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新社 2021年8月5日12:46 编者按: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国人真正的自认为的文明人,受过教化的,区别于化外之民的,最外在的体现就是敬天法祖,孝悌为先。尧舜禹时代之所以备受后世王朝统治者推崇,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舜面对坏心眼的父母
“靖康耻”到底有多耻辱?三千妃嫔身披羊皮,皇后无奈自尽
别再被水浒传欺骗了,蔡京真的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好人
明朝的东西厂、锦衣卫在清兵打来时没有行动么?
“文臣无所不能,武将一无是处”,没人害死狄青
万贞儿是如何迷住宪宗的?《明史》中说她恶毒,其实是宪宗的最爱
司马光真砸过缸救过人?马未都提出不同意见,老师从不说后来的事
梁山上此2人最狂,得罪一位虎将,若非与宋江护短,很难留在山上
开封危急,崇祯皇帝释放狱中的孙传庭,率军救急
高晓松说明朝是“三无朝代”?关于看他说历史,我有个人生建议
都说宋朝是一个诡异的朝代,那么宋朝皇室都发生了哪些诡异的事情
明代中日两国贸易的两个阶段
曾巩
同为宋朝,《清平乐》和《知否知否》中的婚服为何有红绿之分
武松做错了两件事,被宋江抛弃,但宋江不敢得罪鲁智深
宋朝,原来你有两幅面孔!
“蒲氏人”做了什么,朱元璋为什么对“蒲”姓恨之入骨?
明朝后期继续执行张居正的万历新政可以延续大明江山吗?
元朝灭亡前夜,统治者内部激烈的内讧
元朝国祚仅97年,皇帝却有10多人?真相太混乱
《永乐大典》里的兰州印记
宋新社
2021年8月5日12:46
编者按: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国人真正的自认为的文明人,受过教化的,区别于化外之民的,最外在的体现就是敬天法祖,孝悌为先。尧舜禹时代之所以备受后世王朝统治者推崇,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舜面对坏心眼的父母和弟弟,依然以德报怨,最终感化他们,完美的展现了中国人孝悌之义。
孝文化也是逐渐丰富完善起来的
那么孝文化演绎到了宋朝的时候,已经距离“三代”千年的时光,孝文化的内涵已经丰富,
小编就带大家解读一下宋朝的孝文化。
(一)官方哲学儒学的大力推崇,孝道大于天
宋朝自太祖赵匡胤建国,就以孝治天下。大宋的民间“百行孝为先”的俚语,街头巷尾的三教九流都耳熟能详。孝道在民间影响力深远,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烙印,深入骨髓。
《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
这就是孝的最初含义。
《诗经》:“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有孝有德,有引以翼。”;“喻户皇考,永世克孝。”;“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大意是只有孝顺才能得到祖先赐福,才是有品德值得尊敬的人。
《孝经》明确提出孝文化按照阶级分类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人、庶人。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儒学文化演绎到了宋朝,就形成了“程朱理学”,构建了完整的儒学体系。他们认为“天命之谓性”,孝是人的生性之一,是值得推崇的。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万物各有太极,万物各有其理。”
那么就得“存天理,灭人欲。”严格遵守儒家的“三纲五常”。
宋朝统治者为了顺应孝文化的天理,就将孝引入科举制度。读书人将孝道视为士大夫的精神家园内核,孝道大于天,人世间孝道也是考验品行人性的选项,宋朝人认为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君子必备的技能之一。
嘉佑二年(1057),宋仁宗下诏“科举增设明经,兼以《论语》《孝经》”,以孝选官。自曹魏以来的“孝廉入仕”在宋朝也有残存,不过一般都以“孝悌”的名义单独考试,也就是说,宋朝选官孝道也是一项必考题。
(二)宋朝统治者认为孝顺君父也是一种孝道
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必然会在教育中掺杂对君父的忠诚,“朕即国家”官家就是大宋的君父领袖,忠诚大宋就是忠诚官家,也就需要臣民孝顺官家,将对自家父母的孝顺转移到君父的身上。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礼记》:“孝子之养,乐其心,不违其志。”
这就有点愚孝的意味。但是封建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有意无意的将这些“三观”文化灌输给学生,使得臣民对官家忠诚,“学会文武艺,货于帝王家”为君父做事就是忠与孝的结合。这是一种大忠大勇,因此被统治者大书特书,肆意宣扬。
南宋宋孝宗赵昚(shen)就是因为对养父宋高宗侍奉殷勤恭敬因而死后谥号为“孝”。甚至于从宋太祖到宋度宗的谥号里都掺杂着“孝”字,可见宋朝对孝文化的执念至深。
(三)宋朝以法律的形式固化了孝文化,惩恶扬善
宋朝的《宋刑统》明确规定,“闻父母丧,匿不举哀。诈称父母死,是为不孝。”
大意是父母是生死是大事,轻忽不得,不然就是不孝。
“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也就是说诬陷父母绞刑。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也是宋朝官员父母过世一般都要申请“丁忧三年”的原因所在,除非皇帝“夺情”不许你走,否则最好是赶紧打申请走人,不然就是贪恋权位,不忠不孝之徒,会受到世人的唾弃指责。
“丁忧”期间不能像以前那样吃喝玩乐,如果被人举报最高刑罚是流放三千里,最低是仗责一百。宋朝的法律保证了孝道最低要求,使得孝文化潜移默化到了中国人的血液里。
(四)宋朝社会是个宗法社会,光宗耀祖、传承香火才是孝道的终极内涵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孝终。”
中国人是最重视血亲传承的民族,光宗耀祖、传承香火,是对祖先最好的追忆。民间谚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体现出中国人朴素的宗族观念,孝文化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孝子贤孙”才是宗族发展繁荣的真正秘诀。
当然,宋朝社会教育也树立典型模范,让大家学习什么才是孝道。这不,在职官员黄庭坚和朱寿昌成功入选感动大宋十佳青年。也是二十四孝里最后两位人物,很是不容易。
二十四孝之大宋孝子——黄庭坚
二十四孝之大宋孝子——朱寿昌
宋朝的家庭教育就十分重视“孝”的思想认知。比如朱熹、司马光和范仲淹等人的家训就十分有意思。司马光《家范》明确提出孝文化的重要性,《居家杂仪》则简单举例强调孝顺父母,谨守礼法。还有许多宗族模仿唐朝《颜氏家训》的,《石林家训》、《放翁家训》、《左原王氏家规家训》等都在以孝道治家,规范家风,希望子孙能够继承祖先遗志,品行优良,使得宗族兴盛,枝繁叶茂,人才辈出。
唐朝著名的《颜氏家训》
司马光《家范》
(五)宋新社追评:
不管是出于封建统治者的实际需要,还是宗族发展的内在要求,亦或是升斗小民的朴素认知,孝文化在中国是根深蒂固,源远流长。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备条件。
孝顺父母,忠诚祖国,“忠孝是否难两全?”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都在寻找二者的平衡点,儒家文化就认为伦理有常,忠孝难两全的时候要把忠放在首位。战争期间的义军“保家卫国”却又只能将孝放在首位,因此,这个话题争执了千年,至今未有确切定论。
从《宋史》就能看出,宋人就认为,忠孝一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重于孝,但是不能忽视孝的重要性。
新时代的中国,孝文化也是家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孝道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忽视的功课,中国崛起和伟大复兴更是离不开孝文化的支撑,那么就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将孝文化落实到生活中,也许这才是和谐社会的一剂良药处方。@宋新社
(文/特约编辑兰格格)
《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典。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它草创于金戈铁马的战争时期,完成于重典治国的洪武年代。这部大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我国近代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高岗高谈阔论,碰上了此人,却鸦雀无声,如同猫见了老鼠,他究竟有多厉害?详情>>
自宋代书院兴起之后,中国社会开始形成两套教育体系,一是涵盖了太学、国子监、府州县学的官学体系,其特点为官办,接受学政、教谕的领导与管理,与科举制高度结合,以培养预备官员为教育目标。官学之外,传统社会另有一套以书院为代表的民间讲学体系。书院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