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咏石灰》的著名诗句,出自一位年仅17岁的青少年之手。这位青少年,就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为明朝续命百年的于少保于谦。 1457年,景泰八年。石亨、徐有贞、曹吉祥发动“
“文臣无所不能,武将一无是处”,没人害死狄青
开封危急,崇祯皇帝释放狱中的孙传庭,率军救急
“靖康耻”到底有多耻辱?三千妃嫔身披羊皮,皇后无奈自尽
梁山上此2人最狂,得罪一位虎将,若非与宋江护短,很难留在山上
别再被水浒传欺骗了,蔡京真的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好人
明朝的东西厂、锦衣卫在清兵打来时没有行动么?
曾巩
万贞儿是如何迷住宪宗的?《明史》中说她恶毒,其实是宪宗的最爱
司马光真砸过缸救过人?马未都提出不同意见,老师从不说后来的事
嘉靖年间,一男子去朋友家做客。盛情之下,朋友想要宰一只鸡来款待他
此人是金庸笔下的多情王子,实际却是一代明君,曾向宋徽宗进贡
高晓松说明朝是“三无朝代”?关于看他说历史,我有个人生建议
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面对韩世忠的质问,秦桧为什么没有报复?
朱棣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尚有二十万守卫军,怎么最后不战而亡了?
崇祯让法师预测明朝国运,法师说了四个字,崇祯高兴明朝却亡了
给宋朝带来绝望的女真族究竟是何方神圣?现在他们是否还存在?
明代中日两国贸易的两个阶段
都说宋朝是一个诡异的朝代,那么宋朝皇室都发生了哪些诡异的事情
朱元璋:大明江山能传几代?刘伯温:万子万孙!多年后字字应验
威武的秦桧,还是背着江洪的秦桧,游戏里游戏外都是力量的影子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咏石灰》的著名诗句,出自一位年仅17岁的青少年之手。这位青少年,就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为明朝续命百年的于少保于谦。
1457年,景泰八年。石亨、徐有贞、曹吉祥发动“夺门之变”,拥立被幽禁在南宫的太上皇朱祁镇复辟。一夜之间,江山易旧主,皇位换旧人。
当日,朱祁镇重登太和殿,宣谕朝臣后,旧皇朱祁钰亲信于谦、王文等当即被逮捕,以其图谋迎立藩王之罪交付锦衣卫,命都御史萧维祯审判定罪,妄图屈打成招、锻炼成狱。
不久,于谦被定谋反,判处死刑。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北京城前,被他拯救的大明王朝的既得利益者们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
史载:天下冤之!
于谦,堪称大明朝第一忠臣,明朝的救世之臣。
清人编撰的《明史》称他 “英迈过人,历事三朝”。
于谦的命运与明前中期两次重大事件——“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土木之变”后保住大明社稷的于谦成为救世之臣,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举国拥戴,官拜少保、兵部尚书。然不过八年,“夺门之变”却使他以“谋逆之罪”,命丧崇文门外。
一身正气,又几乎以一己之力拯救大明王朝,促使英宗朱祁镇顺利南归的于谦,最终为何会被英宗和同僚联合冤杀?
刚正不阿两袖清风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
某一天,浙江杭州府钱塘县太平里(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祠堂巷)的一户官宦人家传来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声。
伴随着啼哭声,一个男婴呱呱落地,这个男婴就是后来拯救大明王朝的“救时宰相”于谦。
于谦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聪明伶俐,少负盛名,有“神童”之称。
七岁时,有僧奇之曰“他时救时宰相也”,说他将来会成为拯救时局的宰相。
八岁时,小于谦在桥边惊扰了一位巡按,巡按有心考他,出一联:“红孩儿骑马过桥”,小于谦脱口应对:“赤帝子斩蛇当道”,巡按拍手叫绝:
“这小孩年纪轻轻,竟能以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的典故作对子,有气势,不简单!”
不仅才思敏捷,才智过人,更难为可贵的是,与同龄孩子喜好玩乐不同,小于谦胸怀大志,有经济天下的理想,以匡扶江山社稷为己任。
他十分仰慕过去那些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尤其敬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其将文天祥的画像悬挂在自己书桌旁,还在画像题词:
“殉国忘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孤忠大节。孤忠大节,万古攸传,载瞻遗像,清风凛然。”
立志要成为一位像文天祥这样“殉国忘身,舍生取义”的英雄。
历史证明,于谦做到了,甚至比文天祥还出色。
1421年,永乐十九年,于谦高中辛丑科进士,这一年他23岁。
在那个大把四五十岁都未必能考得上秀才的科举时代,23岁便中得进士的于谦,可谓是少年得志,说其是 “团花簇锦胸前挂,一朝看尽长安花”一点不过分。
幸运之中,亦有不幸,于谦会试高中,本是会试第一,可在殿试中因永乐帝认为其观点太过偏激,措辞太过激烈,“以策语伤时”,遂将其置为三甲第九十二名。
以于谦之才,如无意外定能名列一甲三名之列,踏上紫禁城御道。
然名臣就是名臣,不会因为一点曲折就泯然众人矣!
永乐帝虽认为于谦在殿试的策问中言语太过激烈,观点太过偏激,不能列一甲之列,但对他的才干却十分欣赏,不让其列一甲未尝没有想敲打一番再重用之意。
事后证明也或许真的是如此,高中不久,永乐帝命于谦入督察院,外放江西道监察御史,赴湖广巡按政务。
监察御史虽只是正七品的芝麻小官,但却是一个位卑权重的官,作为风宪之官,可风言奏事,上达天听。
任监察御史时,于谦纠察百官,体察民情,刚正不阿两袖清风,“清官”“青天”美名各地传扬。
身为监察御史,巡按地方政务,与钦差无疑,手握纠察之权,只要于谦想要钱,唾手可得。为御史数载,于谦却是两袖清风,身无积蓄只有青天之名。
当时于谦的直属上司——督察院都御史顾佐,人送“冷面寒铁孤独坐”的他,驭下甚严,唯独器重于谦,以友待之,甚至与旁人宣称他的才干远胜于己。
明初,明君在朝,贤臣掌权,尤以刚正不阿的于谦得以大展宏图。
1426年,宣德元年。这一年,汉王朱高煦不服侄子宣宗朱瞻基即位,起兵谋反,妄图改朝换代,因不得人心,汉王之乱很快被御驾亲征的宣宗平定。
谋反失败,朱高煦跪赴军前请罪,此时宣宗虽很想动朱高煦,但忌“杀叔”之名,不敢妄动。
然造反之事还是要追究的,否则无法震慑天下有心之人,宣宗遂命冷面御史于谦历数其罪。于谦不负圣望,“正词崭崭,声色震厉”,致朱高煦惶恐不已,伏地震颤,连称死罪。
宣宗适时站了出来,恩威并施,既得了名也震慑住了有心之人。
“得了便宜”的宣宗,没有忘记于谦这个大功臣,重赏于谦,并命内阁三杨对其重点培养。
1430年,宣德五年,明廷再设巡抚,巡抚各省,督理税粮及与税粮有关的地方事务。
宣宗发下手谕,钦点于谦为兵部侍郎,巡按山西、河南两省,居三品。
自1421年踏上政途,短短不过九载,于谦便从七品御史直升三品侍郎,开衙建府,位列封疆,可见宣宗对其期望之深。
于谦也不负宣宗期望,上任之初,就显露出不同于俗吏之处,“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疏之”。巡抚两省九载,于谦“威惠流行”,深得民心,他巡视州县,访问父老,赈济灾民,救治疫情,明察秋毫,人称“于龙图”。
然每逢入京述职时,地方官员总要对京城的达官显贵交际馈赠,唯独于谦毫不在意。
宣宗朝,因明君在朝,贤臣掌权,刚正不阿两袖清风的于谦的才华有了施展之地,可以专心治理地方而不用在乎朝堂上的那些弯弯绕绕。
可是,随着宣宗驾崩,内阁三杨相继离世,于谦顿失奥援。
年幼的英宗朱祁镇宠信宦官王振,致使奸宦王振窃权,朝廷枢府,布列私人;地方衙署,党徒林立;阉党故旧,把持要津。彼时,地方大员要想进入保住官位或是直入中枢,必须重贿王振,然于谦每次回京述职,决不拜见王振,更谈不上贿赂。
有一次,属吏劝告于谦:“你到京城来,即使不带些送礼的银子,至少也应该带点土特产打点关系吧!哪怕是蘑菇、手帕之类的。”于谦抬起两袖答曰:“我带的只有清风而已”。
于谦还特意写了一首《入京诗》表达心声: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即使是蘑菇手帕也不送王振。
于谦的表现,使王振气急败坏,生起了对付之心。
1446年,正统十一年,于谦入京奏对,举荐王来、孙厚贞出任河南山西巡抚,王振借机以 “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为由,将于谦下狱,意图论斩。
幸运的是,消息传出,朝野哗然,河南山西两省数万人到京请愿,就连封地在河南、山西的周王、晋王等藩王也上书替其申冤,王振看到众怒难犯,只能让其官复原职。
北京保卫战力挽狂澜
1449年,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借明朝失信,统率瓦剌铁骑,分四路大举南犯。
年轻气盛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宠宦王振“立不世之功”的怂恿下,欲再现先祖太宗、宣宗数次亲征蒙古凯旋而归的功绩,不顾群臣“六师不宜轻出”的苦苦劝谏,亲率京营全部精锐,共计五十万大军仓促出征,出居庸关,到宣府。
事发突发,明军毫无准备,粮饷不济,器械未整,加之一路上又是大雨连绵,开拔不久便有数千人临阵脱逃,还未与敌接触,士气便已无比低落,根本没有一战的能力。
未战先怯,兵家大忌。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其后不可一世的明英宗在土木堡被瓦剌俘虏,连带着为国征战的数十万明军精锐被无辜牵连,全军覆没。
只叹,如此精锐的明军不是牺牲在与强敌血战的疆场上,而是死在自己那昏庸的统帅手中,可悲可叹!
土木惨败,英宗被俘的噩耗传到京城,“京师震恐,人情汹汹”,许多达官显贵、富家大户连夜收拾财物,携带家眷,纷纷南逃。
与此同时,也先大军覆灭明朝精锐,俘虏明帝后,挟大胜余威,欲乘胜追击,拿下大明国都,再现昔日元帝国的辉煌。
与也先气势汹汹相比,此时的明廷却是死气沉沉,一派萧瑟景象。
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到紫禁城,孙太后和钱皇后连夜将宫内的金银珠宝搜罗一空,整整装满了八辆马车,派人送到也先大营,希望换回英宗。
也先又不傻,手握英宗这个“攻城利器”,甚至还可以让他有机会实现当年元帝国的辉煌,使他成为又一位忽必烈,他岂会答应几箱财宝就让他走呢?
国不可一日无君,孙太后虽是妇人却也明白此时最重要的不是救英宗,而是如何保住大明江山,大明若亡,大臣们还可以降,等待她这个太后的只有死路一条。
于是乎,在英宗被俘的三日后,即八月十八日,孙太后命宣宗次子朱祁镇监国,召集文武群臣议商战守之策。
朱祁钰与文武诸臣廷议对策时,翰林侍讲徐有贞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应该南迁,他说: “验之星象,稽之历数,天命已去,惟南迁可以纾难。”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夜观星象,大明只有放弃北京,迁都南京才能保无虞。
说白了,就是徐有贞怕死,一个人又不敢逃,便假借天象撺掇皇族和文武大臣一起跑。徐有贞近乎投降的言论一出,朝堂中便有少许官员响应。
当然,此投降言论一出,便有大臣站出来反驳,礼部尚书胡濙就说: “文皇定陵寝于此,示子孙不拔之计也。”意思就是先皇的陵墓就在北京,你们谁敢南迁?
于谦更是站出来大声呵斥道: “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坚决表明自己绝不赞成迁都、坚决抵抗的立场。
为什么不迁都?简单说就是一句话迁都意味着失人心,失军心。
不迁都,意味着主战。
于谦、胡濙的主战,得到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朝中重臣的支持,有他们的支持,徐有贞等小人物的投降言论很快被掩盖下去,朝中应对瓦剌的方向正式确立,那就是战。
“战”的基调确立后,于谦被委以重任,升任兵部尚书,成为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
于谦指挥若定,临危不乱,一面诛杀王振余党,安抚臣心;另一面奏请调南北两京及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州粮入京,整军备战的同时也安抚人心。
于谦准备北京保卫战之时,也先大军借着英宗朱祁镇这杆大旗,一路势如破竹,势不可挡,边关接连报警,城池接连被占。
此时,对大明而言,要想打赢北京保卫战,首要解决之事,就是如何破掉也先手握的朱祁镇这张王牌。
朱祁镇这张牌,说难破也不难破,说好破也不好破——重新改立皇帝即可。
改立皇帝,看似简单,实则困难重重,先不说朱祁镇是朱瞻基亲自挑选的接班人,单单是废掉一个坐了14年皇位的皇帝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再者就算要立,立谁?朱祁镇有朱见深这个儿子,按理说应该立他,但是朱见深才3岁,主少国疑,又是在这个关乎着大明王朝存亡的多事之秋,立他肯定不可能。
朱见深不行,那么按照皇位继承顺序,自然就轮到朱祁钰,然而朱祁钰虽是朱瞻基的儿子,可是却并非是孙太后的儿子,让一个非亲生的儿子去替代亲生儿子的皇位,孙太后那关可想而知有多难过。
幸运的是,孙太后虽万般抗拒但是在如此危亡局势面前也不得不低头,在于谦等人的据理力争下,最终同意朱祁钰登基称帝。
历史看来,朱祁钰这皇帝绝对选对了,可以说大明王朝能延续百年国祚,朱祁钰居功至伟。
时人曰:“ 太祖之后,而功者,孰不知成祖乎?德者孰不知孝宗乎?盖犹有景泰帝(朱祁钰)焉,已庚之际,微帝吾其被发左衽矣,其德如何?曰在知人,在安民。”
朱祁钰的功绩,比朱元璋、朱棣不相上下,朱元璋创立大明,朱棣强盛大明,朱祁钰则是拯救大明。
朱祁钰即位后,不负众望,正确把握了执政大局,使明朝社稷转危为安。
朱祁钰坚定不移支持于谦的固守北京、全力抗战的建议,时传谕众臣: “死则君臣同死,有以迁都为言者,上命必诛之。”有皇帝支持,于谦诸多保卫北京城的安排才得以顺利实施。
君臣一心,也先大军最终被击退,大明社稷转危为安……
忠臣命丧宫廷政变
北京保卫战胜利后,朱祁镇这个差点让明朝灭亡的庸主,被朱祁钰和于谦君臣二人接回北京,尊为太上皇。
朱祁钰和于谦二人还是太仁慈,他们未尝不知道迎回朱祁镇的后果是什么,正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他的归来注定是一个天大的麻烦,终有一天会成为祸端。
可朱祁镇必须迎回,大明皇帝被异族俘虏,实在有损天朝上国的威严,且朱祁钰也不想背上杀兄的骂名,于谦又是忠臣,不忍皇帝在外受罪,如此朱祁镇终是安然回京做他的太上皇,踩着无数因他而死的将士的鲜血,继续享乐。
然朱祁钰和于谦的“妥协”,数十万将士的捐躯,并没有让朱祁镇有半点悔悟之心,他始终觉得自己的皇位是被夺走的,自己才是真龙天子,因此虽幽居南宫,心中却一直有复辟之心。
1457年,景泰八年,随着朱祁钰病重,朱祁镇等来了复辟的机会,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野心家的拥护下,第二次登基称帝,史称“夺门之变”。
朱祁镇即位后,他开始了疯狂的报复,首要报复对象就是朱祁钰和于谦。
不久,朱祁钰突然暴毙,死后朱祁镇赐朱祁钰谥号为“戾”,称“郕戾王”。这是一个恶谥,表示朱祁钰终身为恶。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一代明君落此下场,可悲可叹!
“夺门之变”时,身为兵部尚书的于谦完全有能力阻止,但有着浓厚忠君思想的他,却选择不管不顾,坐以待毙。
为什么于谦不管?因为在他的心里,朱祁钰是皇帝,朱祁镇也是皇帝,如果他以武力对抗,身家可保,则英宗、景帝则势不俱全。
就这样,手握重兵的于谦以沉默对待,夺门之变得以成功。
朱祁镇复辟后,于谦被下旨处死。据说,于谦行刑之日,飞沙走石,天光阴霾,天下冤之。人们对忠臣于谦的死愤愤不平,就连曹吉祥的部下都前往于谦被杀之处哭祭。
于谦被杀后,奸臣徐有贞仍不打算放过他,害他性命还想毁他身后名,派出锦衣卫去抄于谦的家,想从他的家中搜出些金银珠宝,从而污蔑于谦的清白。
然而,锦衣卫抄家的结果却狠狠打了徐有贞这些奸臣的脸,身为兵部尚书,家中却空无一物,唯一值钱的就算朱祁钰赏赐给于谦的一件蟒袍和一把宝剑。
抄家的锦衣卫看到此情此景,都为自己的行为羞愧不已。
于谦从被捕到被杀的时间很短,短到住在深宫的孙太后知道此事时,于谦已经被杀。
得知于谦被杀的消息后,孙太后悲痛不已,她心里很清楚于谦是忠臣,是大明第一忠臣,他是冤死的,为此她气得几天水米不进,捶胸顿足地骂朱祁镇:
“于谦有功于国家,不用当放归田里,何必置之于死?”
但是,除了骂朱祁镇几句,她什么都做不了,谁叫他是皇帝,谁叫他是自己亲生儿子。
身后事
于谦死后,奸臣当道,曾经因于谦的整顿而大有起色的边疆防务再次衰败下去。
不久,西北战事又起,朱祁镇和他的朝廷毫无办法,只能发出 “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的哀叹。现在才想起于谦,朱祁镇和他的那些朝臣颇有些不要脸。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靠夺门之变发迹的诸臣,鲜有好结果。徐有贞流徙云南,石亨下狱论死,曹吉祥抄家灭族。历史以这样的方式告慰了忠臣于谦的在天之灵。
1466年,成化二年,宪宗朱见深为于谦平反,将于谦的故宅改为“忠节祠”,遣官祭奠,并亲撰诰语: “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特,为群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伶其忠。”
1489年,弘治二年,孝宗朱祐樘下旨追赠于谦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
建文初年,朱棣在北方起兵靖难,建文帝闻讯后,派出65岁的老将耿炳文“帅师伐燕”,“兵号三十万”,向朱棣的大本营北平开进。耿炳文是明朝的开国武将,在朱元璋时代就屡立军功,曾打下安徽广德和江浙之门户长兴。大明建国后,他又率军北清沙漠,南平云南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学校里学习历史时,我们只能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张惠:后梁太祖朱温发妻,为人贤明精悍,敢做敢言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人物生平丽华之叹张惠,后梁太祖详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解放军部队建设发展和各个军区变迁的故事,例如沈阳军区、武汉军区、兰州军区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济南军区。在五六十年代,济南军区管理了山东省各地的部队和其他武装力量。1979年,山东省境内合计驻扎了3个详情>>