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迁都北平是出于无奈,还是另有隐情?“六大”原因迫使他必须这么干

朱棣迁都北平是出于无奈,还是另有隐情?“六大”原因迫使他必须这么干

()
中文名:
朱棣迁都北平是出于无奈,还是另有隐情?“六大”原因迫使他必须这么干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朱棣电视剧照 第一:政权不稳,号令难以实施。朱棣打跑建文后一开始也没有迁都的打算,但是随着他执政后的种种情况来看,让他隐隐有种不踏实的感觉,朝中大臣基本都是建文时留下的老臣,而跟随自己的文臣武将经过几年的征战后也没剩几个了(一开始也没几个

宋朝名人推荐

朱棣电视剧照

第一:政权不稳,号令难以实施。朱棣打跑建文后一开始也没有迁都的打算,但是随着他执政后的种种情况来看,让他隐隐有种不踏实的感觉,朝中大臣基本都是建文时留下的老臣,而跟随自己的文臣武将经过几年的征战后也没剩几个了(一开始也没几个文臣,大都是武将),建文朝遗留下来的大臣对自己也不是很友好,他们大都忠于旧主,在朱棣取得政权后,他们只是暂时隐藏起来,以图日后光复,而且这些旧有势力盘根错节、根深蒂固,一时很难撼动,他们虽然每天也照常上下班,但遇到国家大事需要商量时,他们要么反对、要么一言不发,根本不予配合,总不能都杀光吧,不杀他们,自己的政令又没法下达,而且“杀一儆百”之事似乎也没起多大的作用,这让朱棣郁闷至极,在他心里逐渐有种强龙不压地头蛇的感觉,自己好像是外来之人,这些大臣都是地头蛇,他们效忠的仍然是建文帝,只是迫于高压政策,才不得不能暂时向自己低头,而自己的根基在北平,要想在南京扶持自己的亲信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迁都北平,回到自己的地盘才是他最佳的选择。

朱棣电视剧照

第二:龙骑坐着也不舒服。朱棣的身份也注定了他这辈子只能当个藩王,没有纯正的血统(不是马皇后亲生),因此即便是太子和他的另外二个哥哥都死了,他也是没机会当太子的,除非自己造反争取,因此他心里清楚自己的皇位得来的不正,毕竟不是合法继承人,屁股下面坐着的位置本也不属于自己,在这里,他就有一种做贼的感觉,而且时刻感到周围存在的危险,这种痛苦一直困扰着他,夜里经常失眠,半夜也经常被吓醒,这也是他至死都要追杀建文帝的原因,建文不死,他心里就不踏实,尤其是建文还是他的侄子,如果是他的叔叔,这种情形也许会好些,毕竟抢侄子的位子不是件很光彩的事,每次坐在龙椅上他都会想起建文来,这对他来说是一种折磨,要想摆脱这种困境,就只有离开它,眼不见为净,再有,就是北方的北元也不老实,这一切的一切都迫使朱棣尽快迁都,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

朱棣电视剧照

第三:内战也是朱棣大失民心。尽管他一开始是打着“遵奉祖制”进行“清君侧”的旗号发动靖难之役,但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他这是“司马昭之心——人尽皆知”的事,一个冠冕堂皇的幌子而已,老百姓也不傻,因此,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不仅伤及到无辜的百姓,还使得大片土地饱受战火的洗礼,因此他发动的战争是不人道的,不会得到百姓的拥戴,这对朱棣来说不是啥好事,尤其是在南方,他虽然对建文的老臣进行了残酷的屠杀,但仍然不能彻底震慑他们,相反这样一来又失去了南方士族的信任,如果不是因为他也是朱元璋的儿子,估计老百姓们都会起来一起抵御他的反叛(毕竟是老朱家内部的事,老百姓也不好意思掺和),因此,朱棣在占领南京后根基不稳,不得人心,如果再因自己的政见激起民变,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不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他自己都很有可能会折在这里,更别说江山永固了。

网络配图

第四:也算是完成了他父亲的心愿。中国自古以来,大统一王朝都是发迹于北方,由北向南扩张建立基业,而朱元璋却是发迹于南方,由南向北打,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比较少见的成功案例,虽然最终打下了江山,但老朱心里并不踏实,虽然定都了南京,但他心里清楚,南京并非首都的最佳选择,他也想换个地方,于是就与群臣讨论此事,最终有四个地方被初选出来:即凤阳、关中、洛阳和开封,后来凤阳因为风水问题而放弃,开封因饱受战乱、破败不堪也放弃了,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大儿子朱标秘密前往关中考察,关中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炎黄二帝均祖居于此,也是朱元璋的革命偶像刘邦的发迹之地,这里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素有“八百里秦川”的美誉,只不过可惜的是,在朱标考察完回到南京后不久就病倒了,来不及交代清楚,第二年就死了,朱标的死对老朱打击很大,可以说,朱标是他的全部希望,在他身上老朱花费了很大的心血,没曾想他走在了自己的前面,老朱伤心之下,再也没心思迁都了,群臣们见此情景也没谁敢再提迁都之事了,关于老朱想迁都的事,他曾在《祀灶文》里也说过“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 。6年后,朱元璋带着遗憾也走了,朱棣登上皇位后或许也有完成父亲遗愿的事,只不过他想迁都之地是北平而不是关中或者洛阳。

网络配图

第五:北平是他的发祥地,只有在这里他底气才足。朱棣成年后就被朱元璋封藩到北平,北平是大明王朝防卫北元的北大门,朱棣在这里经营了数十年,既有力打击了北元的残余势力,也将这里经营得有形有色,他对这里非常熟悉,这里也是他能睡得着觉的地方,而且最主要的是他将藩王守国门变成了天子守国门,这就极大激发了国民的斗志,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北元一直是大明王朝的最大威胁,朱棣一生好征伐,成年后被朱元璋封为燕王,镇守北平,基本扫清了北元的威胁,这从朱棣迁都北平后几次御驾亲征漠北来看,他不是个只知贪图享乐的皇帝,而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好皇帝,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镇守北部边疆的藩王除了已被朱棣夺了三卫的宁王朱权外,其他几位镇守北部边疆的藩王实力也不容小视,为了有效控制这些藩王,朱棣也不得不迁都北平。

网络配图

第六:北平的地理位置比南京更有优势,也利于守国门。朱棣和朱元璋一样都是大才,当初朱元璋能看出南京“惟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相信朱棣也不会看不出来,南京除了有长江作为屏障之外,四周也都是些低矮的山地,不利于防守,从地缘优势上来看,南京就不如北方的洛阳和长安,更无法与北京相比,北平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三面环山,可以俯瞰整个中原地区,属于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我们知道山川作为屏障的优势要远大于河流,而且长江一旦失守,南京就无险可守,从历史上在南京建都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南宋、南明等来看,国祚都普遍不长,而从日后朱棣迁都北平后又延续了223年的国祚来看,他的迁都之举还是英明的。

网络配图

虽然朱棣迁都遭到大臣的们的强烈反对,使得朱棣很没面子,但毕竟他是一个目光长远的皇帝,尽管只得到少量人的支持,他仍然坚持了自己的北迁计划,为了实现自己的计划,他甚至不得不背着群臣们偷偷摸摸地进行宫殿扩建以及疏通大运河工作,皇帝做到这个份上也真是很无奈了,永乐元年(1403年),他下诏将北平改名为北京,并将北京设为陪都,随后又下令将江苏苏州、浙江、山西等地的商民迁居北京,并予以减租减息,永乐四年,朱棣扩建北京九门,建立六部及各衙门办公处,七年,借口北巡,在北京住下后便不再回南京,对于那些不愿意跟他一起去北京的大臣,他也没有过多为难,既然不愿意去,那就在南京老老实实呆着吧,命太子朱高炽监国南京,这样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出现了“一朝两京制”(第一次是西周时期),一个皇帝两套领导班子的局面。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大明律》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大明律的历史影响)

《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典。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它草创于金戈铁马的战争时期,完成于重典治国的洪武年代。这部大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千年来书院盛衰和官府对民间社会的管制

自宋代书院兴起之后,中国社会开始形成两套教育体系,一是涵盖了太学、国子监、府州县学的官学体系,其特点为官办,接受学政、教谕的领导与管理,与科举制高度结合,以培养预备官员为教育目标。官学之外,传统社会另有一套以书院为代表的民间讲学体系。书院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