更心如刀割、更痛心疾首。因为李牧简直是稀里糊涂地就被小人缠身、魂断残梦了,而且李牧死的时机和方式更让人难以释怀。

胸有成竹破匈奴,不顾王命埋隐患

[var1]

先说说赵国的一点历史往事吧,当年赵武灵王时因为赵国境内有个小中山国,这个国家实力不大,但是毛病不少。典型的有奶就是娘,谁给他甜头,他就给谁挡枪使,当枪不够格就给人家当跳板。总之,没少给赵国惹麻烦。赵武灵王一心想灭了这只臭苍蝇,却总是力有不逮,因为一来中山国背后有燕国、齐国、甚至关外的胡族支持;二来赵国政治文化和军事基本上分成山西板块和河北板块,内部文化分裂问题还没解决呢?

后来,雄才伟略的赵武灵王大刀阔斧地举行了一次名叫“胡服骑射”的改革,这次改革把赵国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更重要的是它让赵国的骑兵变成了当年魏国“魏武卒”一样的特种部队了,逮谁灭谁,中山国自然是被灭了。其他周边的国家也没少成为赵国的出气筒。赵武灵王俨然就是当时的霸主。北边的胡族也就是这个时候望风而逃,逃到了荒漠苦寒之地去了。

赵武灵王最后被自己的儿子活活饿死在沙丘别宫之中,而此时的赵国因为赵武灵王的两儿子争夺王位,早已弄得一地鸡毛,根本没时间再去当什么世界警察了。至此,中原的诸侯暗自狂喜,终于可以不用每天绷紧神经了,喝点小酒听点曲、抱抱娇娘撒撒欢,这样的日子不美吗?而那个叫匈奴的民族,一听说自己的苦主离开人世了,也开始胆子变肥了,塞外的水草不光养肥他们的战马,也养肥了他们的欲望。

[var1]

匈奴人频繁地骚扰赵国北部的代郡一带,赵国的朝局动荡,边关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又有谁会在意呢?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千古至理。

老百姓不堪遭受无常的被掳掠之苦,纷纷逃往内地。而赵国的边关将帅却在战火连连之中习惯了吃败仗。边关之祸,几十年来,愈演愈烈。

几十年之后,赵王痛定思痛,决心有所改变,便派能文善武的李牧去独担雁门关一带的戍边之责。李牧领命前往,却每天只是据守不攻,甚至下令“有敢捕虏者斩”。如果李牧仅仅是每天龟缩城内,不主动,顶多也只能算消极怠工。但是李牧可不止这样折腾,他还把城内的财政大权给揽过来了,把边关贸易税全部用来改善军队的伙食了。

一时间,不见硝烟起,但见炊烟生。这样一弄,赵国的朝堂和外边的匈奴,都不知道李牧到底在搞什么名堂。这是在演示败家吗?实际上,李牧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掩人耳目,暗地里,李牧不断地加强对部队进行系统性的训练——侦查、格斗、骑射、长枪、刀盾……为未来的多兵种联合进行步兵大兵团围歼骑兵大兵团做准备。

[var1]

匈奴虽然每次入秦都是铁蹄卷起尘土飞扬,但是他们的战马终究飞跃不了城墙,那个时候匈奴又没有什么先进的攻城器械,所以每次李牧据城死守都能让匈奴人败兴而归。

但是,李牧也怕那些不懂军事的“血性男儿”,有很多人满腔热血,却是毫无智商,觉得杀敌就是要到战场上和敌人撸起袖子干,对于李牧这种行为,他们觉得是懦夫的行为。而且他们还很心安理得地质疑着自己阵营里的军事主帅,因为外面的敌人就是这么嘲笑我们的。

李牧依然是我行我素,反正你要我干,我就这么干,除非你不让我干了。后来连赵王也坐不住了,这只母鸡咱也养了一段时间,该给我们老赵家下蛋了呀!所以赵王就直接下令,要李牧主动出击。可是李牧左耳进右耳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该咋滴就咋滴吧!

赵王一下怒了,李牧你这只老母鸡不光不下蛋,还特么耳朵聋了是不?于是把李牧直接给撸了,换了一个听话将领。

[var1]

于是,匈奴人嘴里笑得是哟嘿哟嘿哟,因为简直是有求必应呀!每次匈奴举兵来犯,赵军便十分配合地打开城门迎战,然后就是送人头、送物资,匈奴人忙得是不亦乐乎。边境之地,辛辛苦苦好几年,一不小心又回到了从前。被打、被抢、没法活,老百姓又要“人口迁移”了,赵王一看,这还得李牧来才行呀。

赵王对李牧说,你还是边关去吧,那里的人们无比思念你。但李牧以身体有恙为名,拒绝前往,心想当初你们爱理不理,如今你们高攀不起。其实赵王这种政治场的老油条了,怎么又不明白李牧的那段小心思呢?无非就是当初受了委屈,如今要多哄一下,并顺便提点条件。拉拉扯扯之后,赵王答应再不干涉李牧的行动,李牧也愉快地上任了。

李牧再次上任后,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现在轮到匈奴人难受了,抢到的东西都消耗光了,这地里也根本不产粮食,日子越过越艰难。一连几年,匈奴一无所获,还劳民伤财,士气一落千丈,跟霜打的茄子一样。

[var1]

而此时的赵国将士却被李牧每天喂得身强体壮的,练得如狼似虎的。等到时机一到,李牧精心挑选一千三百辆兵车和一万三千匹战马。并挑选出五万勇士、十万优秀射手,日夜加以演练攻防转换。同时还下令,大纵牲畜,让士兵扮成老百姓漫山遍野地放牛牧羊。李牧终于要收网了。

饿了好几年的匈奴人,一看那漫山遍野的牛羊,哪里还控制得住那原始的冲动呀!一个个像猴急猴急的色狼一样扑了过来。但匈奴人也不傻,先派了一股小部队过来试吃,看有没有毒?赵军十分配合地佯败,匈奴这下赶紧回信,这肉不光没毒,味道还好极了,兄弟们赶紧上,来晚了可就捞不到好的了。

于是,十万匈奴人就这样争先恐后地钻进了李牧的空袋阵。李牧完成对匈奴的包围之后,按部就班地出牌,先用车阵把匈奴骑兵的冲势挡下来,然后是刀盾兵硬扛匈奴的攻势,就是不能让你跑出包围圈,最后十万弓箭手,万箭齐发,彻底把匈奴人射成了刺猬。

[var1]

此后,李牧趁热打铁,又挥师北上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匈奴单于胆肝俱裂,落荒而逃。赵国北边从此稳固,匈奴再也不敢来犯,雁门关一带逐渐呈现出一片祥和、繁荣景象。

此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多兵种联合作战的典例,也是中国历史上华夏民族对胡族的第一次压倒性胜利,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步兵大规模对骑兵进行包围歼灭战。这一战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重要意义需要更多关注和认识,它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但是,这一战除了将李牧的军事风格和战术水平发挥得淋漓尽致之外,其实也充分暴露了李牧这个人在性格上的缺陷,这也为他后面的死因埋下了伏笔。

我以我身为长城,誓死护国一生机

[var1]

李牧这个人在历史上的着墨其实并不多,甚至关于他的生平都是很不清晰的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他的伟大。甚至可以说,就凭上述对匈奴一战,李牧就足以比历史上大多数的军事将领都要优秀。在历史上,李牧的军事代表作除了上述对匈奴一战之外,另外当属对秦的肥之战了。一个属于李牧的起点之战,一个属于李牧的终点之战。

有人曾经很奇怪地问过我,为什么秦国在长平之战都已经把赵国打残了,赵国还能苟延残喘这么久?这就是一个国家的底蕴和脊梁的问题,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像赵国这样的国家,它的脚下是充满血性的土地,只要他不死,他就会一直在战斗。所以战国一来,包括后来楚汉相争时期,赵国一直都是抗秦的旗帜。

首先,山东六国中是没有人真的希望赵国真的倒下的;其次,赵国的生命力是真的很强,即便是颤颤巍巍地站着,他也不会选择躺下。当然,还有一个叫李牧的人一直用自己血肉之躯呵护着这个已经风烛残年的国家。

[var1]

公元前243年,李牧先后攻下燕国的武遂(现在河北省徐水县西北的遂城镇)、方城(现在河北省固安县南)等地。为赵国续上一点生气。

公元前233年,秦国大举进攻赵国,兵分两路。南路的赵将扈辄为秦将桓齮(后来改名叫樊於期,这个名字可能更广为人知)所败,丧师十万。在北路,秦国大兵压境,企图深入赵国大后方,来个内外开花。如此危急存亡之际,李牧临危受命,率其雁门关守军南下抗秦救国。在宜安(今河北蒿城县西南二十里)李牧又导演了一次精彩绝伦的围歼战,南北两支部队进行出乎意料的大合围,10万余秦军几乎被全歼灭,桓齮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桓齮也因此战失败,害怕秦国严刑峻法的制裁,潜逃到了北方的燕国,最后为荆轲刺秦王献上了自己的脑袋。

公元前232年,李牧在番吾(现在河北省平山县南)再次筑起钢铁长城,顽强阻截了秦嬴政亲率的数十万大军,并在出其不意的反击中打败秦军,让嬴政徒唤奈何。

公元前229年,秦国再也耐不住性子了,秦王嬴政心里只有一个声音:我要统一。于是,秦国发大兵东进围赵都邯郸,摆明就是要给赵国来一场灭国之战。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负责一切抵抗秦军作战事宜。在李牧大军严防死守面前,秦军寸土未得,占不到丝毫便宜。

[var1]

秦军将领正是另一个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王翦,这是历史上有名的老成持重的老帅,硬碰硬的事情他可不愿意干。于是他写信给秦王,说李牧这块绊脚石太麻烦了,万能的王,你得想办法把他给我弄走。秦王心想,要是没有李牧,打赵国还用得着你?但不管怎么样,总得努力一下吧。于是,还是按照当年长平之战弄走廉颇的那一套,派奸细混入赵国都城邯郸,到处散布流言蜚语,说李牧和副将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并重金收买了那个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在赵王面前再使劲地煽风点火。赵王心想,我也不知道外面说的是不是真的,但是现在大家都这么说,或许这就是真的吧!于是派人要夺了李牧和司马尚的兵权,让他们回来给个交代。

李牧这样人有点像我们现在这种“蠢直”的人,一来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不可能安心把至关重要的军权交给那些猪队友,这无异于自杀;其次,李牧问心无愧,也清楚这背后是小人捣鬼,所以拒不执行命令。

[var1]

如此以来,郭开这样的小人更加有充足的“证据”在赵王面前扇阴风、点鬼火了。当赵王决定要把李牧彻底铲除的时候,郭开这样蝇营狗苟的小人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们布下圈套,把李牧诱骗至其中,然后来了个斩草除根。

据传,李牧是一个天生残疾,所以拔剑自刎还不方便,死的时候是把剑柄置于墙端,然后口吞剑刃,穿头而出,才完成自杀陷害的。这尤为让人动容。

李牧死后三个月,也就是前228年春寒料峭的时候,秦国大将王翦率大军一举攻破了邯郸的城池,赵王迁在悔恨的眼泪中做了秦国的俘虏,赵国宣告灭亡。

李牧的忠魂只能悠悠荡荡地飘升到了邯郸的上空,幻化做天边的云翳,悲愤地俯视着他的祖国在敌国铁蹄蹂躏下痛苦地呻吟。

生来可悲死亦悲,亡时可恨存犹恨

[var1]

赵王迁当了亡国奴之后,被秦王囚禁在“活死人墓”一般的房陵中,在无数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他也曾垂头顿足地叹息过,他恨,恨自己的昏庸无能,恨郭开的小人乱事,恨赵国的国运不济……但这种恨又能挽回什么呢?

历史上也好,生活中也罢,很多人的觉醒和教训总是要用血的代价去换取。说得好听一点是“醉过方知酒重”,说得难听一点就是不懂珍惜、不懂把握。

先不说,赵国不杀李牧,赵国来生存多少年的事。但至少赵国这种让亲者痛、仇者快的愚蠢行为是可恨的。赵国的一众人用自己的愚蠢给李牧的人生悲剧做了背书。

[var1]

而对于李牧来说,这样的儒将、忠勇之士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那样一个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悲剧。其宁折不弯的性格更是把他自身的悲剧性无限放大。

悲剧一:生不逢时。我们无法假设李牧如果早生十几年,恰好在其最好的年华参加长平之战,以其灵活多变、善于调动、稳中求胜、出其不意的作战风格,能否挽救赵国的命运。但是,可以肯定一点,李牧和白起,针尖对麦芒,长平之战鹿死谁手真的犹未可知。至少赵国不会败得那么惨!赵国有更大的生气,李牧也才有更多证明自己的空间。

悲剧二:不合时宜。李牧的性格在政治中注定就是一个悲剧。从其在对匈奴之战中就可以看出,自作主张、不听调令。而且李牧因为在王室立储的事情上,还直言不讳地发表过自己的看法,给自己树立了一大批政敌。李牧这种性格和之前的白起、之后的岳飞是何其相似?但是,谁说这种人就必定要以悲剧收场呢?如果他的国君是赵武灵王、是秦始皇那样雄才大略的明君,他何尝会下场如斯?李牧性格上的不合时宜,很大程度上是赵国的政治环境已经变质,是赵国的国君跟不上形势,是人性中一种习以为常的惯性在恶化。

悲剧三、遇人不淑。假设李牧碰到是赵国廉颇和蔺相如那样的贤臣良将、相得益彰,或许李牧的结局也有转机。遗憾的是,当身为国之柱石的李牧受到诬陷,即将身死的时候,我们看到赵国朝堂之上几乎都添油加醋的小人,少有仗义执言的忠臣。李牧遇到郭开,犹如白起遇到范睢、岳飞遇到秦桧,想不死都难。

[var1]

李牧在赵国,生来就是一个悲剧,当然死得更是一个悲剧。难道有人生下来就注定是一个悲剧?这要分人来看,小人物悲剧不悲剧,其实也没人在乎,犯点小错误也没有人一定要追究。但是,李牧不行,能力越大,压力越大,越容易被人放在放大镜下观察。李牧的任何一个政治失误都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起来,即便没有失误,也会有更多的莫须有的罪名在等着他。

或许,文章写到这里,大家最疑惑的就是,赵王为何要如此愚蠢地杀害李牧。我只想说,这种人既可怜又可恨,所以当他沦为阶下囚的时候,那浓烈的余恨,是他罪有应得。

赵王为什么要杀李牧,原因有这么几点:1、领导创业的时候一般喜欢会干事的人,守业的时候一般喜欢会说话的人,而像赵王这种苟延残喘的领导一般连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人都不知道。在他快要死亡的时候,他觉得非要李牧不可;一旦他缓过气来,他又觉得没谁都行;2、没能力的人才会一心打压有能力的下属,真正有能力的领导都会想办法收下属的心。李牧的能力绝对是足以匹配任何一个有为之君的,但是赵王只看到李牧身上那些自以为是、尾大不掉、直来直去、干涉内政等主动毛病,对李牧只有利用,没有珍惜。3、越是格局小的同事,越是喜欢捅刀子。郭开就是这样的典型,只要能把你踩在脚底下,把公司搞垮都在所不惜。这样的人其实很可悲,他的快感就来源于给自己人成功捅刀子的那一刻,往前是卑微,往后是悔恨。

[var1]

当然,如果有人要再问一句,赵国明知道大敌当前,杀三军主帅是件很愚蠢、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为什么非要这么干,秋后算账不行?我只能弱弱地说一句:“有一种领导,你告诉他公司快要垮了,他真不一定着急;但你要告诉他,他的领导位置不保了,他绝对比谁都急。”赵王就是这样的人,这种人只能一直当菩萨供着,是不能沾染一点人间烟火气的。否则他能蠢到把自己和队友都蠢死。

归根到底,李牧——生来可悲死亦悲;赵国——亡时可恨存犹恨。

后记

[var1]

关于李牧,其实我还有很多话要说,其实他比白起在很多方面都有代表性(不是指两人的军事能力啊)。但是苦于篇幅、累于时间,我必须要给自己刹车了。

怀着比较低沉的心情,写了这六千多字。其实我还更希望我的读者们能通过每一个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去正确地反思一些逻辑问题。历史虽然不如小说里那么光怪陆离,但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千篇一律。

历史是相对冷酷呆板而又灵活多变的。历史上很多功臣武将几乎都是死在同一逻辑线上:能力超群——功勋卓越——君王恐慌——敌人挑拨——含冤而死。但是,这其中总会有一点细微的差别,找这种差别,其实就是我们学习历史、反思生活的乐趣与收获。

[var1]

就李牧之死来说,最大的问题,还是赵国在国力衰退之后,发展缓慢,蝇营狗苟、抱团取暖之后,衍生了很多细菌,导致赵国已经腐烂了,当局者眼光、格局不够,但心思、手段却敢用。白起、岳飞遇到的情况都不是这样的。

历史上,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自杀名将、自毁基石的赵国其实很刺眼。秦国杀白起是因为胜券在握;南宋杀岳飞,是基本稳定局势了;只要赵国给人的感觉是,我特么不想活了,我也得先弄死你。

当然,这只是历史大致相似中的一个小差别。希望这个例举能帮助更多喜欢历史的朋友打开新的历史思路和画面。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中日万历战争(万历平壤战役)

平壤之役是亚洲战役史上著名的步、炮、骑协同攻坚战。此役明军表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公平地讲,到了明朝中后期,军队体制和练兵手段已经很落后,而规模却过于庞大,这就难免造成士兵素质整体低下,不像日军经过多年的内战打拼,兵精将悍。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刚刚,摩洛哥把西班牙踢回老家!| 地球知识局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地球知识局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NO.2359-西班牙VS摩洛哥作者:车辙制图:果果 / 校稿:朝乾 / 编辑:蛾北京时间今天凌晨1点左右,世界杯一场1/8决赛结束交流,西班牙点球0:3不敌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