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在朱元璋活着时,不敢造次,他谋反时朱元璋其他儿子在干嘛?

朱棣在朱元璋活着时,不敢造次,他谋反时朱元璋其他儿子在干嘛?

()
中文名:
朱棣在朱元璋活着时,不敢造次,他谋反时朱元璋其他儿子在干嘛?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洪武末年,经过朱元璋十几年的血洗,洪武朝堂上的那些功臣杀的杀,伤的伤,逃的逃,已所剩无几。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案”爆发,朱元璋以谋反罪杀凉国公蓝玉,牵连族诛一公、十三侯、二伯共一万五千多人。之后,颍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等仅

宋朝名人推荐

洪武末年,经过朱元璋十几年的血洗,洪武朝堂上的那些功臣杀的杀,伤的伤,逃的逃,已所剩无几。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案”爆发,朱元璋以谋反罪杀凉国公蓝玉,牵连族诛一公、十三侯、二伯共一万五千多人。之后,颍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等仅存的公侯先后被赐伤,自此“元功宿将,相继尽矣。”至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仍然在朝堂上为朱明效力的功臣仅剩长兴侯耿炳文一人耳。

朝廷名将凋零、谋臣尽丧,地方藩王拥兵自重,这就是朱元璋留给皇长孙朱允炆的大明王朝。

朱元璋的确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靠着一个破碗打下了大明王朝这个偌大的江山,成为史书公认的与西汉皇帝刘邦并列的“得国最正者”。然而,或许也正是因为此前的贫穷身份所限,朱元璋很害怕那些曾经用命帮助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夺走自己的天下,太子朱标在世时,因为信任自己的嫡长子可以压制住这些功臣,并借助他们稳固天下,所以还能按耐住自己的杀心,只要功臣不犯法,就能与他们和平相处。

然而,朱标英年早逝的噩耗,却让朱元璋开始变得疯狂起来,他深知朱标一伤,皇长孙朱允炆是绝对控制不住这群骄兵悍将的,这天下未必不会成于外姓之手,所以为了帮助长孙扫清障碍,坐稳天下,他开始举起手中的屠刀,大肆屠戮功臣,就算像颍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这些对他忠心耿耿且洁身自好的功臣,他也没有放过,直接就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们全部赐伤,丝毫不顾曾经的情谊。

对待功臣这些异姓人,为了让长孙能够坐稳天下,朱元璋那绝对是可以做到冷血无情,说杀就杀。但是,对待另外一批也会威胁到长孙的皇位的人,他们就是朱元璋的那些藩王儿子。

洪武末年,因朱元璋的“纵然”,藩王的权力越来越大,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燕王朱棣更是可以“节制沿边士马”,其他每个藩王都有着少者千人,多者万人的护卫甲士,藩王属地的军队调动要向当地藩王禀而后行,公侯大臣见到藩王也都要“伏而拜谒”。藩王对权威的威胁,只要稍微有点见识的人都看得明白,朱元璋自然也是心知肚明,如若不然他也不会留下“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的遗诏。

藩王威胁到权威这件事,朱元璋的心里就跟明镜一样,如果这些藩王不是他的儿子,朱元璋早就向他们举起手中的屠刀,可是谁叫这些藩王是朱元璋的儿子呢?朱元璋可以对别人狠,但做不到对自己的儿子狠,纵使他心里明白地方藩王的权势定然会威胁到长孙朱允炆的皇位,他也不愿意对付自己的儿子。朱元璋所能做到的极限就是时常告诫他们不要有非分之想,限制他们来京城,不让他们影响到自己孙子即位。

顾念亲情,又仇视外姓功臣,让朱允炆掌控的朝廷人才尽失,空有精兵而无良将,而藩王手中既有精兵又有良将,更有明主。朱元璋种下的这个恶果,最终让长孙朱允炆失去了这偌大的大明江山。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3月30日,朱允炆即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是为建文皇帝。朱允炆即位不久后,便开始着手削藩。朱允炆这位少年天子,书生气十足却没有祖父朱元璋雄才伟略的草莽之气,书生皇帝有仁心,会以天下苍生为自任,却没有雄心,遇事不决,优柔寡断,说白了他可以当仁主,却成不了雄主。若内外无忧,在他的治理下天下大概率会走向盛世,反之天下必定大乱,他大概率会保不住这个天下。

朱允炆这么一个书生皇帝,如何抵得过如狼似虎野心勃勃嗜杀逞勇的四叔燕王朱棣呢?

八月,建文帝听从亲信大臣黄子澄建议:“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鉴于燕王势大,建文决定先从与燕王较为亲近的较弱小的藩王下手,以达到剪除羽翼的目的。之后,周、代、岷、湘、齐等五位藩王先后被以各种罪名夺去藩王爵位,其中湘王不堪其辱,自焚而伤,其余四位诸王皆被废为庶人,或流放,或圈禁。

武力削藩,这就是黄子澄、齐泰等人给朱允炆的削藩策略。当时摆在朱允炆面前的除了武力削藩,其实还有另一条路——徙地削藩,这个削藩策略是时任户部右侍郎卓敬提出的。《明史》记载:“在北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如此则籓王之权,不削而自削矣。”卓敬建议朱允炆用徙地削藩的方式来削藩,北方的藩王迁封南方,南方的藩王迁封北方,以此来达到削弱藩王的目的。

卓敬的这个方法,以我们现在的上帝视角来看,无疑是最稳妥也是最安全的。徙地削藩可以最大限度让朝廷占据大义,也可最大限度避免藩王产生抵触心理,更为新的的是可以削弱藩王的实力,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俗话说得好:“强龙压不过地头蛇”,藩王之所以难对付,除了他手握的权力,最为主要的是他在藩地的势力盘根错节,根深蒂固,朝廷要想对他们下手,一旦他们反抗,着实阻力不小,而一旦将他们改封到其他地方,那么就好比是巨龙被困沙滩,只能任人宰割。

正如西汉武帝实施的“推恩令”一样,“徙地削藩”摆明就是要对付你,可就是让你没有任何理由反抗,你要反抗也没有人跟你一起反抗,朝廷可以占据大义,以雷霆之势荡平不臣之臣。要知道,“徙地削藩”只是改换封地,其他任何特权都没有剥夺,如此还要反抗,那就失去了名分,完全就是造反行为。

然而,面对着远比武力削藩要好上许多的“徙地削藩”,朱允炆并没有选它,究其原因在于朱允炆认为以朝廷的实力要对付藩王实在是太简单,只要朝廷兵马一到,地方藩王就会投降,不敢有如何反抗。

事实证明,朱允炆想错了,他最终败在燕王朱棣这个仅有北平一地的藩王的手上。

朱允炆在剪除了燕王朱棣的潜在盟友后,命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为北平正副都指挥使,执掌北平军政事务,监视朱棣。同时,朱允炆命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屯兵开平、临清、山海关一带,钳制燕军。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允炆自认一切准备就绪后,朱棣已是案板上的鱼肉可任由其宰割,于是开始着手对燕王朱棣实施削藩。不久,朱允炆密令张昺、谢贵逮捕燕王府的官属,张信逮捕燕王本人,然而还没有行动,因为张信的背叛,朱棣抢先行动逮捕张昺、谢贵等人,并派兵攻下北平九门,控制北平城。

占据北平后,燕王朱棣便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起兵造反。

那么,朱棣起兵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朱元璋的其他藩王儿子都有什么反应?是支持朱棣,还是反对朱棣?

朱棣造反后,在世且未被夺爵的朱元璋的藩王儿子共有13位:楚王朱桢、蜀王朱椿、 肃王朱楧、庆王朱栴、韩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栋、伊王朱㰘、宁王朱权、辽王朱植、谷王朱橞。

这十三位藩王都有什么反应呢?

支持朱允炆,对抗朱棣

靖难之役发生后,辽王朱植和谷王朱橞是明确站在朱允炆这边的。

辽王朱植,朱元璋第十五子,生母韩妃,洪武十年(1377年)二月十五日生。

洪武十一年,不满1周岁的朱植封卫王,15岁改封辽王,就藩辽东广宁,与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九大塞王一同镇守大明北疆,抵御蒙古,拱卫京师。朱元璋设立九大塞王的目的就是想让他们互相照应,一起应对蒙古的进攻,故而九大塞王的藩地彼此间都离得比较近,便于互相支援和策应。当时,朱植的藩地就离燕王朱棣的藩地北平很近,靖难之役爆发后,朱允炆害怕朱植与朱棣结成攻守同盟,便召入京。

朱植本来就没有想过要跟朱棣结成同盟,更没有想过要造反,故而接到朱允炆的诏令后,他没有丝毫迟疑,无条件服从朱允炆的命令,进京面圣。朱允炆见朱植这么识趣,也没有再过多为难他,只是削掉他的护卫。

建文四年(1402年)九月初九日,朱棣称帝后,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也为稳住其他的藩王,他也没有为难朱植,王爵没有被废,他的护卫也被恢复。当然,朱棣对朱植还是有些不满的,也有些不信任,所以朱植的王位和护卫虽然没有被削,但是藩地却被改换,辽东广宁毕竟是边疆重地,且塞王都手握重兵,显然朱棣不会再允许朱植这个曾经支持朱允炆的藩王再去广宁就藩。最后,朱植被改藩到位于内地的湖北荆州。

朱棣皇位稳固后,他就屡屡借口申斥朱植这个在靖难之役的“敌人”。永乐十年(1412年)二月二十五日,朱棣以“所遣内人在外纵恣挠法,侵扰军民”为由,削其护卫及仪卫司,止给军校厨役三百人。

朱植心里也明白朱棣对自己很不满,所以被削减护卫后,他深居简出,洁身自好,故而得以善终。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五月初八日,辽王朱植薨于藩地,年四十八岁,谥曰“简”。

谷王朱橞,朱元璋第十九子,母为滁阳王郭子兴女郭惠妃,洪武十二年(1379年)3月30日生。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12岁的朱橞受封谷王,就藩宣府,统领上谷郡地和长城九镇之一宣府镇。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起兵造反,燕军直逼南京。为加强京师城防,同时也为防止朱橞与朱棣暗地结成攻守同盟,朱允炆下诏朱橞率兵进京勤王。朱橞接到朱允炆的旨意后,带兵三千赴京师护卫金川门。

临走时,为防止自己走后,朱棣趁机派兵攻占宣府,特意下令谷军将宣化城的宣德、承安、高远三门彻底堵住,只留东西南北各一门以图固守。此时的朱橞绝对是坚定地站在朱允炆这边,决心要与朱棣决一伤战,然而,朱橞之所以支持朱允炆,不是因为忠心,只是认定朱棣是不可能击败朱允炆的,所以这才“伤心塌地”的跟着朱允炆干。当朱棣大军包围南京时,朱橞见朱允炆大势已去,当即就投降了朱棣。

朱棣即位后,为了彰显自己的仁德,最主要的是稳固自己的皇位,对朱橞多有赏赐,赐乐土奏,卫士3000,加赠岁2000石。当然同朱植一样,朱橞的藩地也被改封到位于内地的湖南长沙。朱橞与朱植相比实在有些愚笨,他看不透真实情况,也看不透朱棣到底在想什么。来到长沙后,他自恃对朱棣有功,在藩地胡作非为,“夺民田,侵公税,杀无辜”,引起朱棣震怒。此时,朱橞仍然不知悔改,不但举止越来越目无法纪,更是妄图学朱棣再来一次“靖难之役”,最终朱棣彻底被惹怒,朱橞被废为庶人并被圈禁,谷国也被撤除。

宣德三年(1428年),朱橞在圈禁中离去,其家属取赴京,后安置凤阳、庐州。

支持朱棣,对抗朱允炆

靖难之役发生后,只有宁王朱权明确支持朱棣,带着自己的朵颜三卫对抗朱允炆的军队。

宁王朱权,朱元璋第十七子,母为杨妃,洪武十年(1378年)3月27日生。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13岁的朱权受封宁王,15岁就藩大宁。靖难之役发生之初,朱权是选择站在朱允炆这边,但是后来被朱棣诓骗,加之朱棣答应事成后平分天下,于是朱权就坚定地站在朱棣的这边。

朱权加入朱棣阵营后,不但将麾下最精锐的朵颜三卫和数万精兵交由朱棣指挥,更是时常为朱棣草拟檄文。朱棣即位后,平分天下自然是不可能的,朱权也知道,所以他并没有去强求,而是十分明智地选择自动选择忽略这个承诺,然后十分顺从地听从朱棣的旨意,前往藩地江西南昌。来到南昌后,为避免被朱棣清算,朱权终日韬光养晦,并建造书斋一间,弹琴读书于其间,怡然自得,好不欢乐。

正统十三年(1448年),朱权离去,享年七十一岁,谥曰“献”。

保持中立,坐山观虎斗

靖难之役发生后,多数有藩地的藩王都是选择两不相帮,坐山观虎斗,大多是抱着谁赢就臣服谁,就认谁为皇帝,包括楚王朱桢、蜀王朱椿、肃王朱楧、庆王朱栴等4位藩王。

楚王朱桢,朱元璋第六子,母胡妃,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初三日(3月5日)生。

朱桢出生时,朱元璋恰好接到了军队攻克武昌的捷报,而武昌在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地,故而接到捷报的朱元璋大笑道:“子长,以楚封之。”决定以后封他为楚王,将楚地封给他。

洪武三年(1370年),6岁的朱桢被封为楚王,17岁就藩湖北武昌。靖难之役发生后,朱桢没有明确表示支持谁,只是一个人窝在武昌,谁也不帮,静等最终结果的到来。

朱棣即位后,颇有善名且年长的朱桢成为宗人府宗正,掌管皇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除此,朱桢的一切待遇在朱棣朝都没有变,爵位、护卫、藩地都依旧如故。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二月二十二日,朱桢薨,享年六十一岁,谥曰“昭”。

蜀王朱椿,朱元璋第十一子,母为滁阳王郭子兴之女惠妃郭氏,洪武四年(1371年)三月十八日生。

洪武十一年(1378年),7岁的朱椿受封蜀王,19岁就藩成都。

当朱棣与朱允炆为皇位大打出手时,朱椿两不相帮,不参与叔侄的内讧,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应对少数民族一事上,防止他们想要趁着中原内乱而暴动,全力替大明守好西南门户。

朱棣即位后,朱椿为表忠心,第一个入朝觐见,因此深得朱棣的厚爱,后来谷王想要联络朱椿一起造反,朱椿主动向朱棣上奏揭露其想要谋反,朱棣盛赞:“贤弟此心,周公忠存王室之心也。”

永乐十五年(1417年)正月十六日,朱椿入朝觐见,在他返国时,朱棣厚赏其银三千两钞六万锭米万石,各色紵丝五百疋,纱罗各二百五十疋,绢千疋,兠罗锦六千条,苏木五千斤,胡椒三千斤,马一百五匹,鞍二副,火者百人,可谓对其是厚待有加,极其恩宠。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二月十一日 ,朱椿薨,年五十三岁,谥曰“献”。朱棣得知朱椿离去的消息后,十分悲痛,当即下诏辍朝七日,赐祭。这样的待遇是少有藩王能在伤后享受到,可见朱棣对其的恩宠。

肃王朱楧,朱元璋第十四子,母为郜妃,洪武九年(1376年)九月二十七日生。

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2岁的朱楧受封汉王,14岁改封肃王,17岁就藩甘州,23岁迁藩兰州。

靖难之役发生时,朱楧的年龄还小,且藩地又远离江南,本身的实力又弱,所以他没有参与到叔侄的内讧之中,选择老老实实待在藩地,静观其变,等待最终结果出现。朱棣即位后,因朱楧没有参与到这场斗争中,所以朱棣并没有为难于他,爵位、藩地、护卫依旧,没有任何变化。

永乐十七年(1420年)十二月二十日,朱楧薨,年四十四岁,谥曰“庄”。

庆王朱栴,朱元璋第十六子,母为余贵人,洪武十一年(1378年)3月6日生。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13岁的朱栴受封庆王,15岁就藩宁夏。朱栴生性不喜争斗,加之实力本身就比不上朱棣,更别说是朱允炆,所以靖难之役发生时,他老老实实镇守宁夏,两耳不闻窗外事。

朱棣即位后,朱栴的一切特权都没有被削减,依旧如故。

正统三年(1438年),朱栴薨,年六十一岁,谥曰“靖”。

没有藩地,谁也支持不了

除以上所说的7位藩王,剩下的韩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栋、伊王朱㰘等6位藩王都因各种原因,在靖难之役发生时没有就藩,一直待在南京,所以也就没有支持不支持一说。

韩王朱松。朱元璋第二十子,11岁受封韩王,直到离去都没有就藩。

沈王朱模。朱元璋第二十一子,11岁受封沈王,永乐六年(1408年)就藩潞州;

安王朱楹。朱元璋第二十二子,9岁受封安王,永乐六年就藩平凉;

唐王朱桱。朱元璋第二十三子,5岁受封安王,永乐六年就藩南阳;

郢王朱栋。朱元璋第二十四子,3岁受封郢王,永乐六年就藩安陆;

伊王朱㰘。朱元璋第二十五子,3岁受封伊王,永乐六年就藩洛阳。

以上6位藩王都以善终为结局,且生前王爵、藩地和护卫都没有被朱棣剥夺。

总的来说,靖难之役发生时,除辽王朱植、谷王朱橞、宁王朱权3位藩王直接参与到这场叔侄的内讧之中,其余藩王都没有直接参与到这场内讧之中,或是两不相帮,老老实实呆在封地;或是没有藩地,一直呆在南京,根本就没有支持与不支持一说。朱棣登基后,除了辽王朱植、谷王朱橞这2位藩王因支持朱允炆遭到清算,前者被削去护卫,后者被除国,其余藩王的结局都很是不错,一切待遇都未被朱棣剥夺。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大明律》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大明律的历史影响)

《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典。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它草创于金戈铁马的战争时期,完成于重典治国的洪武年代。这部大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千年来书院盛衰和官府对民间社会的管制

自宋代书院兴起之后,中国社会开始形成两套教育体系,一是涵盖了太学、国子监、府州县学的官学体系,其特点为官办,接受学政、教谕的领导与管理,与科举制高度结合,以培养预备官员为教育目标。官学之外,传统社会另有一套以书院为代表的民间讲学体系。书院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