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还是“是人”,用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古籍记录告诉你最接近真实的答案

“斯人”还是“是人”,用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古籍记录告诉你最接近真实的答案

()
中文名:
“斯人”还是“是人”,用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古籍记录告诉你最接近真实的答案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笔者记得十分清楚,上学时语文课本所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出自《孟子》一书卷十二《告子》下篇,其内容肯定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个不知道背了多少次,答了多少题,记忆肯定不会出错。相信与我有相同经历的小伙伴大有人在。 所以,笔者有点疑

宋朝名人推荐

笔者记得十分清楚,上学时语文课本所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出自《孟子》一书卷十二《告子》下篇,其内容肯定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个不知道背了多少次,答了多少题,记忆肯定不会出错。相信与我有相同经历的小伙伴大有人在。

所以,笔者有点疑惑,为啥会争论这个问题?为啥变成了“是人”?不一直都是“斯人”吗?

然而,顺手查了一下古诗文网,令人惊愕的事情发生了,居然是“是人”。揉了揉眼睛,没看错,真的是“是人”。我去!难道是这世界出Bug了?

要知道,这古诗文网可是笔者很喜欢的一个权威网站啊!一般而言,它很少出错。据说,人教社历史上的这篇课文自1961年开始,包括1982年、1994年、2006年等各版本均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教育部2017年审定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中,写的确确实实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可是,为什么俺学的却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为了搞清楚事情原委,得查查《孟子》一书的情况。

孟子名轲,子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学有所成后,曾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彼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法,先后投入到合纵连横的外交斗争中,皆以攻伐为贤,秦国任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曾任用吴起,取得了一些战绩;齐威王和齐宣王任用孙膑和田忌等人,齐国国力大盛,诸侯来朝。

正因为如此,孟子宣扬的唐尧、虞舜及夏、商、周三代之德,得不到各诸侯国君的理解,梁惠王也不接受他的主张,认为他的思想迂阔不切实际。

最后,孟子回到家乡与弟子万章等整理《诗》、《书》,述仲尼之意,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即《三字经》所称:“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孟子》七篇分别为:

《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1、《梁惠王》篇上下共二十三章,主要记述了孟子同梁惠王(即魏惠王)、齐宣王、滕文公等诸侯的对话。

2、《公孙丑》篇上下主要记载了孟子在齐国的言论和活动。

3、《滕文公篇》上下主要记载了孟子与滕文公的一些谈话,还记载了他与诸子其他学派如农家和墨者的辩论。

4、《离娄篇》上下各章的篇幅大多较短,内容也较杂,大致包括重视民心,强调君主诸侯的道德素质,提倡孝道等方面的内容。

5、《万章篇》上下主要记载了孟子与弟子万章之间的对话。内容主要涉及对古代圣贤如舜、禹、孔子、伯夷、叔齐、百里奚等的评价及其有关事迹的辨正,另外也涉及到孟子所主张的士人从仕之道。

6、《告子篇》上下主要是孟子言论的记录及其他与时人、学生的对话。主要内容是他的性善思想和修养思想。孟子在与告子和其他学说的辩论中提出“性善”。

7、《尽心篇》上下各章篇幅都不太长,内容比较杂,多有与前面各篇重复的地方。

总体而言,《孟子》一书内容十分丰富,表现了孟子的哲学、政治、伦理、经济和教育等多方面的思想,是人们了解和研究孟子思想的基本历史资料。

《孟子》版本情况:

汉代,《孟子》即作为辅翼“经”的传而流行,为汉代学者频频引用。《孟子》不分卷本,有宋刻巾箱《八经》本。

自东汉始,便有学者为《孟子》作注,计有郑玄、刘熙、高诱、赵岐等人。但只有赵岐的《孟子注》流传下来,其余者皆亡佚,今仅有辑本。赵岐以后,晋代綦毋邃、唐代陆善经、宋代程颐、苏辙、尹惇、张栻等人亦著有《孟子注》,但都不及赵岐《孟子注》那般有名气。因此,赵氏《孟子注》是最早和最有影响的注本,赵注有宋刻大字本。

弄清楚了版本情况,先看钦定四库全书刻本《孟子集注》(宋·朱熹 注),发现为“是人”。

再看钦定四库全书明代刻本《孟子注疏解经》(汉·赵歧 注),也为“是人”。

那会不会是《钦定四库全书》抄错了呢?

鉴于钦定四库全书存在经常删改古籍的斑斑劣迹,干脆查下明代其他刻本。以下版本为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刻本。

眼睛都看花了,好不容易终于找到了这句话,仍旧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明朝的是“是人”,那再往前追溯,看看宋朝的刻本是什么情况。

先把朱熹校注的版本拿出来对比一下。

不出意外,与《钦定四库全书》一样,的确是“是人”

继续往前追溯,再查查钦定四库全书中收录的那个汉代赵歧的刻本。

东汉学者赵岐作《孟子章句》是,将十一篇分为内篇七篇,外书四篇。他认为外书四篇为伪书,不为其作注,以后便逐渐亡佚。赵岐对《孟子》内篇七篇作注时,将每一篇又分上下,成七篇十四卷。是为今本《孟子》。

找了赵岐的三个版本来比较,如下所示,先看第一个版本,孟子十四卷

费了好一番功夫,总算找到了,但显示的仍旧是“是人”

汉代赵歧所著《孟子注》第二个刻本

文中出现的,是“是人也”

再查第三个版本《孟子十四卷》,庆长中用古活字印本景刊

显示的还是“是人也”

也就是说,汉代赵岐的版本保持了统一,出现的一定是“是人”,而非“斯人”。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古籍中一直记载的都是“是人”,那为什么会出现“斯人”呢?

“斯人”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不行,还得继续查阅典籍。

明代《四书白文》18卷,旧传明.姜立纲.书.明钞本.王世贞.赵用贤跋

仍然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元代《四书辑释大成》中有“孟子.十四卷”,倪士毅辑释,日本文化九年覆刊元至正间日新书堂本

居然也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三经评注》其中收录的《孟子》是苏洵评点,明万历四十五年吴兴闵齐伋刻朱墨套印本

仍旧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唐代《开成石经》拓片,孟子,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

《开成石经》又称唐代十二经刻石、唐石经,始刻于文宗太和七年(833),开成二年(837)完成。原碑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宋时移至府学北墉,即今西安碑林,后增加了朱熹集注序说。

清代以前,华夏所刻石经很多,但唯有《开成石经》保存最为完好,是研究中国经书历史的重要资料。

唐代《开成石经》居然也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从清代、明代、元代、宋代、唐代,一直查到了汉代,藏本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无一例外,皆是“是人也”

倘若有先秦的典籍,还可以继续再追查一下情况。

可问题是,与绝大多数人一样,我们的集体记忆肯定没有错,当年所学必定是“斯人也”。

据一项调查显示,有94%的网友认为,自己印象中,天将降大任一直是“斯人”。

还有网友翻出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曾经出版的《孟子》一书

文中也的的确确显示:“斯人也”。

网上引发热议后,一位北京网友翻阅了自家孩子2019年上初中时的语文课本,发现里面写着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篇文章被收录在北京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的《古文三则》。

不仅如此,还有网友查阅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也在书中找到了“斯人也”的字样。

河北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书中第85页,也出现了“斯人也”

关于《孟子》一书的版本,笔者忽然想到太史公的史记,史记中是否会收录《孟子》呢?班固的汉书呢?

查了一下资料,《汉书·艺文志》记述《孟子》十一篇,但并无具体内容。

再来看看史记中的记载。

西汉初年司马迁在《史记》列传中提及《孟子》七篇,但遗憾的是,也没有具体内容。

只是提及作《孟子》七篇,没有《孟子》一书的具体内容。

上文大意:孟轲,是驺国人,跟随子思的弟子学习。他的学业精通之后,就去游说和事奉齐宣王,宣王不能采用他的主张。他又到了魏国,梁惠王不实施他的主张,还认为他的思想迂阔,不能处理实际问题……作《孟子》七篇。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太史公说,我读《孟子》一书,每当读到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即用什么方式来使我的国家获利)时,没有一次不放下书本发出感叹的。谋利真是祸乱的始端啊!孔子不讲利,避谈关于利益的问题,就是想从根本上防范这个罪恶的根源。所以说“放于利而行,多怨”(每件事都依据利益去处理,就会招致很多怨恨)。从天子到平民,喜好利益的弊病有什么不同呢?

(巧合的是,《耶经·提摩太前书》中也拷贝不走样:对金钱的热爱是万恶之源)

经过上述查证,基本可以确定唐代《开成石经》、宋代朱熹沿用的是汉代赵岐的版本,因为只有这个版本流传下来,其余版本皆已失佚,而明代又沿袭了唐宋以来的版本,也就是说,一直都是“是人也”。斯人和是人,都是这人,是人有正确之意。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学习的,都是“斯人也”

“斯人也”的出处究竟在哪里?

回望历史,清朝大才子金圣叹曾一时手痒,将李白的《惜罇空》改成《将近酒》,把“天生吾徒有俊才”改成“天生我材必有用”;

而元、明、清三朝后人对《静夜思》个别措辞不太满意,也各有改动,弄出了多个版本。最后,原文“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变成了如今的模样: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莫非,“是人也”变成“斯人也”,也是一种后人技痒或不满意原文的改动,仅仅属于语言学传播上的流变?



***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四部曲,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朱棣成功了吗(朱棣打赢了吗)

建文初年,朱棣在北方起兵靖难,建文帝闻讯后,派出65岁的老将耿炳文“帅师伐燕”,“兵号三十万”,向朱棣的大本营北平开进。耿炳文是明朝的开国武将,在朱元璋时代就屡立军功,曾打下安徽广德和江浙之门户长兴。大明建国后,他又率军北清沙漠,南平云南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张惠:后梁太祖朱温发妻,为人贤明精悍,敢做敢言

在学校里学习历史时,我们只能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张惠:后梁太祖朱温发妻,为人贤明精悍,敢做敢言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人物生平丽华之叹张惠,后梁太祖详情>>

山东省属于华东咽喉重地,1979年,为何驻扎了3个精锐军?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解放军部队建设发展和各个军区变迁的故事,例如沈阳军区、武汉军区、兰州军区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济南军区。在五六十年代,济南军区管理了山东省各地的部队和其他武装力量。1979年,山东省境内合计驻扎了3个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