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当时崇祯继位时,明朝面临着两个重大问题。一是当时风气不好,万历、泰昌、天启连续三任皇帝都不上朝(泰昌是突然暴毙,来不及上朝。万历和天启是压根不上朝),再加上天启皇帝重用魏忠贤打压士大夫,使得文官集团对维护朱明王朝缺乏积极性。 二是朝
“靖康耻”到底有多耻辱?三千妃嫔身披羊皮,皇后无奈自尽
别再被水浒传欺骗了,蔡京真的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好人
万贞儿是如何迷住宪宗的?《明史》中说她恶毒,其实是宪宗的最爱
司马光真砸过缸救过人?马未都提出不同意见,老师从不说后来的事
梁山上此2人最狂,得罪一位虎将,若非与宋江护短,很难留在山上
开封危急,崇祯皇帝释放狱中的孙传庭,率军救急
高晓松说明朝是“三无朝代”?关于看他说历史,我有个人生建议
都说宋朝是一个诡异的朝代,那么宋朝皇室都发生了哪些诡异的事情
明代中日两国贸易的两个阶段
曾巩
同为宋朝,《清平乐》和《知否知否》中的婚服为何有红绿之分
武松做错了两件事,被宋江抛弃,但宋江不敢得罪鲁智深
宋朝,原来你有两幅面孔!
明朝后期继续执行张居正的万历新政可以延续大明江山吗?
元朝灭亡前夜,统治者内部激烈的内讧
《永乐大典》里的兰州印记
清平乐:宋仁宗的伤,恰到好处地成全了,四个女人所有的情谊。
岳飞怒斩40名逃兵,心软放过其中一人,后来此人竟成世界名将
宋朝第一次大规模起义是茶商干的,规模比梁山大多了
宋代科技辉煌,农业生产和农学、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高度发展
实际上当时崇祯继位时,明朝面临着两个重大问题。一是当时风气不好,万历、泰昌、天启连续三任皇帝都不上朝(泰昌是突然暴毙,来不及上朝。万历和天启是压根不上朝),再加上天启皇帝重用魏忠贤打压士大夫,使得文官集团对维护朱明王朝缺乏积极性。
二是朝廷运转不畅,各地上报的灾祸或兵事得不到妥善处理。比如天启七年,福建发生严重的旱灾,朝廷知道却不管;朝鲜和察哈尔蒙古被皇太极暴揍,使得蓟州、宣府和大同直接暴露在后金的兵锋之下,朝廷也是不管不问;西南奢安之乱整整七年,朝廷始终未能平定;西北长达十余年的灾荒,朝廷也是知道却不管。
另外朝廷运转不畅还引发了一个后果,就是朝廷收不上税,天启七年,国家财政收入的白银仅三百余万两,而这些银子连京营军的军饷和朝廷官员的官俸都支付不起。魏忠贤不是没想过搞钱,但他凭本事搞钱,一部分流入了他自己的口袋,朝廷仍然缺钱。
这就是崇祯皇帝朱由检接手的大明江山,其实已经是在风雨中飘摇欲堕。偌大的帝国版图铺在桌面,找不到一块没有问题净土能放得下一个巴掌。所以崇祯继位后,他本人非常想大干一场,士大夫对他也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做有为之君,带领大家拨云见日,使朝廷能正常运转起来。
崇祯皇帝不负众望,登基之后十分勤政,从他的初衷来看,他很想做有为之君,但是他的能力不行,缺乏高明手腕,这使得他所谓的勤政都是在帮倒忙,朝廷在他的主持下反而搞得一团糟,还不如天启皇帝的懒政。
清算阉党用力过猛,矫枉过正。魏忠贤这个人有一点本事,其实崇祯没必要清算他。当然清算他也没毛病,毕竟他名声太丑了,留着他不杀,崇祯无法与文官集团达成合作关系。但是魏忠贤死后,崇祯为了彰显自己的圣明,扩大清算名单,造成冤案频发,使得政局动荡,这就很不可取了。
比如天启时期的内阁,魏广微、顾秉谦、张瑞图、施凤来、黄立极等人,有的跟魏忠贤有勾结,有的没勾结。崇祯把有问题的魏广微等人处理掉就完事了,可他非要搞一刀切政策,把人全部都换掉,讨好东林党,结果搞得朝内缺乏基本的制衡,崇祯最后反被东林党挟持了。
这还只是内阁,六部和地方官更夸张。天启时期的六部尚书,崇祯不满意,登基之后就换了五个,其后一年时间,他对新人也不满意,又先后换了两遍。至于地方官员,凡是给魏忠贤建过生祠的,崇祯都换掉。这几板斧下来,明朝的上层建筑,从内阁、六部尚书到各省督抚来了一次,全面大换血。
崇祯登基时,明朝就好比一个久饿之人,吃饭补充营养没问题,但不能吃撑了啊!经常饿肚子的人猛然暴饮暴食,肯定会被撑死。
疑心太重,导致关宁军蜕变。崇祯登基没多久,就碰上了己巳之变,也就是清军第一次进关。当时清军孤军深入,离京城还有数百里,崇祯本不必要惊慌,但他没见过这架势,慌忙下旨京师戒严,没有及时安定民心,导致京城惶恐不已。
戒严就戒严吧,戒严之后,崇祯又干了什么蠢事呢?他下旨诏四方勤王,把老首辅孙承宗请了回来,结果孙承宗刚进京没多久,他听说袁崇焕带兵勤王,觉得孙承宗不如袁崇焕,又临阵换帅,把孙承宗罢免,换上了还没赶回京的袁崇焕。孙承宗从任命到罢免还不到四个小时时间。
袁崇焕到京后,跟皇太极打了两仗,但仅半个月后,崇祯听了一些谣言,脑子抽疯,把袁崇焕又逮了,最后又换上了孙承宗。
纵观已巳之变,崇祯皇帝做事之草率,让人瞠目结舌。不少人就是因为这件事,对崇祯丧失了效忠信心。比如袁崇焕死后,他带入关的关宁军就直接逃回了山海关。崇祯一听这事,老毛病又犯了,开始削弱关宁军,结果关宁军上下心态大崩,忠君、爱国、保家的理想通通都没了,沦落成了一帮拿钱打仗的兵油子。
可以说,从崇祯四年开始,关宁军就不再向明朝效忠,蜕变成了一个独立,甚至是对明朝有敌意的藩镇。而更可怕的是,这个藩镇还拿着明朝税银。(吴三桂这类人投降清朝并非是偶然)
用人不当,对内、对外政策举棋不定。从崇祯四年开始,崇祯跟他老哥一样,对文官集团产生了怀疑,为了遏制文官集团,他先是启用宦官,紧接着他又启用马匹精,比如周延儒、温体仁这种大奸之臣当政。而从这个时候开始,崇祯朝的政局性质变了。
原来的老持稳重之臣纷纷去位,小丑们粉墨登场,朝局之混乱,连天启时期都不如。虽然当时也出现了诸如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等人才,但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都远远不如之前。
除了用人失败之外,崇祯最大的错误是他的政策几乎没有一个是对的。比如在镇压农民军这方面,崇祯一直就是摇摆不定。他又想剿,又想安抚,还经常派不知兵的人去镇压义军,结果就是起义军规模越来越大,崇祯在剿匪和抗清问题上摇摆不定,明朝最后也是亡在了他的摇摆不定上。
对外方面更是如此,松锦大败后,崇祯想跟满清议和,但他又要脸,怕别人骂他,缺乏起码的担当。另外,崇祯对军官也缺乏信任,死于崇祯猜忌的军官数不胜数,最冤枉就是卢象升。不得好死不说,死了也要踩上几脚,让忠臣义士寒心不已。
除了卢象升外,陈新甲、孙传庭等也都是崇祯错误政策的牺牲品。网上曾经有人戏称崇祯朝最大的人才库,是刑部的大牢。朝堂上全是奸臣,大牢里全是诸如刘宗周、姜埰、郑鄤、文震孟、熊开元等真正的忠诚义士。
到明朝灭亡之前,刑部大牢居然关着三百多位官员,皇帝对忠臣如此薄情寡义,军队和士大夫哗变,投入起义军或是清军,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从王朝发展轨迹来看,崇祯继位之初的明朝已经无可救药了,不管崇祯做什么,注定都只是重病之下的苟延残喘。
明朝必亡,这是无解的。不过,明朝必亡不等于就一定要在崇祯时期灭亡。我觉得只要崇祯不折腾,明朝未必不能再苟延残喘几十年(30~50年)。
因为对比清朝后期的局势来看(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咸丰手上的清朝比崇祯手上的明朝更悲催。当时清朝不仅丢了江南半壁,就连京城也被英法联军端了。
然而咸丰皇帝很有魄力,表示只要能平定太平天国,他就封王,不管是不是满人,这极大了的刺激了士绅阶级的积极性。至于后来的慈禧更有魄力,她的政策对列强是“宁赠友邦,不予家奴” ,对汉人军阀是一方面高官厚禄。
另一方面分化瓦解,同时进行一系列经济、政治、军事改革。以此稳定住了局面。当然不得不说,慈禧很无耻,毫无做人底线可言,可谓是极其卑劣下流。但是你不得不承认一点,那就是慈禧给摇摇欲坠的清朝又续了50年的命。对比起来,崇祯的政治水平简直差远了。
当然,这些论调都属于事后诸葛,让我们去处理崇祯面临的那种局势,可能我们也不见得比崇祯做得好,写此一文,只是消遣时光罢了。
《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典。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它草创于金戈铁马的战争时期,完成于重典治国的洪武年代。这部大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我国近代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高岗高谈阔论,碰上了此人,却鸦雀无声,如同猫见了老鼠,他究竟有多厉害?详情>>
自宋代书院兴起之后,中国社会开始形成两套教育体系,一是涵盖了太学、国子监、府州县学的官学体系,其特点为官办,接受学政、教谕的领导与管理,与科举制高度结合,以培养预备官员为教育目标。官学之外,传统社会另有一套以书院为代表的民间讲学体系。书院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