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苏东坡纪念馆(藤花旧馆)。 苏东(左)、苏慎在“寻路东坡”采访组带去的纪念册上留名。 魂牵梦绕之地 江苏常州 江苏省常州市苏东坡纪念馆位于前后北岸文化街区80号,青瓦白墙,曲径通幽,在周围的现代繁华中独辟一方静谧。当地百姓更喜
“靖康耻”到底有多耻辱?三千妃嫔身披羊皮,皇后无奈自尽
别再被水浒传欺骗了,蔡京真的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好人
明朝的东西厂、锦衣卫在清兵打来时没有行动么?
“文臣无所不能,武将一无是处”,没人害死狄青
万贞儿是如何迷住宪宗的?《明史》中说她恶毒,其实是宪宗的最爱
司马光真砸过缸救过人?马未都提出不同意见,老师从不说后来的事
梁山上此2人最狂,得罪一位虎将,若非与宋江护短,很难留在山上
开封危急,崇祯皇帝释放狱中的孙传庭,率军救急
高晓松说明朝是“三无朝代”?关于看他说历史,我有个人生建议
都说宋朝是一个诡异的朝代,那么宋朝皇室都发生了哪些诡异的事情
明代中日两国贸易的两个阶段
曾巩
同为宋朝,《清平乐》和《知否知否》中的婚服为何有红绿之分
武松做错了两件事,被宋江抛弃,但宋江不敢得罪鲁智深
宋朝,原来你有两幅面孔!
“蒲氏人”做了什么,朱元璋为什么对“蒲”姓恨之入骨?
明朝后期继续执行张居正的万历新政可以延续大明江山吗?
元朝灭亡前夜,统治者内部激烈的内讧
元朝国祚仅97年,皇帝却有10多人?真相太混乱
《永乐大典》里的兰州印记
常州苏东坡纪念馆(藤花旧馆)。
苏东(左)、苏慎在“寻路东坡”采访组带去的纪念册上留名。
魂牵梦绕之地
江苏常州
江苏省常州市苏东坡纪念馆位于前后北岸文化街区80号,青瓦白墙,曲径通幽,在周围的现代繁华中独辟一方静谧。当地百姓更喜欢称它的另一个雅名——藤花旧馆,因大文豪苏轼寓居此地时手植紫藤树而得名。
2月中旬,“寻路东坡”采访组来到常州,在两位苏轼后人——常州市苏东坡纪念馆副馆长苏东、常州市苏东坡研究会顾问苏慎的带领和讲解下,我们在藤花旧馆了解到了苏轼与常州的不解之缘。
走进藤花旧馆正门,苏轼为常州留下的名句“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被镌刻在墙上。自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通判杭州的路上第一次途经常州,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病逝于此,苏轼曾14次到常州,并最终选择在常州终老、离去,与这个他魂牵梦绕之地生死相依30年。
青年时期
即定下在常州养老之愿
作为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常州自古文脉绵延不绝,留下了许多美谈。苏轼自幼熟读经史,对吴地一直心有倾慕。不过让苏轼真正对常州产生向往之情的,当是他与常州文人蒋之奇等的相遇。
在《次韵蒋颖叔》中,他回忆了这段往事:“琼林花草闻前语,罨画溪山指后期。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嘉祐二年(1057年),彼时的苏轼还是一名春风得意的新科进士,在琼林宴上,他与常州来的同年进士蒋之奇、胡宗愈、单锡等相谈甚欢。席间,蒋之奇详细给苏轼讲述了常州地界的风物之美。这让天生想象力丰富的苏轼大为震撼,当即与蒋之奇立下“鸡黍之约”:以后退休了,咱们比邻而居。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放,被朝廷安排到杭州任通判。途中,他终于有幸第一次踏上了常州的土地,惊叹蒋之奇所言非虚。此后任职杭州三年间,他又多次到常州赈灾,并在空余时游览常州及周围城镇。
常州宜兴丁蜀镇有一山,原名“独山”,苏轼到此游览后,感叹“此山似蜀”,从此当地人改此山名为“蜀山”,沿用至今。
除了风光美景外,苏轼喜爱常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常州文脉深厚,自古就有许多德高望重的君子。苏轼的至交好友中,也有许多常州人士。
虽然彼时正值壮年的苏轼距离“退休”还遥不可及,但他已经拿出多年积蓄的俸禄,请蒋之奇为他在宜兴购置了田产。事情办妥后,他欣喜地留下了“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等句。
从此,苏轼与常州结下半生不解之缘。
两次上书朝廷
希望定居常州
“乌台诗案”后,苏轼以戴罪之身被贬谪至黄州,一待就是五年。五年间庙堂之上风起云涌,元丰七年(1084年)的一天,一直对苏轼大为赏识的神宗皇帝突然下诏,将苏轼改授汝州团练副使,并说:“人才实难,不忍终弃。”在黄州接到诏令的苏轼百感交集,虽然看似自己的身份没有太多改变,但“人才实难,不忍终弃”八字足以让他感受到神宗对他的眷顾。于是,苏轼从黄州再次启程,前往汝州任职。
汝州即是今河南汝州市,与黄州距离遥远,苏轼一直流连在江南的路上,并四处求问田舍,希望朝廷能恩准他在江淮一带安家。这一次,他又途经了常州。此前,他已经在常州购置有一些田地,如今再次委托蒋之奇新购置一处小农庄,加在一起,养活一大家子不在话下。他随即写下《乞常州居住表》,渴望朝廷恩准。
此后,苏轼带着家人慢慢北上,等待朝廷批复,一边沿途访友。但请求迟迟未有回复。一个月过后,苏轼再次写下第二封《乞常州居住表》,言辞更加恳切。
两次上书之后,苏轼终于等来了好消息,朝廷批准了他居住于常州的请求。
到达常州时,已经是元丰八年(1085年)的五月,他自黄州启程后,前后奔波于路途已达400余日。
双向奔赴
苏轼与常州百姓感情深厚
苏轼与常州的感情很深,这种感情是相互的。细查史料,可见大大小小苏轼与常州的故事。在和两位苏轼后人的交谈中,他们的言谈之间也倾注了传承千年的情感,令人惊叹。其中有两则故事尤为动容。
一是熙宁六年(1073年),苏轼通判杭州时,受命前往常州、润州发放灾粮,任务重,时间紧。半年间他频繁奔波在常州和润州之间,就连除夕夜也不能回家团年。除夕下午,苏轼所乘的船抵达常州城东,他当即下令泊舟,不再前进。船家大惑不解,因为这里距离常州城不过几里,只要命人通报常州官府,即能上岸享受接待。但苏轼深知,这一天本是阖家团圆之时,若让城中官员百姓知道自己来了,必将打扰。于是,他独自在城外的荒野中守岁,并写了名篇《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留下了“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的感人之语。今天,在常州市区的东坡公园中设有东坡舣舟亭遗址,以纪念这段故事。
另一则,是苏轼被贬往海南儋州后,常州人对苏轼的万里寄情。常州江阴人葛延之与苏轼素不相识,因仰慕苏轼为人,担心他在海南缺衣少食,于是他独自带着江南的特产,走了一万里,跨越海峡,前去看望苏轼。在宋人费衮的《梁溪漫志》中就有此记载,云:“担簦万里,绝海往见,留一月。”苏轼与葛延之在儋州一起生活了一月,还教授了葛延之写作之法。临别时,葛延之赠给苏轼龟冠以祝福他长寿,苏轼回诗一首《葛延之赠龟冠》以示感谢。
这两则故事,一直在常州城乡传为美谈,感人至深,足见苏轼与常州之间的双向奔赴。
最后时日
将父子三人手稿交给好友出版
元符三年(1100年),宋哲宗病逝,弟弟赵佶继位,是为宋徽宗。彼时,垂帘听政的是神宗之妻向太后,这对被贬至海南的苏轼而言是个好事。果不其然,没过多久朝廷就大赦天下,苏轼得到诏令,自己终于可以从谪居三年的儋州北归,至廉州安置,不多时朝廷又命他迁移到湖南永州。奔波的路途还未结束,他又接到另一则命令:“复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外军州任便居住。”其中“任便居住”四字给了苏轼莫大的欣喜,这意味着去哪里安顿余生,他自己有了决定权。
此时,弟弟苏辙居住在河南颍昌。兄弟二人历来感情深厚,在得知苏轼放还北归后,苏辙再三写信极力劝说苏轼到颍昌与他共度晚年。但汴京城里局势尚不明朗,种种不利于他的消息纷至沓来。苏轼最终打消了前往颍昌的念头,并在写给苏辙的信中提到:“今已决计居常州,借得一孙家宅,极佳。”
此“孙家宅”,即是他最后在常州的住址,后来的“藤花旧馆”,今天的常州市苏东坡纪念馆。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轼慢慢游历前往常州。彼时已经进入六月,酷暑难耐,苏轼也已经66岁,在古代算是高龄,而且他从海南返回不多久,一直在路途上,生活极不安定,早已体质虚弱。六月初三,他因吃了些许生冷食物,半夜拉起了肚子,一连几天腹泻不止,这些都记录在了他给米芾的信中。
他自感命不久矣,强撑着身体,给苏辙写信,其中云:“即死,葬我于嵩山下,子为我铭。”
自此之后,苏轼的病情时好时坏。六月十五日,苏轼终于抵达常州,多年好友钱世雄早早在码头等候,将他接入孙氏馆。此后一月,苏轼的病情开始恶化。
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长逝于常州。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四方震悼,山河同悲。
在最后的时日,苏轼将苏门父子三人的三部手稿《论语说》《易传》《书传》交由好友钱世雄,请他在自己离世后帮忙出版。彼时,政局尚有变数,苏轼作品无法公开于世。但常州百姓皆知,这就是苏轼的遗稿。
不久后,一本名为《毗陵易传》的书籍在民间流传开来,作者毗陵先生,即是苏轼。而毗陵,正是常州古名。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刘可欣 邓景轩
江苏常州报道
《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典。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它草创于金戈铁马的战争时期,完成于重典治国的洪武年代。这部大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我国近代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高岗高谈阔论,碰上了此人,却鸦雀无声,如同猫见了老鼠,他究竟有多厉害?详情>>
自宋代书院兴起之后,中国社会开始形成两套教育体系,一是涵盖了太学、国子监、府州县学的官学体系,其特点为官办,接受学政、教谕的领导与管理,与科举制高度结合,以培养预备官员为教育目标。官学之外,传统社会另有一套以书院为代表的民间讲学体系。书院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