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改稻为桑乃是国策,上利国家,下利你们,我就不明白了,这天大的好事,为什么就是推行不下去?” 《大明王朝1566》中,浙江淳安的稻田边,杭州知府马宁远带着骑马踏苗的明军,对着跪倒在地的老百姓发出这样的灵魂咆哮…… 第三,那时大明朝
“靖康耻”到底有多耻辱?三千妃嫔身披羊皮,皇后无奈自尽
别再被水浒传欺骗了,蔡京真的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好人
明朝的东西厂、锦衣卫在清兵打来时没有行动么?
“文臣无所不能,武将一无是处”,没人害死狄青
万贞儿是如何迷住宪宗的?《明史》中说她恶毒,其实是宪宗的最爱
司马光真砸过缸救过人?马未都提出不同意见,老师从不说后来的事
梁山上此2人最狂,得罪一位虎将,若非与宋江护短,很难留在山上
开封危急,崇祯皇帝释放狱中的孙传庭,率军救急
高晓松说明朝是“三无朝代”?关于看他说历史,我有个人生建议
都说宋朝是一个诡异的朝代,那么宋朝皇室都发生了哪些诡异的事情
明代中日两国贸易的两个阶段
曾巩
同为宋朝,《清平乐》和《知否知否》中的婚服为何有红绿之分
武松做错了两件事,被宋江抛弃,但宋江不敢得罪鲁智深
宋朝,原来你有两幅面孔!
“蒲氏人”做了什么,朱元璋为什么对“蒲”姓恨之入骨?
明朝后期继续执行张居正的万历新政可以延续大明江山吗?
元朝灭亡前夜,统治者内部激烈的内讧
元朝国祚仅97年,皇帝却有10多人?真相太混乱
《永乐大典》里的兰州印记
“改稻为桑乃是国策,上利国家,下利你们,我就不明白了,这天大的好事,为什么就是推行不下去?”
《大明王朝1566》中,浙江淳安的稻田边,杭州知府马宁远带着骑马踏苗的明军,对着跪倒在地的老百姓发出这样的灵魂咆哮……
第三,那时大明朝廷的公信力已经严重不足。农民作为大明朝生态圈里食物链的最底层,吃官府的亏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即使官府好好宣传,好好做思想工作,农民就能信了衙门里的各级老爷么?
这时下面就有人扯大旗了,反正是朝廷的国策,不改也得改。
正如马宁远说的那样:“死一千个人,死一万个人,全浙江的人死绝了也得改!”
当真让人脊背发寒。人命在马宁远那里就这么不值钱吗?踏青苗,毁堤淹田……这是迫害,这是屠杀。古往今来,有哪个政策是以这种面孔给人看的?没有。
可见,大明朝廷的信誉就是一坨便便,信它的老百姓早就被坑得死绝了。
马宁远审问齐大柱时,还有一个细节:马宁远问齐大柱,你一个桑农为什么要带头反对?齐大柱回答:“心中不平!”而马宁远是怎么做的?问他认不认识倭寇头子王直,然后就把他定成了通倭的奸细。
只不过为乡亲抱不平,直接一个通倭的罪名就扣下来了。马宁远自己也是乡下人出身,老百姓不愿意改稻为桑他怎么会不懂呢,只是对他而言,老百姓的想法一点都不重要罢了。后面的剧情里郑泌昌何茂才也想用“通倭”的罪名来诬陷海瑞,可见借 “剿倭”为名栽赃陷害早已是浙江的常态了。
第四,朝堂斗争令局势扑朔迷离。一些官员态度暧昧,甚至明确表示不合作,要搅局,给了农民一些幻想空间和行动空间。农民伯伯肯定不知道朝堂上的那些烂屁股事,但是朝堂斗争必然令各级官府的执行力下降,甚至给外界一些特别的信息。
在剧中,戚继光不是就用行动告诉农民:胡部堂大人完全知道乡亲们的苦,践踏秧苗他老人家是不同意的,他是支持你们的!老百姓也不是傻子,他们不就去找胡部堂大人寻求支援去了?老胡不也是为他们出头了?各级政府,各个衙门,本身就不能拧成一股绳子,怎么可能指望广大农民伯伯们高度觉悟,坚决执行?这不是搞笑嘛!
最后,不要觉得大明朝的那些农民鼠目寸光,看不长远,看不透事情的真相。在大明朝那个社会环境中,还有人比这些底层的穷苦人更了解真相吗?他们才是真正的穷苦专家,单纯比穷,你觉得还有谁比他们更了解丛林社会的残酷性。
你们都是纸上谈兵,他们却每天都在为生存坚持着,比穷你比得过吗?
所以,笔者想说的是:不要看不起这些农民,是他们撑起了大明帝国的铁桶江山。得罪了他们,一次可以,一百次可能也行,但可能你就是死在第一百零一次上。
—END—
《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典。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它草创于金戈铁马的战争时期,完成于重典治国的洪武年代。这部大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我国近代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高岗高谈阔论,碰上了此人,却鸦雀无声,如同猫见了老鼠,他究竟有多厉害?详情>>
自宋代书院兴起之后,中国社会开始形成两套教育体系,一是涵盖了太学、国子监、府州县学的官学体系,其特点为官办,接受学政、教谕的领导与管理,与科举制高度结合,以培养预备官员为教育目标。官学之外,传统社会另有一套以书院为代表的民间讲学体系。书院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