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诸葛亮,仕途之路一片坦途,刘备白帝城托孤后,他便顺利掌握蜀汉的军政大权;反观司马懿,却几次险死还生,其中最惊险的一次,莫过于曹操对他的杀意。 据《晋书·宣帝纪》记载:“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所谓“狼顾相”,指狼在前进时,脸部能
晋国赵武:如何从险遭灭族的“赵氏孤儿”变为春秋“一代贤臣”?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事发,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十四年,冉有又是如何说服鲁王迎接孔子回家?
古战争 长平之战 坑杀的意思是什么
韩非子死得冤枉吗?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的待遇如何?
一件争论2000年的公案:秦始皇的爹是异人还是吕不韦?
战国四大名将之人屠白起—战无不胜,战必全歼为,却死在秦王剑下
春秋孔子之后,关西出现的五位“孔子”,个个师范百世
河南商丘宋国故城考古发现唐代墓志砖 实证“城摞城”
吴国太:孙策孙权之母,孙家的定海神针,多亏有她,孙家才没散!
秦国能统一天下,源于历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视与正确的策略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战国四大名将一一李牧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大秦赋》秦王嬴政躺赢的一生,前半生靠吕不韦,后半生靠李斯
史上最长寿的公主,鲁国公主活了多久
历史名臣录 管仲 千古一相
蜀相诸葛亮,仕途之路一片坦途,刘备白帝城托孤后,他便顺利掌握蜀汉的军政大权;反观司马懿,却几次险死还生,其中最惊险的一次,莫过于曹操对他的杀意。
据《晋书·宣帝纪》记载:“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所谓“狼顾相”,指狼在前进时,脸部能够正面向后而身体不动;人有“狼顾之相”,就说明此人谨小慎微,却又心怀不轨。
[var1]
司马懿(剧照)
因此,曹操在察觉到司马懿的“狼顾相”后,便对其生出了杀意,并多次派人试探;但在曹丕的斡旋之下,曹操终究没有对司马懿下手。
此时,曹操不知道的是,倘若他真的杀了司马懿,将会出现至少4种不可控的局面;到那时,就算曹操在世,也会感到相当棘手。
局面1:诸葛亮北伐时,将无人能与之抗衡
须知,不管曹魏政权发生什么,诸葛亮的北伐大业,是必然发生的。
因为刘备与诸葛亮打出的口号,就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刘备在称帝时,就自云:从“建安二十六年”开始,重新建立汉朝。实际上,建安只有25年,可见刘备此举的用意:就是为大汉王朝“续命”,完成它的未竟之业。
征讨不臣,讨伐“国贼”曹操及魏国,就是刘备的未竟之业。这不仅是诸葛亮与刘备定下的目标,也是蜀国的立国之本。
[var1]
既然诸葛亮北伐事实已是必然,那曹魏政权便不太好过了。诚然,魏国这边人才济济。哪怕没有司马懿,也有张郃、曹仁、满宠、郭淮这样的名将。但关键问题是,他们只有冲锋陷阵之能,而无太出色的统兵才能。
诸葛亮本人虽不擅长冲锋,但他的统兵之能,还是值得肯定的;而且,他深知蜀国需要什么。在第一次北伐期间,诸葛亮出其不意,夺走天水(今甘肃天水市一带)、南安(今甘肃陇西县一带)、安定(甘肃镇原县一带)三郡。
随后,诸葛亮命人立即迁走三郡百姓,从而壮大了蜀国的“软实力”。曹操当年退出汉中,同样是这个做法;以致于刘备虽打下汉中,却没太多收获。
[var1]
诸葛亮(剧照)
这正是诸葛亮的大局观与统筹能力,纵观偌大的曹魏政权,在曹操去世后,也唯有司马懿能和他相提并论。因此,若司马懿提前被曹操所杀,曹丕、曹叡手下便再无一人能担得起抗蜀大军的统帅。更为重要的是,位于东三郡的孟达,也会顺利谋反。
历史上,孟达在投降魏国后,曾得到曹丕赏识,仍镇守东三郡。此地位于魏、蜀、吴三国交界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在曹丕继位后,诸葛亮曾命人暗中与孟达联系,并与他约定好了起事时间。
然而,孟达行事不密,竟被察觉到了动静;于是司马懿当机立断,带麾下大军闪击东三郡。孟达原以为,司马懿就算来袭,也要三十日;不曾想到,司马懿日夜兼程,仅花费八天时间就兵临城下;孟达没有准备,仓促应战,结果仅坚守了十六日,便被司马懿斩首。
[var1]
这场战争,充分体现出了司马懿的果决与高超的军事才能。倘若他提前被杀,那孟达这个“星星之火”,将在短时间内“迅速燎原”,并与诸葛亮遥相呼应,进而给曹魏政权带来极大威胁。
局面2:四方联手来袭,曹魏大军疲于奔命
可以预见,倘若诸葛亮的北伐动摇了曹魏政权的威信力,那么,魏国的其他敌人也会趁势而动,从它身上狠狠“撕下一块肉”来。这种情况,是完全有可能出现的。何以见得?
诸葛亮在掌权之后,曾派出邓芝等人出使东吴,并恢复了两国邦交。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权乃参分天下,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
孙权称帝之后,曾与蜀国使臣“二分天下”。尽管魏国势大,但吴蜀两国却早早约定好了:倘若打下魏国,东吴可得豫州、青州、徐州、幽州;而蜀汉则得到兖州、冀州、并州与凉州;至于中间的司州,则以函谷关为界,两国平分。
有这个协议在,孙权自然会在合适的时机出兵。
什么是合适的时机呢?
[var1]
如果诸葛亮的北伐,真的给曹魏带来不小损失,那孙权自然乐意出手。而在历史上,诸葛亮北伐的第一年(228年),孙权也的确曾派出陆逊,于石亭之战中大败曹休。
因此,若司马懿提前为曹操所杀,曹魏将同时面临东线与西线的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它的北线——来自北方的鲜卑、(南)匈奴各部,既有可能也会趁机作乱。
据《三国志·田豫传》记载:“亮时在祁山,果遣使连结比能。”又据《三国志·明帝纪》记载:“保塞鲜卑大人步度根与叛鲜卑大人轲比能私通。”
鲜卑部落中的轲比能,颇有才干,在他担任首领时,鲜卑各部无人不服,且逐渐壮大起来。从轲比能的经历来看,他不仅联系到了其他部落的首领,还暗中勾结到了诸葛亮。
[var1]
不难预见,若司马懿此时已不在人世,那北方的轲比能将有极大可能与诸葛亮、孙权一起出兵。到这时,曹魏将同时面临北线、西线、东线的三方进攻,压力大大增加。可这,还不算完。
局面3:士族心怀不满,大概率会发动叛乱
陈寅恪先生曾指出:“袁绍是有接班人的,他的接班人就是司马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从士庶之分来看,袁绍、司马懿都是士族中的代表人物。反观曹氏一族,虽然是小地主(谯县曹氏)出身,但因为曹操祖父曹腾(宦官)的存在,北方士族对他们并不亲近。
而且,曹操在世时,曾“破浮华交会之徒”,对许多清流名士多有打压;此外,他还提拔了很多寒门子弟出身,进而压缩了士族的利益。
因此,北方士族对曹氏的统治,是非常不满的。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曾举荐曹操为洛阳北部尉,对其有知遇之恩。曹操若杀了恩主的儿子,非但会饱受其他士族诟病,也会再次让士族生出反抗之心。曹操势大时,他们都敢反抗,更别提曹操死后了。
[var1]
曹操(剧照)
早在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二十四年(219年),曹魏政权内部就先后出现过两次大型叛乱。
218年,吉本、耿纪在许都(今许昌一带)发动叛乱,不久后,宛城守将侯音也暗中联合关羽作乱;到了219年,魏讽等人在邺城(今河南安阳一带,只剩遗址)再次发动叛乱;与此同时,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望风而降……
由此可见,曹魏政权内部,并非是铁板一块。这其中,既有对曹操不满的北方士族,也有心系汉室的“大汉纯臣”;他们碍于曹操威势,不敢有所动作,但只要曹魏政权出现危机时,他们便乐于在内部“捣乱”。而司马懿之死,或许就是士族集团反抗曹氏统治的一个导火索。
再联合外部势力的威胁,曹魏政权便要同时面临五个敌人:蜀汉、东吴、北疆少数民族、大汉忠臣与北方士族。
在此情形之下,哪怕曹魏政权再强大,也会在短时间内陷入困境,导致国力大损。除此之外,因为要同时面临多方压力,曹魏军费开支大大增加,甚至有可能会连累到北方经济。
局面4:无人推行军屯,北方经济惨遭连累
军费的开支,与司马懿又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司马懿正是曹魏军屯的重要推动者。曹操在世时,虽然也有屯田,但大多是以流民、平民为主的民屯。民屯,以百姓为主体;而军屯,则是以士兵为主体。
[var1]
以两千兵马灭掉蜀国的邓艾,就是推行军屯的好手;他原本是口吃,不受上司待见,但机缘巧合之下,邓艾得到了司马懿的赏识。在后者的支持下,邓艾在曹魏边境推行军屯制。士卒们战时为兵、闲时务农,在保证其战斗力的前提下,也得到了不小收获。
因此,通过司马懿主导的军屯,有两大好处。一方面,曹魏戍边大军基本做到了自给自足。另一方面,屯田地就在边境,戍边将士可以随取随用,这极大减少了粮食的运输与押送的消耗。
据《三国志·邓艾传》记载:“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一万大军的粮草,需要五千士兵来押运,可见粮草运输是多么费时费力的工程。
由此可见,曹魏能同时抵御蜀汉、东吴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军屯战略功不可没。而这,正是在司马懿的支持下,才逐渐形成的。
[var1]
倘若曹操提前杀了司马懿,便不难预见:曹魏倘若要同时抵御几国的进攻,势必要抽调国库以及北方各郡县的赋税、粮草。这么一来,即便魏国再富有,也难免会在短时间内被生生拖垮。
而且,因为曹氏早早得罪了富有的北方士族,所以魏国遇到危机时,这些大地主出身的士族,也断然不会拿出钱粮来支持曹氏。于是,曹氏只好抽调全国民众之财力,这势必会导致北方已经稳定下来的经济体系,再次产生动荡,进而有崩塌之风险。
倘若北方经济崩塌,那曹氏的统治地位必将动摇,就算被其他士族替代,也并非不可能。
结语:曹操对司马懿的真实态度
综上,若司马懿为曹操所杀,至少有四种棘手局面可能发生,而且还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但是,曹操却并非是因为这几种不可控的局面,才选择放弃杀司马懿。
当然,也并非是像《晋书·宣帝纪》中说的那样:曹丕为司马懿求情,使得曹操没有除掉司马懿这个大患。
实际上,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曹操认为司马懿有“狼顾相”,其实是司马氏后来所杜撰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var1]
曹操和司马懿(剧照)
首先,曹操与司马懿的哥哥、父亲关系很好。其父司马防是曹操的恩主之一,其兄司马朗更是早早来到曹操麾下,为其奔走。
也正因如此,曹操对司马氏充满信任,在征讨汉中期间,司马懿就曾作为重要谋士,随曹操一同出征。在此情形之下,曹操根本没有必要杀司马懿。
其次,关于曹操对司马氏的压迫,大多只见于《晋书·宣帝纪》,而很少在《三国志》中出现。《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为西晋臣子,如果曹操真的对司马懿多有打压,他肯定会如实而录,不会因为前朝曹操的避讳,而忽略了现在掌权的司马氏。
最后,除了“曹操闻司马懿有狼顾相”这件事外,《晋书·宣帝纪》中还记载了其他曹操对司马懿的打压,“套路”可谓如出一辙。
[var1]
比如,在司马懿年轻时,曹操曾两次胁迫司马懿为自己效命。这是非常可笑的。当时,曹操麾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而司马懿当时却未知名,既然如此,曹操又有什么理由强行要他为自己效力?
综上所述,曹操与司马懿之间的矛盾,大多都是司马氏自己臆想出来的。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孟子曾说过:“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司马氏一族篡位,本就是名不正言不顺;非但如此,司马昭还指使手下贾充、成济当街杀死了魏帝曹髦(即史书中的高贵乡公)。这件恶劣的政治事件,曾一度让司马氏被人指指点点。
为了维护自身颜面,司马氏在建国以后,开始极力渲染曹操对司马氏的打压,从而把自身的篡权夺位给“洗白”成一种无可奈何的自卫式反击。
《晋书》虽成书于唐代,但它却主要取材于王隐的《晋书》与孙盛的《晋阳秋》。须知,这两部书都是东晋时期的史书;所以在司马氏的统治下,王隐、孙盛“为尊者讳”,也就不难理解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后汉纪》
1593年正月,继平壤战役大败小西行长之后,明朝的近四万援朝部队在提督李如松的指挥下大举南下,日军各地守军望风而走,凤山的大友义统,白川的黑田长政,平山的小早川秀包,牛峰的立花宗茂等等,纷纷向南撤退,明军几乎兵不血刃,就在半月之内收复失地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我国近代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高岗高谈阔论,碰上了此人,却鸦雀无声,如同猫见了老鼠,他究竟有多厉害?详情>>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地球知识局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NO.2359-西班牙VS摩洛哥作者:车辙制图:果果 / 校稿:朝乾 / 编辑:蛾北京时间今天凌晨1点左右,世界杯一场1/8决赛结束交流,西班牙点球0:3不敌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