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沐家镇守云南,不费明朝一分钱?

为什么沐家镇守云南,不费明朝一分钱?

()
中文名:
为什么沐家镇守云南,不费明朝一分钱?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兵30万征云南。云南平定后,朱元璋召回了傅友德和蓝玉,却把沐英留滇镇守。 因为一方面沐英是朱元璋的义子,关系更近,更信任他;另一方面,他比那两位资历水平都低很多,比较务实低调,知进退

宋朝名人推荐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兵30万征云南。云南平定后,朱元璋召回了傅友德和蓝玉,却把沐英留滇镇守。

因为一方面沐英是朱元璋的义子,关系更近,更信任他;另一方面,他比那两位资历水平都低很多,比较务实低调,知进退、懂分寸。

而沐英在云南的10余年里,除了打仗,消灭一切不稳定因素外,最主要的就是实行屯垦,疏浚河道,兴修水利。有了稳定的粮食保障,自己军队的吃粮问题得以解决。

粮食问题解决了,保障了当地的稳定,有来钱的生意,才能促使当地经济繁荣,于是他招商引资,开发盐井,开拓茶马商道。

古人搞开发重视教化,沐英还增设府学、州学、县学达几十所。他把当地的部落优秀人才、土官的子弟都招进来,提供食宿,让他们有机会通过读书考试,参加大明的科举考试,有机会进入大明的文官阶层。

而沐英做的这一切,没有花朱元璋一分钱,还把当地逐步规划和开发成和内地一样,为大明提供财税和人才。加之茶马盐驿,给大明提供了大量优质马匹、茶叶、食盐这些紧俏物资,这最终充实了明朝的内帑。

而沐家能世代坐镇云南,一来沐英死得及时,几乎算是随太子朱标一起去的。而沐晟的爵位是自己靠军功打下来的。朱棣把都城往北迁,南方难得如此靠谱的人。

吴三桂到了云南自己到处抢劫,抢到了都揣自己兜里不算,还跟清朝要钱,而且要得还不少,三藩大约要到清初国库收入的三分之二。明朝就是被他们耗死的,清朝拖下去,也是同样的结果。

在明朝末年,吴三桂是辽东宁远团练总兵,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关宁铁骑”的头头。这支部队名义上是大明朝廷的军队,实际上到了后期都是他们的私人军队,一面在辽东自己挣钱自己花,一面跟朝廷要军饷。这支部队是大明当时唯一可以跟满清八旗抗衡的队伍,打仗狠,吃钱更狠。压垮大明财政的“三饷”中的源头也是“辽饷”。

吴三桂投降了清军以后,从山海关打到缅甸,顺治十六年(1659年)镇守云南,为了一个亲王爵位,直接用弓弦勒死了南明永历皇帝。

吴三桂镇守云南后,发挥了和之前大明时的同样做派,自己抢来的揣兜里,还继续问清朝要军饷。逼得顺治不得不恢复了明朝的“辽饷”。

而且吴三桂为了自己利益固化,逐步把当地搞得针扎不进,水泼不进,完全是国中之国。所有事情“假以便宜,不复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更关键的是,还想有司法特权,犯了事的人,跑到他那里,朝廷的律法,有司管不了。

清朝一开始内部也乱得一塌糊涂,尽管对三藩,对吴三桂恨得要死,又不敢跟他玩横的,只能睁只眼闭只眼,希望通过逐步渗透,抽丝剥茧,搞定三藩问题,但是结果越来越糟糕。

到了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镇守广东的尚可喜请辞高老回辽东,吴三桂也跟着上了道疏,说自己也请辞。满以为会和以前一样,朝廷不敢撕破脸,会挽留他,让他留在云南,继续发光发热。

可惜老狐狸们玩的这一套,康熙年纪轻,不懂啊,康熙巴不得三藩全裁撤了,问题不都解决了么?于是同意了。这一下子吴三桂绷不住了,杀了朱国治,彻底撕破脸了。

结果这一仗打了8年,三藩一度取得极大优势,可惜用华强哥的话说:“机会给你了,你不中用啊。”都打到长江了,他停下来了,后来自己都快不行了,想起了称帝,为时已晚。

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啥都没耽误,平定了三藩,才26岁。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大明律》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大明律的历史影响)

《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典。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它草创于金戈铁马的战争时期,完成于重典治国的洪武年代。这部大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千年来书院盛衰和官府对民间社会的管制

自宋代书院兴起之后,中国社会开始形成两套教育体系,一是涵盖了太学、国子监、府州县学的官学体系,其特点为官办,接受学政、教谕的领导与管理,与科举制高度结合,以培养预备官员为教育目标。官学之外,传统社会另有一套以书院为代表的民间讲学体系。书院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